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呼嘯山莊》到《追風箏的人》,看人性如何分化成善惡兩端


從《呼嘯山莊》到《追風箏的人》,看人性如何分化成善惡兩端

前言:《呼嘯山莊》是英國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寫的一本極具藝術魅力的長篇小說,從情節上來看講述的是一個愛情和復仇的故事。《追風箏的人》是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賽尼寫的一篇關於人性背叛和自我救贖的故事。兩部書中各有一個人物—希思克利夫和哈桑,他們有著相似的出身和童年經歷,卻有著截然不同的人性特點。希思克利夫為了報復,瘋狂暴虐,不擇手段,扭曲變態,體現了人性之“惡”,而哈桑勇敢,忠誠,善良,是人性“善”的象徵。下面我們就以這兩個人物為例來分析人性是如何分化成善惡兩端的。

首先我們來看一看這兩個人物的相似點:

一、相似的出身和童年經歷

1、他們都是社會底層的人物

《呼嘯山莊》中的男主人公希思克利夫是呼嘯山莊的主人亨德利.恩肖先生從利物浦的大街上撿回來的一個“野孩子”。

《追風箏的人》中的哈桑是僕人阿里的兒子,生下來就被生母拋棄。雖然哈桑的真實身份是阿米爾的爸爸(普什圖富商)的私生子,但是這一身份是不能公開的,在現實生活中哈桑的身份依舊是一個下人,一個受人歧視的哈扎拉人。

從身份上來說,他們都是社會底層的人物。

2、他們都得到了男主人的疼愛

巧的是他們都出乎意料的得到了男主人的疼愛。

a、《呼嘯山莊》裡的希思克利夫,得到了男主人,也就是把自己帶回呼嘯山莊的老恩肖先生的疼愛。

從《呼嘯山莊》到《追風箏的人》,看人性如何分化成善惡兩端

書中有這樣一段描寫:

他說著,把裹成一團,抱在懷裡的大衣打開,“快來看,太太!我一輩子還沒讓什麼弄得這麼狼狽過,不過你還得把這個小東西看作是上帝的賞賜來接受,雖說他這麼黑黝黝的,就像從魔鬼那兒來的似的。”

他把從利物浦大街上撿來的流浪兒稱作是“上帝的賞賜”。

作者還借用僕人丁恩太太之口說出了恩肖先生對希思克利夫的疼愛:“奇怪的是他(恩肖先生)特別喜歡希思克利夫,相信他說的每一句話,愛他遠勝過愛凱瑟琳。”

恩肖先生愛他遠勝過自己唯一的寶貝女兒,可見他對希思克利夫的疼愛多麼深切。

b、《追風箏的人》中的哈桑亦得到了男主人—阿米爾爸爸的疼愛。

阿米爾的爸爸對哈桑的喜歡和疼愛,很多時候是通過阿米爾之口表現出來的。

“有一次哈桑和我在喀爾卡湖畔打水漂,他的石頭跳了八下,我用盡力氣,也只能跳五下。爸爸在旁邊看著我們,他伸手拍拍哈桑的後背,甚至還用手臂摟住了他的肩膀。”

去塞弗的店裡買風箏,“爸爸會給我們每人買三個同樣的風箏和幾軸玻璃線。如果我改變主意,求爸爸給我買個更大、更好看的風箏,爸爸會買給給我,可是也會給哈桑買一個。有時我希望他別給哈桑買,希望他最疼我。”

阿米爾的爸爸每年都會記得哈桑的生日,會給他買禮物。甚至有一年的生日禮物是請了一名整容外科醫生,給哈桑做了兔唇修補手術。

從《呼嘯山莊》到《追風箏的人》,看人性如何分化成善惡兩端

當然這裡面大部分原因是因為哈桑也是爸爸的兒子,但是我相信,即使哈桑不是他的兒子,他也會喜歡哈桑的,因為阿米爾的爸爸剛正不阿,比起懦弱的阿米爾來,他更喜歡正直,忠誠,勇敢的哈桑。

