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風水生的故事,龍虎伏降常不老,子孫拜掃永無疆

蝨母仙,原是一道人,名叫鄒普勝,善卜天機,精通玄學。生於元末,活動於明初。

元末,蒙古族的野蠻統治已不得人心,也即天運已盡。各處農民紛紛起義、造反。道人鄒普勝也下山參加了南方紅巾軍陳友諒的隊伍,當上了軍師,和朱元璋率領的、劉伯溫當軍師的起義軍,互相爭奪天下。

兩軍相爭,鄒普勝為陳友諒出謀劃策,打了九十九次勝仗,但最後一次,陳友諒卻戰敗中箭身亡。這個戰役就是1363年4月至7月的歷時85天的“鄱陽湖大戰”。

朱元璋統一了中國,做了皇帝,建了大明王朝。當時劉伯溫曾在朱元璋面前極力推薦鄒普勝,召請他來共治天下。

一位風水生的故事,龍虎伏降常不老,子孫拜掃永無疆

但鄒普勝自友諒兵敗之後,慚愧得無地自容,就隱姓埋名,取野鶴閒雲之意,自名為何野雲,以其青年時期所習天文、地理、土木建築技術謀生。

明洪武年間,何野雲從北向南流落到了潮汕——主要是潮陽,為人營造祖墳,建築鄉里,成為名噪一時的地師。

何野雲在潮陽築仙城,建寨門,鑿泉取水;可見其是一位通曉天文、地理、數術、建築的道家,他在三門城建了一個鄉里叫仙城,在貴嶼風港建的“欹寨門”,自明至今歷六百多年,不管颱風、暴雨、洪水、地震,這個寨門一直屹立著。棉城陳厝溝古的“欹門閭”和四魁大廳也是何野雲根據地形地勢的特殊建築設計,照道家術數排列,有利採光、納氣。他在河浦迭石山下所鑿的泉眼,救活即將枯死的禾苗,被稱為仙泉。

何野雲在民間為人營造墓葬,或對一些風水墓地,題聯相贈,如其對潮陽鄭氏神山三世祖在南山金七姑的回龍顧祖的墓地,就題聯“龍虎伏降常不老,子孫拜掃永無疆”的聯句,鄭氏後代,總是津津樂道說其地“籍非其地為南山之領袖,何以見賞於神仙乃爾乎!”

何野雲雖然技術高超,在民間做了許多好事,但因其性格怪異,巧師傅不隨主人意。所以問津的人不多,弄得他食不果腹,衣不蔽體,浪跡江湖,哼著“人生在世不得意,牽動長江萬古愁,……國破山河在……”等詞句,窮困潦倒地在各處流浪。

一位風水生的故事,龍虎伏降常不老,子孫拜掃永無疆

何野雲本領高強,又形骸放蕩,所以在民間生出許多傳說。

據傳,何野雲一日在山野中漫遊,驟然烏雲密佈,雷聲霹靂,只好閃進山邊破廟避雨,又飢又渴又遭雨淋,進廟後蹲在神壇之下,思緒萬千。

何野雲想著,當初下山之時,師父曾囑咐,有光者,可輔助之。他投友諒時就誤把友諒理解為月亮(即光),直至朱元璋樹起大明旗號,他才知“明”是日月齊輝,才是真正的光。他知道投錯了主,但為時已晚,悔之莫及了。想著,想著,此時,彷彿有一仙女冉冉從天而降,何野雲便將心中之事對她訴起苦衷來: “何某自幼攻天文,觀得元室氣息奄奄,江浙上空,紫微星亮,正應在陳友諒身上,故投奔於他,孰料天下為朱元璋所得,陳友諒失敗,何某落魄,上蒼何其不公!”那仙女卻回答道:“何野雲,你言道差了,枉你熟習天文,陳友諒雖是紫微星君降世,你卻不曉得帝王之星輪轉之中,六十回中有一遭是天犬星犯紫徽星君,此番卻正是天狗星得正位呢!”“啊,原來如此!”“再說,陳友諒得勝之後,只思榮華,你身為軍師未能諫阻,也是失職。這哪能說是天道不公!失民心者失天下。這你難道不懂麼”說著,就將仙衣一件,披於何野雲身上,並說:“這一仙衣上的蝨母,是為你護衛的兵士,你穿在身上,可隱變形骸,餓時可從衣上取物充飢。”何野雲歡喜得不得了,睜開眼來,方知是南柯一夢。坐起定神之後,果然身上有一破衣,衣上蝨子爭躍,伸手一抓,卻是芝麻一把,急送口中充飢,抬頭一望,神壇上有“九天玄女”一位,正如夢中仙女模樣。

一位風水生的故事,龍虎伏降常不老,子孫拜掃永無疆

從此,何野雲披上仙衣,外人見衣上蝨母亂跳,便稱何野云為蝨母仙。

蝨母仙披著仙衣,繼續他那“野鶴”、“雲水”的漫遊生涯,一日寄居於貴嶼鳳港村盧家,盧家的女主人見其道袍髒臭,又長滿蝨子,當其脫下睡覺時,就燒了一鍋開水替他浸洗,當開水一衝下,蝨母仙在睡床上突然躍起,大聲呼叫:“我命休矣!”

蝨母仙逝後,被天上玉皇上帝封為水神,管理潮汕江河。他定下一規例,凡過往船隻,不得運載不義之財,所以,豪紳剝奪農民的米船,一到榕江的雙溪嘴,都被蝨母仙令神龜將其翻沉,並將米儲存於關埠石井巖三峰古寺,故民間有“雙溪嘴沉船,石井巖出米”的故事。蝨母仙,就是這樣從人而成仙,潮陽的仙坡鄉東隴尾群眾最先為其建三山水峙古廟。以後潮安、揭陽、普寧各縣也建有隴尾老爺宮。隨著潮汕人出洋謀生,蝨母仙也跟著出洋,在東南亞各地,受到華僑的供奉膜拜。至今,在貴嶼鎮的鳳港村,還保留著蝨母仙的墳墓,其墓碑猶存。 了入鬥幾睞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