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圈前經紀人”頭條首答:作為圈內人,娛樂圈到底有多亂?

我在帝都娛樂圈做了2年經紀人。在做經紀人之前,已有十年在其他行業的工作經驗,所以在進入影視行業時年紀不小了,但卻是新人。自我認知清晰,處在食物鏈/金字塔的底端,離所謂的資本運作甚是遙遠,手裡帶的基本都是新人演員,所以每天都在跑組,因為下一個組永遠有希望。在從事這份工作時,既是投入的,也會時時提醒自己要保持距離,身在其中又冷眼旁觀。基於這樣的角度,我來寫寫我的觀感。


1、關係

一個演員殺青了,回來之後和我吃飯,看得出來他的情緒有些低落。問他怎麼了,他說在組裡受到了來自各個方面的刺激。最大的刺激是有一個戲爛得都扶不起的中年演員,戲份還不少,到後來有他的戲導演都不來了。不過這個戲殺青之後,人家又進了另外一個劇組,仍然是主演。我曾和一個戲齡差不多20年的演員聊過天。我說想讓新人上傳統電視劇太難了,至今都沒有成功。腿都跑斷了,戲試了好幾輪,導演也滿意,都談合同了,結果都是在什麼凌晨收到微信:不好意思,資方又塞人了。這個行業仍然是在靠關係推動麼?對方也很誠懇,說現在一個組裡靠關係進來的演員比例也太高了。退一步說你的戲過得去,靠關係也沒事,關鍵這群人是不專研劇本的。他們需要用大把時間去維繫這個關係,所以戲外的重點生活就是吃吃喝喝。你要是拿著劇本想和他討論討論,他覺得你是“可造之材”的話,就會直接把你拽到某個局,並且告訴你,要多認識幾個人,多加微信。戲好不好有什麼關係?會演戲有什麼用?這種人還是有“自知之明”的,他們知道自己戲爛,但是不妨礙他們一整年都有戲拍。試問其他的行業沒有這樣的人嗎?當然有,人數還不少。這不就是那群沒有專業技能,啥都不懂但是會拍馬屁,會吹牛會做表面功夫的人麼?可氣的是,一個蘿蔔一個坑,坑被他們佔住之後就沒你的份了。


2、新人

我帶的這些新人,都不是四大名校畢業的(中戲北電上戲中傳),讀書期間沒拍什麼作品,故北漂之路異常艱辛。除了戲要好,真的沒什麼能和別人拼的。每次試戲時,如果遇到有中戲的演員在,我一般都是要求他們看完之後才離開。平心而論,中戲學生(特指讀了四年本科的)的平均實力還是在的,畢竟一年也就招幾十個人,相當於用最頂尖的資源在培養。打個比方:我家演員走到了最後一輪,導演有話語權,資方也沒有塞人,最後剩了3個演員,選哪個都一樣的情況下,就不是看誰的戲好了。或者有所謂的資源互換。資方想和某公司的線上藝人合作,可以啊,那你就先用我家的年輕演員嘛;這個是中戲北電畢業的,哎呀正好是導演的師弟師妹,肯定就用了,怎麼選都是我家的演員出局。還有一種是“公平”的情況,就是看作品。片方永遠問的都是“你上一部戲拍的是什麼”或者“你有沒有拍過類似的作品”?這樣的話聽著是不是很耳熟?當我們去面試時,是不是經常會被HR問:你上一家公司怎麼樣?你有沒有相關的工作經驗?那麼第一部戲/第一份工作從哪裡來?導演希望坐在眼前的這個演員是“成品”,公司希望自己招到的人都有經驗,但是不給新人機會,怎麼得到經驗?為了怕自己畢業時沒有作品拼不過別人,所以很多孩子選擇在剛踏入表演的大門,剛進入學校時就開始去拍戲,這不是“不要輸在起跑線上”的各種翻版嗎?

