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筆下那些名門正派反而幾乎都是無能無德無腦之輩,為何這麼寫?

李維錦


誰都無法喚醒裝睡的人。

這句話用來形容金庸筆下的那些名門正派最貼切不過。名門正派往往都是一群裝聾賣傻的利己主義者,比如像華山派的嶽不群,嵩山派的左冷禪。這些人沒腦子嗎?

非也非也,他們只是為了達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而時刻把自己扮成傻啦吧唧的樣子。同時,作為名門正派,他們必須要保持一種“大家閨秀的”樣子,氣場上要表現的大度一點,所以,裝傻是最好的方式。

說名門正派無能,此話有點嚴重。因為無論是名門正派還是旁門左道,向來都是平庸者居多,佼佼者是少數。因為名門正派的數量多,所以平庸者也就多,才給人造成名門正派多是無腦無能的感覺。

再就是那些名門正派因為派系眾多,彼此之間經常爭奪利益,搞得關係十分複雜。俗話說“求名心切必作偽,求利心切必趨邪”,整天沉迷於勾心鬥角的利益鬥爭,勢必會左右人的心智判斷。


讀史匯


一般都會認為正派出好人能人並且都是德高望重,能力超群出眾。到哪都是焦點。正因為期望越大失望越大。所以觀眾會認為正派辦點蠢事或者因一些觀念不同被觀眾打為無德無能。但是從作者創作的角度,名門正派的集成也是人,人都有七情六慾,個人利益,做了壞事,而暫時腦子不在線。

例如:做100件好事然後做了1件壞事會被人認為是壞人。做100件壞事然後突然做1件好事會被人認為是棄惡從善,然後認為是好人。

名門正派更多的是為了複雜情節的展開劇情需要和填坑,為了小說更加撲朔迷離,懸念迭起。 小說要描寫人性,人性十分複雜,人組成的江湖更是波譎雲詭。名門正派中看似高大上的人物其實內心骯髒,邪派中人也有身不由己的本性良善之人,這才是對人性,對江湖最真實的刻畫。

舉幾個正派合格人的例子

丐幫:喬峰以下既有忠義之士,也有道貌岸然的奸詐之徒。 射鵰合併到神鵰,白馬嘯西風忽略。

神鵰俠侶中的全真教:第一代和第二代都算合格,第三代弟子多了就開始有趙志敬這種居心不良的人,還有甄志丙這樣的強姦犯,第四代雜魚就更是什麼人都有了。

鐵掌幫:上官劍南那一代過後的裘千仞上臺後帶歪了。

雪山派:沒見做什麼行俠仗義的事,掌門帶著大家作死。

倚天屠龍記中的武當派:真正的偉光正門派,只有宋青書一個異類。 少林、峨眉、崑崙、華山、崆峒:打著正派的旗號,實際上魚龍混雜,但是在《倚天》的世界觀中,反元朝是政治正確,這幾派做得還都不錯,大節不虧。林子大了出一些奸邪之徒也比較正常,畢竟他們都不是像武當一樣以行俠仗義為己任的。其中峨眉和崑崙的創始人都不錯,應該是後面的掌門個人問題。 金庸筆下的名門正派並不是都十分不堪,總體來說名門正派中出現能人的幾率比邪派要大,名門正派中人行事也較多有自己的準則。 但是林子大了什麼鳥兒都有,名門正派中難免出現一些心術不正之人,或者是偏激的人,這些人在一眾正常人、好人之中顯得格外扎眼,如果他們還身居高位甚至是當了掌門的話,可能就直接把一個正派帶歪了,比如裘千仞、左冷禪等。





一噸82年的影片


首先正面回答下這個問題,提問者提的這個問題比較片面。

首先金庸劇中並不是所有的正面武林人士都是無德無能無腦之輩,比如《倚天屠龍記》中武當派張三丰和武當七俠絕不是提問者口中的無德無能無腦者,所以這是個偽問題。

第二,金庸劇中確實有些正牌表現的很討厭。這是藝術創作的渲染。目的就是表現出人有善意的一面也有邪惡的一面,這才是金庸的高明之處,這才是有血有肉的人,不是單純的沒有感情的機器。

第三,人的好壞、有腦無腦、有得無德要看在什麼環境下發生什麼事件。很多都是場景的設定和人物塑造導致的。喬峰的悲劇,張無忌的優柔寡斷,神鵰俠侶的天殘地缺等等一切正面人士感覺讓讀者感到遺憾。正因為這樣,讀者才會意猶未盡的繼續追尋金庸劇。沒有完美的人生,更沒有完美的人格。說是無腦實屬有些偏激。

