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碑精品之《杨大眼造像记》

《杨大眼造像记》,全称为《杨大眼为孝文皇帝造像题记》,简称《杨大眼》。刻于北魏景明正始三年(502年),位于河南洛阳龙门山古阳洞北壁第二层大龛东起第三龛,右邻魏灵藏造像龛。《杨大眼造像记》在佛龛右侧,高126cm,宽42cm,盘龙首,长方座,正面刻五个小龛,雕刻富丽华美,圭形碑额上刻“邑子像”三字。《杨大眼》是“龙门二十品”之一,并与《始平公》、《孙秋生》、《魏灵藏》三种造像记并称为“龙门四品”。它的书风与《始平公》极为相似,用笔方峻,结体中敛而外张。康有为曾经称赞此碑“若少年偏将,气雄力健”。

杨大眼是北魏名将,勇冠三军,《魏书》上说他“少有胆气,跳走如飞”。南方人传说他眼大如车轮,所以叫他“杨大眼”,真名反倒没有人知道了。王肃弟王康降魏之初曾对杨大眼说:“在南朝就听闻你的名声,以为眼如车轮,现在一见,也不是很特别哦。”杨大眼说:“旗鼓相望,嗔目奋发,足使君目不能视,何必大如车轮!” 他的名声,就像三国张辽、隋唐麻叔谋、五代王彦章一样,可以止小儿夜哭。 《魏书·杨大眼传》记载: “传言淮、泗、荆、沔之间有童儿啼者,恐之云:‘杨大眼至!’ 无不即止。”

宣武帝初年他奉命南伐,连拔五城,追奔至汉水,斩南朝辅国将军王花,首虏2000余。当他凯旋而归,经伊阙时发愿开龛。

此碑用笔趋方,点画起笔尽显方锋芒、犀利之态,如“群”、“池”、“宇”等字的起笔;其次,点画多用方笔,形成棱角分明的三角之形,如“怀”、“于”、“将”等字中的点画;转折处多用方形折笔,先顿笔成方角,然后再向下行笔,雄健精整,犀利如刀。如“国”、“眼”、“永”等字的折笔。笔画粗细兼施,意趣横生。轻处若游丝,重处如磐石。如“杨”、“显”、“应”等字。

结体聚中,搭配巧妙。十分讲究点画之间的穿插、避让。如“切”字左部与右部互相穿插,和谐协调,舒展自如。其次,重心稍上,形成庄重稳健之势绝无松散下坠之态。如“震”字上密下疏,视觉重心偏上,给人稳如磐石之感。

横竖成行,章法统一。但由于其字形大小不拘一格,或宽或窄,或小或大,或高或低,于参差中见整齐,于整齐中见变化,所以整篇看上去并不缺少变化。再加上此作笔画粗细对比效果明显,这无疑增强了整篇作品生动活泼的艺术效果。


魏碑精品之《杨大眼造像记》


魏碑精品之《杨大眼造像记》


魏碑精品之《杨大眼造像记》


魏碑精品之《杨大眼造像记》


魏碑精品之《杨大眼造像记》


魏碑精品之《杨大眼造像记》


魏碑精品之《杨大眼造像记》


魏碑精品之《杨大眼造像记》


魏碑精品之《杨大眼造像记》


魏碑精品之《杨大眼造像记》


魏碑精品之《杨大眼造像记》


魏碑精品之《杨大眼造像记》


魏碑精品之《杨大眼造像记》


魏碑精品之《杨大眼造像记》


魏碑精品之《杨大眼造像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