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龜雖壽》、《步出夏門行》雖語言簡練、寓意深刻,但都不押韻,還能稱為詩嗎?

神往桃源


問題:曹操的《龜雖壽》、《步出夏門行》雖語言簡練、寓意深刻,但都不押韻,還能稱為詩嗎?


前言

《步出夏門行》是漢末曹操用樂府舊題創作的組詩,這些詩在當時都是押韻的,只不過今古音差別太大,今天讀起來感覺不押韻。

一、龜雖壽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螣蛇乘霧,終為土灰。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在魏晉時詩人們作詩以口語押韻,沒有統一官方認可的韻書。這首詩是一首換韻的詩,例如2、4句時、灰;6、8句裡、已;10、12句天、年押韻。

其中6、8句裡、已;10、12句天、年押韻的方式和後來唐詩押韻的韻部一樣。

二、觀滄海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王力教授專門考證過觀滄海的押韻,在古代漢語(修訂版1900年3月第二版中華書局出版社)中說 “海,峙,茂,起,裡,志,押韻。”也就是說他認為至少有6個字押韻。

結束語

詩是韻文的一種,有的句句押韻,有的雙數押韻,有的兩句換韻,有的三句一組換韻,也有四句一組換韻的。

【北風捲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兩句換韻【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兩句換韻散入珠簾溼羅幕, 狐裘不暖錦衾薄。
將軍角弓不得控, 都護鐵衣冷難著。四句換韻【瀚海闌干百丈冰,愁雲慘淡萬里凝】。兩句換韻【種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兩句換韻【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兩句換韻輪臺東門送君去, 去時雪滿天山路。
山迴路轉不見君, 雪上空留馬行處。四句換韻

今天讀起來不押韻的詩,大多是古人的讀音已經和今天完全不一樣了。並不是古人作詩不講究押韻。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詩有四言詩,四句為主,是我國古代詩歌中最早形成的詩體。春秋已前的詩歌如詩經大都為四言,漢代以後,格調稍有改變,自南宋以後作者漸少。

詩有五言詩,五字一句,五字句的構成,啟於漢代,魏晉以後,歷六朝,隨唐時大為發展。成為古詩歌主要形式之一。有五言古詩,五言絕句。

只要朗朗上口,讀起來流暢,對押韻沒有嚴格要求。但也叫詩。

魏曹丕《燕歌行》為至今存在較早的純粹的七言古詩。到了唐代大為發展。

這以前的詩稱為古風。也叫古體詩。

近體詩,今體詩皆為格律詩。唐初開始興起。

對平仄,押韻,對仗等都有了嚴格要求。

顏真卿(勸學)

三更燈下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

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七絕(六麻平韻)

一簾春色兩堤花,夜半姑蘇品綠茶。

兩岸猿聲啼不住,春風十里醉人家。


朝進8763903127


隨便找本詩書,有前言的那種,看看詩的發展源流,不難回答這個問題。

第一個,古音今音的區別,同樣一個字,現在的讀音和古時的讀音可能是天壤之別,你用今音讀不押韻,古音讀未必就不押韻。

目前還有很多學者試圖恢復古音,近期關注的少,不知道啥階段了,反正這個事情貌似是千難萬難。網上也有一些古音詩詞朗讀,不一定都正確,但是能讓人管窺一下這種讀音語調的差別,看了別懷疑人生就是。

第二個,曹操所處的建安時代,詩的發展還在原初階段,並沒有個固定的規則,你看《龜雖壽》還是四言詩,還在模仿和繼承《詩經》,《詩經》又是什麼時候的詩了?《詩經》裡面的詩都押韻嗎?經過南北朝,五言七言(押韻)的規則才慢慢確立,到唐朝成熟起來。

總結起來,大概就這兩個主要原因。


橘也君


古代說的又不是普通話,不可能全部押韻


廣州服裝人


越來越喜歡曹公了


用戶202207045845


四言詩沒有規定平仄和韻腳的。


潘龍江悔恨寫紅塵情歌


你是胡人,當然不押韻,我們這方言就很押韻


用戶85301273567


是詩,在西漢時期的格律詩沒形成前基本都是古風的形式出現。


雲鶴166082174


古漢語跟現在普通話的發音不一樣,可能完全不同,所以不要用現在的發音去研究古人的押韻


冬雨4651


即便是古體詩,也講究押韻,古音肯定是押韻的,可能中途有換韻,你以現行北方漢語讀音看古詩是不妥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