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國中論聰明智慧才能誰是最厲害的?歡迎網友們交流與評論?

Liaokong了空


很高興回答此問題,要說聰明才智這個人最容易忽視,但他的實力不容小覷。那就是魏國—荀攸。

在陳壽的《三國志》中,曹操麾下三大謀士荀彧、賈詡和荀攸中讀者往往記得毒士賈詡之謀,食漢祿的荀彧,卻少有人記得“某主”荀攸。荀攸,字公達,是荀彧的侄子。他出名很早,在13歲時靠他的聰明才智,慧眼識相,幫助叔父揪出了殺人犯張權,這件事發生後人們開始對荀攸的才智刮目相看。

曹操在迎獻帝並定都許昌的時候,曾給荀攸寫去一封書信。信中說:“今天下大亂,這正是有智謀的人大顯身手的好時機!你是人中龍鳳,應該趁此機會有所作為。”在曹操迎漢帝之後,他決定輔佐曹操,自荀攸輔佐曹操以來,幫助曹操利用分而治之的戰略解白馬之圍;利用水淹之策敗呂布,贏官渡之戰,一統北方。甚至於曹操都曾感慨,即便有無數謀士輔佐,他依舊對荀攸極為推崇。

政治方面,他在朝二十餘年,能夠從容自如地處理政治漩渦中上下左右的複雜關係,在極其殘酷的人事傾軋中,始終地位穩定,立於不破之地。史書描述“他深密有智防”。曹操讚譽他“公達外愚內智,外怯內勇,外弱內強,不伐善,無施勞,智可及,愚不可及,雖顏子、寧武不能過也。”  

這個時候讀者說了,他這麼厲害為什麼名氣很小呢?這與他做人做事謹慎低調有關,荀攸做事矜矜業業,他只管做好自己的事情,不參與世子之爭,自然也就沒有什麼可以口耳相傳,津津樂道的事情。正因為荀攸不夠吸引眼球,因此才會在歷史長河之中名聲不顯。





阿里薩讀書


我是【十二十頁】我來回答:聰明是指對待某事某物有著好的想法和正確的邏輯,智慧是指能做出導致成功的決策。可以聰明與智慧是兩個維度,三國中聰明的人肯定三分天下的諸葛亮肯當其衝,論智慧,眾人皆知的司馬懿非他莫屬。既能決策,又有想法,還有邏輯的人,三國中有沒有呢?當然有,那就是曹操。

曹操是三國君主裡最成功的

魏武帝曹操,本名吉利,字孟德,小名阿瞞,諡號武皇帝,沛國譙縣人。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曹魏政權的奠基人。

首先,曹操的名頭就非常多,政治、軍事、文學、書法。在三國時期,統一既是目標,劉備與孫權沒做到,曹操做到了,所以結果上是成功的。

  • 曹操的軍事能力非常突出,在官渡一戰中,曹操非常理性的與袁紹做了比較,採用合理戰術最後給袁紹致命一擊,統一北方。曹操統一北方後,唯才是舉,屯田養民,給轄區百姓一個安定環境

  • 知人善任,在用人上就能看出曹操的大氣,他手底下的人有謙謙君子也有狡詐之徒,但曹操都能用其所長,避其所短。荀彧、郭嘉都是在曹操勢力還很弱小的時候,就從強大的袁紹那邊投奔過來的。程昱兩次被當地的刺史徵辟,都不為所動,等到曹操一過來,立馬就出山了。張遼、張郃、徐晃作為降將,于禁、樂進作為非親非故的小吏,得到提拔重用,這在曹操之前是從未有過的。

  • 做人大氣,寬宏大量。官渡之戰後,曹操收繳到了許多來自許都投給袁紹的信件,他沒有追究,一把燒掉,不留案底;對於寫文章罵了他祖宗三代的陳琳,也不追究,繼續給官做。

  • 虛懷若谷,敢於承認自己的錯誤,能夠虛心接受他人的正確意見。張繡反叛之戰,輸了,曹操作自我檢討,說“張繡投降了我,錯在我沒有馬上收取他的家屬做人質,他才敢反叛,導致了今天的局面。我已經吸取教訓了,大家觀察我,從今往後不會再犯這樣的錯誤了。”

