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國學|天下第一奇書《金瓶梅》的"作者之爭"


醉國學|天下第一奇書《金瓶梅》的


醉國學|天下第一奇書《金瓶梅》的

《金瓶梅》是我國明代長篇小說,也是中國文學史上的第一部長篇文學作品,美國大百科全書稱之為"中國第一部偉大的現實主義小說"。它的作者署名"蘭陵笑笑生"但是真實身份至今成迷。

據不完全統計,關於《金》的作者,有李先芳說、沈德符說、馮維敏說、謝榛說、臧晉叔說、金聖嘆說、田藝蘅說、王採說、唐寅說、李攀龍說、蕭鳴鳳說、胡忠說、劉修亭說、李卓吾說、湯顯祖說、陶望齡說、丁耀亢說、丘志充說、袁宏道兄弟說等,不一而足。都是各有充足理由,又有不能解釋的矛盾。

至今,《金》作者的名單已經近百,沒有一種說法被學界普遍認同。四百多年以來,學者們為了解開作者之謎,可謂傾心研究,充分探迭,細緻辨析,仍是聚訟紛紜,莫衷一是。以下列舉幾位比較有趣的說法,供大家參考。

醉國學|天下第一奇書《金瓶梅》的

最有說服力的——丁惟寧說

這一論斷,出自《金瓶梅傳奇·蘭陵笑笑生秘史》,作者是房文齋先生。按照書中的說法,《金》系膠南琅琊丁氏的丁純、丁惟寧、丁耀亢三代的集體創作成果。這一說法,得到了金學家的高度認可。

資料認為,《金》一書,最早脫胎於丁純的《惡豪傳》,後來兒子丁惟寧辭官歸鄉,在諸城五蓮縣九仙山腳下的蘭陵峪隱居二十餘年,繼續豐富了父親的作品,更名為《金瓶梅詞話》初稿。之後丁惟寧的第五子丁耀亢進一步增刪、修正、校訂、出版。

丁氏三代具為博學鴻儒,學富五車,經歷豐富,才最終完成了這部頗具爭議的曠世奇書。所謂的"蘭陵笑笑生",就是指丁純、丁惟寧父子。揣摩"笑笑生"的含義,一是笑世事之荒誕無稽,二是笑人生之福禍無常。至於蘭陵所屬,並非山東嶧縣之蘭陵,而是山東五蓮九仙山下的"蘭陵峪",地方俗稱"蘭陵口子",如今改為"洗耳泉"。

資料對其他人物也做了探迭。比如為《金》寫跋的"廿公",稱"《金瓶梅》為世廟時一鉅公寓言",據考證,"世廟"即明世宗嘉靖朝,丁純系嘉靖舉人,初授直隸鉅鹿訓導,鉅鹿簡稱"鉅",以地名冠稱某公,所以"鉅公"就是丁耀亢對祖父丁純的尊稱。

作序的"欣欣子"又是何人?資料認為是明代萬曆八年的進士,青州學者鍾羽正。他與丁惟寧、董其昌等人,都是東武西社(又稱琅琊西社)的主要成員,曾經主編《青州府志》。之所以署名"欣欣子",一則與"笑笑生"相對稱,二則暗喻欣然自得之意。而將《金》評價為"驚天地、泣鬼神"的"東吳弄珠客",則是丁惟寧的摯友,明末著名學者、書畫家董其昌。

醉國學|天下第一奇書《金瓶梅》的

最廣流傳的——王世貞說

王世貞創作《金》的說法,最早出現在明刻本《山林經濟籍》和《萬曆野獲編》中。清初康熙十二年,靈丘知縣、著名文史學家宋起鳳撰寫的《稗說》一書,文中直接指出《金》的作者就是王世貞,此後清代至民國時期,學界均認可及引用這一說法,王世貞著《金》的提法逐漸成為主流聲音。

直到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這種論調遭到許多學者的駁斥,原因是王世貞祖籍南直隸蘇州府太倉,《金瓶梅》用的卻是山東方言,包括著名文學大家魯迅、吳晗和鄭振鐸都持此觀點,一時間甚囂塵上,王世貞是《金》作者的說法可信度大大下降。

七十年代末,學者朱星重再次提出"王世貞說",並列舉了多條證據,比如:

王世貞是嘉靖年間名士,符合"廿公"對作者的評價;

