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疫一線變身“活字典”“小喇叭”“話務員”……數千名洪山巾幗築起社區防火牆

戰疫一線變身“活字典”“小喇叭”“話務員”……數千名洪山巾幗築起社區防火牆

楚天都市報記者周治濤 通訊員李瓊 黃夢為

抗擊非冠肺炎疫情,人人有責,對武漢市民而言,堅守家中自我隔離就是對疫情防控最好的支援。在洪山區社區基層,卻有一群特殊的女性,她們堅守崗位,為疫情防控築起一道堅固的防火牆。據統計,當前洪山戰“疫”一線,社區在編在崗工作人員總計1715人,其中女性1403人,佔比達到80%以上,更有數千名女性志願者,主動申請堅守一線,她們用柔弱肩膀撐起了疫情防控工作大梁,是當之無愧的“半邊天”。

“活字典”梅旭紅:一個筆記本寫滿困難老人信息

左臂戴著紅袖章,右手拿著小喇叭,胸前斜挎一個帆布包,手裡的電話響不停。在和平街保利城社區志願者工作站門口,每天早上都會碰到梅旭紅。

梅旭紅熱情心細,被居民稱為“活字典”。在梅旭紅隨身攜帶的包裡,裝著一個記事本,上面記著52名獨居或空巢老人的信息:王婆婆有基礎病,張爹爹平時吃什麼藥,李奶奶在外地孩子的緊急聯繫電話……這52個人是梅旭紅在社區摸排後整理記錄的志願服務對象。

战疫一线变身“活字典”“小喇叭”“话务员”……数千名洪山巾帼筑起社区防火墙

“活字典”梅旭紅

有一天,1棟的一位爹爹在家裡咳得厲害,咳嗽聲把這一整棟樓的人嚇得膽戰心驚。居民打電話給社區,梅大姐拿著溫度計就上了門,一量體溫,沒發燒,爹爹放了心,整棟樓居民也安心了。

自女兒在武漢工作成家後,58歲的梅旭紅就和退了休的老伴從老家廣水來到武漢,和女兒一起生活,幫著帶孩子。她當志願者參加社區助老,女兒一開始有顧慮。“病雖然會傳染,但我會做好防護。那些獨居老人沒菜吃、沒藥吃可怎麼辦?”女兒知道媽媽的為人,也懂媽媽的心,轉而也開始支持她的工作。

梅旭紅的老伴是名老黨員,他也堅定地支持妻子:家裡的事我來做。每次梅旭紅出門,他都會幫著清好物品,幫她戴好口罩,目送她下樓;梅旭紅從外面回來,他就迎在門口做好消毒清潔。“如果我沒有慢性病,我也報名,和你一起去做志願者。”

“老管家”陳小蘭:年過七旬站崗值班不放鬆

“今天天氣很好,可以打開窗戶通風,注意保持家裡的衛生。”每天一大早,洪山區梨園街鵬程社區公安宿舍小區樓下,一位老人正對著樓上的居民喊話。

老人名叫陳小蘭,是公安宿舍小區居民,同時也是一名社區義務管家。該小區建於上世紀90年代,兩棟樓共163戶居民,無物業管理,是典型的老舊小區。在陳小蘭等志願者的帶領下,社區管理有條不紊,社區居民一直和睦相處。

战疫一线变身“活字典”“小喇叭”“话务员”……数千名洪山巾帼筑起社区防火墙

“老管家”陳小蘭

疫情爆發以來,鵬程社區公安宿舍小區居民因為年齡普遍偏大,社會信息相對封閉,看到朝夕相處的鄰居發熱並被確診,年過七旬的陳婆婆再也坐不住了。她主動向社區請纓,報名參加小區的防疫工作。

自大年初八起,陳婆婆便堅持在小區的大門口站崗值班,為進出人員測量體溫。每天圍著小區走兩遍,巡查小區防疫情況。得空時,還通過微信群宣傳防疫知識、掌握居民生活需求,協助社區做好排查登記工作。

陳婆婆說:“我兒子曾光是一名公安幹警,自疫情發生以來,便投身疫情抗擊一線的執勤工作中,至今沒回過家。”她表示,要以兒子為榜樣,同他並肩戰鬥,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貢獻自己的光和熱。

“小喇叭”周萍:走街串巷宣傳防疫無死角

女民警周萍是獅子山街712社區民警,她在這個社區已經工作15年,雖然還有4個月就要退休,但她一直以社區為家,堅守陣地,與社區工作人員一道深入社區逐戶上門排查“四類人員”,協助社區做好小區疫情防控工作。

