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口清末老井,养育了好几代人,但她依然没有摆脱被填埋的命运!

文:小妖千人千面

图:来自 图库

这是一口清末时期的老井,井口与其他井有所不同,井口比较大,是用砖砌起来的,时间长了,砖的棱角都被磨圆了,井的周围还加了一圈台阶,从水面到地面大概有四五米的距离,绿油油的青苔长满了井壁。

我的家乡位处盐碱地区,长时间不下雨,地面就会出现一层白色的碱迹,这里也是盛产石油,地下有大量的石油尚未开采,地下水有一部分是咸的,所以能开一口清澈的甜水井是非常的难得,人们也都格外的爱护。

这口清末老井,养育了好几代人,但她依然没有摆脱被填埋的命运!


那么大的村子一共有两口甜水井,这口处在人员密集的位置,也可能是水质比较好,村里大多数人都来这口井挑水。

农村人都起的早,每天早晨五六点就有人来挑水了,早晨的水最清澈,吱吱悠悠的水桶声在寂静的清晨显的格外的悦耳,挑水的都是男人,女人在家等水做饭。

井旁五六米处是一片槐树林,离井最近的是一棵最老的槐树,她拼命的伸展着枝头想覆盖过井面,好像有意为来挑水的人们遮风避雨,树干上长年累月挂着一个木头钩子,钩子上拴了一根长长的绳子,因为经常会有人把水桶掉入井底,这是准备着给人捞桶用的。

这口清末老井,养育了好几代人,但她依然没有摆脱被填埋的命运!


一到冬天,挑水就成了人们的噩梦,桶里撒出来的水让井面结了一层又一层的冰,这时候挑水就得看技术了,真的很危险。

曾经就有个小孩儿因为调皮,没事来回跳井玩,跳着跳着就掉进去了,还好是冬天穿的羽绒服,人又小,在水面漂着呢,一起玩的小伙伴吓的赶快就近喊人,人们拿捞桶的钩子把他钩了上来,回家之后又挨了顿狠揍,从此再也不去井边了。

人们非常爱护这口井,家里的小孩儿从小就被教育,不许往井里扔东西,不许往井里探头看,一是为了人身安全,也是为了水质干净。

后来跟随社会的进步,村里统一安上了自来水,但是挑水的人依然很多。

这口清末老井,养育了好几代人,但她依然没有摆脱被填埋的命运!


到了我上一年级的的时候,村里要统一规划,要加宽村里的街道,还要铺水泥路,这口井也在规划内,要被填埋。这一消息一出,村里大部分人是不同意的,用水不说,人们对于这口井的感情也相当于对家人一样了,从此让她消失,肯定是没有人愿意的。

但是村子要发展,规划要如期进行,这口井的问题必须在短时间内解决,后来村长派各大队的干部把人们都集中在这口井边,给大家上了一课,后来人们达成一致,井可以消失,但是不能填埋,可以找块厚石板把井口盖起来,然后铺路。

这口清末老井,养育了好几代人,但她依然没有摆脱被填埋的命运!


为了保证路面的统一和安全性,有人把自己家的大磨盘拉来了,严严实实的盖到了井面上。听大人说,这条路铺好之后比原来足足高出了一米,有人说是为了这口井,有人说是为了新农村的整体规划,无形中打压村民们积极翻盖新房。

具体原因谁也猜不透,只知道村里的房子越盖越高,院子也越铺越高,几年后,这里的房子都整整齐齐的起来了,几乎都一个样,唯一不同的就是大门两边的字不一样,几年不回家的人如果你不认字,你都有可能走错家啊!

这口清末老井,养育了好几代人,但她依然没有摆脱被填埋的命运!


现在回了村,我也已经记不清井的具体位置了,因为已经没有了参照物,原来所有的房都翻盖了,树也都没了,连电线杆都换了新的,走在宽敞的大街上,只知道在这条路底下,还埋了一口养育了我们几代人的老井,也许有一天她还会重见天日,但目前来看,那一天太遥远了。

在社会不断进步的同时,人们的思想也在与时俱进,都慢慢接受了很多新事物,也丢弃了很多老传统,宗旨就是让人们的生活过的越来越好。

但事实上发现,跟以前比起来,人们的身体上都轻松了很多,但精神压力是越来越大了,就像那口老井,她肯定也想体现自己价值啊,而不是长眠地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