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型糖尿病人有治癒的可能嗎?要注意什麼?

奔眸


瞭解2型糖尿病能否治癒,先要知道什麼是2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是臨床上最常見的一種糖尿病類型,也稱成年發病型糖尿病,多在35~40歲之後發病,佔糖尿病患者90%以上。2型糖尿病的發生主要是胰島素分泌不足或相對不足,不像1型糖尿病的胰島素分泌是絕對缺乏的必須要進行替代。

2型糖尿病的胰島細胞是能夠分泌胰島素的,但是胰島素不夠用或者身體的其他的細胞、其他的器官比如肝臟、骨骼肌、脂肪對於胰島素不敏感,造成了胰島素不能夠正常地發揮作用,也就是胰島素抵抗,這種糖尿病類型稱為二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多與遺傳因素有關,患者大多肥胖,生活方式的不健康,如飲食結構不合理(高脂肪、高蛋白、低碳水化合物)、缺乏運動等。往往這種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導致2型糖尿病發生的主要原因。

2型糖尿病的治療包括注射胰島素和口服藥物治療兩大類。藥物的主要目的是促進β細胞來分泌胰島素以及改善胰島素抵抗。

那2型糖尿病可以治癒嗎?

2型糖尿病理論上說是不能治癒的,因為是胰島素抵抗、胰島素相對分泌不足有關係的糖代謝疾病。從發病的機理上說,治癒是不可能的,但是可以達到良好的控制,甚至年齡較小、發病較早的患者,可以不用吃藥,僅靠生活方式,比飲食、運動,就達到血糖完全控制正常或者達標的狀態。但是,對於一些年齡較大、發病時間較長的患者,是可以達到控制疾病的目的,如血糖達標、血脂達標、血粘度達標等,使病情不進一步發展,不得併發症,可以和正常人一樣的生活、工作、學習、長壽。

不能完全治癒還有一個原因是2型糖尿病的發生與基因是有一定的關係,因為不能從基因上完全去改變, 如果糖尿病被確診,往往是一個終身性慢性進展性疾病。就目前的科學而言,無法改變其基因,所以,2型糖尿病是不可治癒性的。

不過現在有很多好的治療手段和藥物,可以幫助患者從臨床上通過藥物的治療,使胰島β細胞功能有儘可能地最大限度地恢復,達到臨床治癒。


小曉醫生


理論上不能治癒。但是我要表達一個臨床觀點:“糖尿病的蜜月期”。有專業人士可能會立即反駁,“糖尿病的蜜月期”是專指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沒有蜜月期。其實不然!關於“2型糖尿病的蜜月期”,在1979年以色列醫生就做了首次報道。(什麼是2型糖尿病,不再贅述。)

那什麼是糖尿病的蜜月期?

答:通過胰島素幾周或幾個月治療後,病人血糖水平或症狀進入典型的臨床緩解期,在此期間,少量或不需要胰島素或藥物治療。也稱為糖尿病的臨床緩解期,很多病人會認為自己的病好了。

我也常遇到在門診長期監測血糖的病人,之前一直藥物治療,但某段時間停藥後,卻發現血糖值依舊正常,問我是不是糖尿病治癒了?我都會想到“糖尿病的蜜月期”。

大家肯定關心這個“蜜月期”有多長?

目前沒有定論!但是通過大數據分析,”2型糖尿病的蜜月期”比“1型糖尿病的蜜月期”持續時間更長,表現更穩定,大概幾月甚至幾年時間,最長記錄可達20年!

那麼在醫學快速發達的今天,我是不是可以這樣猜想,肯定有方法可以延長這個“蜜月期”,從而達到“治癒”的效果。甚至更大膽一點猜想,其實糖尿病是可以治癒的,只是我們方法方式不對呢?


