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為什麼傾盡財力建造北京紫禁城?

歷史一書生


永樂大帝朱棣,在位二十二年,期間,幹了許多件驚天動地的大事,最著名的,要數下西洋、五徵漠北、遷都北平、編纂永樂大典這四件事了。

今天,就說一下遷都北平這件事。

這是一件對於朱棣以及整個明王朝,甚至中國來說,都是相當重要的一件事情。

對於朱棣而言,他是在北京城長大的,而且他的封地也在北京。雖然在很長時間,幽燕之地被中原認為是蠻荒之地,但到了元朝建立之後,北京城的地位可以說一飛沖天,成了名副其實的大都會,也是少有的國際化大都市。

可見,那時候的北京,已經不是蠻荒之地,而是已經有足夠的底蘊而成為都城。

但在元朝滅亡後,北京城一度荒廢,雖然朱棣也修復過一些建築物,讓自己住的更好一些。但因為身份的原因,他不可能大張旗鼓的修復,只是暗自積累相當深厚的政治資源,也擁有一支,兵力雖然不多,但戰鬥力強悍,直接聽命於朱棣的軍隊。這是朱棣爭奪最高權力的根本。

而對於南京城的感覺,朱棣就不那麼深了,朱棣並不太喜歡江南,雖然那裡面比北平更富有,風景也非常秀麗,生活相當安逸。

但對於朱棣這個馳騁沙場的馬上皇帝而言,他不喜歡這種氛圍,他的很多老部下,也覺得北平更好。所以,朱棣很想遷都。

遷都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朱棣雖然很早就有了這種想法,但他做的第一件事,還是穩定人心和穩定朝中局勢。並且等待一個機會。

這個機會,在永樂七年的時候,終於出現了,但朱棣忙於處理內政,無心御駕親征。於是派了大將邱福領兵十萬,進攻漠北,但全軍覆沒,邱福也戰死了。

這次失敗,讓朱棣惱羞成怒。於是,在永樂八年的時候,帶兵五十萬,開始北伐。這次北伐,大獲全勝。


隨後,朱棣又在十二年,再次進攻漠北,同樣帶了五十萬大軍,而動用的民夫更是不計其數,兩次大規模的軍事行動,每一次都動用百萬軍民,大量的物資,源源不斷湧入北方。

除了讓韃靼受到重創,也奇蹟般完成了兩次人口大遷徙和大搬家。這是很多反對遷都的人,沒有想到的。

兩次北伐,戰果並不大,卻使得北平的地位大幅提高。第二次北伐結束後,朱棣也如願以償的完成了一次人口遷移以及大搬家。

有了這種底氣,朱棣在永樂十四年的時候,把遷都提上日程,雖然立刻就有了反對的聲音。但是,朱棣當機立斷,直接把反對的人貶了。於是,沒有人再敢反對。

這次遷都,歷時長達四年之久,才於永樂十八年,完成遷都。

在遷都過程中,朱棣捎帶的修繕疏浚了運河,並且開始耗費重金修築擴建宮殿。

朱棣這個行為,從公家角度來說,遷都帶來了大量人口。有人,就要有住的地方,就得有房子,原來的元大都,顯然已經滿足不了使用條件,朱棣必須重新擴建。

而從私人角度來說,朱棣必須要讓北京城成為無法撼動的國都,而最主要的,就是要讓所有人感受到,大都城的氣度和尊嚴。也要展現出大明王朝的國力。只有這樣,北平城才具有無可撼動的地位。

朱棣的確做到了,雖然他的兒子一度再次遷都南京,但天子守國門還是一代一代流傳下來。直到崇禎皇帝寧願自殺,也不願遷都,而這個根,就起源於這次留名史冊的遷都。

但這次遷都的代價也是明顯的。朱元璋三十年積累的國力,被嚴重損耗,而在遷都完成的那一年,山東終於不堪繁重的徭役,開始大規模起義。

雖然這次起義被很快撲滅,但國力的衰退以及民力衰竭,也體現出來。

歷史有些時候,會陷入一種尷尬的境地裡,很多事情會影響整個歷史發展進程,卻不被當時所理解。就好像這次遷都,被後世稱讚,但在當時,卻並沒有這麼多讚許之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