《明史》評價王世貞"才最高、地望最顯,聲華意氣,籠蓋海內",他的學識才情、官場經歷和生活環境,都具備創作長篇文學的基礎,而此前確有短篇小說傳世;

《金》文中涉及的地名、方言和信仰,都與王世貞長期為官山東相符。

另外,還有這樣一個傳說,王世貞為父報仇,才創作出瞭如此另類的《金瓶梅》,把它送給殺父仇人嚴世蕃(閣老嚴嵩之子),並在書頁上塗抹砒霜,因為嚴世蕃有沾唾沫翻看書籍的習慣,果然,嚴世蕃手不釋卷,沾著唾沫毒發身亡。

"王世貞說"得到了黃霖、徐朔方、趙景深、許建平、霍現俊等學者撰文支持。史學家吳晗卻以為,書中大量運用的 "山東方言",王世貞雖然在山東做官三年,但想要熟練運用山東方言還有欠缺。此外,《金瓶梅》的成書應當在明代萬曆十年(1582)至三十年(1602)間,王世貞的生卒年代(1526-1590)並不符合這一創作時間。

最有競爭力的——屠隆說

1983年春,學者黃霖在《復旦學報》上提出《金瓶梅》作者是屠隆。屠隆(1544-1605),浙江鄞縣人,明代著名文學家、戲曲家,與胡應麟等並稱"明末中興五子"。這位老先生的私生活頗不檢點,而且多創作豔情作品,受到不少非議。屠隆於萬曆三十三年(1605)去世,享年六十四歲,傳死因系花柳,被作為歷史上第一個因"性病"去世的文人。他一生遊歷四方,熟悉社會內幕和市井風情,從官吏到乞丐,對人生人性看得透徹。

黃霖先生的理由也是比較充分的:

《金》第五十六回引用的《哀頭巾詩》、《祭頭巾文》,出自屠隆《開卷一笑》;

小說雖有大量山東方言,但是也有浙江方言,與屠隆的籍貫相符,而且屠隆的祖籍武進,舊稱是蘭陵;

屠隆的佛道信仰,與《金》的宗教主旨相統一。並且屠隆的世俗觀念與他"淫雅雜陣"的寫作方式也是一致的;

屠隆具備創作長篇小說的文學功底和人生閱歷;

屠隆與明代名士劉承禧、王世貞交情匪淺,劉王保存的《金瓶梅》抄本全稿,或許出自屠隆所贈。

屠隆的家族顯赫,是浙江鄞縣(今天的浙江寧波)四大望族之一。明史記載他"生有異才",十四歲即考中秀才,"神童"之名享譽鄉里。此後卻功名不順,十八年後,33歲的屠隆才中舉進入仕途。此後不久因政績顯著提拔為郎中,卻遭到朝廷小人誹謗丟官罷職,返回故里以賣字為生。

另外還有一項重要證據,在最早的萬曆版《金》中,標註為"欣欣子作序,蘭陵笑笑生著","欣欣子"寫序的地點是明賢裡,據考證,明賢裡就在寧波城中的鑑橋頭乾溪裡。而家譜顯示,欣欣子應當是屠隆的族孫屠本畯,子孫為先輩小說作序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屠家最先由武進(常州)遷徙至鄞縣(寧波),常州舊稱即為蘭陵,屠隆自號笑笑先生,所以"蘭陵笑笑生"就是屠隆的化名。

醉國學|天下第一奇書《金瓶梅》的

最耳目一新的——徐渭說

最早透露徐渭創作《金瓶梅》消息的,是明代文學家,有"三袁"之稱的公安派領袖人物袁中道,他在《遊居柿錄》中寫道,"

舊時京師,有一西門千戶,延一紹興老儒於家",暗指《金》的作者,是給"西門千戶"作過門客的"紹興老儒",被學者們推理為明代大才子、文學家徐渭。

徐渭(1521-1593),字文長,祖籍浙江山陰(今紹興),自稱"書第一,詩第二,文第三,畫第四",文藝創作所涉及的領域十分廣泛。他性格孤傲,別具一格,個性張揚而鮮明,風格豪邁而放逸。不僅如此,他還"知兵,好奇計",進入胡宗憲幕府之後,謀劃擒獲倭寇首領徐海、招撫海盜汪直等事。徐渭既是"紹興老儒",又集書畫、戲劇家和幕客為一體,有明一代,符合這個特徵的非他莫屬。