2月12日,社區工作人員給周萍反映,86棟有一戶居民葛某某家中有2名外來人員,既不登記也不配合報體溫,打電話也不接。

战疫一线变身“活字典”“小喇叭”“话务员”……数千名洪山巾帼筑起社区防火墙

“小喇叭”周萍

周萍得知後立即上門做工作,但戶主就是不開門,打電話也不接。大家都不知道該怎麼辦,這時周萍靈機一動,到社區辦公室找了個高音嗽叭,站在一樓圍著葛某家中喊話,宣傳政策,要他配合工作,但住在3樓的葛某毫無動靜,窗簾也拉得死死的。

15分鐘後,周萍發現葛某家中窗簾拉開一條縫,“家裡有人”。周萍立即又帶著嗽叭到三樓葛某家門口,繼續用喇叭隔著門勸說葛某和家中的朋友一起到社區登記並量體溫。

過了半小時後,房內的葛某和2名滯留在漢無法回老家的朋友實在是不好意思了,主動打開了門,和周萍一起到社區。最後臨走時,周萍送給他們3人一支體溫劑和84消毒液,叮囑他們在家做好消毒,遵守相關規定不要外出。

據瞭解,在洪山公安分局獅子山所,由3名女民警組成的女子防疫小組,自疫情發生以來一直奮戰在一線。這個小組成員平均年齡近50歲,其中周萍已“升級”成了外婆,王靜是雙警家庭,楊建梅每晚不是睡在警務室,就是睡在所裡,一直堅守在一線。

“賢內助”王玉:警嫂情繫抗疫一線當助手

近日,洪山公安分局梨園警務站站長王畢皓利用倒班休息時間,開車將300件防護服、1000只N95口罩、200副護目鏡和5000雙醫用手套送到分局巡警大隊和6個警務站的戰友手中。這些防護物資是他的妻子王玉女士及其同事、朋友們湊錢並多方聯繫渠道購買的,王玉表示:“我是警嫂,深知這段時間民警、輔警都不容易,希望大家注意防護,家屬們都在等著你們早日凱旋。”

战疫一线变身“活字典”“小喇叭”“话务员”……数千名洪山巾帼筑起社区防火墙

賢內助”王玉

疫情防控工作開展以來,梨園警務站站長王畢皓日夜堅守在崗位,少有機會能夠歸家。照顧家庭的重擔全部壓在了妻子王玉柔弱的肩上,她每天不僅要照顧年近九旬的父母和2歲的女兒,還時刻擔心著丈夫王畢皓的安全。

但當王玉從電視新聞中瞭解到廣大公安民警、輔警與廣大醫護工作者一樣,夜以繼日地奮戰在抗擊疫情一線,同樣面臨著許多未知的危險,而口罩、防護服等防疫物資卻十分緊張時,不由得對丈夫和其戰友們的安全更加擔心了。

思前想後,王玉決定在這個特殊的時期,要幫助王畢皓和他的戰友們做點什麼。在徵求王畢皓的意見後,她決定購買一批防護服、口罩等物資捐贈給王畢皓所在巡邏戰線的同事們,為他們打贏這場艱鉅的戰爭出一份力。

她的這一想法在朋友圈透漏後,立即得到她所在的單位多位同事們的響應和支持。在王玉的組織下,愛心微信群成功建立,行業內多家公司在得到消息後紛紛慷慨解囊,王玉自己也拿出來了2萬元的積蓄,大家多方聯繫進貨渠道,併成功克服各種困難,在很短的時間內成功買到了這批物資。

“夫妻檔”鄭寶珠:帶鍋碗瓢盆安家辦公室

一張摺疊床,一口電磁鍋,幾袋速凍餃子……在卓刀泉街虎泉社區二樓辦公室,鄭寶珠的“裝備”堆在角落裡。不遠處的辦公桌前,她正在梳理入戶走訪排查的登記表。

战疫一线变身“活字典”“小喇叭”“话务员”……数千名洪山巾帼筑起社区防火墙

“夫妻檔”鄭寶珠

鄭寶珠是卓刀泉街虎泉社區書記、居委會主任。虎泉社區轄凱樂桂園、省團校等10個小區,共1800餘戶8000人,目前在漢5400餘人。社區原有8名工作人員,但1人懷孕、1人生病、2人因故無法到崗,人手嚴重不足。

從臘月二十九開始,鄭寶珠走街串巷,發放防疫資料,挨家挨戶做好登記。她每天的工作從早上8點開始,下班沒有準數,對轄區的住宅小區進行入戶走訪排查,確保人人走訪到位,確保每一個人都健康穩定,在走訪過程中,需要對每個人進行防護說明。

臘月初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壓力加大,鄭寶珠乾脆“搬進了”社區。丈夫張承群是區委宣傳部工作人員,按黨員“雙進雙控”要求,來社區報到就近服務。為全力支持妻子工作,緩解社區人員不足問題,他索性也駐紮在了社區。此後,夫妻倆一直沒有回家,社區因此被居民贊為“夫妻哨所”。

