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代,三百餘噸的人民英雄紀念碑如何輾轉千里運抵天安門的?

草莓奶昔ru


我曾經多次去北京看莊嚴肅穆的升旗儀式。看看高大的,一整塊的紀念碑的碑石,心中不免產生疑惑:

如此重的紀念碑如何輾轉千里,運抵天安門的呢?



原來,1949年9月30日的全國第一屆政協會議閉幕前夕,為了紀念千千萬萬的英雄們而做出了此決定。

目的有兩個,一是安放英魂,讓英雄們時刻都能看到我們新中國的新氣象。二是緬懷,讓後人不忘前人為新中國的成立所付出的血的代價。

1952年5月10日,以北京市委書記彭真為主任,以梁思成為副主任,成立了籌建委員會,成員為林徽因、魏長青、鄭振鐸、吳作人、劉開渠、陳志德等。

於是在我國一批專業人士的努力下,各項工作均在有條不紊的進行著。



這塊紀念碑來自何方?

它來自我國山東省青島市浮山。剛從國外留學回來的陳志德團隊負責尋找合適的石料。

他用了幾個月的時間,查閱相關資料,全國各地進行實地考察。最終看中了青島浮山上了一塊巨石。

幾百噸重的紀念碑如何輾轉千里,運抵天安門的呢?

沒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如果我國勞動人民連這麼一塊巨石都運抵不了北京的話,那麼,在古代金字塔是如何建成的呢?古代人民是如何修建長城的呢?千萬不要小估了中國人民的智慧。



如何把這塊巨石從山上開採下來?

開採巨石成了問題,在通過多方走訪以後,找到了當地的開山石的”石神”李開山,多次設計修改了開採的方案。最終決定先用炮轟,但是隻能轟一次,因為轟多了容易被對石體造成破壞。



剩下來的工作還是非常的艱鉅,大家通過用錘子往石頭裡慢慢敲打鋼楔子的方式,歷經三個月的時間,終於把320噸的巨石與山體進行了剝離。然後隨即在山上進行簡單的處理,去掉了一些多餘的稜角。

然後從山上運到山下,由於運輸的距離比較短,又是從上面往下面運輸,所以相對比較容易一些,把石體牢牢的用鋼絲繩牽引好,藉助山坡的弧度,從上往下慢慢的放下去。

被運輸到山下後的石塊,根據設計的要求又進行了修整與雕刻。

加工後的石料長14.7米,寬2.92米,中間厚1米,兩邊厚0.8米。

在山下,巨石被縮減了2/3的重量,這樣開採下來的320噸的巨石,最後成了102噸。

如何把這塊巨石運到火車站,並從火車運抵北京?

在商量了多種方案以後,雖然從浮山到火車站只有30里路,但是運輸的時間,卻用了30多天,平均一天走一里路,500米。



大家討論了很多方案,比如效仿古人用滾木,但是考慮到可能存在的風險就放棄了。比如修建專門的運輸鐵路,那樣耗時時間長,消耗財力巨大,顯然也是不合適的。

把碑石放在鐵排上,鐵排重達9噸,鐵排上再鋪就木床,用四個千斤頂頂著,路面上先鋪設枕木,由無縫鋼管初坯充當滾木在枕木上滾動。前方由三臺進口大馬力拖拉機牽引,另配置有一部推土機和一部捲揚機,由於每前進一段距離, 都需要把枕木和無縫鋼管初坯移到前面,行駛速度非常慢。

在確保安全的情況下,採用了上述方案,三百多人的運輸隊伍,以極其緩慢的速度行進。

速度緩慢的原因,一是為了安全,所以要放慢速度。二是每前進一段距離,就要把後面的枕木等移到前面去。而且同時修路,修橋,破拆等工作組隨行,隨時把路面調整到合適的規格上去。

這樣日夜兼程,晚上就搭帳篷就地休息,白天就上路,整整走了一個多月,終於安全到達火車站。



在火車站,國家調集了全國載重數量最大,載重有90噸的火車。為了安全,在現場對巨石又進行了去重處理,把它的重要又減去了8噸,只剩下94噸。

載著巨石的火車,行駛的當然也非常緩慢,歷經七天的時間終於到達了目的地——北京。

鐫刻著“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字樣的紀念碑刻碑心石面向北方,目的是方便在大型閱兵、群眾遊行活動中經過長安街時有利於觀瞻。

最後的吊裝也是重中之重,這個工序花費了六個小時的時間,當碑心石被吊裝到二十米高的鋼筋混凝土基座上的準確位置時,所有在場的一百多名包括鄭振鐸、梁思成、林徽因在內的專家們都長舒了一口氣。



1958年5月1日,勞動節這天,是值得歡慶的一天。

這長14.7米、寬2.9米、中心厚1米、兩側後0.8米,重60.23噸的花崗岩,碑體鐫刻著毛澤東書寫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八個鎏金字,就是我們的人民英雄紀念碑,它終於落成了。


歷史漫談君


人民英雄紀念碑位於天安門廣場中心,今年春節期間我到北京旅遊,到人民英雄紀念碑前瞻仰了一番——懷念先烈、寄託哀思、激勵未來。

但是不知道親們發現沒有,紀念碑的碑心是由長14.7米、寬2.9米、厚1米,重達60多噸的一塊完整的花崗岩雕刻而成。

當時我很疑惑問“紀念碑”管理人員,一位鶴髮童顏的老先生,聽別人說他曾全程參加了人民紀念碑的運輸和奠基工作。

我問老先生,“這塊巨大的花崗岩是從哪裡來的?”