個人觀點,對提問者言語過激,深感抱歉。



騰飛說影視


你也沒舉例子,我也不知道你看的是哪本小說讓你產生了這樣的觀點。怹老人家的書我看的不多,只是射鵰三部曲和天龍八部比較熟悉。天龍八部的名門正派無能無德無腦之輩嗎?舉個例子,堪稱全部金大俠的所有作品中武功最高的“掃地僧”是否是你說的那種狀況?好吧,你或許會說你的意思是說那些掌門之類的,那天龍八部裡的天龍寺總算你說的名門正派了吧?還有丐幫幫主喬峰你敢說無德不能無腦嗎?再有射鵰裡的王重陽,在華山論劍中可謂武功天下第一了,你覺得他是無德無能無腦之人嗎?只是全真七子不那麼爭氣而已。還有倚天屠龍記裡的張三丰也不能是你說的那種狀況吧?但是,我想你的意思可能是說為什麼名門正派裡的無德無能無腦之輩為什麼那麼多而已。這個問題也不是兩三句話就能說的明白的,試著說說:第一:純粹從藝術上考慮,這樣寫好看,試問,如果正派裡的都是好人,那麼矛盾就沒有辦法充分體現出來,沒有矛盾,故事怎樣開展?第二:金大俠可能也是想借此闡述這個世界上被人們稱作君子的人未必都是君子,被人們稱作小人或者邪魔外道的人,也未必都是那麼不堪。惟一一個想的起來的反面例子就是“血刀老祖”這個人是壞到根裡了,沒救了,更“難得”的是,他自己也是這樣認為的。


聽風聽雨聽驚雷


魯迅說過“肯以本色示人者,必有禪心和定力,所以,偽名儒不如真名妓”,意思是,能夠把自己原本的面貌向別人坦誠(非常自然的坦誠,沒有絲毫的扭捏和遮掩),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覺得金庸筆下那些反派人物比一些正派人物更動人,如歐陽鋒、明教那些“魔頭”、鳩摩智等,他們更真實,更接近人性,而所謂的這些反派到結尾都被得到180度的認可,與一些“”正派”人物形成鮮明的對比,對讀者造成強烈震撼的藝術效果,正如“醜在美的旁邊,畸形靠近著優美,醜怪藏在崇高的背後,惡與善並存”。

再來看所謂的“正派”人物,因為正派人物有一個固定沿襲的評判標準,如果金庸按照固定標準刻畫正面人物,那就是一個簡單的好人,那讀者便會覺得索然無味,金庸寫小說要兼顧流暢好讀的效果,所以描寫成一個複雜的好人,如滅絕師太。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覺得一些正派人物無德無腦。




茶馬古道研究


金庸先生他的筆下出現的人物描寫不得不得不佩服。比如中原武林人士始終把自己裝扮為武林正道做的事情偷雞摸狗,而有些邪教不邪。射鵰英雄傳裡的黃老邪不邪,天龍八部裡的邪教不邪反而連少林和武當都不分青紅皂白。包惜弱和李萍的人身經歷和培育郭靜,楊康倆主人翁的整個故事鮮明對照環境造人,不必細說。對金庸的武俠小說在思想和藝術上去研究有很大價值不能去研究歷史價值。否則誤導人們歪曲歷史。


自由人84173


武俠小說裡的裡的名門正派有特定的象徵,表面上是佔據江湖地位的名門正派,其實是保守,不思進取,維持自己的江湖地位,打擊新生勢力。他們沒有大惡,打架殺人之前還愛擺道理,明明沒有本事,卻愛裝模作樣,往往在早中期把主角虐的比較慘。這樣寫自然有積極意義,但是如果絕對化了就成了爽文,迎合了人們都喜歡看屌絲崛起,豪門衰敗,依靠奇遇不勞而獲的心理,金庸先生的小說在二者的平衡上做得更有技巧,但是還是有一些爽文的成分。


虛實有話說


想起老先生筆下的這種刻意安排就不由的為那些名門正派發笑。首先有個問題,名門正派,名從何來,正派又是誰封的。正派口中的邪教,人家自己從來都是稱日月神教的。說到底,是個立場問題和宣傳輿論問題。所以,看站在哪邊說,又得看哪邊說的人居多,但最終決定因素是實力。輿論導向是為權利服務的,而權利是靠武力得來的。金庸先生不齒那些表面正派,暗地陰險的小人,所以才那麼安排,他們蠢些也就正常了。


寂幽閣主


對於西方人來說,不善即惡,所以很多英雄的電影,都有個固定的對手。

但是東方不同,善惡只是一種選擇,可以善也可能惡。人們不該以人的來處與出生,來判斷一個人的善惡,而應當關注他的行為。無德最好是無能,


烏托邦遇上桃花源


世界上有許多的名門正派都是道貌岸然,說的是仁義禮智信,做的都是見不得光的事情。華麗外衣下大都裹著骯髒的靈魂。金庸早把這些人看透,於是讓這些人粉墨登場闇然離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