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文化代表是什麼?

姥爺說事


六安別稱皋城,因司法鼻祖皋陶而得名,皋陶文化可以算得上是六安文化的代表了。皋陶文化的內容主要是:興“五教”,定“五禮”,創“五刑”,立“九德”,親“九族”。皋陶對我國古代的聯盟制度和文化改革作出了重大貢獻,皋陶思想也是儒家思想的重要源頭之一,為了紀念皋陶,後人還修建皋陶墓和皋陶祠,目前就位於六安城東,頂有黃粟樹一株,形若傘蓋,前有石碑一方,上有清安徽布政使吳坤修書“古皋陶墓”。唐代詩人皮日休和宋代大文豪歐陽修、蘇軾等都曾為皋陶墓賦詩、撰文。皋陶文化不僅是六安的文化代表,也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瑰寶,是留給後人寶貴的精神遺產。



六安實訊


六安又稱”皋城,因上古四聖之一的皋陶而得名。

說到六安文化,不得不提的首先是“皋陶文化”,皋陶文化中的司法活動與法律思想對中國古代法律文化產生著重要影響。皋陶文化是儒家思想的重要源頭之一,是中國民族傳統文化的瑰寶。

皋陶文化的主要內容是:興五教、定五禮、創五刑、立九德、親九族。這對於加強部落、部族間的政治、經濟、文化的聯繫和融合,促進國家的產生,都發揮了顯著的作用。

六安文化的另一個文化代表“茶”,說到六安的茶,人們都會情不自禁的想到“六安瓜片”,這是中華傳統歷史名茶,屬於中國十大名茶之一,在唐朝稱“廬州六安茶”,明初始稱“六安瓜片”,為上品、極品茶,清為朝廷貢茶。

新中國成立後,六安瓜片被當做貢茶作為國禮贈送給他國。1971年時任美國國務卿的基辛格博士首次訪華,六安瓜片就被作為國品禮茶饋贈,這使得六安瓜片作為我國名茶之一的地位更加穩固。

六安文化的又一個代表是“紅色歷史文化”,說到六安,人們也特別容易想到的就是“紅軍的搖籃、將軍的故鄉”是安徽和大別山的紅色區域中心,佔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大半壁江山,留下了鄧小平、劉伯承、徐向前、葉劍英、李先念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戰鬥足跡。

六安革命先輩拋頭顱灑熱血、驚天地泣鬼神,為民族獨立與人民解放做出了巨大犧牲,立下了不朽的功績,譜寫了華麗的篇章。紅色基因是六安最鮮明的精神底色,也是我們一代又一代人需要傳承的優秀文化精神。

以上三種文化是筆者覺得最具有代表性的六安文化,各位好友有需要補充的歡迎在評論區裡暢談。


一夕談


首先講講六安的文化習俗有哪些 六安古老而神奇,民風純樸,風情獨特。美麗的山川,豐富的飲食,尋常的起居,日常的勞作,都演繹成美好的傳說和地方掌故,寄託著皖西人民對真善美的憧憬和追求。

      一、風土人情

      六安風土人情具有豐厚的歷史沉積和古樸之風。

      1. 居住

      舊時皖西地區以農為本,安土重遷。建宅時,要求前闊後高,“宅坐青山龍虎地,門迎綠水鳳凰池”(後山前水),“寧要青龍高萬丈,不要白虎抬頭望”(左高右低)。門向多取東南或西南,忌正南正北,更忌與山牆、煙囪、水流、廁所、道路相沖。古時城鎮官富宅前倘有路口、巷口乃立一石碣,曰“泰山石敢當”,謂可祛邪消災。

      2. 飲食

      舊時沿淮地區多食麥、豆、山芋,山區多食玉米、小麥、山芋,圩畈丘崗地區多食稻米。城鄉人民均有自己動手加工食品習慣,如清明前醃禽蛋,梅雨季節制豆醬,立冬後醃花菜蘿蔔,冬至後醃魚肉家禽,春節前做糯米年糕。六安人歷來好客,舊時宴席菜餚一般為八樣、十樣,即“八大海”、“十大海”。

      3. 婚嫁

      舊時婚姻之事取決於“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在婚嫁方面,一般經過提親、定親、送日子(選定婚配日期)和成親四個步驟,彩禮的輕重、程序的繁簡,以雙方經濟為基礎,經過男女雙方協商,男方多尊重女方意見。

