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對唐代“西山八國”認識的誤區

四川西北部一直是唐代唐蕃之間長期戰爭的主要戰場,而這一地區的羌部落始終處於兩強之中,在夾縫中求生存。唐強的時候歸附,吐蕃強則叛離,故謂“兩面羌”。但這些羌部落地理位置在什麼地方,搞清楚這個問題,對於瞭解唐番之戰是很有價值的。李紹明在《唐代西山諸羌考略》一文中認為這些羌族部落位於唐代的“西山八國”。並指出了八國的地理位置,即東女國在昌都;哥鄰國在理縣;白狗國在理縣和黑水;南水國在黑水西北;逋租國在茂州;悉董國、清遠國王、咄霸國、弱水國在芒康到昌都之間,情況真的如此嗎?本文就這個問題進行探討,歡迎批評指正。

一、西山八國

不僅李紹明,學界還有很多學者認為“西山八國”是一個地方,意為在西山的八國,這個觀點明顯有誤,準確理解應該為“西山和八國”,它們是兩個不同地區,互不隸屬,下面就這個觀點進行詳細的說明。

《全唐文》中有《鮮于公神道碑銘》,其中記錄了唐代天寶年間發生在西山八國的戰事,對我們瞭解西山八國有很大幫助。

“六載(747年)拜監察御史。公(郭虛己)誅羌豪董哥羅等數十人,以靖八州之地。郭公將圖弱水西之八國,奏公入覲,玄宗駭異之,即日拜尚書屯田員外郎兼侍御史、蜀郡司馬、劍南行軍司馬。既略三河,收其八國”

唐天寶六年鮮于仲通在劍南節度副使郭虛己帶領下,首先平定了八州的叛羌,穩定了八州後,開始計劃平定弱水以西的八國。到底什麼時間平定八國的呢?此處沒有說,但在2001出土的《郭虛己墓誌銘》中可以找到答案,並且兩者相互印證。

《郭虛己墓誌銘》:“有羌豪董哥羅者,屢懷翻覆,公奏誅之,而西山底定……七載,又破千碉城,擒其宰相。八載三月,破其摩彌、咄霸等八國卌(xì,四十)餘城,置金川都護府以鎮之”

明確說明郭虛己先剿西山的叛羌,此處提到的西山和鮮于公神道碑銘提到的八州是一地。說明西山有八州。穩定八州兩年後的天寶八年(749年)郭虛己又平定了八國。一先一後的兩個行動,說明西山和八國屬於兩個地區,而不是一個地方。

(1)、西山地理位置和八州的組成

兩段史料顯示西山有八州之地,這八州是那些呢?

唐軍在平定了八國之後,對西山八州和附署的八國進行了有效管轄。但吐蕃惱羞成怒,僅僅過了四年之後,吐蕃找到報復的機會,趁南蠻啟亂,於天寶十二載(753年)正月五日至二月五日之間(郭聲波在《唐弱水西山羈縻州及保寧都護府考》中對此時間有精彩的論證)分六路進攻萬安,柔遠、明威、平戎及保寧都護衛等五城。針對吐蕃的進攻,唐軍積極組織率領西山八州和八國的兵力來解這五城之圍。楊譚的《兵部奏劍南節度破西山賊露布》。

“伏以南蠻亂德,恃險偷生,吐蕃舉國興兵,資其叛逆。頃者西山戰士及八國子弟,因其窘逼,遂欲憑陵,敢懷猶鬥之心,來犯必誅之令”

說明為了反擊吐蕃,支援五城抵抗,唐軍由兩部分組成,一為西山戰士,一為八國子弟(又一次證明西山和八國是兩個地區)。西山戰士具體構成和選擇的進攻線路:

“十八日,都知西山子弟兵馬副使左金吾衛大將軍攝臨翼郡太守董卻曲、左羽林軍大將軍兼靜郡太守董元智、右羽林大將軍兼蓬山郡太守董懷恩、右驍衛將軍兼歸城郡太守董思賢、江源郡太守董懿、右驍衛大將軍董仁羆、折衝董弄封等,領八郡驍勇,並蕃漢武士等七千人,自蓬娑路取牙山,出其不意,銜枚夜襲。賊等震驚,遂相殘戮,棄其輜重,稍欲抽軍,蒼黃之際,翦除略盡。漂杵之血,方此非少;積觀之屍,今茲目睹。