急診科呂醫生


在臨床工作中,我的確見過2型糖尿病患者通過一段時間的規律治療逐漸擺脫了藥物,血糖恢復正常的。但是這種病人少之又少,大部分的2型糖尿病需要長期藥物治療來穩定血糖。

2型糖尿病擺脫藥物需要滿足以下幾點:1、糖尿病初期的患者,血糖升高時間不長,胰島功能損害不大,尚有挽回的餘地;2、遵醫囑及早進行治療,早期給予胰島素強化治療,有助於自身胰島功能恢復;3、治療上配合醫生,生活上嚴格要求自己,堅持規律用藥,堅持科學的飲食,杜絕不良嗜好。只有藥物和生活方式的完美結合才有可能使2型糖尿病患者恢復正常。

現在糖尿病的患病人群越來越多,而且很多人並不把這個病當回事兒,覺得血糖高的人多了去了,高一點點沒什麼影響。但是當糖尿病嚴重的影響到身體健康的時候後悔也來不及了。所以我們希望病人能夠積極配合醫生,把糖尿病的危害縮小到我們能夠控制的範圍之內。我們也希望看到更多糖尿病患者痊癒,那樣才能彰顯醫學的力量和進步。

另外如果有大肆宣揚糖尿病可以治癒的廣告宣傳,請仔細鑑別,不要盲目輕信,建議到正規醫院進行諮詢和治療。


大家的中醫學堂


大家好!我是赤腳大師,主要是為大家科普醫學基礎知識,有興趣的可以關注我!這只是我個人之管窺,不是四海之標準,大家都 有自己的知識的經驗,我只起拋磚引玉的作用,歡迎大家發表自己的觀點和意見,請大家愛護支持,也多指正批評!有問題可以留言,一定解答!

關於2型糖尿病能否治癒?我們先看看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什麼是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組以高血糖為特徵的代謝性疾病。

糖尿病有些什麼症狀呢?

大家可能都 知道“三多一少”:哪三多哪一少?這個還是有一定的順序的!

多尿、多喝、多吃,少體重!

什麼是I型什麼是II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多在青少年期起病,少數可在30歲以下的任何年齡起病。如不給予胰島素治療,有自發酮症傾向,以至出現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2.2型糖尿病:多發生在40歲以上和老年人,患者多肥胖,通過體檢而發現,隨著病程延長可出現各種慢性併發症。

糖尿病可以治癒嗎?

目前來說,糖尿病這個疾病只能控制 ,不能治癒。糖尿病屬於一種慢性疾病需要終身服藥!所 以說不管是那一型的糖尿病都是不能治癒的!

總結:不論吧一型 的糖尿病目前的技術 來說,不可能治癒,只能控制!

以上是我對該問題的回答,全部手打,很不易,若覺得寫的還可以就關注下我唄,如有疑問可在下方留言……


赤腳大師


早期糖尿病可以逆轉,應激性糖尿病以及繼發性糖尿病可以治癒。

胰島素抵抗終結了二型胰島素相對不足的理論。對於二型糖尿病初期的患者來說,胰島素往往是增多而不是減少,甚至胰島素分泌增加5-20倍!正是由於胰島素抵抗,胰腺長期過度分泌,導致功能衰退引發了胰島素分泌減少。


我從下面三方面說明這個問題。

第一,高血糖被誤診!

很少有醫生願意提誤診的問題,但你需要知道,糖尿病是最易被誤診的疾病。血糖高只是症狀,並不是疾病本身。以血糖作為主要確診指標,會導致誤診嚴重。

我們身體內有一種降糖激素,就是胰島素,還有胰高糖素,腎上腺素,腎上腺皮質激素、垂體前葉分泌的生長激素,甲狀腺素,兒茶酚胺等等多種升糖激素。

恐懼、緊張導致腎上腺素分泌增加,導致血糖升高; 壓力、焦慮引發兒茶酚胺分泌增加,抑制胰島素作用,導致血糖升高; 青春期、妊娠期、更年期及精神刺激等原因導致甲狀腺素分泌增加,導致血糖升高;突然的驚嚇,外傷引起腎上腺皮質激素分泌增加,導致血糖升高。

除此之外,壓力、緊張、熬夜、失眠、酗酒、高負荷工作、低血糖、負面情緒都是常見的應激刺激因素,都容易引發應激反應而導致血糖升高!