雖說是來幫妻子打下手的,但張承群卻絲毫不馬虎。為進出小區人員測試體溫、做好來訪登記,領取、搬運防疫和生活物資,樣樣仔細。緊急時,還要充當宣傳員,通過電話向居民詢問身體狀況,宣傳防護措施。防疫工作太忙,他們買了500多塊錢的速凍餃子,用電磁爐一煮,解決一日三餐。

最讓夫妻倆牽掛的是家裡年邁七旬的父母,但25歲的女兒告訴他們:爸爸媽媽守護大家,我會照顧好小家,有我在爺爺奶奶身邊,你們放心。

“姐妹團”黃厚娟:姐妹互勉服務社區居民

“姐,晚上我不能陪你吃飯了,有個居民家的小孩摔骨折了,我去幫他們聯繫一下送醫院。”“今天我也不回去啦,有個發熱的居民也要送醫院。”黃厚娟和黃厚琳兩姊妹匆匆掛了電話便迅速開展工作。

战疫一线变身“活字典”“小喇叭”“话务员”……数千名洪山巾帼筑起社区防火墙

“姐妹團”黃厚娟和黃厚琳

黃厚娟是洪山街成寶社區黨委書記、婦聯主席,妹妹黃厚琳是洪山街保利公園九里社區黨總支書記、婦聯主席,兩人原本想一家人相聚吃個團年飯,然而日漸嚴峻的疫情防控形勢使她們不得不取消計劃,全身心投入到社區疫情防控工作中。

26日,黃厚娟接到電話,成功花園小區76歲的熊婆婆被確診感染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但輾轉四五家醫院都是人滿為患,無法收治住院。由於患者年齡大,家人非常擔心,只能向社區求助。黃厚娟在辦公室徹夜未眠,反覆安撫患者家屬,聯繫區街指揮部,於27日順利送患者入院。當居民和同事叮囑黃厚娟在工作的同時一定要注意防護和休息時,她卻安慰大家說“放心吧,我不會倒下,我還需要幫助更多的居民”。

妹妹黃厚琳和黃厚娟在不同社區工作,卻時時以姐姐為標杆,暗中“較勁”。

大年三十,社區一位單親媽媽向黃厚琳電話反映家中沒有口罩和蔬菜糧食,黃厚琳立即把自家備的年貨和防護物資打包,送到居民家中,接著又繼續返回社區工作。社區孩子摔傷骨折,亟需送醫院檢查,但出租車停止運營出行不便,黃厚琳接到電話後,立馬趕到居民家中,通過 “微鄰里”發出求助通知,尋求社區居民的幫助,很快,他們在小區內尋找到了愛心人士,及時把孩子送到了醫院。

為轄區困難老人送物資,協助發熱病人就醫,黃厚琳總是衝在第一線,這段時間她每天要接居民求助、諮詢電話100餘個,日夜連軸轉,嗓子早已累啞了。

“話務員”何李燕:和顏細語化解居民惱騷

“您別急,我們來幫你。”在洪山區洪山街保利心語西社區,26歲的社區工作人員何李燕,每天說的最多的,就是這句話。

2月6日,洪山區在全區率先啟動社區封閉式管理,社區居民就醫、日常生活的困難,一下子都湧到社區工作人員面前。在值班時,何李燕經常會收到居民的抱怨,有的居民情緒很大。

战疫一线变身“活字典”“小喇叭”“话务员”……数千名洪山巾帼筑起社区防火墙

話務員”何李燕

“社區封閉式管理,讓大家生活不便,居民不開心,都可以理解。”何李燕笑著說,首先讓居民冷靜一下,把需求講清楚,讓她們把困難講出來,社區才能有針對性把工作做好。在社區封閉式管理後,社區崗亭嚴格值守,何李燕每天都要接待不少求助的居。

社區懷孕7個多月的居民方女士,不能出小區,她為如何去產檢滿面愁容。何李燕及時與社區居委會反映,告訴方女士如何辦理出入證明,又幫她聯繫專車。

社區70多歲的張爹爹,和老伴有高血壓等疾病,在小區兩個老人居住,原本都是兒子從漢口過來送藥,社區封閉管理後,兩個老人找到何李燕訴苦。何李燕掏出筆記本,寫下兩個老人的藥品名稱,託福同事跑了好幾家藥店,終於把藥買了回來。

每天何李燕還要接聽幾十上百個電話,有點居民要買菜,有的居民要寄快遞,還有居民要丟垃圾……面對居民的要求,何李燕總是和顏悅色地回覆,遇到需要幫助的居民,總是第一時間聯繫社區同事落實。漸漸地,何李燕的電話成了社區居民的“求助熱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