老先生說:“碑心是經專家多次比較鑑定從山東青島浮山大金頂一帶開採出來的。

我有點驚訝,接著問道:“青島離北京千里之遙,這巨石如何運到北京的呢?

老先生用自豪的口吻說,這就是中國人民智慧和偉大的地方!小夥子,其實你還有一點不知道,碑心最初的毛料重達300多噸,是經過多次瘦身,最後才是現在我們看到的模樣。

“300多噸,還是從山上開採的?”我自言自語。老先生哈哈笑道“平地可不長花崗岩的”。我這才發現自己失言了。

老先生看我對紀念碑很感興趣,於是就給我講起了開採運輸的過程。

老先生說,1953年7月,我隨專家組一起到青島浮山解決巨石運輸問題,我到了時候,碑心毛料早已被老石工李開山用放悶炮的辦法開採出來了,毛料長15.3米,寬3.55米,厚2.1米,估重300多噸。



專家們讓石匠們把橫臥在半山腰的毛料進行第一次瘦身。老先生悠悠地說,“這也是擱在過去沒有辦法的辦法,如果是現在就不用這樣費事了”。建國之初,國家各種重型機器和技術都不具備。

經過第一次瘦身後,毛料減重到了280噸。然後組織人員從半山腰運到平坦場地。

石匠加上週圍百姓的幫忙,費盡九牛二虎之力,巨石“走了”60米,到達了平坦地。

專家讓工匠們第二次給毛料瘦身,加工後,毛料重量到了102噸,比原來減輕了三分之二。我插話道,“即便這樣也是蠻重的。”

“可不是!過去能運輸這麼重的工具少之又少”老先生接著又說道,還好青島人民政府責成青島聯運和青島搬運公司及浮山石料總廠聯合完成搬運任務。

當時人們積極性都很高,建設紀念碑有其政治意義。



浩大的搬運工作開始了,首先由7116名工人,用開槽的辦法,利用滾木和撬槓改變方向的土辦法,用推土機做牽引往前一點點滾動。

老先生彷彿陷入了過往時空,他抬頭看了我一眼,風趣的說,牛頓說過,“給我一個支點我能撬動地球,哈哈……,我們當初就是利用槓桿、滾木、等簡單的工具和原理撬動巨石的。

這時我感嘆道:“看來辦法總比困難多”。老先生說:你不知道運輸多困難,從山石場到青島孟莊路車站,短短的15公里用了30天的時間。

我彷彿是安慰老先生,“到了車站就好了,火車一日就運到北京了”

“說的輕巧,問題又來了,巨石102噸,火車最大載重量是100噸你說咋辦?”老先生彷彿是問我。

“沒更好的辦法,專家讓工匠們第三次為巨石瘦身,這次巨石減重到了94噸”。原來老先生是自問自答。



“小夥子你剛才說什麼?巨石上了火車一日就到了北京,”哈哈……

老先生爽朗笑著說道,告訴你吧,火車拉著這麼長的巨石不敢跑快,直線速度每小時20公里,彎道是每小時10公里。從青島運到北京足足跑了半個月的時間。

我為剛才自己沒過大腦的話有點臉紅,好在老先生沉浸在過去時光裡。全然沒發現我的異常。

老先生繼續說道:到了北京西站,之前運輸工人們,依然用運巨石上火車的辦法,把巨石一點點運到了天安門廣場紀念碑工地。

1958年5月1日,人民英雄紀念碑終於高高矗立在天安門廣場中心,從此成了人們心中紀念先烈的地方。

結語:當我告別老先生時,感激的握著他的雙手,“謝謝您為我上了一堂政治課,革命成功來之不易,人民英雄紀念碑銘刻著先烈的豐功偉績,它永遠是我們心中的豐碑!


秉燭讀春秋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人民英雄紀念碑重達102噸,是完整的一塊巨石。

這塊巨石來自青島,距離北京還是很遠的。

如此巨大的石塊,想要從青島浮山花崗岩採石場運到北京,是非常困難的。

為了完成這個運輸任務,青島作為政治任務接受,成立了由山東省聯運公司青島分公司(交運集團前身)及其下屬的山東省青島市搬運公司、浮山料石總廠(青島市浮山第一石場)、臺東區公安分局、鐵道部四方機車車輛廠等單位組成的大料搬運委員會。

