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下一步行動”當作思考,工作才會做到事半功倍

戰國的時候,有個大思想家叫孟子,他有很多的學生。 有一次他和他的學生公孫丑談論統一天下的問題。他們從周文王談起,說當時文王以方圓僅一百里的小國為基礎,施行仁政,因而創立了豐功偉業。

而如今天下老百姓都苦於戰亂,以齊國這樣一個地廣人多的大國,如能推行仁政,要統一天下,與當時周文王所經歷的許多困難相比,那就容易得多了。

孟子最後說:"今天,像齊國那樣的大國,如能施行仁政,天下百姓必定十分喜歡,猶如替他們解除痛苦一般。所以,給百姓的恩惠只及古人的一半,而獲得的效果必定能夠加倍。現在正是最好的時機呢!"

很多人對這個成語故事很熟悉,其實每個人都想把事情做到事功半倍,卻沒有多少人能夠做到,甚至沒什麼人能夠堅持去做。這些大道理人人都會讀懂,沒有多少人能夠真正明白它的意義。

這個故事的觀點跟《搞定1》作者美國 戴維·艾倫提到第三部分事功半倍觀點有點相似,通過《搞定1》提到事半功倍,更加清楚事半功倍的方法。

《搞定1》作者美國戴維·艾倫有限公司的總裁。作為一名行政管理培訓專家和教育家,他擁有20多年豐富的管理經驗,被譽為在提高工作效率方面最具建樹和影響力的思想家之一,並且一直擔任甲骨文公司、世界銀行、L.L.Bean戶外用品專賣郵購公司和QVC購物頻道等企業的高級管理顧問。

《搞定1》這本書總結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搞定:通向從容之道 ;第二部分,遠離壓力,提高效率;第三部分,三個關鍵原則。這本書講述給讀者這些簡單和高效的工作方法,這些方法可以用在職場上或生活中,適合生活中的寶媽、自媒體、職業人員等。通過作者的詳細講解,清楚自身的問題在哪?

書中的第三部分提到事半功倍四個決竅,讓讀者更好的掌握方法和技巧能夠巧秒用到生活或職場上,利用上產生更加有意義、深刻的影響。


把“下一步行動”當作思考,工作才會做到事半功倍


養成收集的習慣出現焦慮怎麼辦?

不知你們有想過收集東西或收集素材,在收集過程中,會出現一些焦慮還有內疚這個情況,相信有很多人都認為這個情況是太多的工作造成,現在的生活中、職場或學習都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每個收集的時候按照之前的安排來收集材料,這個時間點是在收集,由於一種意外導致這個時間點不能再安排收集。

戴維·艾倫說過"焦慮和內疚並不是因為承擔了太多的工作而造成的,而是由於你撕毀了同自己的約定而導致的。"

這種的情緒都是來自別人的,本來自己的事情是能夠按約定來完成的,一但出現特殊情況,你去做另外一種事情,並沒有再次行動去做收集,一次沒有再收集,導致第二天 或第三天都不想去做,就這樣一天天過去,時間過去一段時間,發現自己沒有養成收集的習慣導致很懊悔。

我們不能因為這個情況就消極自己的情緒,影響到自己要做的事情,這種的情況都是過激的行為,也是一種負面的影響。出現這種的情況有三種的解決方法:

1. 要適當降低對自己的要求的不簽訂協議

當我寫到這裡時,無論是子女的教育、還是處理事情也是一樣的,在教育孩子時,我可以哆嗦半個小時或超過半個小時,在此才發現自己面對事情的要求太夠,才導致自己的時間不夠充足。

適當放手讓他們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很多事情不是望子成龍一定能做到的,相信他們能做到的的。

2. 自己安排事情一定要做到已完成

喜歡寫手帳或寫作人或很多大V的人、包括我自己都有著自己安排的事情,並要求自己一定要完成,並標記已完成。每次把完成的事情並標記已完成,那個結果瞬間讓自己更加有成就感。

完成每日的清單都會發現自己進步了,如果一直在寫清單並不去做,這樣只會導致自己一直都沒有進步。

3. 重新安排自己的事情

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制定好計劃,也會出現變化,但我們應該怎麼去化解這個問題?

