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老实人张文宏,别给他招惹敌意

摘要:人们用最大的热忱和善良,表达着对张文宏的喜爱,容不得他受到半点批评或“委屈”——即使某种委屈只是公众想象出来的。说实话,我挺担心这种“热忱”如果用力过猛,如果不顾及张文宏自身的感受,可能会在无意中伤着我们喜欢的这个老实人,给他招来一些敌意。好好保护老实人张文宏吧,给他减负,别给他招惹敌意。不要把他与他生活的环境对立起来,不要把他与媒体和记者对立起来,不要造神。


保护老实人张文宏,别给他招惹敌意


 曹林|文


和平时代的危机和困境中,公众最依赖的往往是专业精英,人们不仅期待他们在专业上作力挽狂澜的拯救者,更对他们在精神和心理上有一种强烈的依赖。疫情之下,如果说医护人员是大众依赖的一个群像(恨不得倾其所有去感谢一线医护甚至不惜破坏教育公平去加分,传递的实际上是一种心理依赖),那么张文宏则是作为代表性的专业精英个体受到大众尊崇。看他的专访,听他分析形势,传播张式金句,捍卫他的形象,赞美他的真话,这是危机中的人们让自己获得安全感的一种方式。这不是追星,而是一种全民不可替代的心理依赖。这种依赖,甚至早超出专业的范围,而成为国民医生和精神偶像,说真话,反矫情,老实人,说人话,实事求是,反形式主义。


人们用最大的热忱和善良,表达着对张文宏的喜爱,容不得他受到半点批评或“委屈”——即使某种委屈只是公众想象出来的。说实话,我挺担心这种“热忱”如果不加节制用力过猛,如果不顾及张文宏自身的感受,可能会在无意中伤着我们喜欢的这个老实人,给他招来一些敌意。好好保护老实人张文宏吧,给他减负,别给他招惹敌意。


比如,有些人为他这次没有获得“疫情防控先进个人”而鸣不平,甚至把他描述成了一个“敢于说真话却被不喜欢”的受害者。理解这种愤愤不平所代表的民意,但这样的分析,会将张文宏置于一个很尴尬的境地。我想,张文宏不会介意得不得奖,他默默无闻拼命工作的同事得奖了,他所在的医院获得表彰,他可能就很欣慰了。为什么把这个奖看得那么重呢?可以看到,钟南山、李文娟等一直奔走在一线的院士也没有拿到这个奖,我分析了一下名单,获评的“先进个人”绝大多数都是一线医师,主任医师、主管护师等等,很少有“领导身份”。张文宏虽然是感染科主任,作为一个科室的主任,他在奋战在一线,但评选先进个人时向一线、基层、普通医护倾斜,“领导”们让位,这是一种高风亮节。


金杯银杯不如百姓口碑,公众的种种赞誉已经是最好的奖杯,不必纠结于有没拿这个奖。疫情还没有结束,当下评比的可能只是第一批,接下来还会有第二批。评比当然应该考虑到舆论口碑(比如公众对某个人评上就很不满),但我倾向认为更应该向那些默默无闻的医护倾斜,他们付出了很多却少人知晓,更需要这种奖的认同。


这么一想,是不是就坦然很多了。不必把张文宏没获奖想像成什么“讲真话”受害者,想象一个“打压出风头者”的阴谋。这种鸣不平的思维,没有保护张文宏,反而在无形中把他推到了他本来和谐相处的环境的对立面,甚至招来敌意。他信奉专业,实话实说,朴实自然,这种常人品质和专业精神不必附加其他标签,不要把他和他喜欢的环境对立起来。


保护张文宏,另一个方面就是,不要把他与媒体对立起来。这两天我看到一种不好的倾向,就是放大张文宏“怒怼媒体”的形象,浇人们“不满新闻”的胸中块垒。在前几天的一篇文章中我谈到,他有时候在受访时“不与记者配合”,不是不与媒体和新闻配合,恰恰相反,那是对新闻的尊重。在信奉真实上,医学专业主义与新闻专业主义是相通的。他的不配合,是基于真实流露和专业准确,比如对于是不是有特效药,现在有没有疫苗,这个必须准确,必须“丑话”说前面,否则那种标题很容易误导公众。


他是怼记者怼媒体吗?我觉得不是,他是爱惜自己的羽毛,珍惜专业表达在媒体上的精确呈现,尊重新闻。掌握着专业知识的医生,与传播专业知识的媒体,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共同体,配合好才能精确传播。基于专业知识不对称,采访者与被采访者肯定会有冲突,需要调整和磨合,磨合中的冲突其实是采访常态,新闻有时就是碰撞出来的。揣测和迎合所形成的和谐假象,才是对新闻真实性的侵蚀。我安徽站的同事王磊兄说得好,他说:窃以为,一个好记者都希望遇到极富个性的采访对象,哪怕其中充满了冲突、尴尬、冷场,也不愿遇到那些“轻车熟路”的对象,这就如同一个人相亲,绝不希望遇到那些情场杀手、高手。——说得多好啊,碰撞才能出真新闻,否则多是媒介事件。


所以,这是新闻采访的常态,而不是张文宏与媒体和记者的对立,渲染对立只会带来敌意。也不要去嘲笑记者,记者是帮着公众去弄清一些专业问题,不懂就问,错了就改,真实和准确是第一位的,采访需要这种韧性。


最后我想说的是,保护张文宏,就要给他减压,不要造神,“神”的精神重负是一个凡人无法承受之重。舆论规律是,造了神,必有一个神像坍塌的过程,透支的崇拜热情,有一天必然会转化为相反一面。把他当个凡人看待,并不是每一句都是金句,比如这句“你唯一要做的就是相信医生”,就要辩证地看。不能光看他的判断,更要看他提供的证据。


还有,舆论和媒体不要扎堆采访他,过度的曝光和新闻透支,会产生一些负效应,还是给他多留点时间,多待在他习惯的地方做他最擅长的事。还有,尽可能让他在自己专业范畴内表达,不要诱导他在专业外跨界表达,别把一个受大众喜欢的专业精英泛娱乐化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