醫院確診糖尿病的檢查主要有:空腹血糖、糖化血紅蛋白、糖耐量實驗。通常只要血糖超過標準值(空腹血糖大於7mmol/l,餐後血糖大於11.1/l),你就被戴上了糖尿病的帽子。常規血糖檢測幾乎從不檢查腎上腺皮質激素(GC)、胰高糖素、兒茶酚胺、腎上腺素等引起血糖上升的激素,不排查應激反應和其他因素引發血糖高的情況。

如何知道你是不是由於情緒影響引起的血糖高?是不是應激引發的血糖高呢?很難,這是常規血糖檢測不能做到的。那麼醫生能通過與患者溝通識別嗎?同樣很難。

糖尿病的診斷單憑症狀和血糖、尿糖極不可靠,因為多數的糖尿病患者並無明顯症狀。尿糖測試則受到腎糖閾等多種因素的影響而出現假陽性或者假陰性。而血糖容易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而動態變化。

最新的糖尿病診斷標準並沒有修正這些疏漏,反而將糖尿病確診的空腹血糖從7.8降為7,這樣做是把更多高血糖當成糖尿病,讓藥企賣出更多藥物,對糖尿病確診無半分好處。

也許你一直認為的二型糖尿病,可能正是應激性糖尿病或者只是情緒壓力引起的血糖高卻被錯誤治療!



第二,胰島素抵抗的源頭

胰島素分泌增加也無法正常降低血糖,稱之為胰島素抵抗。抵抗由三種主要誘因,一是長期糖類食物攝入過多,包括米麵、糖果、點心、飲料等,長期刺激胰島素大量分泌;二是血脂高引起胰島素受體與胰島素結合障礙,血糖升高導致胰島素大量分泌,血脂高引發的典型血糖是空腹高餐後也高。;三是情緒、壓力、低血糖、緊張等容易引發應激反應的因素持續存在,體內升糖激素抑制胰島素作用升高血糖,導致胰島素大量分泌。應激導致的胰島素抵抗典型血糖狀況是空腹血糖高,血糖異常波動,偶發低血糖。



第三,消除抵抗的方法

對於糖類食物攝入過多引起的胰島素抵抗,要控制精緻米麵類主食,減少糖類食物總量攝入,必要時採用適當生酮飲食或斷食。(僅限糖尿病初期並在營養師指導下進行,不可擅自斷食和生酮飲食)

對於血脂高引起的胰島素抵抗,需要降脂,除了減少飽和脂肪酸的攝入 同樣要減少糖類食物特別是高升糖食物的攝入。糖刺激胰島素分泌轉化為膽固醇是血脂高最容易被忽視的原因,輔助使用藥物。

對於壓力情緒等應激因素引發的胰島素抵抗,首先要遠離應激,然後通過春山步療、放鬆訓練、腹式呼吸和間斷的深呼吸,必要時使用催眠放鬆導引等方法可以消除。同時注意飲食調理。

這三種引發胰島素抵抗的情況,歸根到底是引發了胰島素分泌增多,胰島素分泌增加才是胰島素抵抗的最核心原因!我們體內任何一種荷爾蒙都有這種抵抗效應,胰島素越多,抵抗越嚴重。

注射胰島素的患者都有這種體驗,胰島素越打越多,血糖越來越難以控制。

當前的糖尿病治療只關注降低血糖,卻無法消除胰島素抵抗,導致即使血糖不高,併發症也逐漸出現。沒有藥物可以消除胰島素抵抗,胰島素、二甲雙胍、羅格列酮都不行!

