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寧住荒墳,不宿古廟”,是迷信嗎?老祖宗看得透徹

現代社會的人享受著最便利的交通,想去哪也就網上買張票的事情,因此很難體會到古人遠行時的艱辛。過去大多數人一輩子都會待在自己的家鄉,只有少許人有出遠門的機會,他們總結出在我們看來很迷信的“經驗之談”。

那時候如果長途跋涉,通常要花上很長時間,有錢的可以在城裡住店,沒錢那就只能露宿野外。因此就留下一句俗語:“寧住荒墳,不宿古廟”。意思是在野外寧願睡在荒墳堆裡,也不要住在廢棄的古廟裡。

俗語:“寧住荒墳,不宿古廟”,是迷信嗎?老祖宗看得透徹

這是什麼道理?古廟至少還可以遮風擋雨,怎麼也比恐怖的墳堆強吧,其實細究之下有其深意。

迷信的說法,古廟比荒墳更“邪門”

《古今注》載:“廟者,貌也,所以彷彿先人之形容也。”在古代,寺廟和我們現代酒店一樣隨處可見。香火旺盛之時,一座寺廟往往有附近很多村莊供奉,人氣炊煙很足,不用擔心什麼,而一旦破敗之後,就不能輕易進入了。

古人認為,廟宇供奉著神佛,可以超度亡魂。但廢棄之後便鎮不住孤魂野鬼,所以古廟內聚集大量“陰氣”,生人進入往往輕則損失精氣,重則大病不起。很多文學作品都有類似描寫,比如《聊齋志異·聶小倩》中發生在蘭若寺的故事,大家已經耳熟能詳。

俗語:“寧住荒墳,不宿古廟”,是迷信嗎?老祖宗看得透徹

但如果僅按照“鬼神之說”,古廟裡陰氣重,難道荒墳陰氣就不重了嗎?其實這句俗語本身蘊含的意思已經被曲解,古人想說的恰恰相反:死人不可怕,活人才真正可怕!

寧睡荒墳也不想惹禍上身

出門在外,求的就是一個平安,荒墳堆里人跡罕至,睡在裡面哪怕多受些蚊蟲叮咬,至少心裡踏實。而古廟裡就不同了,孤魂野鬼估計沒有,但很可能會碰到殺人行兇的江洋大盜。

俗語:“寧住荒墳,不宿古廟”,是迷信嗎?老祖宗看得透徹

熟悉《水滸傳》的朋友應該還記得,裡面關於夜宿寺廟的情節數不勝數。宋江下山救父被圍,跑到九天玄女廟避難;武松血濺鴛鴦樓後,逃出去第一個落腳點就是林中古廟;林教頭“風雪山神廟”的故事更是無比精彩。

古代俠義小說,包括現代金庸、古龍等武俠小說,古廟是標配,是必須要寫的情節。裡面陰謀詭計、好勇鬥狠、殺人越貨的故事很吸引人,但背後更體現出在過去,古廟是個多麼危險的地方。

俗語:“寧住荒墳,不宿古廟”,是迷信嗎?老祖宗看得透徹

那時候荒廢的古廟就是個天然躲藏之所,逃亡的歹徒、江洋大盜、土匪山賊,沒事就愛往廟裡跑。古代刑事案件中,古寺破廟也是高發地。所以路人寧願睡荒墳也不想落腳古廟,道理便在於此。

俗語的本質:人心難測

老祖宗不知道用了多少血的經驗,才總結出“寧住荒墳,不宿古廟”這句看透人性的俗語,結果被很多人認為是迷信。鬼不可怕,因為看不到,人才可怕,因為猜不透。

俗語:“寧住荒墳,不宿古廟”,是迷信嗎?老祖宗看得透徹

​身正不怕影子斜,荒墳裡都是已經死去的人,保持敬畏之心,睡在其中也無妨。而古廟裡不知藏著多少未知的險惡,輕易以身犯險,殊為不智。出門在外,牢記防人之心不可無。

《鬼谷子》中說:君子拒惡,小人拒善。做好人是一種本分,但不能因此就總被惡人欺負,任何時候都不能作惡,但同時還要保護好自己。惹不起那就躲得遠遠的,才是最明智的做法。

小結:

現代的趕路人已經不會碰到住破廟這種情況了,但道理是相通的。我們的科技雖然比古代高了不知多少層次,但從古至今,人性是一直不變的。老祖宗在實踐中提煉出來的珍貴經驗,必然有其存在的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