      提婚,又稱“提媒”;訂婚,又稱“下書子”;結婚,也稱“完婚”。完婚當天,男方備花轎、新衣、禮物,由媒人率迎親隊伍送至女家。新娘早起“哭嫁”,吃“分家飯”,後由親人背至轎上,嫁妝前行,花轎隨後。繞至男家,新娘由人攙扶從紅色布袋上至堂前行拜堂大禮,後入洞房,飲圓房酒,鬧新房。為烘托喜慶氣氛,有“贊喜句”之風俗,一人唱賀,眾人道好,賓客也可對新婚夫婦適度嬉戲逗樂,謂“新婚三日無大小”。完婚後,還有回門、會親等事。

      4. 喪葬

      一般經過去世、出殯、柩放(用草包裹或在用磚建成的櫃屋裡放置)和下葬四個環節。在人行將去世時,子女應趕至死者面前送終(俗稱“送老”)。柩放1-3年後,入土下葬。隨著喪葬文明的發展,火化率也逐漸提高,喪葬程序得以簡化。

      5. 生育

      生孩子的第二天,要向岳父母報喜,第三天產婦要用艾水燻澡,嬰兒也要洗澡,稱“洗三”。在小孩滿月時,要請親朋好友喝“滿月酒”。週歲時(俗稱“抓周”),親朋好友道喜祝賀。到10歲時,也有做10歲生日的。人到60歲時,兒女們要為父母做“六十大壽”(做九不做十)。以後逢生日,也做壽,但一般沒有逢十做壽場面大。

      (6)禮儀

      舊時禮儀習俗主要有:迎客,賓至主人出門揖迎,賓前主後,入室後讓上座,獻茶敬菸。坐席以8人或10人為滿,坐次視桌面縫線而定,縫線直對門向,則中堂左側為上,右側為次。敬奉煙、酒、飯、茶等物時均雙手捧呈,神情專一,目不斜視。見面,常見者互相問候,拱手作揖;不常見者免冠致意;幼者、晚輩見親友,應先招呼。

      二、節慶習俗

      六安節慶風俗多彩多姿,具有濃厚的地域特色。

      (1)春節

      春節習俗很多,大多屬一些美好、幸福、吉祥、安康之類的祝願和盼望。如臘月十八、十九兩天為“掃塵日”,除舊佈新,祈求康健。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為“小年”,祈求平安。臘月的最後一天為“除夕”,貼春聯,掛新畫,結綵燈,放爆竹,點花燈,吃團圓飯,閤家守歲,翹盼新春。除夕與次年的正月初一、初二為“過年”,正月初三早晨,便燃鞭炮“送年”。

      (2)元宵節

      “正月十五大似年”,“早過十五晚過年”,是六安的傳統。早餐元宵、餃子,元宵中常裹一枚銅錢或硬幣,吃上者謂可“交財運”。早餐後,或趕會,或觀燈,或逛集,或玩樂。是夜,城鄉大鬧花燈。在城鎮,燈會巡禮時,所經居民、店鋪門前,均要燃放爆竹,致送煙、糖之類;在鄉村,燈歌隊、龍燈隊競相出場表演,載歌載舞,通宵達旦。

      (3)端午節

      盛行包粽子、賽龍舟之俗。粽子有火腿粽、棗仁粽、肉餡粽、豆沙粽等,有葷有素,花色繁多。至於賽龍舟,更是一種氣勢壯闊的水上競技活動,下水龍舟扮成青龍、黃龍、白龍諸色。舟上劃手身著綵衣,結紮齊整,雙手執槳,分坐船舷,擊鼓者則立船頭。一聲令響,數舟齊發,水上群情激昂,岸上歡聲雷動。

      (4)中秋節

      有“早過端午晚過節(中秋節)”之俗。若中秋之夜天高氣清,月輪慢轉,家家在庭院、門前或樓臺擺上桌椅,備齊月餅、水果和茶水,邊吃邊敘,親情融融。在農村,除了賞月、品嚐食品之外,青少年們多到村外打火把、撂火球、舞火龍火獅,天上人間,飛彩流霞。待一切平靜之後,三五成群的孩子們便悄悄地去“摸秋”了,所謂“摸秋”,就是借月光偷摘莊稼,摸著不同的莊稼就有不同的兆頭,是一種充滿神秘、冒險和人生嚮往的樂事、趣事。 

