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認吧,你對睡在身邊的ta一無所知

承認吧,你對睡在身邊的ta一無所知


宅在家的日子,一天比一天漫長。
忙著在家辦公,把日子活生生過成了007。
沒時間打理自己,也沒時間打掃房間。
有人說,“世界十大未解之謎”或許應該加上這一條:為什麼屋子剛整理完,沒過多久就又亂了。

承認吧,你對睡在身邊的ta一無所知

“世界十大未解之謎” / 微博網友


地板上不知道為什麼又到處是頭髮,沙發上沾了各種各樣的零食屑……
但除了這些看得見的“髒東西”,還有一種看不見的生物,正悄悄潛伏在每一個角落裡。
它就是蟎蟲。
這個比零食屑更髒的生物,很有可能成為危害你健康的隱患。

承認吧,你對睡在身邊的ta一無所知

這是一個充滿蟎蟲的世界
蟎蟲,其實是一種存在感極高的寄生蟲。
它們身形微小,一般在0.5毫米上下,有些蟎蟲甚至小到0.1毫米,大多數只能在顯微鏡下觀測。
無論是陸地還是水裡,森林還是草原,各種地方,都有蟎蟲存在。
目前已知的蟎蟲種類,就高達5萬多種,僅次於昆蟲。
比如有的蟎蟲,就專門寄生在飛蛾的耳朵裡。

承認吧,你對睡在身邊的ta一無所知

來源:紀錄片《邁克爾·莫斯利:與寄生蟲共生》


在這眾多種類裡,與人類健康相關的,差不多有10餘種。
最為常見的,是塵蟎、粉蟎、蠕形蟎、疥蟎等幾類。
這些蟎蟲小,但數量繁多,繁殖能力強。
有50%以上的溼度,適宜的溫度,加上充足的食物,它們就會大量繁殖。
你知道在我們身邊,有多少看不見的蟎蟲嗎?
每1克床單上的塵土中,就存在1.5萬到2萬隻蟎蟲。
每1平方米的地毯上,就可能有10萬隻蟎蟲在上面爬動。
而每張床上,則大約有10萬到10萬億隻蟎蟲。
還有一部分蟎蟲,會直接寄生在人體。
皮膚上、毛囊中,甚至睫毛上,都有蟎蟲的存在。

承認吧,你對睡在身邊的ta一無所知

蠕形蟎會導致人的毛囊擴張,1a可見4條蠕形蟎,1b則有9條,1c有10條以上 / 《面部皮炎皮損表現類型與蠕形蟎


而且它們會選擇直接在毛囊裡、皮下組織中產卵。
小妹打賭,看到這裡你已經不由自主摸了摸你的睫毛,甚至覺得全身不舒服。
但不必過於擔心,雖然是寄生,蟎蟲不會直接對健康造成危害。
蟎蟲的食物,大多是汗液、皮屑、皮膚上的細菌真菌等。
而且有的蟎蟲,比如蠕形蟎,由於沒有肛門,它們只會一直吃,而不會隨地大小便。
聽上去還是蠻良心哈。
不過它們去世的原因,大多就是因為糞便積攢太多,爆炸而死……
隨著身體裂開,排洩物也跟著裸露在環境之中。
儘管蟎蟲本身不會對人體造成危害,但它有了附著物或者排洩物堆積之後,則會產生我們意想不到的後果。

承認吧,你對睡在身邊的ta一無所知

蟎蟲對我們的生活影響有多大?

  • 引發哮喘及其他過敏性疾病


平日裡我們所說的“蟎蟲”,很多情況下都是指塵蟎。
塵蟎主要存在於床墊、地毯、沙發等場所,以及漂浮在空氣中。
中國疾控中心報道顯示,塵蟎是我國成年人過敏性哮喘最主要的致敏誘因,塵蟎、黴菌和寵物毛屑則是兒童過敏性哮喘的重要原因。

承認吧,你對睡在身邊的ta一無所知

蠕形蟎會導致人的毛囊擴張,1a可見4條蠕形蟎,1b則有9條,1c有10條以上 / 《面部皮炎皮損表現類型與蠕形蟎


如果1克塵土中攜帶了100~500只塵蟎,就能夠導致塵蟎過敏人群出現呼吸不暢、呼吸道不適等症狀,甚至可能發展為哮喘、鼻炎等疾病。
值得注意的是,塵蟎本身並不會隨著呼吸進入人體。
隨著空氣中的灰塵等雜質被吸入、粘附在呼吸道上,並引發相關疾病的,是塵蟎的屍體、褪下的外殼、蟲卵以及糞便等分泌物。
即使原本對塵蟎並不過敏,長期生活在塵蟎較多的環境中,同樣也會增加人患上過敏性鼻炎、支氣管哮喘、過敏性皮炎等過敏性疾病的可能性。

