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辭灶“送神早,接神晚”習俗知多少

今日農曆臘月廿三

小年到!


閩南辭灶“送神早,接神晚”習俗知多少


在閩南

小年也被稱為“送神日”

到底送的是何方神聖呢?


閩南辭灶“送神早,接神晚”習俗知多少

農耕時代生產力水平較低

吃上飽飯是每戶人家的一大事

老百姓們會在這一日祭拜灶神

在閩南

送神除了送灶君公

還將民間百神送上天

也就是將家中所奉祀的所有神明全部送上天庭

因此閩南人管這日為“送神日”

又因這一習俗在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尤為隆重

也被稱為“小年”

可以這樣理解

小年=祭灶日=送神日

閩南辭灶“送神早,接神晚”習俗知多少

灶的重要性

民以食為天

史前人們烤炙食物、防禦野獸等的火堆

就是原始的“灶”

而對灶神的崇拜就始於此

《禮記·祭法》中“王為群姓立七祀”

灶被列為祀典的七祀之一

“柴米油鹽醬醋茶”中的“柴”就排在首位

自古家家戶戶都需要個大灶頭

可見灶有多麼重要

閩南辭灶“送神早,接神晚”習俗知多少

再問你個問題

你知道你們家一家之主是誰嗎?

不是你爸,也不是你媽

而是這位大神——灶君公

閩南辭灶“送神早,接神晚”習俗知多少

“舉頭三尺有神明”

你這一年來的言行舉止

這神界大佬可是瞭如指掌的

要對他好點,小心他跟天公打你的小報告

閩南辭灶“送神早,接神晚”習俗知多少


看了半天是不是搞不懂本君到底在說什麼?

往下看你就知道

灶君公是誰?

家裡的守護神

在中國古代神話中,玉帝會在家家戶戶都派駐監督員以監察這一家一年的所作所為,這位監督員也就是灶君公了。灶君公負責掌管各家的灶火,是司飲食之神,晉以後演變為代天監察人間善惡的司命之神,掌握一家壽夭福禍大權,乃一家之主。

灶神是男是女?

關於灶君公的傳說,各家有個話,但其在中國古代民間諸神中資質算老的這一點,毋庸置疑。早在夏朝就已經是民間所廣泛尊奉的大神了。有的說灶君公是黃帝、炎帝神農的“火官”祝融等中國古代神話人物,有的說是蘇吉利、張單等凡化仙男性神,還有的說是女神、是老婦,因此民間常見的有灶君公和灶君婆並坐,也有灶君公一人。

閩南辭灶“送神早,接神晚”習俗知多少

“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說法從何而來?

司馬彪在《莊子·達生》註釋說:“髻,灶神,著赤衣,狀如美女。” 灶君公多被認為是很有範兒的“小白臉”,一個大男人卻長得像美女一樣迷人。古人怕家中女人被這美男子勾了去有“男女之嫌”,只限於男子羅拜灶王爺,女子打掃爐灶,因此舊時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忌諱。

在閩南,因男子大多常年離家在外,家中只能由婦女祭灶送神了。男子們想到一辦法,將灶君王小白臉後生形象改為黑臉闕咀的怪蜀黍樣貌,才得以放心出門,再也不怕“水某跟人走”了。據悉,同安民間泥瓦匠就有一把敲磚瓦的凹形工具,俗稱“闕咀將軍”,蓋灶君之諢號也!

閩南辭灶“送神早,接神晚”習俗知多少

灶君公的工作是什麼?

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

察一家善惡,奏一家功過

灶君公左右隨侍有兩神,其一捧著“善罐”,另一則捧著“惡罐”,分別將這戶人家平日的行為記錄到存於罐中。到了臘月廿三灶君公及諸神就要回到天庭向玉帝稟報人間善惡,由玉帝來決定來年對這家吉凶禍福。

述職後得到玉帝指令的灶君公到了正月初四與諸神一同來到人間,因而有送神接神的習俗。待到年後諸神再度迴天庭之時,只有灶君公繼續留在家中廚房掌管的大小事,因而稱得上是家裡的保護神。

《敬灶全書》說:“灶君乃東廚司命,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惡,奏一家功過”。

閩南辭灶“送神早,接神晚”習俗知多少

什麼時候送神?

農曆廿三\\廿四

《泉州府志》提到送神祭灶的時間:“廿四日,或廿三日”。日曆上也有分臘月廿三“北方小年”、臘月廿四“南方小年”。可究竟是哪天呢,說法不同。

“北三南四”

舊時民間十分重視祭灶,初為夏祭,後改為臘祭,堯舜時已盛。相傳在先秦時,南方的勞動力被派往北方做苦力,由於路途遙遠,他們春節回家比北方人要晚一天,祭灶日也隨之晚了一天。

又有一說法:古人認為天就像一個蓋子蓋住大地,大地由八根擎天柱擎住了天(《淮南子》中都有明確記載)。而這些擎天柱大多是北方的高,南方的低。南方離天較“低”,因此南方的神明迴天庭的路自然較遠。到了宋朝,就有臘月廿四過小年送神的記載。

閩南辭灶“送神早,接神晚”習俗知多少

“官三民四船五”

