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教授、經濟評論員、財經作家和企業家對經濟的分析誰最靠譜?

財經創客007


首先我介紹你一本書叫看懂財經新聞的獨一本書。然後我再說精髓。其實看財經新聞也一樣,大家要特別留意“壞消息”,“好消息”不用去聽,因為“好”是常態

那麼普通百姓要怎樣投資,才能確保自己的財富不受侵蝕?要講清這個問題,首先必須弄清投資和投機的區別。簡單來說投資的收益是來自投資產品所產生的財富;而投機的收益,是來自於另一個投機者的虧損。你買入一個金融產品後,不管是股票還是債券,抑或是房子,只要是希望回報來自於買賣時的不同價位,就屬於投機;而如果你是指望這個產品能不停地產生收入(如上市企業生產出來的財富),比如股票的利息分紅、債券的定期Coupon(票息),或者房租收入等,這就是投資,不屬於零和遊戲的範疇。

弄懂了投資和投機的區別,讀者就可以自己分析了。如國內最熱衷的購房行為,如果是希望得到穩定的租金收入,就屬於投資;假如購房僅僅是期望低買高賣,那就是投機了。特別要注意的是,投資和投機在金融領域,並無褒貶之分,只是回報的不同來源而已。投機不會創造財富,只是財富的再分派,並不會增大市場的蛋糕;只有投資才會創造社會財富。

我想規勸大家儘量多投資,少投機呢。因為投機是零和遊戲,有人贏了,就一定有人輸。就如同進股市,一人賺,二人打平,七人虧,輸得多半兒是散戶。為什麼呢?由於市場信息的極其不對稱,普通百姓往往是最後得知好消息(或者是壞消息)的群體。當你聽到有人發財的新聞時,就更不能輕易進場了。因為你多半就會成為那七人中的一個,你所虧損的錢,正好進入了前面那個人的腰包!當然投資也有可能虧損,但是相對於投機來說可控度比較大。


饕餮閣主


這個問題提得挺有意思的,經濟學教授、經濟評論員、財經作家和企業家這四個角色是和經濟理論和實踐最緊密的四種人,我們也經常能夠挺高他們對經濟的分析言論,那麼這四種人群對經濟分析誰更加靠譜?

1、經濟學教授

經濟學教授無疑是掌握經濟學理論最精深和豐富的人群,基本都是科班出身,很早就接受了經濟學思維的訓練,並且能夠以此為教,他們雖然也經濟有自己的見解,但是未必會成為公眾人物,其實現實生活當中真正的大學經濟學教授是很少對外發布自己的看法的。

筆者恰好是經濟金融專業,學生時代的老師就是經濟學教授,畢業以後基本就很難見到這個群體體,他們大多在學校的象牙塔裡面,很少在社會露面,工作後會參加一些短期的專業知識的學習和培訓,老師大多是學校的教授。

個人感覺,在學生時代的經濟學老師其實也會是對一件經濟事件或者政策有自己完全不同的理解,因為在經濟學界也是有派別的,大家學習的都是自己的那個學派的理論體系,都可以自圓其說,對另一個學派的可能就是完全不同的觀點。

這種事情並不少見,即便在我們作為學生學習的時候也能體會到不同老師之間的觀點差異,有些還非常明顯,印象最深的是有兩個老師,一個是教金融工程的,一個是教證券學的,說白了一個是教你怎麼炒股, 另一個是教你怎麼做金融衍生品,但是這個兩個領域是完全不同的,一個是不用數學的,一個是對數學極其的重視,高等數學學不深根本就學不來金融工程的課程,聽都聽不懂,他們是相互看不起的那種狀態。

這些老師大多是在學校的象牙塔,很多是從學校中來到學校中去,理論很熟練,對現實環境未必就很清楚,經濟學是社會科學,是研究人群性的。他能給人以方向。早期改革的時候,很多的經濟政策當時都是有這些人的參與的,比如厲以寧教授,比如吳敬璉教授,比如周其仁教授,這些人後來也都是經濟學大家了。他們也可以說是最出名的經濟學教授了。他們不僅掌握了經濟學理論,還參與社會調研和實踐,然後給國家獻計獻策,做參謀。

所以,這樣的人是不對“下”的,他們的服務對象是政府高層,而非普通百姓,對百姓基本是對牛彈琴。更往下一點的普通經濟學的教授,他們服務的就是學生,就是把這套理論思想教會給學生,傳承下去。