曹操可以原諒背叛,但不能接受無能。曹操的文學成就,主要表當今詩歌上,散文也很有特點。曹操的詩歌,今存20多篇,全部是樂府詩體。內容大體上可分三類。一類是關涉時事的,一類是以表述理想為主的,一類是遊仙詩。

所以說曹操是既聰明又有智慧的,才能最後完成統一大業,不過最後司馬懿坐收了漁翁之利。

人無完人

項籍有取天下之才,而無取天下之慮;曹操有取天下之慮,而無取天下之量;玄德有取天下之量,而無取天下之才。

一句話,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覺得曹操真是心狠手辣,自負至極!

司馬懿在晚年時期,曾詢問自己的兒子司馬昭,讓他談一談曹操是一個怎樣的人,他為人如何?雖說此時司馬家已經掌控了曹魏的大權,司馬昭更是司馬家未來的家主,但談及曹操時,司馬昭依舊有些畏懼,並沒有對曹操進行任何評價。而就在此時,司馬懿說出了自己的觀點,他認為曹操“剛愎雄猜”。而這四個字,正是曹操此生最精闢的總結,因為曹操自信到近乎自負,也生性多疑,因此這四個字就是曹操這一生性格的總結。

【總結】

魯迅:曹操是一個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個英雄。我雖不是曹操一黨,但無論如何,總是非常佩服他。

曹操確實是讓人佩服的,既聰明又有智慧的,但是也有很多不可取的地方,人無完人,如果曹操有劉備的以德服人,那就是近乎完美,曹操是一個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個英雄。學習他人之所長,才能使我們成長,不能光看短處,要多看長處。畢竟歷史已經離我們遠去了。


十二十頁


論聰明才幹不光只論身前事,如何善終才能體現自己的智慧,兩者相結合,才是最有智慧的人。在三國這些文人之中,我最欣賞的就是賈詡了。

因為魏國最終笑到最後,所以在這裡只點評魏國的士人。

程昱(141年—220年),字仲德,兗州東郡東阿(今山東東阿)人。

曹丕稱帝后,拜程昱為衛尉。中途病死,享年八十餘歲,善終。

但我們來看陳壽對他的評價:昱性剛戾,與人多迕。程昱、郭嘉、董昭、蔣濟才策謀略,世之奇士,雖清治德業,殊於荀彧,而所料,是其倫也。

程昱性格剛厲,與人多有不合,雖然才謀出眾,但是不如荀彧,所以他不是最厲害的那個。

我們在來看荀彧(163年-212年),字文若,潁川(今河南許昌)人。被稱之為“王佐之才”。

荀彧在戰略方面為曹操規劃制定了統一北方的藍圖和軍事路線,曾多次修正曹操的戰略方針,而得到曹操的讚賞,包括“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迎奉天子”等;戰術方面,他曾面對叛亂而保全兗州三城,奇謀扼袁紹於官渡,險出宛、葉而間行輕進,以掩其不意奇襲荊州等諸多建樹;政治方面,荀彧為曹操舉薦了郭嘉等大量人才。

可以說荀彧冰之清,如玉之絜,法而不威,和而不褻,百寮士庶,唏噓沾纓,機女投杼,農夫輟耕,輪給輒而不轉,馬悲鳴而倚衡

。但心懷漢室,一心想漢室中興,所以最終被曹操所顧忌,服毒自殺。雖然才能出眾,但守舊觀念嚴重,不算最厲害。

賈詡(147年-223年8月11日),字文和,涼州姑臧(今甘肅武威市涼州)人,被尊為魏晉八君子之首。

我們先看其身前成就。獻計郭汜,李傕反攻長安,王允敗。獻計張繡,聯合劉備,實力大增;獻計大敗曹操,曹操方曹昂,典韋戰死。又勸張繡投奔曹操,並分析曹操不會因這種事情而對張繡不公。

