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易又刷屏,那麼原型人格到底是什麼鬼?

網易又刷屏了,這次是一個人格測試小互動,測測你的榮格心理原型是什麼?

網易又刷屏,那麼原型人格到底是什麼鬼?

這不由得使人想起2019年4月份網易蝸牛讀書的刷屏測試——測測你的身體裡住著哪位作家?

網易又刷屏,那麼原型人格到底是什麼鬼?


以及同一時間刷屏的另一個測試——亞馬遜,測測你是哪本奇書?

網易又刷屏,那麼原型人格到底是什麼鬼?


基本上每隔幾個月,就會有一個測試類的小互動刷屏,這足以證明我們人類對自己抱著無盡的好奇。

早在3000年前,古希臘德爾菲神廟的門楣上就鐫刻著這樣一個神諭——“人啊!認識你自己。”

蘇格拉底最愛用這句話來教育他的學生,而根據第歐根尼·拉爾修的記載,有人問泰勒斯“世上什麼事情最難做到?” 他應道:“認識你自己。”

事實上,在我看來,今天我們的絕大多數行為,尤其是消費,都是為了證明“我是誰”,以及為了追尋理想中的自我(“我想成為誰”)。

所以對於我們做傳播、做營銷來講,應該始終謹記——

消費者根本不關心你賣什麼、你是什麼產品,消費者只關心他自己。


每一天,人們都在熱切地尋求著對自我的認知和肯定。但一個人很難真正認識自己,因為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當你是“你自己”的時候,你就沒辦法把自己當成一個觀察對象來認識。

所以我們就藉助於星座、血型、八字、塔羅、各種人格測試諸如此類。


回到網易最近刷屏的人格測試,它的左下角寫著一句話——基於“榮格心理學”的真實人格分析。

網易又刷屏,那麼原型人格到底是什麼鬼?

榮格,心理學的大BOSS,人格分析心理學創始人,分析心理學是一門探究人類心靈原始意象的深度心理學,他的理論和思想至今仍對心理學研究產生著深遠影響。

榮格主張把人格分成內傾和外傾兩種,意識(自我)、個人無意識(情結)和集體無意識(原型)三層。

意識,是我們心靈能夠感知的部分。無意識,則是存在於我們內心深處,但我們感知不到的部分。其中的個人無意識我們雖然感知不到,但它還是由本人曾經的經歷和感受構成的。而集體無意識就牛逼了,它不僅感知不到,也不由我們的經驗產生。

那麼集體無意識從哪來的呢?

它產生於人類過往漫長歲月中的所有生活經歷和生物進化歷程,是我們祖先生活經驗在我們內心的一種貯藏。

比如一個嬰兒從來沒見過蛇,但他看到蛇就會害怕。這便是因為我們的祖先在過去幾百萬年的時間裡害怕蛇,對蛇這種的恐懼已經成為我們的本能。這種恐懼有利於我們生存下來,因此這種遠古的記憶烙印在了我們每個人心底。

假如這個嬰兒長大成人後一輩子沒有見過蛇,沒有聽說過蛇,那麼他永遠都不會知道自己害怕蛇。但一旦見到蛇,他還是會感到害怕。這是他意識不到的,這就是集體無意識。


後來,美國心理學家卡羅·S·皮爾遜博士,將原型總結出了一套完整的系統,並歸納了12種對人影響最為深刻的原型。

網易又刷屏,那麼原型人格到底是什麼鬼?

(卡羅·S·皮爾遜著)


這也就是各位在本次網易人格測試中看到的名詞——

天真者、孤兒、戰士、照顧者、追尋者、反叛者、愛人者、創造者、統治者、魔術師、智者、愚者。

原型無所謂好壞。創造者、愛人者、智者就是好的,就是表揚人;孤兒、愚者、反叛者就是壞的,就是在批評人。不存在的。

原型就是人們思想、行為一種與生俱來的潛在模式,代表人類共同的觀點和行為形態。12種原型分為四種動機面向。

網易又刷屏,那麼原型人格到底是什麼鬼?

臺灣與大陸對12原型叫法不一,括號內為臺灣叫法。

天真者、孤兒(凡夫俗子)、照顧者、愛人者(情人)、戰士(英雄)、統治者、反叛者(亡命徒、破壞者)、魔術師(魔法師)、創造者、追尋者(探險家)、愚者(弄臣)、智者。

網易又刷屏,那麼原型人格到底是什麼鬼?


但我一開始聽說原型,其實並不是從榮格那聽來的,甚至都和心理學無關。我第一次聽說原型,是因為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品牌理論——原型品牌(Brand Archetype)。

它也是把品牌分成這12種原型,比如標榜keep walking永遠向前的洋酒尊尼獲加,就是戰士原型。而主張“愈欣賞,愈懂欣賞”“品見初心”的軒尼詩,則是一個愚者原型。

網易又刷屏,那麼原型人格到底是什麼鬼?


看完原型品牌理論,我對原型產生了濃厚興趣,於是就去做研究,這才知道原型是由瑞士心理學家卡爾·榮格提出,並在美國人約瑟夫·坎貝爾的神話學中發揚光大的。

網易又刷屏,那麼原型人格到底是什麼鬼?

