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古漪園

古猗園初名猗園,為明萬曆年間河南通判閔士籍所建,由明代嘉定竹刻名家朱三松設計佈置,以“十畝之園,五畝之宅”的規模,內築亭、臺、樓、閣,立柱、椽子、長廊都刻有千姿百態的竹景圖案。

閔士籍去世後,猗園約在萬曆末轉讓給翰林李名芳之子李宜之。明末清初,猗園又先後為陸、李兩姓所有。

上海古漪園


上海古漪園

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冬,洞庭山人葉錦購得猗園。次年春大興土木重修和改建,乾隆十三年秋落成,因隔了一個朝代,改名古猗園。據清代沈元祿《古猗園記》記載,園坐廣福禪院西,門對曹家浜,南臨良田萬頃。園中有孤山曲廊,香閣翠樓,石舫水榭,怪石假山,全是明代建築風致。

上海古漪園


上海古漪園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嘉定地方人士捐款購買了古猗園作為城隍廟的廟園,香客均可入園遊覽。嘉慶十一年(1806年)又再次募捐整修。

上海古漪園


上海古漪園

咸豐十年至同治元年(1860~1862年)間,太平軍同清軍及“洋槍隊”多次在南翔激戰,園內部分建築被毀。同治至光緒年間,南翔各行業公所陸續修復一些可用的建築,並增建了一些作為行業集議的場所,後來還在園內開設酒樓、茶肆、點心店、照相館,此時的廟園已名存實亡。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一·二八”事變,日軍於3月3日佔領南翔,古猗園被侵略軍佔用兩個多月。日軍撤退後,園內房屋倒塌,假山崩頹,樹木被砍,花草枯敗。

上海古漪園

1933年5月當地愛國人士朱壽朋、陳少芸等60人署名成立古猗園整修委員會,募集銀元6000元進行局部修復,並新建補闕亭,獨缺東北一角,以志國恥,取名“缺角亭”。此時全園的面積為1.8萬平方米。

上海古漪園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八一三”事變,南翔再遭戰火,園內除缺角亭、小云兜及五老峰等假山怪石外,大部分建築被毀,逸野堂成了日軍的馬廄,花木古物蕩然無存。

抗日戰爭勝利後,鎮政府將其作為公園開放。當地人士又集議修復古猗園,先後籌款重修了缺角亭、不繫舟(書畫舫),新建了微音閣、南廳、白鶴亭,並種植了一批樹木花草。

上海古漪園

1957年,南翔鎮集資5807元修繕古猗園,3月開工,當年10月1日竣工開放。

1958年,上海市園林管理處撥款13萬元,對公園進行了較大規模的整修和擴建。園界向西、南兩面擴展,全園面積增至5.84萬平方米。

上海古漪園

公園於1959年10月1日重新對外開放。同年,南翔鎮政府將當地原雲翔寺的一對唐代石經幢和一座宋代石塔遷入園中。此後,又將陳少芸捐贈的戰國劍、諸葛鼓等一批文物交給古猗園長期在南廳展覽。王鳴一捐贈了一株已逾百年的重瓣大紅牡丹給公園,移植於五曲長廊北邊。

上海古漪園


1962年重建梅花廳。到1963年,公園面積為7.8萬平方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