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人文看安徽之人文篇(八)

山水人文看安徽之人文篇(八)

山水人文看安徽之人文篇(八)


方以智:窮理極物成智者


山水人文看安徽之人文篇(八)


在樅陽浮山風景區白沙嶺中,長眠著一位大師。他就是17世紀中國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科學家方以智,生前曾是明末著名“四公子”之一。墓碑上,一副對聯“博學清操垂百世,名山勝水共千秋”,概括了他一生的成就與品格。


山水人文看安徽之人文篇(八)

方以智畫像


桐城方氏家族是望族。第五世方法(字伯通)鄉試得中舉人,授四川都指揮使司斷事,成為方家科舉發跡第一人。自此以後,簪纓不絕。據不完全統計,明清兩季,桐城桂林方氏有 28人考中進士,湧現了方大美、方學漸、方以智、方苞等人,門祚綿延六百餘年。


明崇禎初年,方孔炤在桐城郊區建了一個澤園。方以智與一些志同道合的青年常在澤園聚會,吟詩作賦。他們成立澤社,社中有方以智堂叔方文、妹夫孫臨,以及錢秉鐙、周岐等人,經常慷慨酣歌,論天下大事。


明朝中後期,社會矛盾激化,宦官魏忠賢當權,排除異己,專斷國政。當時,東林黨標榜氣節,崇尚實學,深得方以智推崇。他經常在澤社發表見解,認為一個人再有學問,如果沒有忠誠、氣節,而是巴結逢迎,那就無異於禽獸。這些話傳到魏忠賢閹黨的餘黨阮大鋮耳裡,遭到了他的嫉恨。


1640 年,30 歲的方以智考中進士。崇禎皇帝召見,他對答如流,隨後在京城任工部觀政、翰林院檢討、皇子定王和永王的講官。


崇禎皇帝自殺後,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建立了弘光政權,重用阮大鋮。方以智不斷受到排擠、迫害,流落到嶺南、兩廣一帶,以賣藥為生,生活格外艱難。


當清兵大舉南下,方以智在發憤著述同時,秘密組織反清復明活動。1650 年,清兵攻陷廣西平樂,方以智被捕。


清軍敬重方以智的才華,想讓他歸順。他們在方以智左邊放了一件清軍的官服,右邊放了一把明晃晃的刀,讓方以智選擇。方以智毫不猶豫,立即奔到右邊,寧死不降。清軍將領欣賞他的氣節,反而將他釋放。


晚年的方以智潛心學術,寫出了大量著作,有100餘種,其中最為流行的是《通雅》和《物理小識》。《通雅》52卷,是一部綜合性的各類名詞彙編書,分別記述天文、月令、農時、地理、官制、田賦、刑法、禮儀、器用、飲食等。《物理小識》則是一部科學筆記。


方以智博學多才,不僅是文學家,還是一位持唯物主義觀點的哲學家。他清醒地認識到西方科學具備實證精神,這是中國傳統學術中最為缺乏的。因此,他主張將西學與中國固有傳統加以會通,重視探索自然奧秘的實學思想和實學活動,改變了中國學問一向重人倫而輕自然的致知傳統,具有劃時代的歷史意義。可以說,方以智的出現,開創了中國文化由理學向實學轉變的道路。


三河古鎮:美食美景水鄉韻


山水人文看安徽之人文篇(八)


三河鎮是一座具有2500年曆史的古鎮。史書載,它最早名為鵲岸、鵲渚, 夏商時代,漁人結廬避風於此,始有人居住。它本是杭埠河、豐樂河入巢湖時, 攜帶的泥沙淤積而成的沙渚。當年,這一帶的鵲鳥一定很多,它們棲落在渚上, 叫個不停。


山水人文看安徽之人文篇(八)

陝西虎牙 攝


今天的三河,與江蘇周莊、浙江烏鎮、湖南鳳凰一樣,是出名的水鄉名鎮。豐樂、杭埠、小南河等三條河匯聚在這裡,小南河更是貫穿了全鎮。


這個風光旖旎的集市,得巢湖水運便利,一度非常繁華。如今,它煥發新的生機,古色古香的建築、古樸的石橋,加上悠久的歷史,讓它神韻非同尋常。美食一條街上,許多點心鋪、特色小吃店、醬菜店、乾貨店……吸引了遠近遊客。三河飲食文化源遠流長,名點名菜取南北之長,集徽、川、淮、揚菜系特色。米餃是這裡既普通又富特色的早點,用巢湖鮮蝦作餡,格外味美。三河米酒,風味獨特,同樣是一道特產。


山水人文看安徽之人文篇(八)

山水人文看安徽之人文篇(八)


有歷史的地方就有許多古蹟。三河,河多,橋就多。三縣橋,是眾多橋樑中的一座,因地處肥西、舒城、廬江三縣交界而得名。而彪炳史冊的三河大捷,為這裡留下了太平天國的英王府、大捷街……


山水人文看安徽之人文篇(八)

張巨江攝


古民街值得去看,有南街和西街兩片。南街北起三縣橋、鵲渚遊廊,南起楊振寧舊居,這裡保留了清代建築風格,遊人能感受昔日的市井生活。而劉同興隆莊是這裡建築的一個代表,整座宅子為五進八廂,臨街是一幢二層樓房, 第二進為走馬轉心樓,第三進是敞廳,用於接待來客。置身其間,呼吸的仍然是古代氣息。


山水人文看安徽之人文篇(八)

燕遇良人 攝


小鎮的雙龍街有很多傳說,據說宋太祖曾在此避難。這裡也是廬劇《小辭店》故事發生地。鎮上有座高大的戲臺,經常進行各種演出活動。


來三河,最好能在這兒住上一晚,可以盡覽這裡的夜景。


山水人文看安徽之人文篇(八)


皎月當空,古鎮的河道上波光閃爍,街頭燈火通明,佇立於三縣橋上,漫步於大捷門下、英王府前,更能真切體會到三河鎮的滄桑鉅變,更能領略它新的魅力。

山水人文看安徽之人文篇(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