醫生說糖尿病無法治癒,只能說用藥物無法治癒,離開了藥物,醫生會一籌莫展。

糖尿病作為典型的生活方式疾病,必須關注飲食、作息、放鬆、呼吸方式、合理運動等多種因素,而不是僅僅依賴藥物。

順便說一句,醫生也提五駕馬車調理糖尿病,大框架說的不錯,但是對糖尿病病理認識的誤區,醫生對營養和運動等非藥物調理的盲區,導致所謂的五駕馬車也是形同虛設,

比如有的醫生建議少吃多餐,建議運動降糖,建議藥物嚴格控糖,然後用在口袋裡放幾顆糖來抵禦低血糖,實在是錯的離譜!當感覺低血糖,傷害已經發生。每一次低血糖都會加重應激。

我國的醫療機構相對缺乏進取和挑戰精神,這是個不爭的事實。我們所看到的新療法新技術大多是國外醫學院或者相關機構發佈的,鮮有我們的醫學院進行此類方面的研究。

近兩年廣受關注的生酮飲食逆轉糖尿病,前年的《柳葉刀》和去年的糖尿病大會都有實際案例公佈,而目前為止我國還沒有正式機構。早在07年,我們就曾在北京延慶的療養院嘗試了多期斷食生酮調理糖尿病,收到很好的效果。由此可見,糖尿病並不是絕症,只要找到正確的方法。

Vista指導慢病康復十餘年,關於糖尿病飲食營養調理、應激反應、生酮飲食以及多種慢病的非藥物調理詳細內容,都在我的悟空問答。本文是我在悟空的第491個回答。

贈人玫瑰手有餘香,感謝點贊關注轉發!

vista專注非藥物調理,給你的都是乾貨!


vista營養師


二型糖尿病與一型糖尿病不同的是,主要是因為後天不當飲食和不良生活習慣造成的。又由於多種原因破壞了胰島,胰島受損,使胰島不能正常地分泌胰島素,產生胰島抵抗,影響血糖利用和代謝,從而血液血糖升高,糖分子隨慮液通過尿液排出體外。這樣糖尿病人(在血糖未得到調控時)就出現三多一少的現象。

要徹底治癒糖尿病,只要能把受損的胰島修復,而修恢胰島的正常功能一一正常分泌胰島素。遺憾的是,現在還沒一種藥和方法能修復被損壞的胰島,恢復其正常功能。

二型糖尿病是可防、可控、可治的。二型糖尿病只是胰島素分泌不足,還有部分功能。而一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島功能基本全失,治療主要靠體外注入胰島素才能維持血糖大體平衡。二型糖尿病友比一型糖尿病友幸運得多,大多可以通過藥,調整飲食加運動,甚至是控制飲食加運動就有較好控制血糖的效果,只有少數較嚴重的在病的晚期需要注射胰島素。

一控制飲食,這是治療的基礎和關鍵。這一條如果做不到不要說治癒,連控制都難。每天必須控制總糖量的攝入,在控制總糖量的前題下,做到少吃多餐,可以在一天三餐的基礎上,上午和下午兩餐中間加餐。加餐可以是水果,薯類,或雜糧。這樣,一來解決飢餓感問題,二來不讓血糖大幅升降。注意這個加餐(或者叫分餐更合適)不是增加總量,比如你一餐一碗飯的量,正餐你只吃大半碗,留小半碗在一二個小時後吃,這樣有利於保持血糖的平穩。

二是適度運動。通過運動消耗能量,能量通過運動消耗掉了,轉為糖的原料就少了,從而血糖也降低了,運動能降低血糖的道理也在這裡。運動消耗能量,從而減肥,主要是將囤積的脂肪燃燒掉,達到瘦身,降低血糖。不嚴重的早期糖尿病,通過調整飲食和運動就有降低血糖,控制血糖的效果。

三是約物控制血糖。不管是一型或二型糖尿病,絕大多數都需要長期服用降糖藥來控制血糖,停了藥血糖又會升高。部分輕症在降控穩定一段時間後,可以不服藥,通過節食和運動就能降血糖,但這不能說是治癒。因為你還不能象正常人那樣飲食和生話活,一旦你不再節食,不堅持運動,血糖就會升高。原因就是前面所講的,損壞的胰島無法修復,所以,糖尿病也就不能從根本上治癒。