難題有很多,第一是怎麼從採石場的山上運到山下。

第二,是如何從山下運到青島市最大的貨運站——大港貨運站

第三,怎麼將巨石通過鐵路運到北京。

從採石場運到山下,還算比較容易,畢竟開採的時候就考慮到運輸下山。

但300噸巨石難以搬運,最終設法減重到102噸,調集全國技術最好的石料工人進行切割。

1953年8月10日,巨石從開採的地方運輸了60米,離開了採石場。

第二天一天時間,巨石被運到了山下。

第一階段很容易搞定,第二階段就不同了。

當時的巨石重達102噸,從採石場運到火車站,有15公里距離。

15公里並不遠,但當時沒有能夠運載102噸重物的重型載重車。

如果單純採用重型車輛拖曳的話,這15公里很多是丘陵,途中需要經過1座山嶺、4個村落、十餘處橋樑,以及青島市內交通最為繁華的街道。

車輛拖曳是非常困難的。

於是,開始考慮專門修建一條鐵路,就為運輸這塊巨石。

然而,修建一條這樣的鐵路,要花費幾十萬人民幣。

當時國家經濟非常困難,不能亂用錢。

況且,造一條鐵路也需要時間,太慢了。

無奈之下,技術員提出了一個方法,就是類似於運輸埃及金字塔巨石的“滾槓”。

不過,我們把木頭改成了鞍山鋼鐵廠提供的無縫鋼管,巨石裝在一個九噸重的鐵排子上,下面做上木床,用四個“油千斤”頂著,再在下面鋪上墊木和滾木,繫上鋼絲繩,在3臺進口大馬力拖拉機牽引下,緩緩地移動。

據親歷者回憶,當時為了運輸這塊石頭前面一個推土機拉著,後面是兩個推土機推著,一天只能移動一二里路。

為了運輸這塊巨石,組織了300人的運輸隊。

15公里走了34天。由於道路狹窄,巨石所到之處只能拆房子補路。

當時青島是國民黨的一個間諜中心,潛伏了不少特務。為了保證巨石不被特務破壞,警察站崗,民兵護衛,隊伍走到哪裡,一行人的帳篷就搭到哪裡。

無論晝夜,護衛人員一點不敢放鬆。

而運輸人員用盡了體力和心力,在9月27日巨石運到火車站時,一些工人們激動到流淚。


問題又來了,當時青島根本沒有能夠運輸100噸巨石的車皮。

經過國家的協調,調來了一個可以運載90噸的火車皮,沒有再高的車皮了。

無奈之下,工人們現場為巨石瘦身,將他減重了8噸,變成了94噸,勉強可以上車。

一輛只掛了4節車廂的專列,沿著青島石油公司的運輸專線,緩緩駛向北京。

1953年10月13日,巨石才運到北京。

工人們又用老辦法,在路上用鋼管交替鋪墊,滾動運輸,從前門西站到廣場紀念碑工地,花了三天時間把石料運到了天安門廣場的紀念碑工地。

由此,運輸工作結束,前後花費了2個多月。


薩沙


首先我們要了解,這個人民英雄紀念碑到底有多重呢?其實是60噸左右。但是在選石材的時候,確實是選了一塊整塊300多噸的石頭。這塊石頭是什麼材質呢?花崗岩,一整塊的花崗岩。大家想想它得多大啊,這麼一個龐然大物是怎麼找到並暈倒天安門的呢?各位看官請聽我細細分說~

這塊龐大的花崗岩巨石是出自青島浮山,是由陳志德老先生選中的。這陳老先生當年可是從美國畢業回來的,正兒八經的海歸,回來之後就被委以重任,挑選人民英雄紀念碑的石材。老先生是跑遍了圖書館跑遍了全國各地啊,最終在青島浮山相中了他的夢寐以求。這就是當年開採巨石的照片。

開採巨石的時候還有個小故事呢。當時浮山石料廠的廠長親自去看石料,面對著巨大的石料一家人你瞅瞅我我瞅瞅你,都犯了困難。最後還是請了當地的“石神”李開山來開採的。光看名字就知道李師傅的霸氣,當然也沒愧對了他的名字,最終不負眾望,和工友們在艱難開採了三個多月後,石料終於和山體“分手”了。

不過石頭太巨大了,讓人運過去這不是有一丟丟強人所難麼,一家人商量,來在砍砍它,給它減減肥,這不在經歷了兩次的瘦身過程,巨石終於減到了103噸。巨石一看自己瘦了這麼多,保證運起來沒問題了。眾人就開始往孟莊路石油公司鐵運站運送,用的什麼辦法呢?才用了最傳統的大件運輸方式——滾木。巨石一瞅,這不是掉價麼,萬一這些木頭一有偏差,那我不身體分家了啊,不行我得去找鞍鋼求救。最終鞍鋼提供了無縫鋼管初坯,讓巨石安穩送達,但其中過程之艱辛讓人敬佩啊。

歷經千辛萬苦,度過九九八十一劫難,巨石終於到了鐵路貨運站了。結果佛祖說你太胖了,還不能去取得真經,必須得減肥。這不巨石就尷尬了,原來,當時調來了全國最大的火車車皮都裝不了它。一狠心,再瘦一邊。最終經過第三次的瘦身它已經瘦到了94噸,最終才去到了西天——天安門。

巨石到了天安門,來到了人家的地界被人一瞧,呦,這大傢伙還是太大了,再看看,這一砍兩砍的,在經歷了第四次瘦身後,巨石就從大巨石變成了小巨石,整整60噸,可不麼,從300多噸減到了60噸,一大半半沒了啊。

最後,這塊巨石就被能工巧匠加工成了咱現在看到的紀念碑——人民英雄紀念碑。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最後,致敬參與此次工作的工作人員,他們是真的辛苦了!




