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章作品鑑賞

篆刻印章起源甚早,據《漢書祭·祀志》載:“自五帝始有書契,至於三王,俗化雕文,詐偽漸興,始有印璽,以檢奸萌”。

遠在三千七百多年前的殷商時代,便盛行刻字藝術。但印面並無本來意思的文字,只有象徵血緣集團的記號,附加在同時代的青銅器或旗子上。雖說是記號,確有一定的讀音。到了周代,以青銅質為主的“周璽”大為興起。各種大小形狀都有,一般分為白文,朱文兩種。秦代是中國文字由“籀書”演變成為篆書的時期,印的形式也更為廣泛,印文圓潤蒼勁,筆勢挺拔。漢代印章到達興盛,史稱漢印,字體由小篆演變成“繆篆”。漢印的印形制、印紐亦十分精美。西泠八家的奚岡曾說:“印之宗漢也,如詩文宗唐,字文宗晉”。

篆刻,自起源至今的三千七百多年的漫長曆史中,歷經了十餘個朝代。在這個長期的發展過程中,篆刻藝術出現了兩個高度發展的歷史階段。一個是戰國、秦漢、魏晉六朝時期,這一時期的篆刻用料主要為玉石、金、牙、角等。它被稱為“古代篆刻藝術時期”,它的篆刻藝術特點主要是以時代來劃分。篆刻發展到了唐、宋、元時期,則處於衰微的時期。在這一時期,由於楷書的應用取代了篆書,同時官印和私印根本上分家,篆刻藝術走上了下坡路。這種形勢到了元末出現了轉機,畫家王冕發現了花乳石可以入印,從而使石料成了治印的理想材料。到了明清,篆刻又迎來了它的第二個發展高峰期,它的篆刻藝術特點主要是流派紛呈。在這一時期文彭、何震對流派篆刻藝術的開創起了重大的作用。文彭是文徵明的兒子,是他在一次偶然的機會,發現了“燈光石”凍石可以當做治印材料。經過他的倡導,石材被廣泛地應用。在這以後的一段時期內篆刻藝術流派紛呈現,出現了程邃、丁敬、鄧石如、黃牧甫、趙之謙、吳讓之等篆刻藝術家,一時間篆刻藝術呈現出了一派繁榮的景象。

直至近現代篆刻大師吳昌碩、齊白石,從而形成了一部完整的中國篆刻歷史。篆刻藝術是書法、章法、刀法三者完美的結合,一方印中,既有豪壯飄逸的書法筆意,又有優美悅目的繪畫構圖,並且更兼得刀法生動的雕刻神韻。可稱得上“方寸之間,氣象萬千”。

張學軍 | 印章作品鑑賞

張學軍,河南舞陽人。別署石齋,齋號醉石齋、弘毅草堂,網名賈湖刀客。師從中原隱逸書法家賈全喜先生,現為河南省書法家協會會員、許慎印社副秘書長、中國佛像印研究會副研究員、漯河市民間書畫家協會副會長、江蘇省書法研究院特聘書法家、中國書法藝術研究院教育委員會會員、河南省嵩陽書畫院特聘畫家、加拿大中華文化研究院特邀書法家。

其作品入選“西泠印社首屆中國書法大展”、“林散之獎——南京書法傳媒三年展”、“千人寫經展”、“第八屆韓中交流展”、“世界華僑華人美術書法展”、“河南省第四屆篆刻展”、“輝煌60年·全國普法萬里行書畫巡迴展”、“第二屆中日議員公務員書法展”、“首屆紐約中國書畫國際邀請展”、“屈原杯國際書法展”、“藝享·西湖韻當代青年篆刻選拔賽”、“一帶一路全國書畫聯展甘肅展”、“中國根·黃河魂2017·黃河文化論壇《趙城金藏》全國書法作品展”、“全國第三屆硬筆書法家作品展覽”等。其作品榮獲“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四屆特殊奧林匹克運動會書畫展”優秀獎、“第三屆全國教師書法展”一等獎、“漯河市首屆篆刻展”一等獎、“《書法導報》全國第二屆書法手卷展”二等獎、“長江頌國際書法收藏大展”優秀獎、“河南省第十三屆群眾書法展”優秀作品獎、“商鼎杯全國書法大賽”優秀獎。2018年被《出色書畫社》聘為藝術顧問。作品發表於《中國書畫報》《書法導報》《江蘇書畫》《福建映像》等專業報刊雜誌,被收入《盛世雙壁——當代書法家書唐詩五百首》等多部書畫作品集,並被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印尼天生彌勒佛院、美國國際書法藝術中心、焦裕祿紀念館、山西五臺山藏經閣、世界媽祖信俗博物館、廣東觀音山、廣東清遠劉禹錫紀念館、經濟導報社、江蘇省歷史學會、甘肅隴西縣人民政府等單位和個人收藏。作品被刻石於重慶長壽菩提禪寺,為海內外友人刻印多方。

張學軍 | 印章作品鑑賞

張學軍 | 印章作品鑑賞

張學軍 | 印章作品鑑賞

張學軍 | 印章作品鑑賞

張學軍 | 印章作品鑑賞

張學軍 | 印章作品鑑賞

張學軍 | 印章作品鑑賞

張學軍 | 印章作品鑑賞

張學軍 | 印章作品鑑賞

張學軍 | 印章作品鑑賞

張學軍 | 印章作品鑑賞

張學軍 | 印章作品鑑賞

張學軍 | 印章作品鑑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