以上這三條就是糖尿病人降控血糖的三大防治法則。這三條法則一般都必須同時進行(部分人只需節食和運動),這就是糖尿病可防可控可治與糖尿病可以治癒的差別。


李昌平8


糖尿病分為一型糖尿病跟二型糖尿病兩種,其中二型糖尿病的患病概率更高,大家都知道糖尿病屬於一種代謝疾病,治療難度比較大,因此大家就想要知道二型糖尿病可以治癒嗎?

二型糖尿病能治癒嗎?

糖尿病是一種代謝疾病,是需要終身進行治療的,就目前的醫療技術而言想要治癒糖尿病還是不可能的,只能採取相應的辦法來控制血糖,同時來延緩併發症的出現。即便是對於二型糖尿病患者也需要採用正規有效的治療方式,只要努力將血糖控制在正常的範圍之內,對壽命和生活質量就不會有影響。

既然二型糖尿病沒有辦法治癒,那麼想要延長患者的生命週期就需要採用相應的治療方法,以防併發症的出現。

糖尿病分為原發性糖尿病以及繼發性糖尿病兩種,而後者基本上是因為不當的生活習慣導致的,不健康的飲食習慣是原因之一,想要控制病情飲食治療是一個方面,不僅要控制飽和脂肪酸以及糖類的攝入,還需要保障營養充足,對於不同的糖尿病患者其飲食安排需要結合自己的生活習慣、體力消耗進行制定。

運動可以控制患者身體內的血糖數值,就可以改善心血管狀況並降低血壓血脂的含量,而且經常運動還可以改善一個人的身體素質,綜合下來對糖尿病的治療都可以起到很大的幫助。不過通過運動來控制糖尿病這個方法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切勿操之過急。

目前生活中人們治療糖尿病最常見的就是藥物治療,通常降低血糖的藥物可以刺激胰島素B細胞分泌胰島素,然後可以達到降低血糖控制糖尿病的效果。而治療糖尿病的藥物,是通過組織腸道吸收葡萄糖或者促進葡萄糖在組織當中分解來達到降糖效果的一種方法。現在可以選擇的藥物分為口服以及靜脈注射兩種,患者情況不同採用的治療方法也不同。

既然糖尿病到目前為止想要徹底治癒沒有辦法,那麼一定要從源頭上進行遏制,要知道二型糖尿病出現的原因。

——遺傳

糖尿病具有明顯的遺傳性,當然這裡所說的遺傳並不是父母患糖尿病就一定會患糖尿病,只是說比正常人患糖尿病的概率更高一些。

——肥胖

肥胖是引起糖尿病出現的常見因素,尤其是腹部肥胖的人群,因為這類患者身體內存在著明顯的高胰島素血癥,可以降低胰島素跟受體的親和力,會影響胰島素作用,這樣就不得不讓胰島細胞釋放更多胰島素而引發高胰島素血癥。


39小心肝




今天給大家講一下糖尿病能否根治問題,為什麼講這個,原因是我前兩天收治一個腦梗死病人。考慮病因是長期高血糖狀態導致的。然而氣憤的是血糖控制不好的原因是因為他長期在外面接受保健品公司培訓,說什麼糖尿病是一種可以根治,不需要吃藥就可以解決的疾病,我心裡想那不是你可以拿諾貝爾醫學獎了。



言歸正傳,糖尿病到底能不能根治,基本一些概念我就不講了,我前面的文章都講的很詳細了。今天我就說一下乾貨。糖尿病分為1型,2型,妊娠糖尿病等等,我主要說前兩種。主要原因是我們人體胰島功能受損導致胰島素分泌不足或者完全不能分泌導致血糖升高。