宗曰歷史


題主標題有些錯誤,時間不對,噸位不對。福垊以為正確的表述是:五十年代,三百二十噸的人民英雄紀念碑碑心石石料是如何輾轉千里運抵天安門的?在開國的大典的前天即1949年9月30日的全國第一屆政協會議閉幕前夕,會議一致通過了設立人民英雄紀念碑的決議。參會代表並於當晚六點在天安門廣場舉行了人民英雄紀念碑的奠基儀式。

1952年5月10日,以北京市委書記彭真為主任,以梁啟超的兒子梁思成為副主任,以林覺民的侄女林徽因(梁思成的夫人)、魏長青、鄭振鐸、吳作人、劉開渠、陳志德等為成員,成立了人民英雄紀念碑興建委員會。陳志德乃美國留學的土木工程碩士高材生,他歷時三個月的在京各大圖書館的查閱以及全國各地石料的調查,最終確定在青島的浮山採石。

採石減肥進行時

在採石中,陳志德專門邀請當地開山大王李開山協助採石。因為石料巨大,有320噸,採石中他們先用炮轟,再用數百個鋼楔子一點點使原石與山體分離,整整用了三個月才將石料與山體剝離。他們對石料的稜角進行處理,這一處理就減肥到280噸。他們鋪上路基,枕木,鋼軌,拖著巨大的山石一點點下山。下山後根據設計的紀念碑的尺寸,又進行了減肥,這次減到了102噸。

運到火車站

他們採用鞍鋼生產的巨大的鋼管,配合著三輛進口大馬力的拖拉機還有推土機,徐徐前行,慢到一天500米。碰到路不平或路窄的路段,還要對路進行加寬和鋪平,然後才能鋪上枕木將巨大鋼管放置在枕木上,用幾輛吊車,將碑心石吊在鋼管上。這個龐然大物,走到哪裡哪裡就歡騰一片。15公里的路程,用了整整30天。

運到北京天安門

在火車站找到了最大載重量的鐵皮,也無法安全運輸,因為最大載重量才90來噸。怎麼辦?減肥唄!碑心石這次減肥到了94噸。因為它的龐大和噸位,加上當時火車時速不快,主要是這種超負荷的運輸,想確保萬無一失,就只能慢慢慢。從青島市到北京市,竟然用了整整七天七夜。從北京西到天安門的這段路程,依然採取的拖拉機、推土機、巨大鋼管、枕木協同作戰的模式,又用三天才能運到天安門。碑心石在安裝過程中,不斷的打磨和修整,這次又減下了34噸。

人民英雄紀念碑揭幕

人民英雄紀念碑的碑心石是長14.7米、寬2.9米、中心厚1米、兩側後0.8米,重60.23噸的花崗岩。1958年的勞動節那天,人民英雄紀念碑正式揭幕。碑體鐫刻著毛澤東書寫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八個鎏金字。人民英雄紀念碑的採石、運輸、雕刻都是人間的奇蹟,都是一個令人讚歎的傳奇!


福垊


在天安門廣場,那一座矗立了六十餘年的人民英雄紀念碑,每天迎接著來來往往的人群,人們在它的面前緬懷先烈,緬懷為了新中國的建設付出生命與鮮血的人民英雄。

這座石碑重達60.23噸,高度達到了37.94米,寬度2.9米,厚1米。這一座巨大偉岸的豐碑,其實它最初的重量有300多噸,採於青島浮山的一座巨大山體。光是採石計劃就花費了將近半年的時間,那麼這塊巨大的石頭,到底是如何抵達天安門的呢?

青島採石場

在採原石的時候,所投入的人力就達到了7000多人,在上世紀的五六十年代,根本沒有現在那麼多機械工具來輔助工人減輕他們的工作量。所以要運輸巨石,最好的辦法只有鐵路運輸。

可是當時的濟南鐵路局用來拉貨的鐵路平板車,最高的載重量都沒有超過60噸。即便就在當時的全中國,根本沒有一輛載重能過超過100噸的火車。面對如此窘境,人們沒有放棄,反而是依靠智慧想出瞭解決辦法。

石碑運輸報道

第一步就是給巨石減重,300噸對於鐵路運輸來說,實在是一個天文數字,所以這塊巨石先是減重到了280噸,後又減重到了130噸。前兩次的巨石瘦身,已經讓它縮減了將近1/3的重量,可是按照當時最好列車的承載力,所能承受的最多超載率只能超過10%,為此又對巨石進行了第3次的瘦身,最終需要運輸的巨石重量為94噸,整整削減了原來重量的2/3。