張繡曰:“方今袁強曹弱;今毀書叱使,袁紹若至,當如之何?”詡曰:“不如去從曹操。”繡曰:“吾先與操有仇,安得相容?”詡曰:“從操其便有三:夫曹公奉天子明詔,征伐天下,其宜從一也;紹強盛,我以少從之,必不以我為重,操雖弱,得我必喜,其宜從二也;曹公王霸之志,必釋私怨,以明德於四海,其宜從三也。願將軍無疑焉。”繡從其言,請劉曄相見。曄盛稱操德,且曰:“丞相若記舊怨,安肯使某來結好將軍乎?”繡大喜,即同賈詡等赴許都投降。繡見操,拜於階下。操忙扶起,執其手曰:“有小過失,勿記於心。”遂封繡為揚武將軍,封賈詡為執金吾使。

還有很多事情,有興趣的可以找找賈詡的故事仔細看看。

我們在來看看做人方面。

李,郭等人相互猜忌,賈詡奮力勸阻,平息事端;跟段煨共事時,段煨十分懼怕賈詡奪權,賈詡知道之後,心不寧,便果斷離去。事實上,賈詡這麼做,就他自己認為,一是,自己本無其意,免起事端,該走;二是,賈詡自己走了,段煨高興,就不會害其家人。一舉兩得。於是就投奔了張繡;明哲保身,以一降臣位置自謙,再曹操帳下基本不開口,到開口必定命中要害。

另外,賈詡都被每一任主公引為心腹,這無疑不是賈詡做人的本事。

曹丕稱帝后,封為大司馬,列位三公,不久病逝,享年77歲,被稱之為“毒士無雙”。

司馬懿,做人我是非常佩服的,但生有反骨,曹操生前還能剋制,曹丕稱帝后就漏出了狼子野心,死後對他的評價也是分兩級分化,爭議太大。郭嘉聰明絕頂,但為人不太好,時常與人結怨,死的也太早。

終上所述,論聰明智慧才幹,賈詡當之無愧。


小白讀秦漢


三國時最聰明的八個人,諸葛亮排第三,第一無人不服

三國時期,群雄涿鹿中原,在這場激烈的爭奪戰中,湧現了無數個可歌可泣的人物,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三國時期那些智慧過人的代表。

第八.桓範

桓範,字原則,是沛國的人,是魏國時期很有聲望的文學家、大臣。桓範被人尊稱

為“智囊”,在高平陵之變時,桓範就給曹爽出謀劃策,將魏帝帶到許昌去,可是曹爽不停他的勸告,後來曹爽被司馬懿給殺掉了,桓範也沒餘倖免。

第七.法正

法正,字孝直,是扶風人,是東漢時期有名的謀士,開始的時候是跟著劉璋的,後來又投奔劉備,在隨劉備進入漢中的時候,曾出謀劃策將曹操的大將夏侯淵殺死。這個法正比較擅長出奇制勝,深得劉備的賞識。可是天嫉英才,在四十五歲時法正死了,劉備竟然哭了數日之久。

第六.荀

荀,字文諾,潁川人,是東漢末年時的政治家、戰略家,曾被袁紹當做上賓來對待,後來投奔了曹操。荀曾在戰略方面給曹操規劃了一統北方的軍事藍圖,並在數十年裡都在幫曹操處理軍中事務。只是後來反對曹操稱王被毒死。

第五.荀攸

荀攸,表字公達,是荀的侄子,東漢末年曹操帳下著名的謀士,擅長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的戰術以及軍事策略。曹操征討呂布的時候,荀攸出奇謀水淹邳城,將呂布生擒。官渡之戰的時候,荀給曹操獻策聲東擊西,將文丑、顏良殺掉。後出計謀將袁紹的糧

草給燒掉了,並勸說曹操接納許攸,奇襲烏巢,立下了汗馬功勞。

第四.司馬懿

司馬懿,字仲達,是三國時期魏國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他任職過曹操的大都督,擅長出奇策,多次顯著的功績,如兩次成功的抵禦了諸葛亮的北伐大軍,以及遠征平定遼東。

第三.諸葛亮

諸葛亮,字孔明,是三國時期蜀國的丞相,是當時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曾發明了木牛流馬、孔明燈、以及諸葛連弩,諸葛亮的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忠臣和智者的代表。

第二.郭嘉

郭嘉,字奉孝,東漢末年曹操帳下的著名謀士,郭嘉原是袁紹帳下的謀士,後來又投奔了曹操,他輔佐曹操統一中國北方功不可沒,世人稱他“才策謀略,世之奇士”。曹操也誇讚他見識過人。