坎貝爾,20世紀備受推崇的神話學大師,西方流行文化的一代宗師,也是影響披頭士、貓王、邁克爾·傑克遜、喬治·盧卡斯、斯皮爾伯格、J.K.羅琳、喬布斯的精神導師。《星球大戰》《黑客帝國》《蝙蝠俠》等一大批電影都宣稱坎貝爾是他們的靈感之源。

喬治盧卡斯就說過:《星球大戰》就是基於坎貝爾的理念創作的現代神話。沒有坎貝爾,就沒有星球大戰。

前面已經提到,原型是人類集體的、先天的、普遍的經驗凝結,而承載最多人類集體經驗的就是各民族的神話傳說了。

遠古時期的人們相互隔離,按說各自創作的神話各有各的特色。但坎貝爾研究完發現了一個驚人的事實:全世界的神話都長一個樣!!!


同樣的一個故事,在世界各地一再出現。那麼,為什麼人類早期的這些神話都長一個樣呢?要知道原始人可沒有互聯網,他們想抄個別人的段子也沒法抄啊。

這些反覆出現的神話象徵,只能說明一個道理,即不管白人、黑人、東亞人、西歐人,他們內心深處的想法都是一樣的。

神話,揭示了人們共同、普遍、深層次的無意識心理結構,這就是集體無意識,原型就是集體無意識引發的基本意象。


坎貝爾發現的這個千篇一律的神話,標準模版大概長這樣:

很久很久以前,有個英雄,他過著平凡而平靜的生活。突然有一天,他收到了冒險的召喚,英雄或情願或不情願地踏上了旅程,歷經磨難和危險,也遇到好心的老師和朋友,最終帶著勝利歸來。

網易又刷屏,那麼原型人格到底是什麼鬼?


於是他就寫了一本書,《千面英雄》。

英雄的故事都是一樣的,只不過是以一千個面目和名字出現在各個民族和國家的神話裡。

後來,編劇和寫作大師克里斯托弗•沃格勒,根據坎貝爾總結的這個神話學模式,寫了一本書《作家之旅》。

網易又刷屏,那麼原型人格到底是什麼鬼?

他把英雄之旅分成了12個階段:

第一階段:正常世界

第二階段:冒險召喚

第三階段:拒絕召喚

第四階段:見導師

第五階段:越過第一道邊界

第六階段:考驗、夥伴、敵人

第七階段:接近最深的洞穴

第八階段:磨難

第九階段:報酬

第十階段:返回的路

第十一階段:復活

第十二階段:攜萬能藥迴歸


沃格勒常年擔任好萊塢各大製片公司的編劇顧問,有了這本書之外,好萊塢就按照這個模式來編電影,《獅子王》的編劇,就不止一次提到電影就是完全按照這個理論編出來的。

網易又刷屏,那麼原型人格到底是什麼鬼?


網易又刷屏,那麼原型人格到底是什麼鬼?

辛巴原本無憂無慮地生活著(正常世界);

但他被叔父刀疤欺騙,認為自己害死了父親,被迫遠走他鄉(冒險召喚); 辛巴很內疚也很迷茫(拒絕召喚);

他遇到了兩個夥伴——貓鼬丁滿和野豬彭彭,丁滿和彭彭教導他要忘記煩惱、活在當下(見導師);

後來,辛巴遇到了來尋找他的母獅子娜娜,娜娜要求他回去榮耀大地擔當責任。辛巴再一次想起被自己害死的父親,他拒絕了(越過邊界);

辛巴經受著內心的折磨與考驗(內心是他最大的敵人); 這時他再次遇到了導師——巫師拉飛奇。在巫師的魔法下,他見到了自己的父親,父親要求他記住自己是誰(最深的洞穴、磨難); 於是辛巴勇敢地迴歸了(報酬、返回的路); 在與刀疤的決戰中,辛巴得知了當年的真相(復活); 最終辛巴成了新的獅子王(攜萬能藥迴歸)。


今天很多人寫小說,寫劇本,都參照英雄之旅之個模式去套。坎貝爾的《千面英雄》和沃格勒成了好萊塢的必讀書目。

好萊塢出版了大量的書來談英雄之旅的編劇模式,比較知名的還有布萊克·斯奈德的《救貓咪:電影編劇寶典》、悉德·菲爾德的《電影劇本寫作基礎》等。


網易又刷屏,那麼原型人格到底是什麼鬼?

所以你看,榮格提出的原型概念,不僅建構了人格分析心理學理論,還幫助坎貝爾建構了一整套神話學理論。

而且,它還在學術之外,以一己之力啟迪了文學寫作、電影編劇、商業品牌三大領域的發展。

神話、電影、小說、品牌廣告,本來就是社會文化的重要組合部分。所以說,社會文化的形成,社會文化要想影響人、製造流行,最終要回到人的心理最底層——原型。


坎貝爾的這本《千面英雄》,是我推薦給文案閱讀的第二本書。


要想讀好這本書的話,還推薦一併閱讀:

1、克里斯托弗•沃格勒《作家之旅》

2、卡羅·S·皮爾遜《影響你生命的12原型》

3、瑪格麗特·馬克,皮爾遜合著《很久很久以前:以神話原型打造深植人心的品牌》

(瑪格麗特·馬克為Y&R廣告公司副總裁,Y&R即美國曆史最悠久的4A公司揚羅必凱)

4、道格拉斯 B. 霍特《文化戰略》

霍特提出了一個透過文化建立品牌的方式,同樣運用了神話學和原型的基本概念,品牌必須建構於人們對於神話價值之上的一些共同渴望,這就是cultural branding文化品牌。


此為文案十書系列第二本。


第一本是斯蒂芬·金《寫作這回事》

“寫不出來東西?”“喝點漱口水啊”

當然了,就憑几個問題就想測出來自己的原型是啥太不靠譜了,還是要讀書。

我都還可以測自己是《延禧攻略》裡誰和誰的合體呢。

網易又刷屏,那麼原型人格到底是什麼鬼?


THE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