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地區原為郾城縣一小鎮,1986年升地級市,我國首個“食品名城”

在河南有一個地方歷史上原本只是一個小鎮而已,但是發展迅速,僅僅用了幾十年的時間就從一個鎮發展為了地級市,這使我不由得想起閻連科的那部著名的《炸裂志》,雖然這個地方不像炸裂志那麼誇張,不過這個地方的近些年發展的確是快,短短几十年的時間就從一個鎮晉升成為了地級市,這在河南、在中國都是不多的。這個地方呢就是位於河南中南部地區的漯河。


該地區原為郾城縣一小鎮,1986年升地級市,我國首個“食品名城”


漯河地處河南中南地區,是商埠重鎮,同時是我國首個“食品名城”說起漯河的食品,我們每一箇中國人估計都吃過漯河生產的食品,比如雙匯火腿腸、雙匯冷鮮肉,而該集團也是我國第一個將冷鮮肉做成品牌的,還有小時候愛吃的方便麵也是產自漯河南街村,至今小編還會時不時的買上一些回味一下當年的味道。


該地區原為郾城縣一小鎮,1986年升地級市,我國首個“食品名城”


歷史上的漯河

漯河在歷史上原本只是郾城縣下的一個小鎮,據說在新石器時代這裡已經有了人類的蹤跡,從這裡挖掘的契刻符號使我國乃至世界史上文字史向前推進了近四千年,史上著名的文字學家和經學家就誕生於此。此外有相關資料證明,早在八千多年前這裡已經有了水稻種植栽培技術。


該地區原為郾城縣一小鎮,1986年升地級市,我國首個“食品名城”


商周時期,漯河作為一個小鎮初見雛形,在元朝時期由於這裡河灣形狀似海螺,所以就將這個地方叫做螺灣河鎮。到了明朝時期,郾城知縣認為將“螺”字用作該地方的地名不太好聽,而且也不雅觀,於是就將“螺”字改為了“漯”;清朝末年,京漢鐵路路過於此,將這裡的停靠站點取名為漯灣河車站,再後來大家覺得名字字太多,讀起來不順通,於是就改為了漯河車站。久而久之漯灣河鎮也被大家稱之為漯河鎮。


該地區原為郾城縣一小鎮,1986年升地級市,我國首個“食品名城”


漯河鎮雖然在那時候還只是一個小鎮,但是發展比較快,當然這也和該地方優越的地理位置是分不開的。

漯河市地理位置優越,沙河、澧河在此交匯,水路的通達使得這裡在早期時候就成為了貿易小集鎮;後來京漢鐵路通車,陸路的通達使得這裡的商業貿易進一步發展,漯河鎮開始越來越熱鬧,其農貿活動範圍可以輻射50多個縣。一個新型的漯河市開始迅速興起。


該地區原為郾城縣一小鎮,1986年升地級市,我國首個“食品名城”


1986年的時候,國務院批准縣級市漯河市升格為省轄市,現如今,漯河已經發展成一個市,擁有土地面積2617平方公里,戶籍人口257萬人。這裡擁有著豐富的水資源和礦產資源,是我國首個“食品名城”,同時也是我國的“內陸經濟特區”,被評為中國特色魅力城市。此外漯河還是我國二類交通樞紐城市。如今在南街村擁有著許多國內外知名的品牌企業。

從一個小鎮發展為如今的地級市,不得不說漯河速度真快!


該地區原為郾城縣一小鎮,1986年升地級市,我國首個“食品名城”


大家知道漯河的市花是什麼嗎?歡迎大家在下方評論區留言告訴小編,或討論有關於漯河的美食、旅遊景點、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