第一.賈詡

賈詡,字文和,他是東漢末年時期著名的軍事戰略家,在赤壁之戰時,賈詡曾規勸曹操不應徵戰江東,曹操不聽兵敗,後賈詡出謀劃策,離間馬超、韓遂,幫助曹操拿下了關中。在曹操繼承人的選定上,暗助曹丕成為世子。





金石有道


如果按照《三國演義》的寫法,論聰明智慧才能最厲害的是諸葛亮,魯迅曾稱《三國演義》裡的諸葛亮“其多智而近乎妖”,就是說把諸葛亮寫的太誇張了,都快成妖怪了。

而如果按照正史《三國志》的寫法,我覺得曹操是最有聰明智慧和才能的。

用三個詞來概括性的形容歷史上的曹操,那就是雄才偉略、任人唯賢、不務虛名

雄才偉略,遠勝對手劉備和孫權

曹操的起家,靠的是打黃巾積累的兵馬,還有同鄉的一些親戚好友來投奔。但當曹操有了一定的軍事力量之後,他的遠大目光和雄才偉略就展現出來了。

曹操利用手上的力量,從韓暹、楊奉那裡救回天子,開始“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政治綱領。當時人人都在爭奪地盤,自顧自的發展,只有曹操具有這樣遠大的政治目光,一舉成為漢朝正統,成為大漢天子的代言人,同時,也把那些仍然忠於漢室的謀臣武將置於麾下。

而當時的劉備和孫權在幹嘛?劉備東北西走,只求找到了能站得住的底盤,孫策孫權算是站穩了腳跟,在江南死死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

雖然最後曹、劉、孫都成為鼎足三分的君王,但是魏國底盤最廣、勢力最大,終成天下正統,這和曹操長遠的政治眼光是分不開的。

曹操曾經得意說道:"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這話雖然囂張,確實事實,如果沒有曹操,三分天下的局勢也是不可能形成,只會越來越亂。

任人唯賢,堪稱老闆們的典範

曹操之所以能大成,和他手下的良臣猛將是分不開的。要論人才之多,當時沒有哪方諸侯能與曹操相提並論,所以雖然他兵力偏少,也能在官渡以少勝多戰勝袁紹,平定北方。

曹操愛才、惜才、敬才到了極其誇張的程度,只有沒有叛逆他之心和有才幹的臣子,他無不尊崇備至。而且他選拔人才,不論道德如何,不拘小節,不管是從張繡那俘虜過來的賈詡,還是從袁紹那叛變過來的許攸、張郃,他都能重用。

曹操還有個優點,也是讓眾位屬下對他心悅臣服的原因,那就是用於承認錯誤。曹操曾經不顧群臣勸阻,非要北征烏丸,最後還得勝而歸,群臣想這下主公一定要批評我們沒有遠見了,沒想到曹操反而做了一番自我批評:

孤前行,乘危以僥倖,雖得之,天所佐也,故不可以為常。諸君之諫,萬安之計,是以相賞,後勿難言之。

我這次勝利全靠運氣和僥倖,千萬不能作為常規,諸君的諫言都是萬安之計策,我還要賞你們,以後千萬別不敢說。

這才是王者風範。

不務虛名,一心一意打天下

曹操的大半輩子都在戰爭中度過,自從奉迎天子之後,為了平定中原他幾乎沒有停止過征伐的步伐。

蘄陽之戰,剿滅自立天子的袁術,回戈東征,又消滅了一代梟雄呂布,其餘種種,例如滅張揚、降張繡不一而足,官渡一戰,他以少勝多打敗了北方最大的割據勢力袁紹,隨後北征烏丸,計破袁尚,再徵劉表,又敗馬超,安定邊境,撫和邊戎。

論戰功,曹操的勝利記錄不可勝數,而唯一的一次大失敗應該就是赤壁之戰。世人都以為赤壁之戰是龐統連環計、周瑜用火、諸葛亮借東風把曹操打敗的,實際上那不過是小說家言,赤壁失敗的最大原因是當時一場突如其來的瘟疫,讓曹操損失慘重,只得退軍。

而當時罵曹操的聲音,說他是漢賊,是奸相,而曹操對待漢天子實際上比董卓、韓暹之流好多了,依然保持著王室的基本尊嚴,只是天下都是曹家打下來,要想完全還政於天子那可能嗎?