承認吧,你對睡在身邊的ta一無所知

國內一項實證研究顯示,引發過敏反應的吸入性過敏原中,塵蟎的陽性率最高

  • 長痘痘,也有可能是蟎蟲作祟


出油、閉口、黑頭、毛孔粗大……這些持續困擾我們的面部皮膚的問題,絕大多數都是蟎蟲在作祟。
研究顯示,近60%的皮膚炎症、痤瘡等問題都與蟎蟲有關。
石河子大學醫學院採集了55位痤瘡患者的分泌物樣本,進行細菌培養與檢測。
其中13份樣本的蟎蟲檢測結果呈陽性,蟎蟲病原體的陽性率達到23.63%。

承認吧,你對睡在身邊的ta一無所知

另一家醫學院校中,研究團隊對652名在校生進行了蠕形蟎感染檢測,男生感染率22.45%(64/285),女生感染率21.52%(79/367)。
感染了蠕形蟎的同學們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毛囊擴大、痤瘡、毛囊炎、酒渣鼻。
這些都與蟲體寄生於人體後,形成的阻塞、分泌物、幾丁質外殼有關。
當蠕形蟎在皮膚毛孔活動時,會不斷地刺激皮脂腺,使得皮脂腺分泌過多油脂;
攜帶著汙垢灰塵的蟎蟲鑽進鑽出於我們的皮膚,不少的油脂、灰塵會隨著它們的行動而被帶入毛孔,導致毛孔粗大
部分油脂、汙垢堵塞在毛孔裡,而蟎蟲自身生長繁殖時會排洩糞便、代謝產物、交配產卵,或者成蟲死亡後屍體堆積。
最終導致面部的黑頭和閉口

  • 可能引發多種眼部疾病


除了危害皮膚,蠕形蟎還能夠在人眼中、睫毛上生存,

並造成睫毛嚴重脫落、乾眼症、瞼緣炎、角結膜炎等一系列眼部疾病。
如果治療不及時,甚至可能造成視力永久受損。
銀川一個2歲男孩被確診為角結膜炎、沙眼,角膜也已受到了損害。
醫生在使用顯微鏡觀察後發現,男孩的眼角膜上竟然爬滿了小蟲子,而這些小蟲子,就是蠕形蟎。

承認吧,你對睡在身邊的ta一無所知

  • 脫髮,可能不因為加班熬夜


提到當代年輕人最普遍也最害怕的身體困擾,脫髮絕對榜上有名。
熬夜加班、睡眠不足、用腦過度……可讓人們沒有想到的是,蟎蟲也是造成脫髮的原因之一。
埃及寄生蟲學會的幾位學者發現,蟎蟲會吸食宿主細胞的內容物作為營養,造成毛囊細胞的機械性損傷。
這些損傷會以各種皮膚問題反饋在人體,比如脫髮。
某些蠕形蟎寄生在頭皮上,即為平時人們口中的“頭蟎”。
頭蟎能夠分泌一種促進消化的酶,而這種酶會對毛囊產生刺激。
長此以往,頭皮中的毛囊就會受到損傷、甚至死亡,造成髮根不穩,從而形成脫髮問題。
除此之外,頭蟎的分泌物和代謝產物會產生變態反應,造成皮膚局部炎症。
同時,蟲體的進出活動可能將病原微生物帶入皮膚中,引發炎症反應。
頭皮中的紅疹、頭屑就這樣產生了。

承認吧,你對睡在身邊的ta一無所知

頭皮中的蠕形蟎 / 視覺中國


承認吧,你對睡在身邊的ta一無所知

如何除蟎
看到這裡,想必大家已經被蟎蟲的圖片和危害深深震撼,一定要除之而後快了。
面對各種除蟎竅門,以及市面上五花八門的除蟎產品,大家常常會無從下手。
那麼,如何才能有效除蟎?

