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媽媽更愛弟弟”,家長要給孩子一樣的愛

父母相愛,容易讓孩子成長為一個富有魅力的人。根據弗洛依德的觀點,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其實是存在與同性父母爭奪異性父母的心理的。

如果父母相愛,那麼他們就會趨向於認同自己的同性父母,並且學習和模仿他們,以求成長為和同性父母一樣的人,為和異性父母一樣的人所愛。

“為什麼媽媽更愛弟弟”,家長要給孩子一樣的愛

可以大大促進孩子與異性交往的能力。孩子會從父母的日常生活中,學習到怎樣的相處方式可以獲得融洽的異性關係。

母之間的愛,和對孩子的愛是有不同,就好像你愛吃紅燒肉,和你愛讀書,這是兩個概念,很難拿來比較哪個多一點。

絕大多數相愛的夫妻都會特別重視共同的後代,但有些夫妻過於熱愛對方,不能協調好兩種愛表達的濃烈程度,譬如說,這對父母其實是偏向於不要子女,享受二人世界,本身要孩子的意願不大,因為各種原因勉強要了孩子等等。

孩子在家庭中缺乏關注,認為自己是多餘的,從而極度缺乏自我認可和安全感。這樣的孩子容易性格乖僻,要麼習慣用激烈的手段獲取他人的關注,要麼封閉內心,害怕他人感受到自己的存在。這種區別取決於孩子天生的氣質和父母的風格。

“為什麼媽媽更愛弟弟”,家長要給孩子一樣的愛

父母過於濃烈地彼此示愛,忽視孩子,可能會令孩子認為是男女之間的這種吸引造成了他的不幸,從而憎惡情侶/夫妻這種異性關係,或者造成“缺愛”的情況,從而影響個人情感、婚戀問題。

父母犧牲自己的時間陪孩子學習,為了孩子辭去工作在家輔導,從表面上看,都是為了孩子,但也可能潛藏著利己的動機。

也許是擔心孩子落後了讓自己臉上無光,也許是想證明自己是一個好爸爸或好媽媽,或者是想通過孩子的優秀來填補自尊的缺失,或者是想跟孩子纏繞地很緊,以迴避婚姻的不幸。

當然,他們也確實存在對孩子的關心,比如為了孩子能有更好的未來,為了孩子獲得更多的技能和知識,很享受跟孩子相處的時光等等。

缺乏愛的能力的父母,會有很多手段讓孩子臣服於自己,源源不斷地得到孩子的愛。比如,不斷地向孩子表達自己多麼的不容易,為了孩子犧牲了多少,通過這種方式喚起孩子的內疚,讓孩子為了緩解內疚而不斷地為他們付出。

“為什麼媽媽更愛弟弟”,家長要給孩子一樣的愛

或者以種種道德的或倫理的要求來約束孩子,孩子從小被道德化的說教所控制,心甘情願地不斷地為父母付出,在關係裡迷失自己。

這些迷失自己的人也是痛苦的,他們往往會潛移默化地其他關係中得到補償,比如在伴侶或親子關係中。一種剝削與被剝削的關係,在各種關係中不斷地被傳承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