一次,一個孩子對我說,在學校讀的這4年就是浪費時間,還不如畢業後演的一年話劇學到的東西多。剛去排練話劇的第一天,一群人就直接捏碎了他的表演觀。在他看來,一個不知名學校的畢業證書和話劇4年經歷相比,肯定是後者更有含金量。在很多導演/資方的心裡,話劇演員還是站在鄙視鏈頂端的,但也有些導演不喜歡,覺得他們愛起範兒,表演很誇張。這些畢業於非名校的孩子,才是“撐”起這個行業的沉默的大多數。可這是一個不願意試錯的時代,片方也不願意給他們機會。每當他們交不起房租要找家裡要錢時,家長就會說算了,去考公務員吧,要不再去讀個研究生,或者當老師也可以;當他們不停跑組時,演員副導會對他們說算了,轉幕後吧,要想出來太難了;當他們好不容易進組時,有些渾身負能量的老演員會對他們說,孩子,這個時代已經變了,你看,我們也不被別人尊重了,你還是別幹了,根本就沒希望......在這條孤獨的路上,到底能堅持多久?

接著說一下年輕演員的演技問題。大家有時總愛比較,拿那些已經成名的演員20多歲的作品來比,可我覺得整個大環境已經變了,沒什麼可比性。大家都是恨鐵不成鋼的,如果真要追問原因的話,需要年輕演員負責的部分不多。說他們不會演戲,有多種原因。比如生活閱歷不夠。90後、00後生長在物質世界相對豐裕的年代,沒吃過苦,一路都走得很順,該怎麼塑造角色?想從電視劇裡取經,有多少前輩做了正確的示範?想從身邊人取經,得看看遇到什麼樣的經紀人。我最氣憤的就是某些手握頂尖資源的經紀人,給剛畢業的孩子傳輸的觀念是娛樂圈嘛,不是錢就是色,你選哪個?出入職場遇到的第一個老闆和團隊,從事的第一份工作會對我們產生無比深遠的影響。剛畢業的孩子滿懷憧憬的進入到影視行業,結果聽到這樣的話,心裡會怎麼想?戲演完之後,想聽聽導演的意見。導演都是回答好好好,過過過。他沒有時間讓你再來一條,他要趕進度。古裝劇裡出現大量的摳圖、替身等,平心而論,港臺導演要先來背一背鍋。港臺導演有非常強的服務意識。很多投資人是不懂的,他們說了一些很外行的話,如果這時有人提出來這是違背規律,做不了的,不管最後是不是真做不了,但是話得先說,得首先讓他們知道這個不對,但是沒有。投資人說什麼就是什麼。線上藝人說對不起我就只有這麼點時間,投資人說不管,人家觀眾就是愛看啊,電視臺就認啊,你導演必須得給我想辦法。導演說沒問題啊,反正不管怎麼樣都是沒問題的。內地的導演“學習”能力也很強,原來還可以這樣啊,受教受教。值得注意的是,現在有走偏的趨勢。通稿開始一味的強調這個片子拍了多久多久。拍得久不代表就拍得好。拍了一年,結果出來是這個樣子,觀眾會更加的失望。我本人是希望自家演員去拍院線電影的。同樣的時間,電視劇可以剪40-50集,電影只能剪100-120分鐘。電影導演總是不停的說“再來一條”,其實也是希望新人通過這樣的方式去磨自己的演技,最重要的是把心靜下來。

現在的學校也沒什麼骨氣了。當年梅婷為了去演戲,選擇了從中戲退學,現在呢?我不讓你去演這個戲,萬一別人演,火了呢?那你不得怪我一輩子?老師們也是戰戰兢兢的。很多孩子從大一就拍廣告,拍戲,根本就沒好好上課。如果說其他的東西都可以從社會大學/劇組學習的話,那麼臺詞真的是沒辦法補的。臺詞課一般都是大一、大二上,遺憾的是,很多孩子都沒有意識到這門課程的重要。還有畢業大戲,很多人因為在劇組拍戲錯過了。當時覺得沒什麼,浪費時間,又學不到東西,還不如去劇組拍戲呢,等過幾年,一定會後悔。


