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伢”在大庆:我要守护好第二个“家”


  “这是我的家,我们守护她,故乡的土亲吻过脚丫。如果有一天,她也需要我,搭把手就过了……”听着《武汉伢》,31岁的“武汉伢”朱冬立红了眼眶。他说,他喜欢吃热干面,还想再逛一逛江汉路,不过心里最想的是“等疫情结束,回家看看爸和妈。”

  “每年一次的团聚只能通过视频了”

  “伢”,武汉话“孩子”之意。

“武汉伢”在大庆:我要守护好第二个“家”

  正如歌中所唱“这是我的家,在这里长大”,大庆油田总医院内分泌科主治医师朱冬立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武汉伢”。

  “我在武汉出生、长大,直到上大学才离开家。”朱冬立说。

  其实,朱冬立本科考取的湖北科技学院位于咸宁市,而咸宁则有湖北“南大门”、武汉“后花园”的美誉。直到考上大连医科大学的研究生,他才算真正离“家”。

  2015年8月,朱冬立告别大连,来到一座陌生的城市——大庆,进入到油田总医院工作。转眼4年多过去,他早已习惯这里的环境和生活,连说话都是东北口音,只有和远在武汉的父母通电话时,才“切换”成武汉话。

  “原计划是正月十五前回家,但由于疫情不能回去,每年一次的团聚只能通过视频了。”朱冬立说,他特别关注武汉和大庆两地的疫情,因为父母远在武汉,而自己正工作在抗疫一线。

  相隔千里,却不能阻断关心和思念。空下来的时候,朱冬立就会给父母打个电话,“不要去人多的地方”“一定要戴好口罩”……知道父母一切都好,看到母亲跟自己视频时也戴着口罩,这才高兴地笑了。

  “我要和同学们并肩作战”

  正月初五,刚值了24小时班的朱冬立接到通知,暂时被调到呼吸隔离病房。“终于能直接‘参战’了。”他心里,早就期盼这一天。

  “我的本科专业是临床医学,同学中有的在武汉同济医院,有的在协和医院,算下来将近20人在武汉战‘疫’一线,50多人在湖北。”朱冬立说:“我要和同学们并肩作战。”

  2月26日,在医院的统一安排下,朱冬立来到缓冲病房。设置缓冲病房是油田总医院在疫情期间,为保证住院患者安全、缓解患者住院难的一项创新举措。“缓冲病房其实是医院收治患者的第一道关口,有一些发热、急重症患者都会送到这儿,我们的任务就是把好关、守住门。”他说。

  在缓冲病房工作,还考验着医护人员的“战斗力”。“在这里,我们要面对多达40多个病种,目前还要负责18个患者的诊治和护理。”朱冬立的同事、康复科护士长薛玉文告诉记者。

  有一次,朱冬立收治了一名60多岁的男患者。“我发现他脸色苍白、精神萎靡,经过检查发现他贫血,并伴有排黑便的现象。”他立刻判断,该患者可能是消化道出血。输血、补液、止血……经过3个多小时的紧急处置,患者的病情稳定了。

  “到了缓冲病房,就得把自己打造成全科医生,不清楚、不熟悉的就抓紧学。”如今,“上班诊治患者,下班学习知识”成了朱冬立的常态。

  即便忙到“起飞”,朱冬立没忘记内分泌科医师的职责,心里惦记着他的患者们。疫情期间,他专门建了一个糖尿病病友微信群,帮助老患者答疑解难,叮嘱大家注意饮食、控制血糖。

  “如果可以,希望找一个大庆女朋友”

  “这是我的家,我们守护她……”《武汉伢》里的这句话,也是朱冬立正在做的事。

  “虽然没能在武汉,但我也在守护第二个‘家’。”他说,不管苦累,他都会咬住牙关、尽好本分,坚守自己的阵地。

  来大庆4年多,这里的生活节奏、风土人情、历史文化,都让朱冬立深深喜欢上这座城市。“这里还有我的亲戚、朋友,在大庆工作和生活,挺舒服的。”

  虽然相距父母千里之遥,虽然是家里最小的儿子,但出于对大庆的喜爱,朱冬立已经决定扎根这里。“房子都买好了,工作也很稳定,以后应该是不走了。”

  “作为武汉人,希望父母平安健康,也希望武汉挺过难关,重现曾经的美好。作为大庆人,希望大庆很快战胜疫情,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更加顺利美好吧。”采访临近结束,他不好意思地说:“如果可以,还希望找一个大庆女朋友。”

  “武汉伢”和“大庆娃”!

“武汉伢”在大庆:我要守护好第二个“家”

与护士长一同交流工作。


“武汉伢”在大庆:我要守护好第二个“家”

在办公室研究患者病历。


“武汉伢”在大庆:我要守护好第二个“家”

与远在武汉的母亲视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