同州節度副使都知兵馬使左羽林大將軍兼通化郡太守譚元受遣左金吾衛將軍裴振;攝維川郡長史折衝張粲、雲山守捉使折衝姚高亻品;攝天保郡折衝楊夏日攝司馬董元勤等,率健纊三千人,自滴博嶺入,競施掎角之勢,各陳擒縱之謀。”

可以看到西山戰士進攻線路分為兩道,一為蓬婆路,由臨翼郡、靜川郡、蓬山郡、歸城郡、江源郡共五郡共七千人組成;二為滴博路,由通化郡、維川郡、天保郡共三郡三千人組成。兩路合計恰為八個郡(天寶元年唐將州改為郡,郡存在時間很短,後來又改回州)。每個郡都抽有兵力參與戰鬥,證明西山由八州組成,這就是《鮮于公神道碑銘》提到的“以靖八州之地”的八州。

考史料,這八郡州的地理位置很清楚。臨翼郡(翼州,今茂縣疊溪)、靜川郡(靜州,今黑水蘆花)、蓬山郡(柘州,今黑水昌德村)、歸城郡(悉州,黑水磨子溝)、江源郡(當州,今黑水卡龍)、通化郡(茂州,今茂縣城)、維川郡(維州,今理縣雜谷腦鎮)、天保郡(奉州,今理縣大阪昭、夾壁一帶)。說明西山八州都處在今黑水河、雜谷腦河和岷江的三角地帶。為今天的茂縣、黑水縣、理縣和汶川縣的一部分。唐代設置的這些州要麼在管轄下,要麼被吐蕃所淪陷,沒有史料證明唐代在該地區有什麼國的,李紹明等人的觀點不是錯了一點點,而是謬得很遠。

(2)、八國地理位置

弱水西的八國是有哪八國呢?同樣可以這條露布中找到答案。

“八國招討副使左羽林軍大將軍董當、左羽林軍將軍董旁郎、董畢郎、右羽林董利、董歌弄、左驍衛將軍董利峰、左武衛將軍董奉仇、左威衛翊府中郎將先鋒黨利才統八國子弟八千餘眾,並拜都護武士府健兒一千餘眾,間道設伏,潛入深林,旗鼓相望,晝夜苦戰。自其月十五日,都護武士殺賊眾退散,至十七日,遂攻合所圍明威、柔遠兩城兵馬,併力死戰,攻萬安新城。”

文中明確提到了八國,雖然文中沒有具體說到國名,但提到了八國帶兵將軍名字,正好為八個,顯然八國都有將軍帶兵出戰,也進一步體現了八國的存在。

八國的國名在舊唐書的《東女國》中有詳細說明。

天寶之後,西山和八國都被吐蕃佔領。到了唐貞元年間,西川節度使韋皋率領唐軍開始反擊,收復失地。“貞元九年(793年)七月,其王湯立悉與哥鄰國王董臥庭、白狗國王羅陀忽、逋租國王弟鄧吉知、南水國王侄薛尚悉曩、弱水國王董闢和、悉董國王湯息贊、清遠國王蘇唐磨、咄霸國王董藐蓬,各率其種落詣劍南西川內附。”

在唐軍的強大攻勢下,東女國國王湯立悉和八國內附大唐。可知這八國分別為哥鄰國、白狗國、逋租國、南水國、弱水國王、悉董國、清遠國、咄霸國。

八國的地理位置。

學者對這八國地理位置的考證不一,舉出的證據也很難讓人信服。比如白狗國,郭聲波在他的文章中認為在四川馬爾康的北部,而溫玉成在《甘孜地區歷史文化的考古調查》一文中則認為白狗國分佈在四川丹巴縣東谷河流域。由於有關這方面歷史史料很少,很難知道它們的準確位置。

唯有其中的逋租國地理位置相對清楚,因為有其他證據可以證明。

《新唐書》韋皋傳中講到貞元十七年(801年),韋皋分九路進攻吐蕃,其中一路是由路惟明率領“自靈關、夏陽攻逋租、偏松城”,提到了逋租。靈關為今四川寶興縣靈關鎮是,這條古道為歷史上的夏陽道。從雅安出發,經多功、飛仙關、蘆山、雙石、靈關、寶興、磽磧、夾金山、達維、老營、八角、撫邊、夢筆山、卓克基等,向西北偏北方向行進。今210省道基本沿著這條古道走。乾隆平定兩金川和紅軍長征都曾走過這條古道。