3、他們都經歷了最愛的人的背叛

a、希思克利夫的身邊其實也是有“愛”的,那就是與他青梅竹馬的凱瑟琳。

管家艾倫.丁恩太太說過一段段話,可以看出凱瑟琳對希思克利夫的喜愛,她說:“她非常喜歡希思克利夫,我們要懲罰她時,最厲害的一招就是把她跟希思克利夫分開。可是,為了他,她比我們中哪一個都捱到更多的罵”

凱瑟琳和希思克利夫親密無間,一起玩耍,一起在荒原上一待就是一天。

但是後來凱瑟琳受外界影響,喜歡上了畫眉山莊溫文爾雅的青年埃德加,希思克利夫在傷心之餘奔走他想。再回來時凱瑟琳已經嫁給埃德加,最愛的人已經背叛他。這徹底激起希思克利夫心中的仇恨和報復的慾望。

從《呼嘯山莊》到《追風箏的人》,看人性如何分化成善惡兩端

b、阿米爾對哈桑是友好的,他們喝過同一個女人的奶,他們在同一片草坪上邁出人生的第一步,在同一個屋頂下,他們說出第一個字。阿米爾說的是“爸爸”,而哈桑說的是“阿米爾”。

他們一起放風箏,追風箏。一起在爸爸院子裡那些交錯的樹木中彼此追逐,玩捉迷藏,玩警察與強盜,玩牛仔和印第安人……借用作者的話就是“我的整個童年,似乎就是和哈桑一起度過的某個懶洋洋的悠長夏日……”

但是阿米爾畢竟是孩子,身上不可避免的有著人性中自私和嫉妒的陰暗面,他妒忌爸爸對哈桑的愛。

後來,在一次風箏大賽中,哈桑為了給自己撿回那隻象徵榮譽的藍色風箏,遭到阿塞夫的侮辱,阿米爾眼睜睜目睹了一切,懦弱自私的他為了不受連累沒有挺身而出,之後阿米爾內心慚愧不安,無法釋懷,最後為了趕走哈桑,以偷竊之名陷害了哈桑。背叛了他們的友誼。

哈桑洞悉了一切,但是忠誠的阿桑沒有揭露阿米爾,而是選擇和爸爸阿里離開了阿米爾的家。

哈桑和希思克利夫有著相似的身世和經歷,比如同樣低微的出身,同樣得到了男主人的喜愛,都同樣經歷了背叛。

但是經歷如此相似的兩個人卻有著截然不同的品質。

哈桑是忠誠和勇敢的代表,尤其是他那句“為你,千千萬萬遍”,感動了無數人。即使後來阿米爾背叛了他們的友誼,他也沒有怨恨他。成年之後哈桑在給阿米爾的信中依然稱他為自己最尊敬的阿米爾少爺,他在信中寫到:

我夢到花兒再次在喀布爾街頭盛開,音樂再次在茶屋響起,風箏再次在天空飛翔。我夢到有朝一日,你會回到喀布爾,重訪這片我們兒時的土地。如果你回來,你會發現有個忠誠的老朋友在等著你。

他有的是甘願為之付出生命的忠誠和善良,哈桑身上有人性“善”的光環。

而希思克利夫是自私,邪惡的,為了報復無所不用其極,甚至將仇恨報復在下一代,小凱茜和哈里頓身上。對自己的兒子小林敦也毫無感情,無視他的生死,利用凱茜對小林敦的感情設計讓他們結婚,從而達到了霸佔畫眉山莊財產的目的。

在希思克利夫身上我們看到了人性之“惡”。

二、那麼,出身和童年經歷相似的兩個人為何會分化成“善惡”不同的人呢?

