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河南人,是古代中原人的後代嗎?

河南是老家不假,但今天的河南人可能也只是歷史一代代移民們後代的後代。


據說,鄭州真的要火了。在2018年的GDP與人口的城市和省域較量裡,鄭州完成了兩個1,人口突破一千萬,GDP超過一萬億。完勝西部中心城市西安,秒殺副省級城市濟南。雖然,後者已經趕緊合併了省內鄰居萊蕪市。


河南是怎麼被劃出來的

戶籍人口一億,常住人口9000多萬的河南是中國人口大省。在中國的歧視地圖裡,一度排名十分靠前。雖然自稱老家,其實河南作為一個省域概念出現的歷史並不長。明清至今而已。

河南這個概念用在行政區劃上,是從元代開始。顧名思義,黃河以南,而當時,全稱叫做河南江北行省。也就是說,當時的河南,不僅包括今天的河南省,還包括長江以北的湖北一部分。


今天的河南人,是古代中原人的後代嗎?


今天河南的簡稱豫來歷的豫州是更早,但是當時的豫州,主要在黃河以南,淮河中游,要比今天的河南更往東,包括了今天的山東省菏澤、濟寧等整個魯西南地區、安徽省的北部地區。甚至被今天山東人視為形象代言人的孔子的老家一度曲阜一度都屬於兩漢時期豫州範圍。

河南作為一個明清定型的今天獨立的行省,經歷了從豫州到河南漫長曆史階段,其的形成,源於三山兩河的天然河山分界。三山分別是太行山(包括中條山)、伏牛山(熊耳山)和大別山(桐柏山),以及黃河(洛伊水)、淮河(汝潁)。

正是這些分佈在河南東西南北的如是表裡河山,構成並形成了今天河南的省域界限。

從北向南,北部,西北角通過太行山、王屋山將黃河北岸,太行山南部平原部分的河南與山西分界,形成了與山西呂梁、晉城同喝沁河水的焦作、濟源和鶴壁地區。此地,由於扼守山西通往河洛地區的通道軹關等太行山的南部隘口,自古稱之為河內地區。成為守衛古都洛陽的北部門戶。河內由於北有太行,南有黃河,自身沁水(含古濟水)沖積平原富饒,溫縣人兩晉的創始人司馬懿其家族,便是居於此處。竹林七賢中的若干成員也是此地人士。

因此,豫西北角雖不大,但的確人傑地靈。雖然濟源某些地區因為緊靠山西,在口音上和絕大多數豫東南人士的口音不一樣。

豫北,河南最北的地區安陽、濮陽則通過漳河(衛河下游)與河北分界。河南、河北雖然名字來歷來源於黃河(元代以黃河為界,河南部分為河南江北行省),其實今天是以漳河為界。

西部,河南和陝西則是以伏牛山(熊耳山)分界。東流的洛伊水、汝水則構成了洛陽、許昌和駐馬店(汝寧府)等河南北部和中南部的重要地區。

今天的河南人,是古代中原人的後代嗎?

南部河南信陽則是桐柏山、大別山與湖北為界。龐大的東部平原地區,則在淮河中游與安徽分界。今天,安徽北部的大市阜陽下面,渦水之濱還有一個界首縣,便是因豫東、皖北分界得名。

河南西南角,南陽白河,佔據漢水北部支流的上中游與湖北襄陽為界。這裡也是河南省域,唯一一個長江水系(漢水)的地區——南陽。南陽作為中國西漢時期便有的歷史古地,南陽郡(當時還沒有河南和河南省這個概念),今天有著1000萬人口。南陽話是地道的河南方言,甚至影響到了南部緊鄰的湖北襄陽地區。今天,湖北襄陽人講的語言和南陽的河南話十分接近,嚴重區別於其他湖北地區的南方楚渝方言。

水系所決定的河南人

自古以來,北部太行(王屋山),西部伏牛(熊耳、嵩山),南部桐柏(大別山),先後將山西、陝西和湖北與河南天然分界。

而從上述山系中發源的若干河流:自北向南,漳河(洹河)-安陽;衛河-焦作、新鄉、濮陽;沁水-懷慶府;伊、洛水-洛陽;汴水-鄭州、開封;汝水、潁水(許昌、平頂山和駐馬店);淮水(溮河)-信陽,所形成的沖積平原則構成了今天的河南東部平原地區。

