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習作點評:取法《張猛龍碑》和“宋四家”米芾行書的常見通病

一、習作之一《臨張猛龍碑》

點評老師:遊義雲

此作雖為臨作,卻充滿了創作熱情,作品以染紙拼接成三條屏,配以小行書題跋、美術字標題,用心裝飾,給人新的視覺感受,符合現代展覽的審美思潮,其精神是可貴的。

通讀該作,看得出作者有較好的習書基礎和駕馭作品章法的能力。從正文楷書到題跋行書都顯示出一定的功力和思想。作者沒有完全按照原帖一字一畫、一步一趨地臨寫,將某些筆畫或縮短、或延伸,摻用一些篆隸筆法,寫得開張、奔放,結體變得稚拙、靈動。這也是一種探索,臨帖的方法不是千篇一律的,會依著每個人的性情、天資而有不同。

書法習作點評:取法《張猛龍碑》和“宋四家”米芾行書的常見通病

點評習作

細審此作,不足之處也流露出來了。首先,作者是跳躍式選取單字臨寫(範本上有些字模糊未臨,但也有看得清的沒有臨寫),正文共寫了180字,這樣拼湊起來自然文意不通,更不是《張猛龍碑》的全部。作品起首處《張猛龍碑》前沒有標明是“節臨”,會誤導讀者這即是此碑的全部內容。跋前寫“碑雲..”,這並非作者之語,跋後卻寫“淑英又記”,寫在作品前面怎叫“又記”呢? 感覺是為形式而做形式。

第二,作者臨帖時由於過多用圓筆和隸書的筆意,而且過於誇張,將《張猛龍碑》的金石之味削弱了,獨具個性的風格面貌也淡化了。楊守敬評《張猛龍碑》“整練方折,碑陰則流宕奇特”。此碑用筆的重要特點是以方為主,藏鋒切人,澀勢推進,舒緩回收,線條有很強烈的質感。如果過多地強化性情或滲人其他筆法臨之,必然生出遺憾。

二、習作之二《行書條幅》

點評老師:鍾笑佛

這幅書法習作,總的來說寫得不錯,具有較深功力。特別難得的是具有臨帖和取法基礎,明顯可以看出主要取法北宋大書法家米芾,同時也有宋四家其他人的影子。臨帖取法是很多學書法朋友的薄弱環節,該作者值得肯定。

書法習作點評:取法《張猛龍碑》和“宋四家”米芾行書的常見通病

點評習作

當然,此幅習作也還有一些可以改進之處,反映了初學者的一些通病:一是臨宋人(特別是米芾)筆墨,不宜過於平正;二是部分相同字缺少變化,例如“兩個行”字,幾乎如出一轍;三是一些相同的偏旁部首,相鄰筆畫也要注意儘量不要雷同。如“泛、波”的三點水寫法,“催、傳”的單人旁寫法,“平、中”的長豎,“酒、湖、澄”的三點水寫法,若能有所變化,則會更好;四是個別筆畫書寫不是很到位,例如“俯仰”二字的單人旁。可以參考蘇軾、米芾的相同字進行比較,如圖:

書法習作點評:取法《張猛龍碑》和“宋四家”米芾行書的常見通病

(宋 · 蘇軾 《 江上帖》行書“俯”字)

書法習作點評:取法《張猛龍碑》和“宋四家”米芾行書的常見通病

(宋 · 米芾《 清和帖》行書“仰”字)

一家之言,歡迎網友關注、留言交流。

麓風軒@書法公益課堂,寫字經驗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