曹操自己說:“然欲孤便而委捐所典兵眾以還執事,歸就武平侯國,實不可也。何者?誠恐己離兵為人所禍也。既為子孫計,又己敗則國家傾危,是以不得慕虛名而處實禍,此所不得為業。

”為了自己的身家性命和子孫後代,這虛名是絕對要不得的。

歷史上除了小說戲曲把曹操罵為白臉小人之外,很多大人物對曹操的評價都是很高的,陳壽在《三國志》中說他是“超世之傑”,裴松之贊他“魏太祖機變無方,略不世出”,魯迅說,“曹操是一個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個英雄”,唐太宗李世民評價他“

雄武之姿,常艱難之運。棟樑之任,同乎曩時;匡正之功,異乎往代。

綜上所述,三國中論聰明智慧才能誰是最厲害的?魏武帝曹操,略不世出!


歷史有趣兒


個人認為是司馬懿。

司馬懿,字仲達,三國時期曹魏政治家、西晉王朝的奠基人。

司馬懿為人聰穎,善謀奇策。司馬懿一度拒絕曹操授予的官職。因司馬懿曾支持曹操稱帝,所以逐漸贏得了曹操的信任。司馬懿善謀奇策,多次征伐有功,曾率軍擒斬孟達,兩次率大軍成功抵禦諸葛亮北伐,遠征平定遼東。對屯田、水利等農耕經濟發展有重要貢獻。

司馬懿,論權謀之術,要超過諸葛亮的。可以說,能在謀略方面讓諸葛亮頭疼的人,也只有一個司馬懿了。若是除去《三國演義》的影響,許多人都認為司馬懿的才能在諸葛亮之上。畢竟,最終的結果說明了一切,諸葛亮是被司馬懿的計謀給拖死的。

因為當時司馬懿所處環境險惡,曹氏宗族,除了皇帝都想要害死他。然而即便如此,司馬懿仍然能迫使曹氏宗族不得不啟用他,前線效力,背後還要防備暗箭,破解了諸葛亮數次伐魏,可謂大才、奇才!

能夠最後將三國一統的人,肯定不是一個普通的人。雖然最終統一三國的不是司馬懿自己,但他功不可沒。相比諸葛亮的結局來說,司馬懿要好得多。司馬懿最厲害的一點是懂得隱忍,在一直被曹家猜忌的時候能保全自己;在關鍵的時刻發動一擊,說明他並不是軟弱,而是善於後發制人。

從最終的結局的來講,司馬懿是謀略最為厲害的人,躲過了各種政壇的災難最終取得決定性的勝利,把曹家全部打來趴下,從此以後再也沒有人和他對敵了,奠定了一統三國的基礎。


胡來煮酒


  • 三國時代人才輩出,文臣武將數不勝數。要說三國中聰明智慧才能誰最厲害,我覺得是曹操的謀士------賈詡。

  • 賈詡是一個很複雜的歷史人物。他智謀超群,算無遺策,漢末群雄誰都不能輕視他,然而卻“謀”有餘而“識”不足,善於謀身而不善體國,其智謀才華不免流於權術詭詐;他“經達權變”,縱橫權術,生榮死哀,子孫昌盛,成為武威賈氏望門的始祖;他輕忽名節,德行有闕,又成為當時與後世訾議的對象。
  • 賈詡在曹操謀士裡面我認為很突出的,善於分析形勢然後作出好的意見。不過他幫張繡打曹操的時候害了曹操打敗仗這點我認為不高明,畢竟張繡的能力和實力無法於曹操抗衡,不過後來他帶張繡投靠了曹操算是為自己和張繡有了個好的靠山。然後在忠心耿耿地為曹操辦事,最後安度晚年,那也算是三國裡面的聰明人吧!