這其中,伊洛平原、汝潁地區不僅形成了洛陽這樣的漢唐古都,漢晉以名士輩出汝潁地區也成為了中原文化的最早代表地區,也成為了中國曆代南部移民的最早桑梓地。河南老鄉,便是從中國三國兩晉中原第一次移民潮中這麼來的。

黃河固然是中國的母親河,但是黃河文明都是在黃河的支流,甚至其他傍依黃河的其他水系處形成的。我們的河一直都在說的一個觀點,大河滋生文明固然不假,但往往產生在細枝末節處。也就是說,由於能夠遠離洪水的侵擾,近代衛生產生以前瘧疾等疾病,任何大河的文明都產生在水系的上游臺地,或者支流匯合處。

河南的河洛文明也一樣,出了潼關的黃河兩岸,黃河中原文化從洛伊水系,到汝潁水系,以及衛河、漳河水系(文明),文明都是在黃河兩岸形成。

也正是這些水系,構成了最早的中原文明以及今天的河南人。

有例外的就是白河水系的南陽,和河南南部淮河以南的信陽地區。由於此地自古屬於南部楚文化。直到明代時期,才真正有河南人的認知。

今天南陽和平頂山交界,伏牛山與桐柏山餘脈連接處的漢水、淮水分水嶺,還有春秋戰國時期楚國與中原諸國分界的楚長城遺址。今天河南南陽方城縣,這個名字便是因此段長城(方城)得名。

在明清之前,甚至在元代之前,南陽、湖北襄陽,和淮河南岸的信陽,以及白河(漢水)-淮河-大別山地區,一直是南北拉鋸的分界線。今天河南南陽與湖北襄陽,河南信陽某些地區與湖北口音、飲食如此相近,便是得益於當時南北的交流。

近代鐵路和工礦業所改變的河南

南陽因處於伏牛山、桐柏山環繞而自成白河盆地體系,自古受南部楚文化影響,但是也正是由於處於南北(洛陽-南陽-襄陽)古道的原因,洛伊水、汝潁水和漢水(白河)三水的勾連,使得河南南陽,河南汝潁上游的許昌-漯河-平頂山和湖北襄陽地區的文化、語音和口音無比接近。

今天的河南人,是古代中原人的後代嗎?

同樣的道理,淮河水系通過北部汝潁支流,將江淮中下游與傳統的中原地帶洛伊、汝潁地區相連,在洛陽、開封等黃河南岸的古都與江淮之間形成了西北至東南走向的若干運河水系(賈魯河、汴運河)等,造就了近代南北大動脈京廣線修築以前的豫東、豫東南商業和軍事重鎮:自北向南,開封、睢陽(商丘)、周口和汝寧府。與淮南相接。

人口也超過1000萬的河南豫東大市:周口市、商丘市均是因處於南北運河水系地理位置而形成今天龐大的農業人口聚集地。

所謂黃泛區歧視鏈,其實便是豫東南與魯西南、皖北和蘇北組成的淮河北岸地區。也就是古豫州地區。直到今天,豫皖魯地區口音無比接近,便是如是造成的。


豫東南一馬平川,自古又是南北分野的邊境戰場,今天的河南東南部人民顯然早已不是歷史上的河南人。根據語言分佈的相似度,今天豫東、皖北等豫皖蘇魯地區的人民應該是一系的更北方南遷的移民。

千年水運形成的歷史商路,明清兩代,乃至民國早期,豫東開封府(省會)、陳州府(周口)、歸德府(商丘)均是豫東重鎮。改變這一切的則是近代鐵路——平漢(北京至漢口)線的修築。徹底,改變了兩側豫西南南陽和豫東周口、商丘等地的經濟發展和人文地理。

南陽、周口、商丘因水運商路而在明代劃入河南,則也因近代鐵路的修築,水運古道的退出歷史舞臺而落寞。今天豫東的貧困便是因人口多,過度依賴傳統農業、現代化交通不便等因素。

京廣線近代鐵路的修築,改變的不僅是產生了幾個駐馬店、鄭州等新城市取代了開封、周口等城市的歷史地位,也加速了中原地區西部山區的煤礦鋼鐵近代工礦業發展。幾乎是南北直線的京廣線,可以將北部太行山焦作的煤、中部伏牛山餘脈平頂山的煤通過南北鐵路大動脈便捷運出。

今天,河南的工礦業依然主要集中在豫北、豫西北。這也造成了今天相比豫東南平原主要是純粹的農業經濟,豫北的經濟較為發達的一個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