1型糖尿病就是胰島功能完全受損導致胰島素完全分泌不足。2型糖尿病就是胰島部分功能受損導致胰島素不夠。從這裡可以看出糖尿病終其原因還是人體胰島功能障礙引起的。

因素:哪些原因導致胰島功能障礙咧,或者哪些原因導致糖尿病發生咧。1、遺傳基因(這個解釋不清,醫學水平還達不到那個階段)。2、環境因素:進食過多,體力活動減少導致的肥胖是2型糖尿病最主要的環境因素,使具有2型糖尿病遺傳易感性的個體容易發病。



治療:從上面很簡短的說明可以看出糖尿病首先是您身上有某些問題(如果沒有問題怎麼可能生病),其次就是要根據上面的問題進行一個對症處理,所以總結一句話糖尿病是一種慢性疾病,可以有效控制,但是目前還沒有完全根治方法。



1、糖尿病教育:對象肯定是患者自己,首先要認識這個病,重視但不代表害怕,或者輕視不去管。

2.生活方式改變:多運動、控制飲食(具體方法和飲食搭配我前面文章已經提到大家可以看一下)

3.自己監測:我總是告訴我的病人,在窮也要花錢去買個血糖檢測儀,自己在家動態檢查,有問題趕快處理,不要耽誤。

4.藥物治療:(具體方法我前面文章提到了,還是囉嗦一下吧)

①、促胰島素分泌類:磺脲類代表藥物:格列美脲、格列齊特,主要適用於新診斷的2型糖尿病非肥胖型患者且通過飲食運動控制不佳的人。其次是格列奈類代表藥物:瑞格列奈比較常見,較適用於2型糖尿病早起餐後高血糖階段或以餐後高血糖為主的老年人。

②、雙胍類:代表藥物:二甲雙胍片。適用於單純飲食控制及體育鍛煉治療無效的2型糖尿病,特別是肥胖的2型糖尿病。(2)本品與胰島素合用

如果有疑問可以關注或私信。會積極回覆大家


健康觀察者小李


一、不是可能而是完全可以痊癒的。

二、但是,必須認識到引起糖尿病的原因、現狀、以及正確恰當的處理辦法尚可;否則無望。

三、引起糖尿病的原因,公認的是不良生活方式和缺乏鍛鍊所引起的。

四、原因是發現了,可原因在胰腺是怎麼樣存在的呢?原因能引起胰腺實質的變化嗎?這兩個問題認識到了,解決辦法易求到。

五、引起糖尿病的原因,初期對血糖沒影響或影響很小,只有從量變到質變時才會有影響;什麼是質變呢?也就是通常說的經絡不通和微循環障礙;但是周身通暢源認為,是胰腺組織有了質的病理變(堵塞不通),這樣認識更全面、更易求到疏通的辦法、更易徹底解決問題。

六、方法有兩點,第一就是改變不良生活方式;第二就是採用通暢方法,疏通胰腺組織的堵塞,胰島正常分泌胰島素,這時可停降糖藥、血糖仍正常,痊癒也。

謝謝大家閱讀![點關注可幫到你]


周身通暢源


糖尿病是由於長期生活方式和習慣不良引起胰腺功能受損,特別是胰島細胞受損嚴重,不能正常分泌胰島素控制血糖水平!導致攝入過多食物後一時血糖升高,使身體無法吸收儲存,部分糖源進入腎臟通過尿液排出體外!稱糖尿。但由於胰島功能損傷西醫只能採用降糖藥物控制,長期依賴藥物的患者最後一旦發生併發症西醫也只好投降無辦法了。糖尿病說治癒到目前為止也是無可能的事!不過對待糖尿病必須釆用傳統吃苦勤勞的原則就可以控制,並且可以防止併發症的發生,就是採取足夠運動量使肌肉消耗血糖,並通過加速新陳代謝激活五臟六腑細胞功能,從而達到把血糖控制在較理想水平,人一旦患上糖尿病,就要一輩子改良生活方式和習慣,堅持每天至少要二個小時以上時間運動,如能做到,不止血糖,就是三高都高不起來,所以,動起來就是控制三高的最關鍵手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