《新唐書》雖沒有提到里程,但《寰宇記》有講到。

雅州條目:“西北至吐蕃偏松城九日程,約五百里……正北至吐蕃野城縣界五百七十六里”。

蘆山條目中“靈關路在縣界,去蕃界八日程,從界去吐蕃野城三日程”。

總結一下,從雅安到偏松城九日程,約五百里;雅安到吐蕃野城縣界五百七十六里;偏松城去吐蕃野城三日程。

首先確定偏松城和野城的位置。

要找到這兩個地方,用里程和距離來計算比較麻煩,由於古道受到了一些破壞,具體的走向也需要考察清楚,因素很多。恰巧有紅軍長征經過此路留下的日記,由於紅軍經過時沒有修建公路,基古道本保持了原貌,行軍完全是在舊道上行走,有的地方還有棧道和索橋。由於要脫離險區,紅軍通過時都馬不停,通過計算他們的行程就可作出判斷,這個辦法既簡單,又準確,只是換了時空。

《紅軍長征日記》:

伍雲甫:1935年6月12日從蘆山中壩出發,6月18日到達小金共計7天

童小鵬:1935年6月10日從蘆山縣城出發, 6月16日到達小金共計7天。但磽磧到達維這一段他們強行軍走了120裡,相當於兩天的行程。

如果計算上雅安到蘆山城1天時間,蘆山城到中壩1天的時間,就可知如從雅安到小金行程為9天時間,和《寰宇記》從雅安到偏松城所花的時間完全一致,可以肯定今小金縣城為唐代的偏松城。

再計算伍雲甫和童小鵬小金後的行程,他們從小金到今小金縣兩河口鄉走了三天,和《寰宇記》蘆山條目中“靈關路在縣界,去蕃界八日程(從蘆山起),從界去吐蕃野城三日程”吻合,也就是說從雅安出發9天后到達偏松,再三日到達野城。那小金縣兩河口就是唐時的野城(還有其他證據證明,在此不在贅述),確定無疑。

確定這兩個地方,那逋租在什麼地方就一目瞭然了。

“路惟明自靈關、夏陽攻逋租、偏松城”,指明攻擊線路,說明夏陽和逋租處在今蘆山靈關和小金縣城之間。《寰宇記》中又記錄了唐貞元時期,雅州處置降番,將他們內遷,其中有“吐蕃逋租城首領籠官馬東煎等部落在夏陽路安置”,說明夏陽就在這條古道上,且到靈關為近。縱觀蘆山靈關到小金之間,可以建城和適合人群居住的只有兩處,最近的一處就是寶興,可以確定就是唐的夏陽。過了夾金山,在沃日河流域,另一個適合的就是沃日鄉,此處清朝就是鄂克什安撫司官寨所在地,明朝又是別思寨安撫司所在地,因此可確定今小金沃日鄉為唐時的逋租城、逋租國。


論對唐代“西山八國”認識的誤區

山川包圍下的逋租國,今小金沃日鄉

除了逋租國地理位置清楚外,相較而言可以探索的就是東女國了。2013年經過由溫玉成帶隊的北大、清華、故宮等地20多名專家4天的緊張考古調查,初步確認該縣馬爾幫鄉獨足溝村境內的一處古城遺址為東女國王城遺址。溫玉成表示“東女國是一個廣泛的概念,其活動範圍在大渡河沿岸的阿壩州金川縣、甘孜州丹巴縣等地區”。

另,《郭虛己墓誌銘》有“八載三月,破其摩彌、咄霸等八國卌(xì,四十)餘城,置金川都護府以鎮之”。設置金川都護府。《寰宇記》記錄了唐後期雅州夏陽路(見前述)羈縻了九州,其中就有金川州。而金川縣也是明清時期的金川土司所在地,相同的“金川”二字顯然不是一種巧合,那就有理由認為唐代的東女國主要地區位於金川縣境內。那麼處在金川縣和理縣之間的廣大地區是什麼部落?答案到這來就迎刃而解了,那就是八國,更何況已證明八國之一逋租國在小金縣。