      三、六安的各地民俗

      (1)中秋耍火把、摸秋

      六安市城鄉在中秋節晚餐後,都有品茶賞月的習俗,青少年則要盡情玩耍到下半夜。而鄉間則有耍火把之俗。是日晚上,人們用麻秸、黃蒿、稻草等扎製成丈餘長的火把,點燃後高舉著,歡天喜地奔向村邊、大路、田野,或耍火龍,或舞火獅,奔騰跳躍,遠近呼應。“摸秋”也是鄉間中秋之夜的傳統活動之一。入夜,人們可以隨意溜到菜園、莊稼地裡,摸摘瓜果、大椒、黃豆、玉米、棉花、蘿蔔,不論是張三家還是李四家的。俗謂“摸到冬瓜生男孩,摸到絲瓜生女孩,摸到大椒不害眼。”爾後,還要拔了黃豆棵子在路邊燒毛豆吃。因而,中秋節後,鄉間的路旁、田邊常可見到一攤攤灰塵燼。中秋之夜,城鎮上大戶人家還有“步月”的雅興。月上三杆後,鑼鼓班子紛紛出動,踏著月華走街串巷,咚咚嗆嗆,邊走邊敲,樂此不疲,直到夜深盡興方歸。

      (2)當頭酒 喝月色

      舊時每年的農曆十一月十五,壽縣城鄉有“喝當頭酒”、“喝月色”的習俗。人們依據對月行規律的認識,認為一年中只有十一月十五日半夜時的月亮正對此地,直射於人身上而地面卻沒有影子,故名之曰“當頭”。每逢這一天,上年紀的人們在天黑後都置酒院中,淺斟低酌,邊飲邊等。有些愛熱鬧的人覺得獨坐候月未免乏味,便三五相邀:“走,喝月色去。”來到街頭酒館裡坐下,大家掏錢湊份子買酒叫菜,謂之“抬石頭”。一邊吃酒,談古論今,一邊等待月上中天。故這一天城關及農村集鎮上酒館的生意都特別好,幾乎座無虛席。此時庭院中早已豎立一根竹竿。時至夜半,滿月一輪,當頭無影,人們沐浴在月華中,禁不住發思古之幽情,吟詩作對,談古論今。又興致大發,重新回到酒桌旁,行令猜拳,往往一醉方休。

      (3)柏樹廟 柏樹廟會

      柏樹廟位於葉集鎮彭臺村,始建於隋朝,廟內供奉東嶽嶽神和十殿宮真君,千餘年來香火連綿不絕。1997年至2004年,柏樹廟繼續對原廟建築重新維修,新建大雄寶殿一座,成為集宗教、旅遊為一體的旅遊景點。

      據傳說,農曆三月二十八日為東嶽王降生之日。這一天在這裡燒香許願十分靈驗,有求必應。故年年來此求籤問卜、求子掛紅、燒香還願者絡繹不絕。遂在柏樹廟附近形成了一年一度的廟會,不但繁榮了鄂豫皖三省的民間藝術,推動了邊際民間貿易活動,還吸引了大批外地遊客來此參觀遊覽。

      (4)霍山地方風情

      霍山這塊熱土養育了勤勞、善良、熱情、智慧的人民,這裡既有濃厚的現代氣息,也保留了獨具特色的地方風情。如竹篩、簸箕、竹烘鬥等生產工具隨處可見,也可見到蓑衣、斗笠、草鞋等生活用品。石磨、石碓等雖然很少使用,但仍保存完好,特別是水碓衝木粉這個古老的生產方式仍然在發揮作用。縣內有條水輪河,就是因此而得名,至今這種水碓還在歡快地運轉。土灶、鐵鍋、竹把子仍是手工製作霍山黃芽的基本工具。玩龍燈、舞獅子也是霍山人喜愛的節目。特色飲食,除霍山黃芽、迎駕貢酒外,還有小河魚、紅燈籠泡辣椒、米酒、餈粑、米麵餅、血豆腐等幾十種地方美食。

      (5)大別山民俗文化苑

      坐落於霍山縣銅鑼寨風景區銅鑼峰東麓環翠園。始建於2002年7月。佔地面積1000平方米,建築面積550平方米。房屋樣式為仿清建築,青磚灰瓦,一進兩重,騎樓帶天井,迴廊連古屏;雕欄畫廊,古色古香。室內陳列著當地20世紀50年代以前農民生產、生活、娛樂等方面的各類器具。走進苑中,如解讀一本山村民俗風情百科全書。苑名由著名文學家魯彥周先生題寫,現已正式對外開放。

      (6)銅鑼寨古石臼

      霍山縣銅鑼寨始建於明代末年。據《霍山縣誌》記載,寨頂中部有三個古石臼,現均已找到。石臼形模甚古,其中最大一個石臼上口直徑40釐米,底徑28釐米,深24釐米。石臼為舊時加工穀物所用。三個古石臼都已對遊客開放。