2、財經評論員

這個就很廣泛了,財經評論元可以有經濟學背景,也可以沒有經濟學背景,只要你能夠對財經事件發表意見,有自己的觀點和主張其實就可以算是財經評論元,這個全體自古以來就很多,沒事就喜歡對經濟事實發表自己的觀點,評論一番。

從天涯論壇、到博客時代、到微博時代、到公眾號時代、到現在的頭條時代,每個時代都層出不窮,現在財經評論員的數量遠遠多於以前,比如現在做自媒體財經領域的創作者,基本都可以算是財經評論員。

筆者也算是其中一員,自從做上了財經自媒體,發表的觀點遠遠多過從前,剛開始想做股權專業領域的,最後慢慢的變成了泛財經領域,基本就是一個財經評論員的角色。

我們這樣的人有什麼用呢?筆者想了想,其實沒什麼用,我們真的沒什麼用,理論遠不如經濟學教授,上不能為過建言獻策,下不能像企業家一樣以社會實踐創造社會財富,踐行經濟學理論。所以我們真的沒什麼用。

如果真的要說有點用的話,那麼筆者頂多就是就樊登和羅胖這樣的,屬於拾人牙慧,為太子讀書,把那些高深莫測的經濟事件通過一種通俗的語言傳播給普通人聽,這個就是我們的作用了,其實這樣的人很多,比如中國有四大名著,原作者是很牛逼的,相當於是我們的厲以寧教授和吳敬璉教授,然後還有一些作者寫不出這麼有名的著作,但是也能寫寫一般的文學作品,這樣的就相當於是大學裡面的普通的經濟學老師。

而那些在後世不斷的把名著翻譯給普通老百姓聽的人就相當於是財經評論員,于丹、易中天大概就是屬於這個領域的佼佼者。

3、財經作家

財經作家的本質也是財經評論員,只不過是財經評論員中的佼佼者,一般人只能寫一些短評和長文,但是他們能夠用自己強大的邏輯能力,重新梳理和組合經濟學理論知識,再結合一些實踐的東西那就形成自己的一套東西了,可以持續的輸出內容。

吳曉波和葉檀就是此種的佼佼者,他們這些人為經濟學的傳名是功不可沒,有多少人知道經濟學是從吳曉波、葉檀、黃生看金融開始的?有多少人對金融知識的理解是來自於《貨幣戰爭》中的宋鴻兵?而又有多少90後的年輕人喜歡上經濟學是因為薛兆豐老師?人長得好看,說話的觀點還這麼 有道理!

這個群體其實也是有很大的作用的,為經濟學的傳播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就好比我們普通人99.99%都不會去看《三國志》,但是有5%的人會看《三國演義》,但是有20%的人會看《易中天品三國》,財經作家就相當於寫《三國演義》的人,財經評論員就相當於是易中天。

4、企業家

99.99%的企業家都不是經濟學背景出身的,在經濟學這個領域他們的理論知識幾乎為零,但是他們有很好的經濟學直覺,他們可以很清楚的知道怎麼做才是正確的,是符合經濟學規律的。

他們能夠通過社會資源的配置,解決用戶的問題,創造價值,並且把這種解決問題的方法產品化、服務化,最後就成為了持續輸出這種產品和服務的公司,這個樣的就是企業家。

企業家是著眼於解決用戶的痛點,為用戶提供解決方案,他們的落腳點一定是點狀的,是單一的,並非是一個社會整體性的。企業家對本行業的感知是很強的,但是跳出這個行業,他們也是普通人,見識並不比一般人強多少。

總結:對經濟發展的分析是經濟學家和經濟學教授乾的事情,他們是對國家獻策,對後輩傳學,財經評論員是面向普通人的,為他們提供通俗易懂的解說;企業家是為社會創造價值和財富的一個群體。理論和實踐總是差了很多條河流,涇渭分明,自古以來就難以有人能夠真正的做到知行合一。王陽明做到了,他就成為了聖賢,曾國藩做到了,他就成為了不朽。

人只有在自己的專業領域才更可能有正確的見解,換一個領域基本都是傻逼,這個就是為什麼你以為的很多的名人,最後人設都坍塌的原因,演藝明星對國家政策發表看法,基本都是這個下場,因為不懂,你們讀書的時候連個數學都搞不明白,你對這種專業的事情發表看法,提供建議?比如姚晨、比如袁立,最後的下場一定是人設坍塌。

