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攔我,我要去柳州嗦粉了

別攔我,我要去柳州嗦粉了


來源:物質生活參考(ID:wzshck)


01.


最近,螺螄粉頻上熱搜,它背後的柳州漸漸浮出水面。在廣西,柳州長期夾在首府南寧和山水之城桂林之間,沒什麼存在感,如今堂堂正正憑著螺螄粉C位出道,繼重慶、西安等初代網紅城市之後,柳州在城市社交圈有了自己的獨特定位。


有人說,僅憑一碗螺螄粉,概括不了柳州城。但若以螺螄粉為線索,卻能看清楚許多關於這座城市的密碼。


螺螄粉在柳州盛行於上世紀八十年代,在各工廠、單位、劇院門口,常有擺攤者,煮上一鍋螺螄湯,香氣氤氳而去,嗦螺、吃粉、喝啤酒,任君挑選。那些小攤很簡陋,支稜一把大陽傘,擺上幾個小凳小桌,就是一桌。這種簡陋的傳統一直流傳下來,如今去柳州,要吃最正宗的螺螄粉,就去街頭巷尾找那種最不起眼的小店,老闆會滿臉驕傲地告訴你:在柳州吃螺螄粉,你別去連鎖店。


小攤最熱鬧的時候是晚上,橘黃色的燈光下,聚著許多剛下班帶著一副飢腸的人,他們等著吃一碗油辣滾燙的粉,一掃疲憊,帶著飽腹感回家睡覺。


別攔我,我要去柳州嗦粉了


那個年代正是柳州工業最發達的時期。廣西60%以上的工業都集中在柳州,柳州製造的牌子常出現在全國工地的機械上。柳汽、柳工、柳鋼,這些企業是西南工業發展的領頭羊。1994年,東風柳汽(原柳汽)汽車產量便突破了3萬輛。1992年,柳州市工業總產值達109.12億元。


不僅是重工,柳州什麼都能自產。牙膏、燈泡、電冰箱、電風扇、捲菸……對那時的柳州人而言,生活中的一切都可以用“柳州製造”解決。老工人回憶說:“那時的柳州什麼都造,什麼都賺錢。”也因而產生了許多全國知名品牌,譬如兩面針牙膏、金嗓子喉寶、花紅藥業、千里光香皂、雙馬牌電風扇、都樂冰箱。“中國神車”五菱也產自柳州。


柳州人已經習慣了用本土品牌,如今走在柳州街頭,代步工具最多的還是柳州產的寶駿電動車。


工業的發達吸引了許多打工人口進入。如今柳州常住人口超400萬,是廣西唯一常住人口多於戶籍人口的城市。這些打工人群與本地人群一起,成為柳州工業發展的助力。


這樣的背景下,才有了螺螄粉扎穩腳跟的可能。


02.


首先是重口味的必要性。


《中國食辣史》一書中說:“辣味的流行是近三十年來的一個突出飲食現象。”螺螄粉的發生與盛行,正處於這一時間軌道之中。


“辣椒的傳播,最早是在庶民菜裡面的。當中國進入工業化時代,這種食物被大量的來自農村的移民帶入了城市的飲食文化中,成了新移民的象徵性食物。”


柳州雖不屬於大型城市,也不屬於移民城市,但工業化使人群混合,也使飲食習慣相互混合並流行。


發展的快速折射在人的口味上,表現為對辣的需求。辣準確來說不算一種味覺,而是痛覺。吃辣,實際上是一種良性自虐。那種在危險邊緣瘋狂試探的快感,令人酣暢淋漓。


產業工人日日復一日的枯燥生活中,需要這種食物來釋放壓力,找到快感,鬆一鬆弦。螺螄湯的油辣適用於柳州人的各種食品,螺螄雲吞、螺螄麻辣燙、螺螄鴨腳煲、螺螄鳳爪、螺螄蛋、螺螄魚……“螺螄湯一切”。


酸與辣的結合,則是天配。廣西人素來愛吃酸,一則是氣候使然,廣西長期溼熱,食酸能夠開胃生津。二則是古時候,官鹽壟斷,鹽很貴,西南地區常年吃不上鹽,缺鹽時,老百姓便用酸來代替。譬如貴州,常以酸代鹽,後又以辣代鹽。說到底,都是為了加重食材的味道。


於是,吃酸的傳統便流傳了下來。螺螄粉中臭味的來源——酸筍,只不過是柳州人吃酸的冰山一角。走在柳州街頭,常可以看見“柳州酸”的攤子,紅底白字寫著一個大大的“酸”字,上面擺著數個小罈子,罈子裡裝著醃製過的大蒜、蘿蔔、姜、萵苣筍、李子果、番石榴、芒果、紫甘藍等各種蔬菜水果,再澆點辣椒酸水,吃得慣的覺得風味獨特,吃不慣的便是黑暗料理。


柳州人除了“螺螄湯一切”外,萬物也皆可酸。酸與辣已然成為他們的飲食密碼。


還有“嗦螺”這一飲食動作,實際上代表了一種生活態度的隱喻。嗦螺是柳州人人都會的技能,嘬著螺螄殼,就著湯汁將裡面的螺螄肉慢條斯理地吸出來,肉質彈牙,混合著螺螄湯特有的辣味和香氣咀嚼吞下,人間美味。如果再喝上一口啤酒,那就沒有什麼煩惱是不能拋卻的了,如果有,就再嘬一口。