3、Q規則

一說到Q規則,首先冒出來的詞就是陪shui。彷彿演員都是一路shui上去的。每次看到這樣的新聞都會很生氣。讓人痛心的是,這樣的新聞真的會對某些演員產生影響。當你認為陪shui是條捷徑,能讓你獲得角色時,你眼裡就沒有其他的路了,你也自動把其他的路都屏蔽掉。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都是試探出來的。還記得有次帶演員見組,一個很大的房間,近10來個人圍著一個大長桌,我們就在聽其他人吹牛逼。牛逼裡也是有乾貨的。聽著聽著我忽然發現,一個女孩已經坐到了製片人身邊。靠得很近,時不時用xiong部頂一下製片人的手臂。製片人不動聲色,“這樁生意”就成了。在組裡也有演員主動獻sheng的。很晚了去敲導演的門,過了幾天戲份就多了之類的。還有一些串戲的角色演員副導是可以直接定人的。手裡就拿著一堆小演員的“卡片”,今晚想點誰就一個電話的事兒,極大的滿足了此種人的扭曲心理。

每次演員進組,我都要不厭其煩的正三觀。進組是去拍戲的,不是去抱大腿的,也不是去陪睡的。那些什麼嗑藥的,每天都喝大酒的,離他們遠點。人首先要自律,要有自我認知。所有的一切,都是你的選擇。演員是個相對來說比較被動的職業,但這些事情你真的有選擇權。

一個劇組就是一個小型社會,什麼樣的人都有。每次看到“貴圈真亂”四字時,心裡都會有些五味雜陳。我曾問過一個女孩為什麼喜歡看八卦,她說因為平時的工作太無趣了,每天都一樣。娛樂圈就不同了,每天都很精彩,每天都有新聞。如果沒有的話,反倒會很失落。於是,這個行業的某一/些面被媒體無限放大之後理所當然的成為了人們茶餘飯後的話題。有時想想,其實這個圈很透明,“段位”也很低。那些“高段位”的行業實在太高,普通人也摸不到,有時連基本的名詞解釋都聽不懂。但是影視行業就不一樣了,大家都能點評演技,都能寫點劇/影評,都有機會成為“專家”,似乎都能在這五光十色的斑斕裡“昇華”無趣的人生......


4、經紀人及其他

演員是焦慮的,經紀人也一樣。群眾們只看到做明星的經紀人很風光,收入又高。或許每個行業都一樣,只有自己去經歷了才知道箇中心酸。現在很多孩子在參加藝考時就已經籤公司了。有個選角團隊去到某個學校,讓一些孩子來試戲,結果孩子們都牛逼哄哄的說你去和我的經紀人談......

記得有次去跑組,和一個經紀人同時進了一個組。演員副導說有救了有救了,你倆趕快來給我推薦人。一問才知道是原先定下的男二號臨時變卦,片酬都談妥了,開始走合同了,忽然提出來說不能接受剃頭。演員副導可生氣了,知道這是藉口,經多方打聽,原來是去了一個大古裝。有些經紀人的勇氣是要佩服的,我要是接到廣電總局領導打來的電話,還不嚇得半死,趕緊認慫。人家腰桿很硬,說真的不能接受剃頭。難道現在談政治敏感性這樣的話題,已經過時了?

演員副導問現在90後的男演員誰最火啊?我和那個經紀人異口同聲的回答:張一山啊,《餘罪》很火啊。我倆相視而笑。一分鐘後,就出去打電話了。這個效率還真是高。沒過一會兒又沮喪的進來了:哎,說沒檔期了。演員副導說他對張一山的經紀人印象很好,人很客氣。又開始吐槽起經紀人:有的是死活都不接電話,微信不加,短信不回;有的是項目都沒說完就直接問能給多少錢;有的是喜歡拖著你,因為手裡有很多戲,需要再三比較;有的像神經病,一天一變;最討厭的就是那些沒有信譽的,要籤合同了,又變卦。每天的拍攝時長是合同中的例行條款,但有些經紀人特別作,時間一到,就真的會給統籌打電話說今天不拍了,再拍的話就得另外加錢。