我們作為財經評論員其實就是拾人牙慧,因為有很多的專業大家已經把他們思想和實踐都寫成著作傳給我們了,亞當斯密是經濟學鼻祖,他們的分工理論現在還管用(在沒有被新的理論推翻之前,我們一直可以用),所以我們很多時候說的東西都是前人的,就好比是學會了九九乘法表,然後算一下菜市場買菜的賬,什麼樣的搭配都能算得不錯。這個並非是我們肚子裡有貨,而是拾人牙慧而已,記住了一個乘法表就到處套。

但是我們也經常有套不會的地方,因為我們學得不夠深,能力不夠,說到底,其實啥也不是。現實生活當中的事業才是本質,這個發表觀點的平臺也就是一個發聲的地方。背後的人並沒有什麼了不起,和生活當中的每一個人都是一樣的,你讓我去談論機械設計、音樂譜曲,我馬上就變成了一個傻逼,現代社會的分工太細了,術業有專攻而已。


壹號股權


角色不同,各有所用。

經濟學教授主要從宏觀層面給出研究結果,從行業到國家再到全球一體化,他們的研究結果對於大的經濟走向判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經濟評論員和財經作家,擅長分析經濟現象等時態型的分析,他們的分析結論對於短期決策的調整和變動有一定的實際意義。

企業家是經濟發展的執行層,一切政策和研究只有經過他們的驗證才能證明好壞,他們的建議更加實際,具備更強的立即操作性,同時,對於回家政策的調整有不可替代的參考作用。

三者之間其實沒有誰最靠譜之說,看你的需求,如果是搞投資的,經濟學教授的研究很有用,如果是做生意的,財經作者和企業家的建議更實用,他們再各自的領域都是靠譜的。


策劃人青銅馬


做生意的人多多少少都會對經濟有一些自己的判斷,所謂“春江水暖鴨先知”,對經濟感受最明顯的,應該還是企業家。不過企業家對於經濟的預判,並不會站在經濟學教授的這個高度,至於說評論員和財經作者,他們純粹就是靠這個吃飯而已。

一、企業家對經濟的預判最有實用價值

企業家一般很少會對經濟進行好或者不好的評論,多數是對於行業未來發展進行一個分析。行業的發展跟整體經濟的好壞,其實並沒有太多的關係。但是跟普通人卻是息息相關的,我經常會看大佬的分享和分析,但是我幾乎不會去採納經濟學家的分析,並不是經濟學家分析的就不準確,而是離我自己太遠了。

我記得在大概17年的時候,就有很多的投資人和企業大佬就警告創業者,要做好資本寒冬的準備,要儲備足夠的現金。但是我真的沒看見過一個經濟學家做出這樣的警告或者預測。他們通常會用週期性波動,貨幣市場出現週期性調整等模稜兩可的詞語。最終情況也是如這些企業家所言,出現了明顯的資本寒冬,自此之後,我變對於有名氣的風投大佬和一些大咖的分析就比較關注,因為他們是最貼近市場的人。

二、經濟評論員,經濟作家

評論員和經濟作家更多是吃這口飯,既沒有系統性的金融知識訓練,也無法接觸到更好層的金融政策制定,所以聽聽就好了。不過每天在這個圈子裡面混,多多少少還是耳濡目染了一些,有一些東西說的也會有一定道理。

不過對於這些的人,最需要防範的就是為利益團體站隊,這樣的例子我相信也是數不勝數的。經濟評論員和經濟作家,更像是足球運動裡面的解說員一樣,對於金融的事情都是瞭如指掌,對於戰術戰法也能解說的頭頭是道,但是一到關鍵場次的預判就失靈了。

關鍵原因還是在於,他們不是內部人,他沒有經濟教授,或者經濟智庫這樣的多渠道消息來源。又沒有企業家每天的身經百戰,僅僅憑著自己看到的東西做一個邏輯推力。這樣的內容,建議大家當作一個消息來源就好了,你如果跟著他們的結論走,估計就要餓死了。


小漁的創業信條


我認為,還是企業家的分析最靠譜。理由如下:

一、真正親知的是天下實踐著的人。企業家身處經濟工作第一線,經濟領域有任何風吹草動,都會第一時間反映到企業的生產經營環節。企業家判斷經濟形勢不是依據媒體報道、業務報表、道聽途說,而是活生生的事實。