論對唐代“西山八國”認識的誤區

東女國主要區域今金川縣


論對唐代“西山八國”認識的誤區

該區域有大面積的農田,適合居住,物產豐富

再者,西川節度使韋皋將這八國的具有天寶年間國家所賜官誥(皇帝賜爵或授官的詔令)的共三十九人,安置在維、霸、保等州,可見這八國和西山是接壤的。

八國的規模,在《東女國》中有說明,“其哥鄰國等,皆散居山川……自中原多故(安史之亂啟於755年

,皆為吐蕃所役屬。其部落,大者不過三二千戶,各置縣令十數人理之”,只有四十座城了,可見八國佔地區域是有限的。

東女國有別於八國,但它們彼此相鄰,八國東接西山,西鄰東女國。可以判斷其地理位置約在今大金川及以東的小金川河、撫邊河和梭磨河流域,也就是今小金、丹巴、金川和馬爾康縣境內,也就是今天所說的嘉絨藏族地區。嘉絨藏族有別於西藏藏族,那就可從清代的嘉絨藏族十四個土司所處區域,也可看八國的大概地域。

綽斯甲(金川觀音橋鄉)、沃日(小金沃日鄉)、革布什咱(丹巴革什扎鄉) 、穆坪(寶興)、巴底(丹巴巴底鄉)、巴旺(丹巴巴旺鄉)、金川(金川)、小金(小金)、梭磨(馬爾康梭磨鄉)、卓克基(馬爾康卓克基鎮)、松崗(馬爾康松崗鎮)、黨壩(馬爾康黨壩鄉)和瓦寺(汶川塗禹山村)、雜谷(理縣雜谷腦鎮)。其中的瓦寺和雜谷此兩土司唐代後遷往此處的。可見唐代的八國當在此區域範圍內,即大小金川河、撫邊河、梭磨河流域。


論對唐代“西山八國”認識的誤區

西山和八國地理位置示意圖

二、郭聲波“弱水西山八國”之說的辨析

四川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研究員郭聲波發表的《唐弱水西山羈縻州及保寧都護府考》,他在文章中認為《東女國》所說的“弱水”和《鮮于公神道碑銘》所說的“弱水”是一條河,就是今天的大金川河。並認為《鮮于公神道碑銘》中的“郭公將圖弱水西之八國”中“西之”必為“西山”之誤,“弱水西之八國”應為“弱水西山八國”。所謂“弱水西山八國”,就是“弱水、西山之間的八國”或“弱水、西山一帶的八國”的意思。

“弱水”一詞在古代史書上經常出現,在不同地區的都有這個名字,其實它並不代表具體特定的一條河流,更多的泛指具有一定特點的河流,不是具體河流名字。古時許多淺而湍急的河流不能用舟船而只能用皮筏過渡,古人認為是由於水羸弱而不能載舟,因此常常把這樣的河流稱之為弱水。那誰考證一下“弱水三千只取一瓢”的弱水是什麼河呢?糾結於到那條河流名字叫“弱水”,其實是走到死衚衕裡了。

前面已論證了西山有八州,而八州最西邊的一個州為維州(理縣雜谷腦鎮),而維州以西就是小金縣,即包括逋租國在內八國所在區域,說明西山和八國緊密相連。“弱水西之八國”也就是說八國之東有弱水,弱水之東就是西山了。既然是河之西,必然這條河是南北流向,至少大概是南北走向。在這一地區的南北走向的河流有三條,雜谷腦河、撫邊河和金川河,而撫邊河和金川河在逋租國之西,顯然不對,符合的條件只有雜谷腦河。它正好處在西山和八國之間,越過雜谷腦河向西幾十里路就進入了小金縣。因此,《保鮮于公神道碑銘》提到的弱水就是雜谷腦河,而不是金川河,其“弱水西之八國”的表述是正確的。

三、結論

唐天寶時期的西山八國是兩個地區,西山就是唐管轄的八州,位於黑水河、雜谷腦河和岷江的三角地帶;八國位於小金川,大金川、撫邊河、梭磨河流域;“弱水西之八國”的弱水為今雜谷腦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