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學習CPA的時間,為什麼不值錢

“時間最不偏私,給任何人都是二十四小時;時間也是偏私,給任何人都不是二十四小時”。


2019年註冊會計師考試成績,終於在萬人期待下公佈,而成績公佈的背後真是幾家歡喜幾家愁,有的知識掌握紮實的考生毫無懸念的高分通過,也有幸運的考生緊貼60分合格線擦邊而過,更有抱著“參與”心態的考生沒有意外的低分走場,但有一些考生最無奈,他們付出了非常辛苦的努力,卻最終沒有通過,付出卻沒有收穫,是最打擊人自信和積極性的事情。


遇到這種情況,情緒可以發洩,但問題還是要找到,畢竟跌倒了還是要爬起來,雖然這次失敗了,但失敗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復盤不糾錯,屢屢在一個地方碰壁,既然取得注會證書是主要目的,我們找到原因及時改正,下次再接再厲。


失敗的你,是假努力還是真勤奮?

首先,我們要弄清楚自己是不是真的“努力”了,是事實上的勤奮還是內心認為的勤奮,這兩者之間有很大的不同,

我們可以根據幾個特徵來判定自己是否在假努力:


1.學習的時候不停地看時間,學的時間長就有滿足感,一旦達到自己規定的每天學習時間就立刻停止學習;


2.學習時間長,喜歡發朋友圈炫耀,看到有人點贊就感覺自己很努力了;


3.做事前沒有設定目標,不知道自己忙的是什麼,要達成什麼樣的目的;


4.學習沒有計劃,按照自己的意願和感覺來,心情好的時候一天學習好幾章,心情不好的時候連著好幾天不學習,不知道每一部分內容應該分配多少學習精力;


5.學習效率低下,學習過程很長,但一大部分時間在做無用功,比如摸摸手機、擺弄一會兒桌上的其他東西、發呆等等;


6.不知道怎麼學,要麼按部就班的逐章逐節看書,要麼東一榔頭西一棒槌的學習,遇到困難就跳過或放棄;


7.學習結束後不總結不歸納,前一天學習的知識或者做錯的題目,從來不復習不回顧;


8.喜歡記筆記,但只侷限於抄錄老師的講義或者板書,並不是自己總結的內容,學習結束面對厚厚的筆記很有成就感,但理解的內容卻少之又少。


如果你有以上任意一個特徵,那麼就無疑是在做假努力。

我們可以看到,假努力是多方面的,既可以產生於心態上,也可能來源於錯誤的學習方法,就像我們要抵達A處,看似努力的原地跑步和努力奔跑但跑向B處的大步跑,都是無效輸出,都不能達到我們本應該去的A處,這就是假努力。這也是為什麼你天天熬夜刷題,結果還比不過每天10點鐘按時睡覺的同事。


如何真正有效的進行注會備考輸出?


注會學習更類似於運動中的馬拉松,它不像短跑,只要具備足夠的身體素質拼命向前衝就可以,它講究多方面的策略,比如,前期奔跑速度、呼吸節奏、何時衝刺、中途及時根據天氣、風速等因素進行策略調整,注會也是一樣,如果在前期沒有好的計劃,那麼最後肯定會無力奔跑、達不到理想的成績,這就需要我們從兩方面進行充足的準備。


1.心態方面


思考幾個問題:我為什麼要參加注會考試?注會考試能給我帶來什麼好處?如果我不取得注會證會怎麼樣?我是否一定要達到這個目標?


思考好這幾個問題,有助於我們清晰自己的目標,並堅定備考的信念,因為注會備考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堅持幾個月容易,但堅持幾年很難,如果信念不足,則很容易在備考期間感到累了或者厭倦了,產生動搖或者放棄的想法。


並且思考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也避免備考過程中產生我很努力了,或者我太辛苦了,這種自我感動和自我同情的心態,這些都會潛移默化的影響自己的備考情緒和結果,只有取得證書才是我們唯一的目標,我們應該盡我們所能去完成,中間的過程不能替代結果。


2.學習方面


注會考試內容多,知識龐雜,學習前一定要做好計劃,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搭配好本年度的考試科目,並思考好學習分為幾個階段進行,每個階段完成目標是什麼以及用時多少,最後精確到每週需要完成的學習任務是什麼,如此一來,才能隨時監控自己的學習進度,保證在考試前完成所有的學習任務。


即使沒有按照既定目標完成學習任務,也可以在學習中途有針對性的調整學習計劃,比如本次考試原定計劃是完成三個科目的學習,但是考前1-2個月發現計劃完不成,那麼就可以選擇放棄一科學的較差的科目,專攻比較有把握的兩科。否則沒有計劃的學習,精力分攤在三個科目上,可能最後三科都在合格線上徘徊,導致全軍覆沒。


並且,注會學習一定要勤思考

,只埋頭聽課做題記筆記的效果相比聽課做題思考的效果要相差甚遠,注會學習不僅需要考生對單個知識點掌握和理解還要能將不同章節之間的內容串聯起來,做到融會貫通這才是注會考試考核的重點,而回顧錯題,進行思維導圖訓練,不斷總結正是思考的過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