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第一代直升機直5,用木頭做旋翼,總理曾多次乘坐

在上世紀50年代,我國完成了殲-5等機型的仿製之後,又把目光對準了正處於發展期的直升機項目,和其他系列武器一樣,仍然選擇以仿製加自研為主,項目代號“

旋風25”。

國產第一代直升機直5,用木頭做旋翼,總理曾多次乘坐

直5直升機

直5的原型機是從蘇方批量引進的米-4直升機,在50年代是直升飛機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許多相關技術都是在這一時期完善的,雖然我國起步較晚,但是一開始就能接觸到米-4這樣成熟的機型也是一個不錯的起步平臺。

國產第一代直升機直5,用木頭做旋翼,總理曾多次乘坐

米-4直升機

雖然1956年就和蘇方簽訂了仿製生產的合同,但是蘇方也在對直5進行技術升級,因此具體的技術資料、圖紙等直到1958年才送到我國哈飛,隨即哈飛工程師開始翻譯文件,繪圖以及結合自身實際生產技術進行一些修改。

直5對於當時的我國來說比較實際,因為該機採用的是技術要求更低的活塞式發動機,而非剛剛成型的渦輪軸發動機,減速機構和傳動部件都更加適合當時的我國。在此基礎上,哈飛也相應地提出了一些技術修改,保證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滿足設計指標。

國產第一代直升機直5,用木頭做旋翼,總理曾多次乘坐

直5直升機

最大的變化就是用鋼樑木結構旋翼槳葉取代原設計,因為當時我國還無法生產出如此抗疲勞、抗拉伸的旋翼材料。旋翼具體為鋼管梁和包裹著膠合板、蒙布的木質架組成,平面為矩形結構。雖說木材的硬度等不如鋼材,但是木質纖維的特點讓旋翼在高速旋轉時能夠承受住離心力,缺點就是木質結構抗腐蝕性能不太好,壽命短,需要頻繁更換。

針對這一缺陷,1966年我國研製成功玻璃鋼槳葉,遂將全部旋翼替換,這種新槳葉的可靠性和壽命比老式槳葉高得多。

國產第一代直升機直5,用木頭做旋翼,總理曾多次乘坐

直5直升機

直5的整體佈局在活塞式直升機時代比較常見,尺寸太大的活塞式發動機被佈置在機鼻處,通過一根傳動軸往上傳遞動力,駕駛艙則佈置在傳動軸上方,這樣可以更好地操控機械,但是這種佈局也意味著飛機高度較高,駕駛艙和乘員艙被傳動軸分離。

直5是一種多用途直升飛機,可以用於運輸、搜救、巡邏等任務,最大起飛重量7.6噸,最大運載能力1.2噸,如果採用外掛則提升至1.35噸,又或者運載11名全副武裝的傘兵,輕裝情況下可以最多運載15名。執行醫療任務時可以搭載1名醫護人員加8副擔架+傷員。

國產第一代直升機直5,用木頭做旋翼,總理曾多次乘坐

直5直升機

通過直5,我國建立起了研發、生產直升機的工業基礎,直5服役後也作為主力直升機型號大量生產,並且先後出現了客運型、林業型、搜救型、海測型等,甚至還有一款武裝型,在飛機的機腹裝有一座小型的12.7毫米機槍塔,機身兩側可以掛載火箭彈發射巢。

直5的出現對於當時的我國十分重要,不僅開啟了國產直升機事業,也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國內對直升機的需求。作為當時的主力機型,該機還曾多次作為總理的專機,到各地視察災情和工作;連原子彈實驗中都有它的身影。

國產第一代直升機直5,用木頭做旋翼,總理曾多次乘坐

武裝型直5

除了我國裝備了,我國還援助給了阿爾巴尼亞、幾內亞等7個國家共計87架,也算是為我國的國際事業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