而對於成熟的經紀人來說,最大的挑戰是自己看不準市場了。以前來個本子,看完之後會有一個基本的判斷,八九不離十,到了今天,情況就變了。誰能料到《太子妃升職記》能火成那樣?鄭愷老老實實演了這麼多年戲沒火,結果在跑男F個屁,火了。翟天臨在《四味毒叔》的訪談裡提到《演員的誕生》就類似於在學校表演課上的片段練習,根本就不能體現出他的表演能力,不過觀眾卻記住了他。他前面拍的那麼多的作品,觀眾沒記住。黃聖依奉獻了如此尷尬之演技卻絲毫不影響她接戲,該演女一還是演女一。不管普通觀眾對《演員的誕生》這檔節目有什麼樣的看法,我都希望第二季能趕快出,因為這樣又會有一些戲好的演員被大眾熟知。小鮮肉這一波是很快會過去,還是會變成“常態”,誰也不知道,5年後我們的影視行業是什麼樣子,沒有人知道,而《如懿傳》到今天(2018.8.14)尚未播出,這件事對很多人都產生了巨大的衝擊。觀眾認為這部戲有這樣那樣的問題,最好別播,但是站在經紀人的角度,看法自然不一樣。《如懿傳》是我最不愛去的組,每次去都有很多人,要等很久,氣氛很壓抑,但也是我去得最多的一個組,對這個組的感情比較複雜。像我這種處在最基層的經紀人,可以說是沒什麼骨氣的。這麼說吧,baby的演技有目共睹,但如果《創業時代》的演員副導對我說有個角色還沒定,帶演員過來見組的話,那我肯定是屁顛屁顛飛奔過去。原因很簡單,我和自家演員沒有選擇權,現在還輪不到你來挑。所以我真心希望那些熱愛演戲,戲好的演員趕快都火起來。

說了火/紅,也順帶說說那些沒有紅的。如果某個演員演的戲都不錯,宣傳給力,自己也一心想紅,但就是死活紅不了的話,那多數原因是自己的問題,首當其衝的是性格問題,待人處事的方法問題。比如,這場戲是沒有女一的,但是關係帶到了女一,他對導演說先等等,讓女一在鏡頭外來搭個戲,把戲先走一遍。導演和女一都同意了。女一站在那裡等了半天,沒動靜,問他怎麼了。他說不對,他的髮型有問題。髮型問題解決了又說這場戲的燈光不能這樣弄。和燈光師爭執了半天,回過頭又說臺詞也不對,轉而和導演爭論了半天,到最後終於變成了吵架。導演一生氣,說先不拍這一場了,拍其他的。片場所有人都在心裡嗶嗶。等到殺青宴時,嘴裡都是說著下次再合作啊,但在心裡卻說的是老子再也不想見到你了。

演員副導這個群體也是良莠不齊,魚龍混雜。有啥都不懂的,也有很懂戲的;有規規矩矩的,也有心理陰暗的;有愛表演但因為外形不好拍不上戲曲線救國的,也有純粹就是為了錢去的。他們基本沒什麼話語權,但他們有一百種讓演員上不了戲的方法。像我這種不認識導演和製片人的,只能通過他們,所以得搞好和他們的關係。有的面目可憎,有的讓人感動,這也是世間百態的應有之義。不能因為遇到一個變態的就對整個行業失望,也不能因為遇到一個心腸好的就覺得處處都是陽光。雖然一直接受的都是唯物主義的教育,但隨著年紀的增長,卻越來越覺得這個世界是唯心的。你覺得世界是什麼樣子,久而久之,它就會以那個樣子呈現在你面前。

娛樂沒有圈。或者說,每個人都處在娛樂圈。每個人的每一個行為,都會影響這個世界的軌跡,都會影響這個世界要去的方向。在這或渾濁或清明的一方天地裡,不也有你的那顆心嗎?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所以,我們需要的,是先管好自己。

那些腦子不清楚的人,不可能成為社會的中流砥柱。歷史是面照妖鏡,是人是妖,一照便知。巨大的車輪,在偶爾的倒退、曲折、斷層中,裹挾著每一代人,堅定向前......

頭條提示:疑似涉及低俗描述或配圖 要求修改不然就限流 先寫到這裡吧 關注獲取更多內幕 想起來會更一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