石碑運輸舊照

可是即便是94噸的重量,要將這塊巨石運到鐵路平板車上,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這對於當時這塊巨石的運輸工人來說,在沒有現代化搬運工具的情況下,是一次非常巨大又艱難的挑戰。

雖然工廠距離當時的青島火車站15公里,唯一能夠拖動巨石的工具只有拖拉車,根據當時的工人回憶,就是前面前有一輛拖拉機在前面拽著,工人們利用“滾槓”的辦法,一步一步的將它推到火車站。他們的每一步都走得極為艱難,整整花費了34天的時間。

現在的英雄紀念碑

終於在眾人的齊心協力下,這塊巨石到達了火車站,當時青島開往北京的蒸汽火車在膠濟線上行駛,為了保證安全,蒸汽火車只能減速緩慢前行。工人們回憶,當時火車前行的速度平時慢了一倍,晚上的時候也不會運行。

可是當列車從青島開往濟南的時候,到達濟南站時,有一條狹窄的咽喉天橋,拉著巨石的火車沒有辦法在這裡轉彎。為了解決拐彎問題,鐵路員工僅用了一天的時間,又重新搶修了一條鐵路。這條鐵路不需要經過濟南,直接開往北京。

人民英雄紀念碑

最終花費了17天的時間,這塊巨石在1953年的10月13日,正式抵達北京。前來迎接這塊巨石的是朱德總司令。此後,經過樑思成夫婦的設計,經過新中國巧手匠人們的雕刻,1958年勞動節,它終於矗立於天安門廣場上,並永遠刻在了中國人民的心中。回首昔日的艱難歲月,也許以現在的中國速度,僅用一天的時間,都可以完成這塊巨石的運輸。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著新中國剛成立時先輩們不如今天的我們,正如吃包子,第7個包子吃飽時,絕不是說前6個包子沒有用,今天的中國速度,也正是因為擁有了前輩們的無私奉獻,才有了今天的奇蹟。


鳶飛九天2018


人民英雄紀念碑是天安門廣場的標誌性建築之一,也是每一箇中國人心中永遠的豐碑。人民英雄紀念碑由17000塊花崗石和漢白玉砌成,其中採自青島浮山的紀念碑碑心石是其中最大的一塊完整花崗石石材,其石坯重達320噸。那麼,這麼重的一個大傢伙到底是如何從青島輾轉千里運送到北京的呢?

1953年4月11日,開始了對紀念碑碑心石的開採工作。要開採一塊完整的重達300多噸的石料,可謂是史無前例的,技術人員們都束手無策。後來,人們聽說在嶗山腳下的村莊有一個號稱“石神”的李開山的老石匠,很有本事。於是,施工組負責人陳志德請李開山出山幫忙。李開山決定用放悶炮的方法和打槽辦法開採石料,經過數月的努力,巨大的碑心石坯體完整地從山岩上剝離出來後,並進行了第一次加工整形後減重至280噸。隨後,工人們又對石料進行了第二次打磨,將其重量減至102噸。

石料開採出來後,接下來面臨的就是運輸的難題了。首先需要將這個大傢伙運送到青島孟莊路車站的火車車皮上。7116名工人直接參加了碑心石運輸工作,工人們採用滾木及推土機牽引滾移的運輸方式。1953年8月19日,大石料由山場起運,經過4個村莊、一個山嶺、十餘處橋樑及交通最繁華的市內街道,行程15公里,巨石走了30天,終於在9月27日安全到達車站。

由於運輸的火車最多超載100噸,於是工人們又對大石料進行了第三次加工,將其減重至94噸,連同束車設備與墊木共重100噸。隨後,工人們採用鐵道滑動方式,將大石料裝上車皮上。接著,火車以直線20公里/小時,彎道及進站10公里/小時的行車速度開向北京,10月13日抵達北京前門西站,一路順利。



接下來,工人們又用老辦法,在路上用鋼管交替鋪墊,滾動運輸,從前門西站到廣場紀念碑工地,花了三天時間才把石料運到了天安門廣場的紀念碑工地。在天安門紀念碑工地,工人們最後一次對碑心石進行了加工,加工完成後的碑心石,長14.4米,寬2.72米、厚0.6米、重約60噸。

最後這塊碑心石被鐫刻上“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個鎏金大字,並被整體鑲嵌在紀念碑正面。1958年4月22日,人民英雄紀念碑建成,5月1日舉行揭幕儀式。讓我們感謝那些為英雄紀念碑的修建默默付出辛勞的工人們,更要向那些為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獻出生命的革命先烈們致敬,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密探零零發


中國大陸舊紀元的最後一天,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剛剛落幕,新當選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根據會議關於興建人民英雄紀念碑的決議,於當晚六點率領全部會議代表來到了天安門廣場上,舉辦了一場莊嚴肅穆的人民英雄紀念碑奠基典禮儀式。此時距離開國大典的舉行僅有21個小時。