  • 賈詡在董卓死後,獻計於其舊部李傕、郭汜,助其反攻長安。後成為張繡的謀士,張繡曾用他的計策兩次擊敗曹操。官渡之戰時,賈詡力主與袁紹決戰。曹操與關中聯軍相持渭南時,賈詡獻離間計,瓦解馬超、韓遂,使得曹操一舉平定關中。在曹操繼承人的確定上,賈詡以袁紹、劉表為例,暗示曹操不可廢長立幼,從而暗助了曹丕(即魏文帝)成為世子。然而後世對其評價也頗高。
  • 《唐會要》將賈詡列為“八君子”之首,言“魏晉以賈詡之籌策、賈逵之忠壯、張既之政能、程昱之智勇、顧雍之密重、王渾之器量、劉惔之鑑裁、庾翼之志略,彼八君子者。”何千里評價“詡之識略,實蓋一時。”
  • 易中天認為,“賈詡能在亂世中審時度勢,自己是活得時間最長的,還保全了家人。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賈詡可能是三國時期最聰明的人。”


以上便是我個人的觀點。喜歡可以採納,謝謝!


湯姆數據排行


如果按照《三國演義》的寫法,論聰明智慧才能最厲害的是諸葛亮,魯迅曾稱《三國演義》裡的諸葛亮“其多智而近乎妖”。在他身上,體現了智、忠、德三個特質。

1、智。集中華民族智慧於一身,天文地理人文歷史、國計民生、無所不知、無所不曉。他的智集中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是一種融會貫通的大智慧。隆中對策中充滿了辯證法和老子的思想和智慧。對策中的兩可兩不可和曹操由弱而強、袁紹由強而亡充滿了辯證法。他告訴了劉備什麼該為,什麼不該為。聰明是一般的智慧,我們的生活中並不缺乏聰明者。具有大智慧的人,一個時代不會很多。這主要指具有戰略眼光的人。大智如“隆中對策”未出茅廬而盡知天下。中智:赤壁之戰,是最能體現孔明智慧的章節。如果說“隆中對策”只是一種設想,那麼赤壁之戰則是具體實施。安居平五路,七擒孟獲。小智:借東風,縮地法,祭水,木牛流馬,八卦陣。諸葛亮的智慧有兩個來源,一是豐富的知識儲備,二是,已有知識的融會貫通。這樣,當作者把那些子虛烏有的東西加在他的身上時,顯得那樣自然可信。

2 、忠。兩朝元老,一片忠誠。一旦選定明君,終身追隨。白帝城託孤後,竭盡全力輔助幼主,從未生篡位之心;六出祁山,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最後病逝沙場,履行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諾言。

3、德。又是道德的楷模,在他的身上體現了中國傳統美德。不居功、不爭功、不記恨,任勞任怨。誤用馬謖,自貶三級,還能重用馬謖兒子;西取成都,讓龐統建功;妻子醜陋,忠於愛情。孔明的悲劇是命運悲劇,他一生在追求一個永遠不可能實現的夢想,是典型的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黃山古村吳秋虎


司馬懿

我們首先不要用後世對他的印象去看待,把背景倒放回東漢末年,司馬懿是大家族出身的人物,因為博學洽聞,伏膺儒教而知名,一方面他是有才華的年輕俊傑,另一方面他通曉儒學,在當時社會中形象很端正。當時擅於品評人物的崔琰、楊俊都給予他極高的評價, 並且他最開始拒絕了曹洪、曹操的徵召,顯出不圖名利的骨氣,就是這樣的人,如果你跟他是同在一個時代的人,很難會把他跟醉心於權力的豺狼聯繫在一起。

據聞曹操曾經發現司馬懿有狼顧之相,這件事很著名。但司馬懿在單位工作時是勤於吏職,夜以忘寢,對於這種把所有精力都投入辦公的人,又讓人很難懷疑他有什麼心思。諸葛亮後來談論官僚能力,就提到他最喜歡跟董和這種殷勤辦公的官員共事。那你又可以想象,在司馬懿三十歲左右的時期,他就是那種老實辦公的人物。

司馬懿工作能力之突出在曹操時期就已經數一數二,那位著名的楊修不過只是在建安末擔任曹操的丞相主簿。司馬懿早期擔任過黃門侍郎、議郎,曾負責宮廷給事。丞相東曹屬,負責人才選舉工作,出任丞相主簿管理公文,轉任太子中庶子,跟曹丕讀書。出任丞相長史、軍司馬,前者是丞相副手,但因為曹操已經建立魏國,丞相府的權力就不算太大,軍司馬側重於軍事管理。

