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浙南海濱小漁鎮誕生了改革開放後的溫州市第一家民營合股企業

炎亭鎮位於浙江省蒼南縣東部,東瀕大海,南鄰金鄉鎮石坪村,西接金鄉鎮,北望龍港市舥艚社區,當地民居世代以漁為業,伴海為生,視海為母,敬海為神,民風淳樸,熱情好客。​在炎亭漁業發展的歷史長河中,不斷湧現出的許多楷模人物為推動歷史的前進,促進漁業生產力的發展做出了可歌可泣的豐功偉業。

一、陳慶扇,炎亭鎮倒橋坑人,1956年被評為浙江省農業技術改進創造發明模範。

二、金仁庫,炎亭鎮西沙人,1982年被浙江省人民政府評為浙江省先進生產工作者,1984年、1985年被浙江省委評為浙江省優秀共產黨員,被溫州市人民政府評為溫州市勞動模範。

三、張加銀,炎亭鎮東沙人,1984年被浙江省人民政府評為浙江省反走私鬥爭先進工作者,1986年當選溫州市第六屆人大代表。

四、王沈才,炎亭鎮東沙人,1987年被溫州市人民政府評為溫州市勞動模範。

五、徐定松,炎亭鎮東沙人,1984年創辦溫州市第一家民營合股企業炎亭水產冷凍廠並任廠長,1988年被評為浙江省優秀鄉鎮企業家,1989年被評為浙江省出口創匯優秀廠長,1988年、1989年被溫州市人民政府評為溫州市勞動模範,當選溫州市第十屆人大代表。

溫州市第一家民營合股企業創辦者徐定松

徐定松, 炎亭鎮東沙村人,出生於1945年,中共黨員。先後擔任炎亭東沙大隊會計和炎亭服裝社工人,1974年開始從事水產事業,先後在平陽縣城關水產總店和炎亭公社水產三組任採購員。1985-2004 年連續20年被中共蒼南縣委、縣政府評為優秀共產黨員和先進工作者、優秀廠長(經理);1988年被評為浙江省優秀鄉鎮企業;1989年被評為浙江省出口創匯優秀廠長;1988年、1989年被溫州市人民政府評為溫州市勞動模範。當選蒼南縣第四屆人大代表和溫州市第十屆人大代表。

1984年在炎亭東沙村組合21個股份,籌資31萬元,創辦了溫州市第一家民營合股企業炎亭水產冷凍廠並任廠長。 該廠當年建成、當年投產,創產值100多萬元。1985年冷凍廠與溫州市水產進出口公司聯營。1993年與香港文興國際貿易公司合資,建立溫州宏達利水產加工有限公司,徐定松任董事長。1994 年公司兼併了豐潤水產冷凍廠。現廠區佔地面積10000多平方米,擁有500噸級冷庫和2個加工廠,有資產1 000多萬元,年生產量7000噸,年產值7 000萬元左右,最高的2001年產值達9300萬元。產品由剛建廠時的魚、蟹冷凍逐步發展到活梭子蟹出口、凍魚片和蝦仁系列產品。從1995年開始,產品銷往日本,目前已逐步擴大到西歐、美國等地,年創匯從幾十萬美元發展到目的500 -700萬美元。徐定松在辦好企業的同時,先後為炎亭漁港建設、城鎮美化、道路建設和全縣的慈善事業等捐資30餘萬元。

活蟹暫養技術攻關者金仁庫

金仁庫, 炎亭鎮西沙村人。出生於1933年,1956 年6月入黨,1953- 1958 年任金鄉區供銷合作社炎亭水產站所屬水產加工廠(站)負責人;1960年9月至1961年10月任炎亭管理區(大隊)副主任兼西沙大隊黨支部書記,1961- 1974 年秋任西沙大隊黨支部書記,1974年冬任炎亭水產站交易所負責人,1978年任縣水產公司炎亭水產站站長,1984年任水產公司炎亭水產冷凍一廠廠長,1986年任縣水產公司金鄉水產分公司黨支部書記,1987年退休。1982年被省人民政府評為先進生產工作者;1984年、1985年被浙江省委評為優秀共產黨員;1984年被溫州市委評為優秀共產黨員;1984年,1985年被溫州市人民政府評為勞動模範;1984年被蒼南縣委、蒼南縣人民政府分別評為優秀共產黨員和先進工作者。

金仁庫對工作勤勤懇懇,對組織忠誠老實,對集體事業滿腔熱情。1958 年大躍進年代,浮誇風成行,金仁庫對此非常反感。在擔任炎亭管理區副主任期間,實事求是地向上級領導彙報了普遍存在的問題,受到領導的批評,後被調到西沙村任黨支部書記。在西沙村,他為集體事業埋頭苦幹,不計個人得失,帶領西沙村支委一班人,想方設法發展漁村經濟開拓漁業生產。1962 年在溫州地委工作組的幫助下,通過整風整社,他自籌資金十餘萬元,購買杉木70 m3,建造應捕漁船18艘;購買棉紗16捆,共計25600 kg,編織應捕網420領;購進直徑0. 35的尼龍絲3000kg,編織流刺網1000餘張,使西沙村的漁船增加到36艘,徹底改變了西沙村落後的漁業生產面貌,促進了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增加了漁民的經濟收入。