      (7)舒城民俗風情

      境內民風淳厚,民眾性格開朗,處世多和親睦鄰,待人則熱情大方,家庭觀念較重,講究落葉歸根。長期以來,衣著以樸素大方為標準;食則以大米為主食,鋪以玉米、山芋等雜糧;菜食以鹹味為主,輔以辣味,不喜甜食。民居以背北向南為主,主房四周雜以牛屋、豬欄、禽舍、茅廁等簡易建築。過去住房多泥牆草頂、開窗甚小,改革開放後,多建磚牆瓦頂的基建平房。近年,則以兩層(或以上)基建樓房為普遍。結婚以男娶女嫁為主,男到女方落戶稱為招女婿。結婚時以喜慶祥和為基調,設喜宴待客,有鬧新房的傳統風俗。喪事過去多為棺葬,現除較遠山區外,已大都實行火葬;除幼小夭折外,均有停屍3日的習俗。


王陽cium


皋陶文化。皋陶是中國司法的鼻祖,堯舜禹時期推行五刑,五教,獨角神獸獬豸治獄,公正不阿,皋陶在世時,為融合夷夏和後來中華民族的形成作出了巨大貢獻。後人為紀念皋陶還修建皋陶墓和皋陶祠,現坐落於六安東城,唐玄宗時期,皋陶被追封為德明皇帝。



六安微時光


皋陶文化

皋陶是黃帝之子少昊之後,生於前21世紀,是中國司法的鼻祖。皋陶與堯、舜、禹齊名,被後人尊為“上古四聖”。禹根據皋陶的品德和功勞而舉他為繼承人,並授政於他。但皋陶未繼位即去世,禹便把英、六一帶封給其後裔。唐玄宗以李氏始祖皋陶為榮,於天寶二年(743年)追封其為“德明皇帝”。

皋陶文化的內容主要是:興“五教”。五教即“父義、母慈、兄友、弟共(恭)、子孝”。定“五禮”。五禮即“吉、兇、賓、軍、嘉”。為了紀念皋陶,後人修建了皋陶墓和皋陶祠。皋陶墓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六安城東,頂有黃慄樹一株,形若傘蓋,前有石碑一方,上有清安徽布政使吳坤修書“古皋陶墓”。


青奢國潮


六安漢文化:六安是吳楚文化和北方文化的交匯地,是安徽漢文化的集中地。西漢六安國體現了西漢諸侯王國家形態已發展到較高和完美的程度。六安雙墩一號漢墓的出土文物與墓葬形式規格,對研究吳楚文化融合發展、西漢歷史與古代的墓園文化具有重要意義。六安王陵位於金安區三十鋪鎮雙墩村。雙墩村,因南北向並列的兩座突出地面的“土墩”而得名。2006年初,為配合國家重點工程合(肥)武(漢)高速鐵路的建設,安徽省考古所受省文物局的委託,例行考古勘探,發現沉睡千年的“雙墩”其實是並列的兩座西漢時期大墓。


普拉多山裡人


方文化的交匯地,是安徽漢文化的集中地。從春秋戰國到西漢中期,這裡一直是道家、農家和儒家學派研究和教育活躍的地區。南宋時發明的“突火槍”,是管狀兵器的始祖。明末喻本元、喻本亨兄弟的《元亨療馬集》,被後世稱為獸醫學的“本草綱目”伴隨著如火如荼的革命歲月而產生的紅軍文化熱情高亢,形式活潑,獨樹一幟。皖西文化藝術門類豐富,民歌、民舞、曲藝、剪紙、燈會和民間劇目種類繁多,折射出江淮地區和大別山區勞動人民勤勞與智慧。

皋陶文化: 皋陶是黃帝之子少昊之後,生於公元前21世紀,是中國司法的鼻祖。他輔佐夏禹理政、治水和發展生產,併為融合夷夏和後來中華民族的形成作出巨大貢獻。皋陶與堯、舜、禹齊名,被孔子尊為“上古四聖”。禹根據皋陶的品德和功勞而舉他為繼承人,並授政於他。但皋陶未繼位即去世,禹便把英、六一帶封給其後裔。從禹“封皋陶之後於英、六”,到楚穆王滅六,皋陶後裔在“六”這個地方立國長達約1500年之久,是我國曆史上立國時間最長的方國之一。唐玄宗李隆基以李氏始祖皋陶為榮,於天寶二年(公元743年)追封其為“德明皇帝”。


文明瑞金志願者


六安文化的代表是茶葉:六安瓜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