榆林城堡之鱼河堡

明正统二年(1437)在今榆林市南鱼河镇九股水处设鱼儿河寨,属绥德卫。成化11年(1475)迁至无定河与榆溪河汇合处——黑土圪垯,改名鱼河堡(Yúhébǔ)属榆林卫。南至镇川堡六十里,西至响水堡,北至归德堡各四十里。城在平川,高三丈,周长三里三十步,南北有二门,楼铺十五座。隆庆六年(1572)增修,高三丈。万历四年(1576)砌砖城墙垛口,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设分防外委驻守。民国二十七年(1938)设镇。1946年鱼河解放后设区,1949年12月镇川县改名榆林县,驻地迁于此。1950年~1958年先后设区、乡、公社,1984年改设为镇。

榆林城堡之鱼河堡

鱼河堡历经岁月沧桑,原迹难以辨识,上图为鱼河镇的现状。鱼河堡断壁残垣,与之形成对比的是鱼河堡府城隍。关于其来历还有一段故事:鱼河堡为一普通军堡,但城中的城隍却位居府城隍。一说为: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入城,登基称帝,将家乡米脂县的城隍封为京城隍,又将鱼河堡的城隍封为府城隍,一直延续到今天。在当地流传更广的府城隍名号却是康熙所封。

相传康熙微服私访来到了榆林,一天,康熙与宫差步行来到了鱼河堡的南湾沙头。此地荒无人烟,前不着村、后不连店。宫差搀扶着康熙,两人举步维艰,汗流浃背。两人一直走到二更时分,却猛地听到一声大吼,从沙梁背后跳出五六个手持刀枪的大汉,为首的黑脸大汉袒胸裸背,大吼道:“过人听着,此路是我开,此地归我管。要从此地过,留下买路钱。如无银两,便脱下身上的衣裳。”说着,这伙步步逼近康熙和宫差。此时康熙感觉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只能仰天长叹道:“没想到我康熙就此休矣。”

哪知话刚落音,竟有一股狂风就地而起,卷起的黄沙遮天盖地。这伙人被吹得东倒西歪,作鸟兽散。就在这时,一位身披红袍的中年人来到康熙面前,一把拉起康熙和宫差,朝着不远处的光亮疾步而行。一会儿功夫,三人来到一个大院内,中年人将康熙让进客厅,叫人立即端茶备饭。饭后茶毕,康熙问中年人:“你是何人,为何救我?”此人顿时说:“我是鱼河堡城隍,微臣救驾来迟,使受惊,还望恕罪。”

榆林城堡之鱼河堡

康熙将信将疑,但因一劳累便匆匆睡去。这一觉,直睡到大天亮,康熙醒来后发现睡在东岳庙内,顿时回想昨夜之事,感觉似梦非梦,便欲一探究竟。经堡内百姓指点,康熙带着宫差来到了城隍庙,只见城隍身披红袍,容貌正是前日之人。康熙不禁惊叹道:“原来鱼河城隍如此灵应,朕就封你为灵应侯,并升你为府城隍,在此地护佑庶民。”说罢,又命人取来笔砚,书“灵应侯”悬挂于正殿门额之上,又赐半副銮驾和红头伞盖,并督促当地扩建。

榆林城堡之鱼河堡

康熙爷敕封府城隍后,鱼河城隍庙庙会的香火更是日盛日,热闹非凡。文革时期,寺庙作为四旧的内容被拆除殆尽,庙会自然也就无所依存。改革开放之后,几位村民将生产队的库房(原为寺庙神殿)偷偷地清理了出来,供奉上了城隍、牛王、娘娘的神位,每逢初、十五上香供奉。鱼河堡的府城隍庙会,便在此基础上慢慢地公开、发展起来。此后,又经历了历届庙会组织对寺院的重建补修,这才形成了今日的盛况。2009年~2012年间,鱼河堡城隍庙庙会先后入选榆阳区级、榆林市级、陕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上这些正是对其历史文化价值的最大肯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