二、企業家判斷經濟形勢,一般不會受到外界干擾,能夠基本做到實事求是。其他人士的分析,可能受到理論界、政界以及受眾的影響,有時會發表一些連他們自已都不相信的判斷。

三、企業家判斷經濟形勢往往具有超前性。企業家從生產經營的連續性出發,很自然地會對未來走向作出判斷,而且這種判斷不是建立數學模型上的,它是基於對已經和正在發生的事實進行的理性推測,因而可靠性更高。

我曾經搞過多年的企業景氣調查,我們的調查對象就是企業法人代表,董事長或總經理。從這些人那裡得來的數據,是他們接受調查時的瞬間感覺,可以保證真實客觀。據此編制的企業景氣指數,現已成為國家宏觀調控和觀察行業走向的重要參考指標。

是的,我最相信的是企業家對經濟形勢的斷。


艾東北


非常有意思的問題。大家認為誰的分析最靠譜。我先說出我的答案,那就是企業家,後面再說誰最不靠譜。

企業家對經濟的分析最靠譜,自身未來的興衰都是分析的結果

企業家自己要承擔決策後果,他在判斷經濟走勢後,判斷好未來的趨勢和行業的趨勢之後,要做出很多決策。這些角色可能就決定了企業在行業中的地位,可能就決定著企業的興衰勝敗。所以我們只要看到一個好的企業家,一個成功的企業家,那就說明它過去對經濟的走勢評判都是正確的或者相對是領先的。

每一個行業中都有無數的從業公司,但是前三名的公司壓力最大。因為他們不但不能犯錯誤,還必須對未來經濟的判斷,要看得更透,琢磨的更仔細。他們要走在趨勢的前面,才能保住行業前三名的地位,才有可能引領行業的發展。所以他們對經濟的看法最正確。

經濟學教授相對靠譜一些,宏觀面面俱到,避免負責任

經濟學教授一般來說利益相關性比較低,那麼他只需要發表他自己研究的結果就可以了。他也不一定需要迎合聽眾的觀點,他也不需要從利益相關方面拿到報酬。

但是經濟學教授為了表達自己的研究正確性,一般很少會去發表行業走勢的鮮明觀點。而且總是從宏觀方面說一些兩面討好的話,所以最後的結果就是他們永遠正確。

經濟評論員和財經作家同類人,觀點的核心都是迎合觀眾口味,維護流量話題,不需要負責任

大家可以去看現在當紅的幾個財經人士,基本都是媒體出身,而非金融或經濟專業出身,例如某曉波,某檀,他們自身跟財經沒有任何關聯。但是他們懂得怎麼去抓住觀眾,怎麼去迎合觀眾,怎麼用言辭邏輯的話語讓觀眾贊同或反對。

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對經濟的分析會有所謂正確性可言嗎?根本不需要,也不可能。因為他們只需要抓住當下流量,讓大家跟隨就可以了。如果未來經濟走勢同現在所說的錯了,也不會有人提起,即使提起來也會被重新解釋。

經濟評論員就是更小一號的財經熱門人士唄。如果他們受眾的人更多一些,受熱捧程度更熱烈一些,粉絲更多一些,那他們也可以著書立說,成為了所謂財經專家嘛。

所以兼聽則明,偏聽則暗,有一個分析問題的正確邏輯思路,這才是最重要的。

德先生講金融和理財由專業變得通俗。跟隨德先生得到最簡單的答案和最實用的解決之道。覺得好關注我!再多點點贊。


勻楓財技大兜底


從題目給人的感覺來看,對於經濟形式的分析,好像應該是經濟學教授更權威一些。畢竟這屬於人家傳授知識的一部分,也是人家專業的一部分,正所謂術業有專攻。從感覺上而言,好像企業家對於經濟形式的分析應該是最弱的。雖然他們的企業是經濟活動的主體,但畢竟人家還要管理企業的方方面面,精力有限。另外從學歷上來說,多數企業家跟教授是有差別的。

但是,實際上教授、分析師、評論員和企業家誰對經濟形式的分析更準確,這個命題不能以頭銜來區分。比如對於房價的走勢問題,作為企業家的任正強就力壓群賢。他的判斷之準確,誰與爭鋒?而一些所謂的專家學者無不被現實所打臉。

綜上所述,對於經濟形式的分析或其它任何方面的分析,應該以人的能力來區分,而不是頭銜!對人的信任比對頭銜的迷信往往更準確!


寰宇之丘


都是個大概的分析,準確度也不同,相對而言還是企業家對經濟的分析誰最靠譜!