1939年,英國的漢學家亞瑟·韋利經過研究,最早提出《金》作者有可能是徐渭。九十年代末,紹興文理學院教授潘承玉在其專著《金瓶梅新證》中,豐富了這一結論,最終完成了"徐渭說"。

根據《金》書特點,可以推測作者應當有以下特徵:

首先,他應當是跨嘉、隆、萬三朝的人,主要活動時間在嘉靖一朝;

其次,小說作者是資料豐贍的戲曲學者,又是技巧純熟的戲曲作家,還應當是素養全面的畫家與擅長應用文寫作的幕客;

然後,作者應該有邊關禦敵的經歷,具有較強烈的民族憂患意識和愛國意識;

再有,作者有紹興、山東、北京、蘇州、山西、福建、廣東等各方言區的生活經驗;

以上種種,匹配於"徐渭"無不中的,徐大才子符合《金瓶梅》作者的一切條件。此外,在《金》虛構的"一府兩縣"格局中(清河、陽穀),明代可查證"一府兩縣"的府城,符合書中描述的只有紹興一府。其他"縣前街"、"東街"、"大街口"、"獅子街"、"燈市"以及"五里原"等景觀佈置,紹興城幾乎可以全部對應。徐渭創作這樣一部小說,動機應當是"命運多舛,悲憤自洩",坎坷的人生經歷積累了內心超負荷的黑能量,促使徐渭從"審醜"的角度來進行創作,並促成了《金》的問世。

最重磅的——馮夢龍說

馮夢龍(1574-1646),長州(今江蘇省蘇州市)人,是明代著名的文學家,民俗小說的締造者。明末崇禎年間,朝廷授福建壽寧知縣。後國破清兵渡江,他曾參加過抗清鬥爭。

馮夢龍是晚明極為活躍的文學家,可謂多才、多藝、多產。在《蘇州府志·人物誌》中,評價馮夢龍為"才情跌宕,詩文麗藻,尤明經學"。馮幼年家貧,讀書用功,奠定了文、史、哲方面的深厚基礎。成年後,受到泰州學派宗師,明代思想家、文學家李贄的晚明進步文學思潮影響甚深。

馮夢龍的一生,在小說、戲曲和通俗文學方面浸淫頗深,編纂了著名的話本小說集《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另外還有民歌集、筆記《古今談概》、散曲、戲曲等許多作品,還改寫了小說作品《平妖傳》、《新列國志》等。

中年時期生活窘迫,以賣文為生,與青樓歌妓侯慧卿相愛,在青樓歌場、茶坊酒肆活動頻繁,後來侯慧卿改嫁他人。他的人生經歷,讓他對市民的社會生活十分了解,也使得有機會接觸社會底層女性的生活和心態。五十六歲(1630)時進入官宦生活。

關於《金》的成書,有專家分析,或許經過了多次修訂、整理的過程,甚至是不同時代的人共同完成的結果。最早的萬曆丁巳年刻本(1614),可以推斷與馮夢龍的關係密切,極有可能就是初刻本的最後定稿人。

有臺灣學者認為,結合馮夢龍的生平和文學成就,《金瓶梅詞話》應當是馮夢龍參與的改寫本,"蘭陵笑笑生"、"欣欣子"、"東吳弄珠客"都是馮夢龍的化名,三篇序跋,署名、尾語不同,但是內容相輔相成,是一篇完整的《金》評和概述。

最名至實歸的——李漁說

"李漁說",最早出現在清代康熙年間刊刻的《第一奇書》,茲堂刊本題"李笠翁先生著"。這位李笠翁先生,就是清初著名的文學家、戲曲理論家李漁(1611-1679),他是浙江蘭溪人,號笠翁。

清順治三年(1646)八月,清軍攻佔金華,功名不遂、身經戰亂的李漁心灰意冷歸隱故鄉,清廷隨後頒佈了剃髮令,李漁對這一傷害民族自尊心的暴行雖強烈不滿,卻也無可奈何,以"狂奴"自嘲,寫詩道"借人聊慰己,且過太平年"。由於生活所迫,李漁遷至杭城,由於當地官紳平民都喜愛戲劇、小說,李漁就發揮了自己的文學特長,"賣賦以糊其口",開啟了中國歷史上第一位職業作家的創作生涯。他的作品迎合市場需要,十分暢銷,爭購一空。尤其是短篇小說集,更成為搶手貨。