隨後的三年裡,由十七個部門、單位組成的人民英雄紀念碑興建委員會的前期設計和籌備工作緊鑼密鼓地行動起來。

1952年,由美國畢業歸國的土木工程碩士陳志德從北京市建設局被調到了人民英雄紀念碑興建委員會,他先是跑遍了首都的各大圖書館,又花了三個多月去往全國各地,最終在青島浮山上找到了他心目中的理想原料,用來做紀念碑碑心石的整塊花崗岩。他的方案獲得了通過,這塊石頭將被銘刻上“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字樣。人們真切希望,這塊石頭也會盡可能做到永遠不朽。

當“共和國第一碑”的名譽傳到浮山石料廠時,人們的心情十分激動,廠長王文健領著王忠禹、朱培成兩位老石匠開始上山選料,其實,整座浮山的石頭在他們心中已經瞭然於胸,但這畢竟是一項天大的政治任務,誰也不敢有半點馬虎心理,經過三天的走走轉轉,他們不約而同地把採石地點定在了浮山東南側的大金頂。在那裡,他們找到了一片渾然天成的山石。

他們開始謹慎地驗證,採用了水漫的方式不停地在山石上澆水,通過這個過程觀察山石上有沒有細微的裂紋。整整澆了一天的水後,他們欣喜地下了結論,整片山體,渾無半點裂縫!

按照上級交代的任務,必須從山體上剝離出一整塊三百噸的山石,剩下的問題是,沒有任何記載,當地歷史上有過從山體上鑿下一塊如此重量的山石的先例,哪怕陳志德從國內各地找來的十幾位專業人員,也望著巨大的山體都犯了難。

正當陳志德一籌莫展的時候,當地幾位老石工跟他說,嶗山腳下有一位叫李開山的老石工,他的手藝最精湛,當地人稱“石神”。

“石神”李開山來到山體前,也著實吃驚,雖然他之前受僱於國民政府辦事機構,也曾在嶗山地區遍採過巨石,但三百噸這個要求對他來說也是聞所未聞。

經過仔細打量、論證,他決定用放悶炮的方式,來炸出這塊石材。

一排悶炮放完之後,效果很不理想,只在巨石的邊緣炸出一點縫隙,為了防止對巨石形成破壞,悶炮只能放一次,之後便是艱苦的手工操作。石匠們在縫隙中用鋼楔子一點點地開鑿,打進去了一百把鋼楔子。

但這仍然無法把巨石從山體上分離,哪怕一條裂紋也沒有出現,簡直令人絕望。

李開山只好另闢蹊徑,率領石匠們攀上大金頂,從高處一點一點地開鑿出石槽,整個過程費時費力程度,難以言表。

鑿出石槽後,石匠們轉戰石料底部,每隔四十多公分以鋼管打上通孔,把石料底部打穿,再繼續砸進鋼楔,數十人揮舞大錘挨個敲擊鋼楔,逐一加壓,試圖使石塊漲裂。

從第一個鋼楔子鑿進山體,到石材從山體上漲裂剝離,夜以繼日,隊伍整整用了三個多月的時間。

這塊三百多噸的巨石被成功剝離後,在現場對巨石頂部做了第一次加工,鑿掉了幾十噸突出部分,巨石減重到了280噸。

下山之後,又按照尺寸要求,對巨石做了第二次加工,加工後的石料長14.7米,寬2.92米,中間厚1米,兩邊厚0.8米,巨石減重到了103噸。

基本符合最後的運輸要求了,剩下的就是把這塊巨石運往孟莊路石油公司專用鐵路貨運站,這是一段距離僅為十五公里左右的路途。

在當時的條件下,仍然沒有任何公路運輸車輛可以滿足這項要求,人民英雄紀念碑興建委員會與山東省聯運公司青島分公司下屬的青島市搬運公司起重運輸隊簽訂了運輸合同,讓他們來完成這次艱鉅的運輸任務。

起重運輸隊在前期論證的時候,決定採用最古老的大件運輸方式——滾木,開始時想用圓木做滾木,但圓木的承受力和形狀都會有偏差,這次任務卻是一個絕對不容許任何偏差的任務,為了保證此次任務萬無一失,最後改用了鞍鋼提供的無縫鋼管初坯。

他們把碑心石吊裝在一具9噸重的鐵排上,鐵排上再鋪就木床,用四個千斤頂頂著,路面上先鋪設枕木,由無縫鋼管初坯充當滾木在枕木上滾動。前方由三臺進口大馬力拖拉機牽引,另配置有一部推土機和一部捲揚機,由於每前進一段距離, 都需要把枕木和無縫鋼管初坯移到前面,行駛速度非常慢。

後半程的道路要經過青島市中心,青島的道路是公認的比較逼仄狹窄,所以在運輸過程中前方必須配備有修路、修橋、拆房隊開道,遇到不平之處就修路,遇到拐不過彎的地方就拆房加寬,日均行進速度僅為五百米。晚上停在哪裡就在哪裡搭起帳篷住宿,青島市公安局組織現場警戒看守。

