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扶貧“孵出”農民增收新動能

6月中旬,金黃的麥子剛剛收割完畢,農民正開始新一輪播種。記者走進木蘭故里,感受虞城縣產業扶貧的發展脈動。該縣正以合作帶動、龍頭企業、訂單農業、集體經濟、扶貧車間、居家靈活就業扶持貧困群眾發展產業促增收,讓產業扶貧“孵出”農民增收新動能。

合作帶動。該縣按照“一村一品”要求,全縣601個行政村全部組建了由當地經濟能人帶動、全村貧困戶自願參與的精準扶貧專業合作社,採取“合作社+貧困戶”合作模式發展特色產業。“貧困戶以產業發展資金5000—8000元或以小額信貸資金入股變股東,可獲得入股分紅和合作社務工工資兩項收入。”田廟鄉後劉村黨支部書記劉玉東說,去年1月,後劉村以貧困戶32萬元到戶增收資金和152萬元村辦企業資金為基礎,成立虞北果樹種植專業合作社,流轉全村油桃園242畝。貧困戶除每季度得到300元本金分紅,年底還有400元過節費和盈利分紅。合作社還通過吸收貧困戶務工增加其工資性收入。去年該村每個貧困戶依託合作社平均收入8700元。目前,該縣601個行政村基本達到一村一品,入社貧困戶4.6萬戶,實現了合作社全覆蓋。

龍頭企業促增收。該縣充分發揮本土龍頭產業化企業優勢,探索“龍頭企業+基地+合作社+貧困戶”小額信貸入股分紅模式,實施“大豆貸”工程、奶牛扶貧工程和肉鴨扶貧項目,確保貧困戶持續增收穩定脫貧。在“大豆貸”工程中,貧困戶利用小額信貸5萬元入股合作社,河南金豆子食品有限公司與合作社簽訂協議,在劉店、大侯、站集等鄉鎮推進5萬畝優質大豆種植基地建設,統一管理、統一收購,帶動4000貧困戶每戶年可分紅3000元,參與務工貧困戶另有工資收入。奶牛扶貧工程,鼓勵貧困戶利用5萬元小額貸款購買3頭奶牛,與科迪集團簽訂5年統一託管養殖合同,每年到期分紅,已帶動2400貧困戶實現每戶年增收3600元。肉鴨扶貧項目,河南樂為農牧業開發有限公司採取“公司+貧困戶+基地”模式,託管貧困戶土地及縣扶貧辦到戶增收項目建設的農業設施,實施鴨苗、飼料、技術指導、藥物防疫、回收加工等“五統一”,保證給飼養戶每隻肉鴨純利潤不低於2元,高於市場價回收政策,吸納貧困戶發展養殖業。目前,該縣已建立48個家庭農場,帶動1200貧困戶養殖肉鴨,每戶年獲利潤4萬元以上。

該縣還探索了“龍頭企業+基地+合作社+貧困戶”產業發展資金入股模式。杜集鎮、谷熟鎮等鄉鎮引進廣西桂柳集團入駐貧困村建立養殖合作社發展蛋鴨產業。貧困戶以6000元產業發展資金入股,建立蛋鴨養殖基地,戶均每年分紅2000元以上。返聘務工貧困戶還有每月1500元務工收入。虞城縣新鑫養殖在鄭集鄉3個貧困村建立蛋雞養殖專業合作社,每個合作社由50個貧困戶組成。每戶由新鑫養殖擔保貸款5萬元入股與合作社簽訂合同,新鑫養殖負責經營管理,一部分土地發展蛋雞,一部分土地發展高效農業。貧困戶按照合作社利潤總額的50%分紅。按正常行情計算,每戶每年入股資金分紅可達2000元,每畝地分紅1000元左右。該公司在鄭集鄉、城郊鄉建立的專業合作社養殖蛋雞20萬隻,日產蛋量1.6萬斤,產品遠銷上海、杭州、南京等地。目前,該縣依託龍頭企業建有肉鴨、蛋鴨、蛋雞等養殖基地231個,帶動4600貧困戶增收脫貧。

訂單農業促增收。該縣廣泛推廣“龍頭企業+貧困戶”模式發展訂單農業,由企業以最低保護價回收農產品,促進貧困戶增收。以雙洋食品、森林木華、科旺食品、綠源速凍等為代表的龍頭企業與農戶簽訂生產訂單,發展甜玉米、薺菜、青豆種植,改“一年兩熟”為“一年三熟”,目前全縣已發展訂單農業8萬畝,畝增收2000元左右,帶動1.4萬貧困戶增收。

集體經濟促增收。該縣把發展集體經濟作為貧困村脫貧“加速器”,對各貧困村實施了光伏電站建設,整村推進“空心村”整治、圍村林改造和坑塘治理。為彌補村集體經濟薄弱的短板,確保建檔立卡貧困戶無勞動能力、無資源、無穩定收入的“三無”戶穩定增收,2018年投資3.1億元在全縣144個貧困村建設村級集中式光伏電站,穩定收益20年。按每站年發電30萬度計算,每村集體經濟年可增收12萬元。同時,大力推進100兆瓦集中式光伏電站建設,可帶動4000貧困戶每戶每年穩定增收2000元以上。將空心村治理和圍村林改造騰出的土地作為村集體經濟出租或轉讓使用,增加村集體收入,同時把坑塘治理與村環境整治相結合,重點對廢棄坑塘重新規劃和施工改造,採取承包、租賃的方式發展坑塘經濟,改善髒亂差環境,提升村容村貌,扭轉村民環境衛生習慣,擴大村集體收入。稍崗鎮韋店集村改造廢舊河道新建鄉村旅遊景點“十里畫廊”,有力促進村集體經濟發展,讓村民在如畫環境中生活還逐年鼓起了“腰包”。

扶貧車間促增收。出臺《虞城縣精準扶貧就業(幫扶)基地獎補意見》,針對有勞動能力但無法外出、家庭特殊的留守人員,縣財政投資3300萬元,按照“四統一”標準,建成扶貧車間182個,通過招商引資形成了南半部以農副產品加工、服飾紡織、篩板、中藥材、電子元件加工等“以小育大”格局,北半部以鋼捲尺、五金加工、紡織服裝、食品加工等“以大帶小”格局,提供近1.2萬個就業崗位,帶動5200名貧困人口,人均月收入超過1000元。

居家靈活就業促增收。勞動力密集型企業,在貧困村建立扶貧車間,為貧困戶免費提供技術培訓、原材料、設備等,委託貧困戶加工生產,並回收成品,按計件發放工費,增加貧困戶收入。以辛迪紡織為代表的來料加工紡織品企業、以雙建工量具為代表的五金加工企業最為典型。辛迪紡織已在聞集、劉店、大侯、站集等12個鄉鎮36個貧困村設立扶貧車間,帶動1000多貧困戶實現居家式靈活就業,每戶月增收500元以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