我想不外乎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1、身邊的人的態度不同

有句話說“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至”,身邊的人的態度決定了希思克利夫和哈桑對人的態度。

a、《呼嘯山莊》的希思克利夫雖然得到了凱瑟琳的愛,但是他身邊卻有一個狠毒刻薄的亨德利少爺。

亨德利少爺憎恨希思克利夫,覺得是他剝奪了爸爸的愛,於是就“可恥的折磨他,存心作弄他。而亨德利受盡虐待變得麻木不仁,他能忍受亨德利雨點般的拳頭,不眨一眨眼,也不掉一滴眼淚。”

從《呼嘯山莊》到《追風箏的人》,看人性如何分化成善惡兩端

亨德利罵他是狗,是闖勁他們家要飯的無賴,十分刻薄和惡毒的辱罵他:“但願它摔斷你的脖子。你就騎了它下地獄吧。你這闖進我家來的要飯的無賴!你把我父親的一切都騙走好了,只是往後你得讓他看看你的真面目,小魔鬼—你就拿去吧,我盼望它踢出你的腦漿來!”

在老恩肖去世後,希思克利夫沒有了後盾,亨德利變得專橫暴虐,他把希思克利夫趕到僕人那裡,不許他再去聽牧師講課,讓他去戶外勞動,已然把希思克利夫當做下人看待,此時的亨德利對希思克利夫更多的是精神上的虐待。

b、《追風箏的人》哈桑雖然最終被阿米爾陷害,那是阿米爾人性中懦弱自私的一面,但是很多時候,可以說他們大部分的時光是友愛的。

他們一起玩耍嬉戲,他們會爬上山丘,在廢棄的墓園入口處的石榴樹上刻下他們的名字:“阿米爾和哈桑,喀布爾的蘇丹。”

從《呼嘯山莊》到《追風箏的人》,看人性如何分化成善惡兩端

阿米爾會讀書給哈桑聽,會在哈桑問他“奇妙”是什麼意思的時候,哈哈大笑,會擁抱哈桑,對他說“你是王子,哈桑。你是王子,我愛你。”

雖然阿米爾內心從來沒有把他當做真正的朋友,但是阿米爾骨子裡是善良的,他潛意識裡是認同阿里的那句話“喝過同樣的乳汁長大的人就是兄弟,這種親情連時間也無法拆散。”

所以阿米爾在陷害哈桑之後,良知才會受到譴責,一生都在懺悔。最後走上了自我救贖之路。

亨德利的虐待,傷害了希思克利夫的心靈,在希思克利夫心中埋下了反叛和仇恨的種子。阿米爾對哈桑的愛和友誼,兩個人度過的美好的童年時光,換來的是哈桑的忠誠和感恩。

2、成長的環境不同

看過這樣一段話: “環境因素決定了人格的後天發展,如自我概念形成、態度和價值觀念、道德感、人際關係特徵、習慣等。”

拋開大的社會環境,從人文環境來說,他們兩個人生活的環境是有區別的。

a、希思克利夫生存的環境是壓抑的,是充滿仇恨的。小時候除了老恩肖先生對他的愛,年幼的凱瑟琳的愛,其他的人包括僕人對希思克利夫都是不公平的,比如丁恩太太,也曾在希思克利夫剛被抱回來的時候,“把他放在樓梯口,盼望明天會走得不知去向。”也會和亨德利少爺一樣虐待他,“一把一把的擰他”。