這一路走來,受到青島市民的夾道歡迎,走到哪兒都有此起彼伏的鞭炮聲。

到了鐵路貨運站後,又遇到了一個大問題,火車的載重也達不到要求,當時已經從東北小豐滿水電站調撥了一輛載重90噸的車皮,這已經是全國之最,但即便如此,碑心石的103噸自重再加上墊木,勢必將超過車皮最大載重的百分之十以上,鐵路只能做到超載百分之十,否則將出現不可控因素。

在車皮上,石匠們進行了第三次加工改造,石料的厚度縮減為79釐米,重量降低到了94噸,才得以順利成行。

從青島到北京,今天的高鐵只有四個多小時,當時卻整整跑了七天,最高時速是二十公里,彎道時只有十公里。

從北京正陽門西車站到天安門,這幾百米的距離,仍然是採取青島市內運輸的老辦法,同樣是這批運輸人員,耗時三天,終於運到了天安門廣場的安裝現場。

在安裝現場,碑心石開始了第四次也是最後一次瘦身過程,這一次砍下了三十四噸重量,切割打磨後最終的重量停在了60噸這個數字上。

值得一提的是,在安裝現場,碑心石還經歷了一次華麗轉身的過程。

人民英雄紀念碑設計之初,採取的是古代封建帝王那種坐北朝南的傳統理念,銘刻著“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字樣的碑心石是面向南方。後期論證中,將碑心石面向北方、衝著天安門方向的方案佔了上風,因為在大型閱兵、群眾遊行活動中,人群要經過天安門與紀念碑中間的長安街,將碑心石面向這個方向更有利於集體觀瞻。

最後的吊裝也是重中之重,這個工序花費了六個小時的時間,當碑心石被吊裝到二十米高的鋼筋混凝土基座上的準確位置時,所有在場的一百多名包括鄭振鐸、梁思成、林徽因在內的專家們都長舒了一口氣。

1958年5月1日勞動節建成揭幕的人民英雄紀念碑,除了其碑心石,碑身整體的其他小塊石材均為浮山出產,這種石料被命名為“中國灰”。

基座部分偏深色石材取自北京昌平,漢白玉部分取自北京房山。

除了人民英雄紀念碑,來自浮山的“中國灰”花崗岩也被用於天安門廣場周邊的大型建築,比如人民大會堂、毛主席紀念堂等,南極長城科學考察站所立的紀念碑,同樣出自青島浮山。

人民英雄紀念碑正式落成後,人民英雄紀念碑興建委員會也隨之取消,在此之前,委員會送給了青島石料廠十四匹紅布,以示獎勵。

如今的浮山,石材開採行業早已被禁止,石料廠也早就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消失在歷史之中。

經過上世紀九十年代的市區東擴和新世紀的高科園建設,浮山也成為青島市區的中心位置,北邊是青島市規模最大的居民區浮山後社區;南邊跨過青島大學和中國海洋大學,距離大海僅一步之遙;西邊緊鄰青島的CBD;東邊是日新月異的青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下圖為浮山西麓觀看青島上合峰會現場煙花的視角)

建國之初,這裡歸屬青島市浮山區管轄,後來轉為嶗山郊區(嶗山縣—嶗山區)。

浮山本身是屬於嶗山向西南方向延伸的餘脈, 其山體約形成於白堊紀早期,距今已有一億三千萬年的歷史。浮山共有九座山峰,東側幾座山峰腳下整個山體就是巨大堅硬的花崗岩,以肉紅、灰白兩種顏色為主,地質學家曾經給了它們一個專有稱號——“青島巖”。“青島巖”被世界熟知,是因為在德據期間,德國殖民者在青島興建的建築,石料幾乎全部出自這裡,浮山石被世界石材組織評定為“全球四大名牌石材”。

浮山九峰,自西向東,依次為西峰、大學峰、二賢峰、神筆峰、仙硯峰、雛鳳頂、臥龍頂、浮山頂、東峰。

按照當時的記錄,人民英雄紀念碑碑心巨石採自浮山大金頂,這個叫做大金頂的山頭名字今已不存,按照各種記載,它原本應該位於東側第二峰浮山頂的正南方山麓,通過觀察採石的痕跡和周邊臥龍頂、東峰的走勢,大致可以判斷出它的方位。在二十世紀最後的三四十年裡,這裡的地貌被採石破壞的比較嚴重,地面上留下了巨大的礦坑。一直到2000年,浮山已經成為城市中心,為了避免浮山被徹底破壞,採石活動才被徹底終止。原有的礦坑已被填埋,在此之上,又修建了別墅小區,碑心石的位置應該位於現在的御景峰小區北側。


最後的題外話,之所以本篇問答寫的比較長,是因為我爬過浮山不下百次,“浮山九點”,曾經記載了我的整個大學生涯。有成長的煩惱,有青澀的初戀,更有獨身一人被困在海拔363米的臥龍頂上一整夜的擔驚受怕。