原本這個計劃是安排這個時間,可以重新制定來完成這個計劃,這樣一來不會因為別的事情導致錯過時間就不想完成。

把“下一步行動”當作思考,工作才會做到事半功倍


把"下一步行動"當作一種思考

每個公司像書中說沒人考慮下一步行動是什麼,會議和討論永無休止。

要認真思考一下"下一步行動是什麼"明確好,這樣才會讓更加專注做好這件事。現在很多做自媒體的人,他們都是能夠明確自己的下一步行動是什麼,比如寫作、手帳、畫畫等等。

在簡書上,我認識一個作者叫弘丹,她經常說是從三年前堅持每天早起寫作,不停地寫,給自己足夠時間來練習寫作,剛剛寫作時,只寫400-500字而已,通過寫作三年,她重新認識全新的自己,一直執行到三年,寫作改變她的生活。弘丹有提過:想成為高效的行動者,因為唯有行動才能改變自己。

讓"下一步行動"成為自己的生活必要之一,這樣才能給自己一種提高效率。

當你把精力轉移到一種可以實施和完成的任務時,就將大大地增強你的精力和方向感。一個行動計劃面臨著風險和代價,但是比起懶散懈怠所導致的長期危險和代價來說,它們要少得多。    

人們總是把自己的問題歸咎於環境。我不相信環境,所有在這個世界上出人頭地的人都是那些勇於站起來尋找機會的人。如果無法找到,他們就自己創造條件。

很多時候每個人都不會把“下一步行動”當作一種思考,包括我自己也是一樣,沒有讀過這本書之前。是這樣認為,下一步行動就是每天做的事情而已,沒有那麼難。

如今我發現並不是這樣的,如果沒有把“下一步行動”當作思考,無論進行多少次下一步行動,都是一種浪費精力。只會讓自己更加覺得學習只是一種困擾、疲憊,一點成就感都沒有。這個時候要明確自己的“下一步行動”是什麼,並思考有沒有地方需要修改。

把“下一步行動”當作思考,工作才會做到事半功倍


有沒有發現生活中只存在兩個問題

1) 你知道你想要得到的東西,但你不知道應該如何獲取它,如果這樣的話就想辦法促成它

生活無法為我們提供皆宜更多的快樂,需要我們克服重重困難,就像從成功的臺階樊登上另一個臺階,不斷地萌發新的意願,親眼目睹它們,一一實現。

2) 你不知道你到底想要什麼,那麼就制定一個目標  

一時之間,你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應該給自己制定一個目標來完成它, 

理想主義者認為,短期的問題無關緊要。憤世嫉俗的人相信,長期的目標沒有什麼了不起。而現實主義者認定,短期內已經完成的和未完成的工作狀況,決定了長期目標的實現。沒有明確任務的展望只是夢想,缺乏前景的任務只是痛苦的勞作,同時擁有前景和任務才是世界的希望。

很多人寫過自己的理想,到頭來沒有多少人能夠完成一個理想,總是感覺很累,總是覺得這些理想離我很遠不是那麼近的事情,不可能發生的。有些人認為夢想離我很遠,不可能做到,還有些人認為自己是沒有目標的。

《搞定1》作者戴維·艾倫提到過"最難做到的事情就是,把遠大的理想融入平凡的日常活動中去,但其實二者在思維層面上的要求相同。

把“下一步行動”當作思考,工作才會做到事半功倍


人總是認為普通打工仔不會有成就的工作,看到那些做組長或班長等等,覺得那是他們的運氣。很多領導都是看你的工作有沒付出,對工作有沒有長進心和態度。想要更多的成就感,不要在乎它是什麼工位。

《幹法》作者提到“與其尋找自己喜歡的工作,不如先喜歡上已有的工作,腳踏實地,從眼前開始。尋找自己喜歡的工作,往往就像尋找一座空中樓閣;與其追求幻想,還不如先愛上眼前的工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