從《呼嘯山莊》到《追風箏的人》,看人性如何分化成善惡兩端

在老恩肖去世後,整個家庭環境更加糟糕,如同地獄,亨德利專橫暴虐,兇殘,僕人離去,體面人不再來呼嘯山莊,不肯接近他們。

這樣的環境是野蠻和冷漠的,希思克利夫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潛移默化的缺少了溫情,丟失了人性中的“善”。他心中壓抑著仇恨、反叛、抗擊。在得知凱瑟琳背叛自己嫁給埃德加時,心中的仇恨似火山爆發,走上了陰暗暴虐的復仇之路。

b、哈桑生活的環境應該是充滿著文明色彩的,也是溫暖和安靜的。

儘管哈桑和爸爸阿里住在僕人的屋子裡,但是更多的時間他都在阿米爾爸爸的華麗住宅裡做工,他的工作無非就是給阿米爾準備早餐什麼的,絕大部分充當的是阿米爾的玩伴。

他有視自己為寶貝的爸爸阿里,有疼愛自己的主人阿米爾的爸爸。阿米爾的爸爸正直善良,幫助了很多人,還出資建造了恤孤院。他熱情好客,時常和朋友在自己的書房裡討論政治,生意,足球。這樣的氛圍無疑是文明的,正義的。

從《呼嘯山莊》到《追風箏的人》,看人性如何分化成善惡兩端

哈桑生活的環境是文明的,有愛的,接觸的都是善良,正義的文明人士,耳燻目染,鑄就了哈桑的善良,勇敢和忠誠的品格。

3、自我認知上的不同

a、希思克利夫覺得老恩肖先生對自己的關懷和喜愛是理所應當,在認知上覺得自己應該享受這樣的待遇。

比如有一次恩肖先生從集市上買回來一對小馬,給希思克利夫和亨德利。希思克利夫挑走了漂亮的一匹,可是沒過多久,他的那匹馬的腳就跛了,他發現後就要求亨德利把他的馬換給自己,亨德利不肯,他就威脅亨德利,要告訴恩肖先生亨德利打自己的事情,要讓亨德利“連本帶利挨一頓打。”

由此可以看出希思克利夫是把自己和亨德利擺在平等的位置上的,對亨德利的打罵他是反抗的,是仇恨的。

b、哈桑從小就知道自己的身份是僕人,是被人歧視的哈扎拉人。

即使在成年結婚以後,他依然抱著這樣的心態。

拉辛汗把他叫回喀布爾,讓他幫忙照料阿米爾家的老房子。所有的房間都空著,拉辛汗讓他住進樓頂的客房,但是哈桑堅持住進小時候住的僕人的破屋子。他說那關乎尊重,他對拉辛汗說“要是戰爭結束,有朝一日阿米爾少爺回來,發現我鳩佔鵲巢,他會怎麼想呢?”

從《呼嘯山莊》到《追風箏的人》,看人性如何分化成善惡兩端

可以看出,哈桑始終把自己擺在卑微的位置。他覺得阿米爾永遠是自己高貴的少爺,是自己時時刻刻應該忠誠奉獻的主人和朋友。

他們兩個人在自我認知上是截然不同的,希思克利夫希望被公平對待,在受到亨德利虐待時他是反壓迫,反階級的,哈桑一開始就就把自己定位在甘願被奴役的位置上,對男主人阿米爾爸爸和少爺阿米爾充滿了愛戴和感恩之情。

以上種種就是希思克利夫和哈桑為何有相似的出身和童年經歷,卻擁有“惡”與“善”不同人性的原因。

總結:希思克利夫和哈桑這兩個人物,有相似的出身和童年經歷,身上卻體現了“惡”與“善”兩種不同的人性。

通過這兩部小說也向我們揭示了三個道理,一是人性之惡並非“本惡”,而是取決於很多因素,比如對自我、對世界的認知,人文環境的影響等等。二是“人本善”,而非“惡”,最終往往是善取代了惡,就像最後的希思克利夫,以自己僅存的人性中的“善”,戰勝了內心的仇恨,放棄了對凱茜和哈里頓的報復,在對凱瑟琳的苦戀中悲慘死去。最終塵埃落定,凱茜和哈里頓回到畫眉山莊過著幸福的生活。三是“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至”,哈桑的“本善”,也讓阿米爾在萬難之中救出了兒子索拉博,從而也讓阿米爾完成了自我救贖。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