歷來現實


我們每一箇中國人都知道人民英雄紀念碑,但是鮮有人知道,紀念碑的每一寸碑心石都是青島人民的心血和驕傲。作為碑心石的主體花崗岩,是至今為止建碑史上用過的最龐大的一塊石料,原來的荒料重達300噸。

當年我國的採石工藝是比較落後的,沒有現代化裝備不說,石料廠甚至還沒有通電。面對這塊巨石,即使是南京、上海招募而來的優秀技術工人都十分困惑,不知如何開採。後來紀念碑興建委員會聽說嶗山下的一位“石神”李開山,就將他邀請過來一起商討對策。終於,委員會商討出了一個雖然費力但是也是最為穩妥的辦法。工人們在碑石四周挖了一圈五米深的槽,將碑身整體凸顯出來,然後在碑底部每隔0.4米打上通貫底部的孔,幾十名工匠將楔子插進這些孔洞之中,並且利用8個承重200噸的千斤頂,聽候指令同時開鑿。

就是用這樣的笨辦法,石匠們為求穩妥細心開鑿,經歷了整整三個月才將這塊300多噸的石料完全剝離出來,隨後石匠們開始對石料進行初步的加工,最後將石料削減到102噸。採石已經成功了第一步,但是委員會又將面對一個更加巨大的問題,那就是運輸。運送石材,當時人們第一反應肯定是用火車了。但是上世紀五十年代,鐵路平板車皮的載重量只有40噸左右,根本沒辦法駝這102噸的大傢伙。於是人們想到了小豐滿一個運石油的車皮,最高承重能達到90噸。於是大家就向豐滿發電廠借來了這個車皮。

安全起見,專家提醒委員會這段車廂的最多隻能超重10%,也就是說超過100噸的話就會有危險了。於是石匠們繼續開始對石料進行精細修整,最後讓石料縮減到了94噸,加上運送的設備一起加起來一共100噸。

從採石場到青島火車站,這一段崎嶇的路程,人們是用最原始的辦法——枕木和圓木一點一點運送過去,最多加上三輛大馬力拖拉機,30公里的路途走了34天。

青島人民將這塊巨石送至列車之上,向北京緩緩行進。1953年10月13日,碑心石終於到達了終點站,朱德親自帶隊迎接工作人員們的到來,到處都是鞭炮聲和人們的喝彩聲。三天之後,這塊102噸的石料終於被運送到了紀念碑的工地,經過石匠們的精雕細琢,碑心石的最後重量是60噸。

1958年4月22日,雄偉的英雄紀念碑終於落成,觀看落成典禮的有50萬人之多。我們要要記住這些參與人民英雄紀念碑開採就和運輸、創造了奇蹟的7000多名工人。


木劍溫不勝


人民英雄紀念碑坐落在天安門廣場上,是建國之初為了紀念近代史上革命烈士們而修建的。它的主體碑心是由一整塊將近15米高,厚2米,重達300多噸的花崗岩雕刻而成。這塊巨大的花崗岩產自青島的浮山,在當年落後的運輸條件下,它是如何運到北京的呢?

1952年,修建人民英雄紀念碑的工作正式展開,實際主持修建工作的是著名的古建專家梁思成先生,他出身名門,是晚晴著名人物梁啟超的兒子。

當時為了找到適合的材質,專家組從全國各地徵集了數十種石料,最後花費了幾個月的時間一一篩選,研究這些石料的密度、治療,耐酸性能,耐腐蝕性等等,最終選中了產自青島浮山的花崗岩。

材料選定後,青島的採石工人們就開始了工作,專家組的要求是開採是一塊完整的、重大300噸的石料,對於當時的條件來說,這個工作難度是非常大的。後來採石工人們花了幾個月的時間,從山體上成功的剝離開這麼一整塊巨石。

隨後他們在原地對這塊石料按照要求進行粗加工,將其重量減少到了100噸,然後就是運輸的問題了。

這麼重的石料,當時可沒有可以運載的汽車,所以只能用最原始的方法。在地面鋪設鋼管和滾木,把石料拖拽到上面,然後用推土機在前面牽引,讓其慢慢的滾動。

最後把巨石運送到火車站,在用火車運動北京。當時從浮山到青島火車站一共15公里,就是這麼並不算遠的距離,一共花費了整整一個月。

而到了火車站以後,又面臨一個難題,巨石的重量是100噸,而當時載重最大的火車皮只有90噸。最後沒辦法,只能再次給巨石減肥,石匠們加班加點把巨石的厚度和寬度再次縮減,最終將巨石的重量減少到了94噸,這才滿足了火車的載重要求。而加上墊木和固定裝置,重量還是達到了100噸,還是超載了。

當時的機車也比較落後,拉著這麼一個大傢伙也跑不快,在直線上的最快時速也才20公里,最後從青島到北京竟然跑了整整半個月。

當時北京的火車站在前門西邊,距離天安門也就不到1公里,走路過去也就是十幾分鍾,可當時把這塊巨石運過去花了三天。方法嘛,還是在地方鋪鋼棍滾動運送。

就這樣,來自青島的巨石,經過幾千人的努力,歷經千辛萬苦,終於來到了首都北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