按照經濟學的定義,微觀經濟學就是理性消費者和企業管理者的教科書。經濟學家在教導個人如何消費,使花在每種商品上最後一單位貨幣的效用相等;同時指導企業管理著,使遍及收益等於邊際收益。經濟學已經指出一條道路,只要每個人按其方法去做,所有人會得到最優。

我認為經濟學家太不謙虛了,他的理論基礎是何其的淡薄,何其的脫離實際,在這樣的根基上建起一座大樓,其穩定性可想而知。對生產最瞭解的還是生產者,對消費最瞭解的還是消費者,而不是經濟學家。而經濟學家的作用是觀察瞭解實際的行為模式,解釋現象,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才可給出指導性的意見。

所以經濟學者要向現實的經濟活動學習,去了解現實的消費和生產是如何運作的,而不是教導生產者去計算自己面對的需求曲線和自己的邊際成本曲線,找出交點產量和價格。

經濟評論員、財經作家也大多是紙上談兵而已!

所以,筆者認為企業家對經濟的分析誰最靠譜!


LaoHuang188


曾經很多人問我操盤手和分析師誰厲害?我說我做過五六年分析師,一年操盤手,他們問,你喜歡做哪一方面的?我說喜歡做分析師,動動嘴就行了,看看新聞,研究研究數據,講講形式,什麼宏觀、微觀、當下行業發展等等。參考國外的發展趨勢,結合國內的經濟現狀,隨隨便便就能分析出一堆,而且還有條有理,有理有據,有的預測多年以後還能應驗,比如14年預測美元破百。

我也聽過很多專家學者的,比如宋鴻兵、郎鹹平等等,對於他們先且不論,我個人比較喜歡聽馬雲、馬化騰、任正非等等這些實業家的分析。他們是實幹家,不僅有超前的眼光還有實幹的魄力,用實事證明未來的發現方向。他們是理論與實際結合者,更能從客觀的角度去分析問題,所以我認為他們的分析更具信服力。


朝花夕拾sisi


  1. 我國在制定一些經濟政策的時候,座談會上出現最多的就是一些頂級經濟學家,和影響力巨大的企業家,高層的經濟領域智囊團,也是經濟學家和企業家最多。

  2. 學術型經濟學家:儘管大家對一些經濟學教授頗有微詞,經常是我們調侃的對象,認為他們評論多於實幹,對經濟沒有實質作用,但事實上,對與中長期經濟基本面的判斷和分析,還是資深的經濟學教授更有發言權,也分析的更準確。尤其是一些知名頂級學府的教授,這些人接受過西方經濟學的洗禮,也熟知中國特殊的歷史國情,儘管公眾感受不一致,但論宏觀性和準確性,這應該是中國最頂級的一批了, 只不過我們普通人的經濟感受是微觀的,對於他們宏觀的分析,我們感官上有差異,就覺得這些教授不靠譜,其實所有國家的政府經濟智囊團,和政策研究,都是高度依賴經濟學教授的。

  3. 市場型經濟學家
    :大型金融機構的一些首席經濟學家,我認為和高校裡的經濟學教授是一類的優秀人才,只不過高校裡更注重學術研究,大型金融機構的經濟學家,更注重市場導向,企業導向,這類人往往也是通過了市場考驗的,不僅有深厚的學術背景,實操經驗更是領先很多,因為首席經濟學家,這個頭銜不僅僅是名譽,更多是責任和考驗,畢竟沒有哪個金融機構會聘任一個讓自己損失財富的經濟學家。

  4. 企業家:企業家對經濟的分析更多的是當下的,偏行業的,當然也更直觀。和經濟學教授不同,企業家會對細分行業有更精準的分析,對當下數據有最直觀的感受,畢竟企業家才是真正在一線打仗的人,他們對產業的具體發展和產業的具體政策都有相當強大的影響力。

  5. 財經作家和評論員:這是普通人接觸最多的,所以感受也最豐富,我們對這些人最直觀的印象就是,今天預測對了,下個月預測錯了,下次可能又對了,或者某個財經作家寫的文章特別通俗易懂,這個群體主要是對當下的市場發表評論和看法的,是直接跟普通人交流溝通的,他們也是交流溝通者,不能因為對錯評判他們,他們最主要的作用是普及金融知識,傳播金融觀點,解讀國家政策,是市場能持續活躍的重要力量。

  6. 以上幾類人,對於一個能持續發展的市場和活躍的經濟環境來說,都是各司其職,缺一不可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