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影視的特色

1、人一昏迷就噴水

昏迷的原因各不相同,有的是氣的,有的是嚇的,有的是餓的,有的是革命鬥士被敵人嚴刑拷打打昏的(這得用桶來潑水才行)。可無一例外,只要給噴(潑)上些水就一定會醒。這到底有什麼醫學依據麼,我反正沒試過。

2、摔瓷瓶

電影中的人物一生氣就順手拿起瓷瓶摔下去。摔瓷瓶的好處很多,動靜大,還能象徵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人物心理,而且成本低廉。可惜現當人物就沒有這樣的方便,在電影環境中瓷瓶幾乎難覓。怎麼辦?砸玻璃。窗戶、茶几、門,都是撒氣的對象,甚至連眼鏡兒也不放過。

3、不關家門

不關家門的用意是讓其後想進來的人不必打招呼、動腦筋,尤其是那些仇人、小偷、強盜、情人之類。導演如此安排,實在可以減少很多於劇情毫無價值的細節鋪墊。

4、女扮男裝

影視作品裡為了增加戲劇性,有很多女扮男裝的情節。女可扮男裝,但其身材、胸部、肩腰臀的比例、音色、還有上廁所的方式,卻是無法改變的。作為一個觀眾,我想我若是劇中人物一定能立馬看破。可導演不讓,那就將就吧。

5、睡覺還穿正裝

很奇怪,這些穿正裝睡覺的人難道不難受麼。而且這樣的場景很多還出現在夫妻戲裡。他們有的穿制服,有的穿運動服,有的穿校服,有的穿運動服,有的乾脆白天穿什麼睡覺還穿什麼。他們連起碼的生活真實都不講,還講究什麼睡得舒服與否呢。尤其是女的,可能是怕在大庭廣眾之下、眾目睽睽之中露點走光,就特別會穿,一般就是時裝了。

6、彈未炸,人先跳

戰爭場面或許是很難拍攝的吧,一般都不夠真實,所以《拯救大兵瑞恩》才那麼好看。但至少在表演的協調配合上應該注意一些吧。那些“彈未炸、人先跳,刀未到、人先倒,劍未到、先慘叫”的場景該是向京劇當中的武戲學了很多技巧吧。

7、倒帶的輕功、飛去來

表現輕功的一種很原始的方式是演員往下跳,然後倒帶編輯出來。後來有了《臥虎藏龍》和《英雄》裡的飛去來,簡直就是在表現神仙,而不是武俠。到了這個時候,俠的本意已經遭到了篡改。俠不是神仙,而是具有俠氣的人。是人就要受到現實因素的束縛,這樣才能有俠的光輝。中國武術也不是仙術、神術,它一樣受到人體生理的侷限。

8、是軍隊,就多找幾個人來

使用群眾演員最多的,就是表現軍隊了,還有學生page~ant。那些港臺劇在這方面很差,經常幾個人就當成千軍萬馬(又是京劇的象徵手法),幾個拉標語穿學生裝的就算遊戲示威了。也許那裡的軍隊和page~ant就是這樣的。可大陸不該如此啊。大陸有那麼多人,那麼多軍隊,那麼多學生,儘可以表現浩浩蕩蕩和轟轟烈烈,而且這方面的傳統也相當深厚啊。

9、裝瘋賣傻

人為什麼會發瘋?何時發瘋?原因很複雜。但在影視劇裡,發瘋卻是可以預料的。當編導們幹不下去的時候,劇中人物要麼不明不白地死掉,要麼就發了瘋。發瘋是個狀態,也是個標誌,說明這個人物以後再無情節的發展,告示觀者不用再管此人物。他會在不久以後就消失掉,因為該交代的已經交代完了。

10、血跡太假

那些跟紅墨水差不多的血跡把演員身上的衣服都弄髒了,卻絲毫也沒有負傷的意思。演員越是裝痛苦,就越讓人覺得滑稽了。

11、化妝不是為了體現人物,而是為了留下倩影

完全不從人物性格出發,純粹為了自己美麗的花瓶身體能留在電影史記當中,而刻意化妝,根本不管歷史、時代背景。

女演員最喜歡演兩種角色,一是皇后、妃子,一是妓 女。為何?因為化妝方便、能夠比較隨意,尤其是妓 女。

12、一脫衣服就轉移鏡頭

要不然就含蓄點,乾脆用比喻或提示的方式來告訴觀眾劇中人物要做愛了,要不就大大方方地演,別老是猶抱琵琶半遮面,和“此處刪去XXX字”似的。

13、輕功

自從〈臥虎藏龍〉出名以來,輕功更是甚囂塵上。人人都能毫無道理地脫離地球引力,飛得跟風箏似的。

似乎這輕功已成為中國功夫的典型性表演,但它跟大衛的魔術一樣,絲毫不能表現中華武術的博大精深,因為這根本就是超現實主義的傑作。

14、清朝官服

最醜陋的服飾,最沒落的王朝。

破草帽,鬆鬆垮垮的肩,總是那麼髒的官藍。

15、奴才的角色

我發現,在很多電影裡演奴才彷彿也成了熱餑餑,而且容易出彩。

這到底是演員演技高超,還是人們特別喜歡當奴才的感覺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