司馬懿在曹操末期已經是很核心的謀臣,他在曹丕繼位後轉任尚書檯、御史臺、督軍還兼任侍中,即是說司馬懿是全才,行政公文、人才選舉、官員檢察、軍事管理、教育、參議國政,就好像一個萬能插座,隨便把他放到什麼部門都可以。跟司馬懿形成鮮明對比的就是陳群,陳群也同樣經歷多部門調任,但他做事多委派部下執行,自己不喜歡親自去做,屬於擅於謀劃一類人物,司馬懿卻是又能謀劃又能執行。

賈詡閉門不出,為人過於收斂。雖然計策深遠,卻不得曹操、曹丕完全信賴,程昱能謀善斷,然性格剛直,不免與人結怨。司馬懿可做到了得到曹操、曹丕信任,又能在那種惡劣的政治環境中謹慎自保。

通過這個比較就能看出司馬懿藏的深,賈詡、程昱的作風都是把自己政治影響力給弱化,司馬懿所塑造的端正、能吏人設卻不斷加固他的政治實力。回到司馬懿裝病不肯出仕曹操那時,有一次他在家中曬書,忽然下起雨來,司馬懿就跑出去收書,這件事讓婢女看到了,他妻子張春華二話不說抄刀殺人滅口,司馬懿從此很倚重張春華。

回過頭來看,原來司馬懿一直都是這樣的人,只是在社會上他需要一個好人設。司馬懿晚年寵愛柏夫人,張春華很長時間都見不到司馬懿的面,司馬懿生病後,張春華去探望他,讓他罵做是面目可憎的老東西。罵到張春華要絕食自殺,司馬師、司馬昭、司馬乾、南陽公主一夥小鬼是跟著她一起絕食,司馬懿主要還是心疼孩子,說張春華這老東西不足為惜。

先說這婢女的性質,雖然是為主人做家務,但主人如果看得上也會偶爾寵愛一下,好歹服侍自己日常生活一段時日後也該有感情,指不定司馬懿寵愛過這個婢女。但是她威脅到自己利益的時候,司馬懿可以毫不留情的拋棄她。這就好比一個渣男遭到情人勒索威脅,渣男為保住自己社會名譽,就連同妻子報警把對方抓進警察局。

而這個渣男會出軌一次,以後再出軌的幾率還依舊很大,妻子能幫助他時,他就倚重,等晚年有了新寵,這妻子怕是連見一面都可憎。這種男人由始至終都不在乎情義,那最多隻是他塑造形象的工具。

從這件事更能看出司馬懿之薄情寡義,曹丕把司馬懿比作蕭何,委任他執政中樞。二人君臣情誼,本不亞於劉備與諸葛亮、孫權與陸遜。諸葛亮終不負劉備,陸遜則是被孫權所負,司馬懿是辜負曹丕。君臣之間本就是互相成就,你幫我,我幫你,你不幫我,我還幫你,但是幫了你,你還毀我,就未免薄情寡義。

司馬懿本性沒有變過,只是他需要環境釋放本性,隨著魏國老臣逝去,司馬懿憑藉軍功獲得很大政治威望,自然而然的突出了他的本能。就連當時魏之重臣蔣濟、高柔等人就沒有看出這一點呢,終究是後人根據歷史給其人做出了真實的評價。


風的使者F


個人認為,三國最聰明的是陸遜。

陸遜一敗關羽,再敗劉備,屢敗北魏南侵的部隊,使用的都是極為巧妙的軍事智慧,一生沒打過敗仗。陸遜在軍事上的聰明智慧,在三國裡位列第一。

陸遜,本名陸議,字伯言,吳郡吳縣人。三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歷任吳國大都督、上大將軍、丞相。世代為江東大族。章武二年,陸遜在夷陵擊敗劉備所率蜀漢軍,一戰成名。夷陵之戰也成為戰爭史上著名的積極防禦的成功戰例。以後陸遜在東吳出將入相。晚年因捲入立嗣之爭、力保太子孫和而累受孫權責罰,憂憤而死,葬於蘇州,至今蘇州有地名陸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