李漁的作品,寫"前人未見之事","摹寫未盡之情,描畫不全之態",故事新穎奇特,佈局巧妙生動,引人入勝。他的作品多勸善懲惡,同情社會下層,批判假道學為主題,受到社會認可,稱他的《無聲戲》、《十二樓》等作品,是繼三言二拍之後的清代白話短篇小說上乘之作。

李漁豐富的經歷和人生態度,是足以支撐《金》長篇鉅著的,另有清代著名文學評論家張竹坡的《第一奇書金瓶梅》中,有"回道人題"的字樣,而"回道人"正是李漁的化名之一。但是此說系揣測,不足為信。

從《金》與李漁諸多作品的橫向比較,可以發現李漁筆法和寫作思路,都與《金》小說有巨大反差,李漁的作品幾乎都是"非主流",之所以把李漁與《金》聯繫在一起,還是因為李漁善於寫情色作品的緣故多一些。

最新穎的說法——賈三近說

關於"賈三近"說,是近年來一種新的研究成果,提出者是徐州教育學院院長、山東棗莊人張遠芬先生。他認為賈三近著《金瓶梅》的目的是借宋喻明,一抒胸中憤懣。為隱其身份和真實姓名,遂以蘭陵笑笑生為名。他在《金瓶梅新證》中有如下分析:

一、蘭陵是山東嶧縣,賈三近是嶧縣人;

二、賈三近的資格,一生歷經嘉靖、隆慶、萬曆三朝,其中嘉靖朝歷時四十五年,賈三近生活了三十二年,足以被認可為"嘉靖間大名士";

三、賈三近不但是個勇敢果斷的政治家,而且是學富才高的文學家,小說的成書年代與賈三近的生活時代正相契合;

四、小說中有大量嶧縣、北京、華北方言,賈三近享歲五十九年,在北京和華北生活了十五年,非常熟悉京冀地區風土人情;

五、小說中的幾篇疏文,品質頗高,符合賈三近的筆法水平;

六、賈三近從做官到去世,曾經在家鄉賦閒十年之久,有充足的創作時間。

七、小說中有些人物事件類似賈三近的經歷。

賈三近(1534-1592),明隆慶進士,他一生著作頗豐,多有散佚,僅有奏疏、雜文等三十餘篇,另有詩詞、碑記等十餘篇。《明史·賈三近傳》、《賈三近墓誌銘》記載,賈三近"楹藉器識,目為豪俊",一生文韜武略,文學才能堪稱一時之冠,是一個敢於直言的政治家,在廟堂之上,多次彈劾重臣,勸諫皇帝,"皆人所不敢言",得罪了不少權貴,仕途坎坷,幸得善終。

學者認為,蘭陵笑笑生就是賈三近的筆名,他在《嶧縣誌》序文中說,"勒成一邑全書,使天下後世曉然,知峰為都垂蘭陵之舊疆",作特別說明,就是唯恐後世人把蘭陵誤認成其他地方,可見賈氏對家鄉的感情。

"笑笑生"的來歷,據說賈三近臨去世之前四個月,在嶧縣賈家泉山上,留有摩崖石刻,署"

石屋主人賈三近題"。聯繫到北宋著名畫家文同的別號"石屋先生"和"笑笑先生",似乎可以推斷,賈家泉摩崖石刻上的"石屋主人",就是賈三近借畫家文同來隱喻暗示後人,自己就是"笑笑生"。

醉國學|天下第一奇書《金瓶梅》的

【題外話】《金》的作者畫像

《金瓶梅與北京》的著作者丁朗先生,對《金》的作者有過如下畫像,他認為,這個人應當具有以下明顯的特徵。

此人長期生活於北京東部城區,對京城生活非常瞭解;

此人是"本司三院"的常客(本司指教坊司,為古代娼妓管理機構。三院,指明代南院、北院,以及黃花坊東院,都是妓人住所。本司三院泛指煙花場所);

此人熟悉武官的生活,超過文官的生活;

此人社會生活經歷豐富,許多知識並非來源於書本;

此人對歷史、地理知識,主要取自宋元活本和各種戲曲;

此人不擅長詩詞歌賦,但是捻熟民間俚曲小調,並與曲藝界關係密切;

此人可能與嘉靖皇帝有深仇大恨。


醉國學|天下第一奇書《金瓶梅》的

(原創作品,版權屬於今日頭條"石頭大獅的膠澳筆記"。圖文資料均來自互聯網公共資源)

更多原創文章,關注:石頭大獅的膠澳筆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