  • 勤清洗

蟎蟲主要以植物或動物的有機殘屑為食。
我們平時脫落的皮屑,進食中掉下的乾果、糖類、麵粉屑等,都會成為蟎蟲的食物。
而地毯、棉被、枕頭、沙發,都是蟎蟲落戶的理想地點。
因此,對於日常除蟎而言,首先需要注意的是勤清洗,以免蟎蟲大量滋生。

承認吧,你對睡在身邊的ta一無所知


  • 曬太陽


曬被子,是大家對付蟎蟲最常用的辦法。
在氣候條件適宜的地區,高溫和相對乾燥的空氣,可以大面積地殺死蟎蟲。
此外,還可以用黑色塑料袋包裹著被子曬,聚集熱量,提高溫度。

  • 除蟎儀

除蟎儀,則是我們這些懶人的福音。
市面上的除蟎儀,主要包括了紫外線、拍打、吸塵器吸力、熱風等四大功效。
市面上大多數紫外線燈功率在3W~5W,除蟎的效果微乎其微。
但這是否意味著除蟎儀沒有作用?
事實上,它的最大功效,在於拍打、吸塵器和熱風。


蟎蟲的身體小而輕,它的螯肢對織物的纖維有一定的吸附力。
除蟎儀內置的吸塵器,能夠將附著在棉被、毛毯上面的蟎蟲抖露出來,並且收集在過濾網中。
除此之外,因為蟎蟲對溫度很敏感,超過60℃時,蟎蟲幾乎無法生存。
用熱風完全破壞蟎蟲的生存環境,從而起到殺蟎的效果。
吸蟎和殺蟎雙管齊下,蟎蟲當然就無處遁形了。
仔細瞭解之後你會發現,蟎蟲雖然無處不在,但並不是讓人束手無策的微生物。
注意個人和環境衛生,採用科學的除蟎方法,就可以抑制蟎蟲的滋長。
最後小妹提醒大家:
如果選擇在戶外曬被子,記得曬完之後拍拍被子,抖落蟎蟲的屍體和排洩物哦~
等哪天陽光燦爛的時候,一起去曬被子除蟎呀!


參考文獻:

[1]賈家祥.蟎的危害及其防治[J].中華衛生殺蟲藥械,2005(03):145-147.

[2]趙亞娥,馮立平,尋萌,李小其,龍強.人體蠕形蟎感染調查及相關因素分析[J].中國寄生蟲病防治雜誌,2004(01):62-64.

[3]楊珍,陳同辛.兒童不同過敏性疾病的過敏原構成分析[J].中國當代兒科雜誌,2015,17(09):912-917.

[4]王新彩,劉潤芳.蠕形蟎感染與人面部皮膚病的關係.洛陽醫專學報,2000,18(3):197-198.

[5]歐陽維傑(綜述),張曉博,劉祖國(審校).蟎蟲性瞼緣炎研究進展.中華實驗眼科雜誌,2019,37(3):229-232.

[6]曾智勇 ,楊光友 ,梁海英 .疥蟎與疥蟎病研究進展.中國獸醫雜誌,2004,40(11):36-39.

[7]陳雪峰,張晶,李亞敏,馬群英,王晶瑩,許凱,梁麗娜.839例常見外眼病患者蠕形蟎感染情況分析[J].中國中醫眼科雜誌,2020,30(01):30-33.

[8]趙亞娥,馮立平,尋萌,李小其,龍強.人體蠕形蟎感染調查及相關因素分析[J].中國寄生蟲病防治雜誌,2004(01):62-64.

[9]周細平,唐禎,黃健,黃進華,陳靜,左成忻,向亞平,楊盛波,童曉亮,魯建雲.面部皮炎皮損表現類型與蠕形蟎感染的相關性[J].中國麻風皮膚病雜誌,2019,35(09):533-535.

[910Abd-El-Al A M, Bayoumy A M, Abou E A S. A study on Demodex folliculorum in rosacea[J]. Journal of the Egyptian Society of Parasitology, 1997, 27(1): 183-195.

[11]Vos T, Allen C, Arora M, et al. Global, regional, and national incidence, prevalence, and years lived with disability for 310 diseases and injuries, 1990–2015: a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5[J]. The Lancet, 2016, 388(10053): 1545-1602.

[12]Terreehorst I, Oosting A J, Tempels‐Pavlica Z, et al. Prevalence and severity of allergic rhinitis in house dust mite‐allergic patients with bronchial asthma or atopic dermatitis[J]. Clinical & Experimental Allergy, 2002, 32(8): 1160-116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