俗話說:“心急吃不了熱豆腐”,沒有足夠的耐心與足夠放鬆的心情,也是吃不了螺螄的。夜晚坐在螺螄粉攤前,等待的是脫去一天煩悶壓力的瞬間,是與三五友人閒聊的釋放。


別攔我,我要去柳州嗦粉了


與這種生活態度相應的,是夜宵文化的誕生。


工廠的制度通常是三班倒,產業工人習慣了這樣的生活,十一點僅是他們夜生活的開始。而夜生活的飽足,通常是以一碗花費不到十塊錢的螺螄粉開始的。如今,這樣的產業工人至少有40萬人,他們幾乎分佈於每一個柳州家庭。這樣的工作與社會結構,令夜生活漸漸發展為柳州本地文化。


柳州人的店鋪小攤,白天一般10點後才開門,他們的狂歡一般留到晚9點之後。據說,柳州人夜生活結束的時間,取決於老闆庫存還有多少瓶酒。柳州人也習慣了“一日四餐”,即過早、吃晌午、吃夜飯和夜宵。


豆瓣上有一位豆友,曾寄住在柳州朋友家,深刻感受到了柳州人的夜文化。有一天她零點下班回來,朋友一家正圍坐在小圓桌旁,邊看電視邊吃宵夜,連朋友奶奶都精神抖擻,還招呼她吃夜宵。


柳州的夜給人一種感覺,沒有哪座城市,比它更適合生活了。它是那麼的慵懶悠閒,接地氣,好像人人都無比投入地在生活。


柳州夜市也因此發展為柳州的另一枚名片,南寧、桂林等地的人週末常開車到柳州來逛夜市。柳州夜市上,螺螄粉、鴨腳煲僅是常規品類,滷菜、糖水、燉品、燒烤,無一不全。正宗柳州人是這樣吃夜宵的:一碗加了鴨腳、滷蛋、臘腸、油果的豪華螺螄粉,配一瓶漓泉啤酒,一碗豆花,要冰的。


03.


在知乎“如何評價柳州”的詞條下,有這樣兩條回答:“竟然會從一座生機勃勃的工業城市變成了慢節奏的養老城市,也不知是該哭還是該笑。”


另一條:“從快遞運輸路線可知柳州在廣西地位之尷尬。好多從江浙滬出發的包裹,先路過桂林、柳州,在南寧倉庫中轉,再路過柳州,到桂林倉庫中轉,最後才送達柳州。”


西南地區城市的發展,都在暗自較勁。貴州近些年佈局了大數據產業,昆明向來是有名的旅遊城市,而廣西在這場城市之戰中,交出的是一份模糊的答卷:南寧、柳州和桂林,到底誰更強?


柳州憑藉著水陸交通的樞紐位置,曾經是硬實力最強的,但隨著上世紀九十年代末國有企業改革潮、國家經濟市場化,柳州工業的光芒漸漸微弱,老牌企業相繼倒閉或衰落。


那段歲月就像柳州街頭的紅磚廠房一樣,成為了歷史。唯一留下的是地理課本中酸雨分佈圖中,顏色最深的柳州。據柳州人回憶,當年連自行車都不敢停在外面,因為會被酸雨腐蝕。


而當年在工業化背景下發展起來的螺螄粉,如今成了柳州城市發展史上的第二高潮。


如果說螺螄粉的自然發展靠的是它的風味與夜宵文化,靠的是柳州人對螺螄的熱愛和米粉的鐘情,如今將螺螄粉推至全國小吃排行榜前三名的,確確實實是柳州政府政策的導引與扶持。


自螺螄粉從《舌尖上的中國》出道後,柳州正在盡全力抓住這個“抓手”。市委書記親自為螺螄粉站臺、辦萬人螺螄粉大會、搞螺螄粉博物館、發展螺螄粉產業園,儼然將螺螄粉提到了城市發展戰略的高度。


別攔我,我要去柳州嗦粉了


打開一包袋裝螺螄粉,裡面所能看見的所有主配料:米粉、螺螄、豆角、酸筍,都已經成為螺螄粉產業鏈上的一環,形成了規模經營。2019年,柳州袋裝螺螄粉銷售額突破了60億元。2020年的目標是:袋裝螺螄粉產值超過100億元,原材料等附屬產業產值也要超過100億元。


這還僅是線上的數據。


螺螄粉正在以絕對優勢,超越桂林米粉的位置。這是南寧老友粉、常德牛肉粉等其他粉類,難以企及的政策優惠。


“克嗦粉咩?”這句柳州人的日常用語,如今可以堂堂正正地印在柳州的城市名片之上。



[1].《柳州,西南為什麼會崛起如此精彩的工業城?》,作者:馬前卒,馬前卒工作室。

[2].《柳州工業發展脈絡》

[3].《南寧、柳州和桂林,到底誰更強》,作者:西部君,西部城事。

[4].《柳州夜市帶熱“夜經濟”》,作者:李寧琳,廣西新聞網-南國今報。

[5].《中國食辣史》,作者:曹雨。


*頭圖購自視覺中國

其餘圖片系視頻截圖或網絡圖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