20世紀70年代中後期,隨著三疣梭子蟹捕撈產量的逐年提高,凍梭子蟹銷向日本的數量隨之增加,價格也不斷上漲。為進一步擴大出口品種,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多創外匯,根據日本市場的需求,金仁庫帶領炎亭水產站的全體職工,從1997年冬開始進行活梭子蟹暫養試驗。提出了改室內池養為室外自然海區暫養的方案。1979年,炎亭水產站自然海區暫養梭子蟹終於獲得成功,其成活率達95%以上,為活梭子蟹出口創匯打下了堅實的物質基礎。1986年炎亭活梭子蟹出口日本最高達381.3 噸。活蟹暫養成功,為縣水產公司所屬的肥艚、石砰、霞關、大漁等水產站先後開展活蟹暫養提供了技術依據,隨後推動了兄弟縣平陽、瑞安、洞頭乃至全省所有的海洋漁業縣市進行梭子蟹暫養出口。炎亭水產站也多次被蒼南縣人民政府評為先進集體。因金仁庫對水產事業做出的突出貢獻,使他成為省、市水產界人人皆知的人物。

抗擊海盜戰鬥英雄張加銀

張加銀(1935-2005) ,炎亭鎮東沙村人。1949 年任東沙民兵大隊長, 1950-1953年任東沙互助組副組長,1954- 1955 年任東沙低級社社長,1956年入黨,任炎亭高級社社長,1957- 1991 年任東沙大隊黨支部書記,1955-1958年連續數次參加浙江省農林漁牧勞模代表大會,1983-1984年被中共蒼南縣委評為優秀共產黨員,1984年被浙江省人民政府評為反走私鬥爭先進工作者,1986年當選溫州市第六屆人大代表。1991 年因其在漁區基層努力工作40餘載,為發展水產事業做出突出貢獻,而受到溫州市水產局的表彰。

張加銀一生中,不怕犧牲,勇於救人的事蹟在漁區,乃至浙南閩北沿海漁區廣為流傳。從20世紀50年代初至60年代末,張加銀親自參加海上搶險救人20餘次,搶救落水漁民群眾60餘人。被救漁民群眾有本縣炎亭、肥艚、蘆浦、龍沙等地的,也有平陽、瑞安等兄弟縣市的,還有福建崇武等地的,被人們稱譽為救人英雄。

1950年初,平陽縣剛解放,海盜活動猖獗,不時襲擊沿海漁民群眾。一次一股海盜開槍襲擊剛剛回炎亭岙口的生產漁船,六七艘漁船的30多名漁民紛紛跳海逃生,張加銀髮現情況後,立即組織民兵班,帶著步槍和機關槍,搖船衝向海盜船,並把機關輪架在自己的雙肩上,讓民兵對海盜射擊,海盜船倉惶逃走。張加銀立即組織民兵救助落水漁民,30多名漁民全部獲救。但因受機槍射擊震動的影響,張加銀雙耳膜受傷,終生留下耳聾後遺症。

1955 年的一次颱風襲擊蒼南,炎亭前嶼山外海面上,張加銀髮現一艘運輸船沉沒,立即帶領十多位青年,搖著漁船,冒風迎浪趕到出事海域,搶救福建崇武縣的5位落水船員,使其安然脫險。以後崇武船每次路過炎亭,這些船員都到他家拜訪。

1960年7月18日,颱風即將登陸,一艘運輸船在炎亭岙口被巨浪擊沉,張加銀聞訊後,急忙組織兩艘漁船趕赴出事海域,救起瑞安塘下鎮5位落水船工。1962年的一個夏天,颱風來臨,蒼南縣龍沙鄉沙坡村一艘小船在炎亭岙口被浪打翻,張加銀得知後,馬上組織搶救,救起沙坡村3位船員。1964 年夏一臺 風來臨前夕,西沙村一艘漁船從炎亭岙駛往東沙內港避風,當船駛近避風港口門時,因風浪太大,一漁民被浪打落水中。張加銀見後,準備下海搶救。身邊圍觀群眾都說風大浪急,下海肯定有生命危險,拉住他不讓下水,他卻隨手一揮,毫不猶豫地跳進洶湧的海水中,憑著自已良好的水性、嫻熟的游泳救生技術和勇氣,終於將漁民林壽桃救起。1965 年平陽縣在西灣召開漁區三級幹部大會,因颱風即將來臨,會議中途休會,張加銀回原單位組織抗臺。在鰲江渡口擺渡時,發現渡輪上有婦女被擠落水中,張加銀馬上跳入江中,在渡船其他同志的幫助下救起落水婦女,當婦女被救上船後說她還有一個孩子在水中時,張加銀立即跳入江中,經摸尋,終於救起落水的孩子。1967 年6月張加銀漁船在炎亭百畝礁外進行毛蝦拋錠生產時,船上漁民夏小滿不慎落水,張加銀髮現後馬上跳入海中,把他救上船。

張加銀時時處處想的是群眾,是漁民,是發展村集體經濟。在任東沙村書記30多年中,勤勤懇懇為人民辦實事,從來不考慮個人得失。在招工安排時,他首先考慮的也是他人。他對待工作認真負責,以身作則,任勞任怨,從不計較個人名利和地位。炎亭海區白畝礁是個適淹礁,潮落時露出海面,潮漲時淹沒在海中,給過往船隻帶來很大危險,經常發生船隻觸礁事故,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1953年政府部門決定在百畝礁建導航燈標,任務落在東沙村,張加銀積極組織工程隊和運輸船,克服種種困難,用三個月時間建成條石基座的導航燈塔。但因颱風巨浪的襲擊,後來航標燈塔倒塌。1955 年市水產部門決定重建百畝礁燈塔,建築工程隊到現場觀察後,打起了退堂鼓。張加銀深入工程隊做工作,自已組織運輸船,親自在現場指揮航標燈塔建設和安全工作,建築工程隊克服種種困難,保質按時地建成了一座鋼筋混凝土結構、圓型、燈高7.5 m的導航燈塔,從此再也沒有船隻因百畝礁而發生海損事故。張加銀一生不求索取,為民奉獻的精神,深受廣大漁民的稱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