由於古代等級觀念強,北方受官氣影響較重,清雍正皇帝為減少開支在臘月廿三坤寧宮祭神時順便拜了灶君公,以後王族、貝勒隨之效仿,於臘月廿三祭灶。百姓只得退後一天,臘月廿四。但民間普遍流傳著官家多有作惡,需提前送神上天求得灶君公奏報時多說好話的說法,也就是“惡人先告狀”了。又因為沿湖居民和水上船家較多,船家來不及回到岸上不得不再推遲一天,臘月廿五。就有了“官祭三,民祭四,王八祭五,鱉祭六”之說。

但《五經異義》指出北方地區和官府其實是選擇在二十三日“陰陽”交介的時間送神,即廿三日亥時進入二十四日子時的交界時間,因此嚴格來說依然是廿四日送神祭灶。

閩南辭灶“送神早,接神晚”習俗知多少

“閩南送神”

在閩南流傳著這樣一句俗語“送神晚,接神早”,一般在臘月廿四下午到黃昏入夜前送神,人們認為:由於灶君公是一年一度迴天庭述職,述職時是按地區分部門進行的,閩南人多用佳餚款待灶君公多拍拍馬屁,希望他能在玉帝面前言好事(金門則是上午送神,他們認為“早送神,佔好位”)。

眾神都回天庭過年了,所以又有這樣一句歇後語“十二月廿四——無神”(形容人無精打采)。

閩南辭灶“送神早,接神晚”習俗知多少

這個“神”該如何送?

“請神容易送神難”

閩南俗語中“送神風,接神雨”, 人們認為恭送灶君王及諸神迴天庭的這天下午往往會颳風,有“一路順風”之意,而正月初四接神這天,如果有雨昭示著來年風調雨順。清末《溫陵歲時記》:“送神:……其日恆多風,至接神日多雨,故云送神風接神雨。又是日煮蔗糖,估浮圖七級,家家買之以祀焉。”

貼神像

舊時,有的人家會在自家灶骹(閩南話:廚房)設置灶王龕,供上灶君公的神像。有的會在這一天把供了一年的灶王爺的畫像取下來,然後虔誠的放入灶膛焚燒,以此來恭祝灶王爺昇天。還有的乾脆直接用紅紙寫上“灶君司命”貼在灶的上方,當灶神來拜。

閩南辭灶“送神早,接神晚”習俗知多少

送“神馬”

對神明十分敬重的閩南人怎麼可能讓一年回一次天庭的灶君公徒步迴天庭呢?舊時若是貼神像的人家,往往會在灶君旁畫兩匹馬作為坐騎;而厚禮數的人家還要焚燒一副刻有“雲馬”的木刻,讓灶王爺舒舒服服地迴天庭。後來簡化為神馬紙,即黃紙上印白雲、馬匹、車輛、轎子,畫中有人牽著雲馬,還有人專門挑著行李,祭拜後將神馬紙焚燒,作為護送神明上天的交通工具。

又說送神時,雞既可作牲禮又可帶路,為灶爺昇天所騎之馬,故雞不稱為雞,而稱為馬。若是紅公雞,俗稱”紅馬“,白公雞,俗稱”白馬“。因此在送神日時會有的人家會供奉一盤雞,也有的是讓孩子抱著雞跪於大人之後,男主人斟酒叩頭後執酒澆雞頭。若公雞 撲楞有聲,說明灶君公已經領情。

閩南辭灶“送神早,接神晚”習俗知多少

吃“甜頭”,討好灶君公

傳說灶君公述職時一旦哪家被告有惡行,大罪要減壽三百天,小罪要減壽一百天。因此民間送神時除了三牲五果外,還會供奉甜食類供品,想方設法討好灶君公,“吃了人家的嘴軟”灶君公就不好講壞話啦。還有的地方直接將糖抹在灶君公嘴上或用糖堵上灶王爺的嘴吃“甜頭”,不讓灶君公到玉帝面前說人們的不是。

“年兜年兜,糕餅祭灶”,閩南人會選在送神日蒸糕做粿,並在碗糕和甜粿上“點紅”以敬奉神明,希望灶君公來年回家能帶來福報;糖塔、麥芽糖、番薯粉芡等,一來甜了灶君公的嘴,黏了灶君公的心,二來設下“陰謀”讓灶君公吃了後嘴巴粘住或口齒不清,使得玉帝就聽不清那些對各家不利的話。除此之外還有用湯圓的、用豬油的、用酒的,特別是那些做了虧心事的人,更是樂此不疲。閩南人家為了讓自家神明上天庭述職的同時順便帶滿金銀財寶回家,因此有些地方還會炒米粉來供奉,以求來年可以財富滾滾來。

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古早灶臺越來越少,祭灶儀式也就越來越淡了。但閩南人會在這日準備些甜食,圖個吉利,也成了小年的食俗。

閩南辭灶“送神早,接神晚”習俗知多少

送神後要做什麼?

百無禁忌|除陳(塵)布新

人們認為,灶君公和諸神迴天庭後,各種凶神惡煞也都休假了,因此小年之後到除夕前的這幾天是不可多得的好日子,百無禁忌,稱百歲日。按照閩南舊俗,送走家裡的灶君公和諸神後,即使搬移物件也不怕衝犯家中神明,方能百無禁忌的放心搞衛生了,叫做撣塵/掃塵。掃塵也就是在年末歲首之際把陳舊的東西(塵與陳諧音)不論是家中的汙跡髒垢,還是舊歲中是是非非,一切“窮運”“晦氣”“黴氣”統統掃地出門。宋朝《京華夢粱錄》描寫臘月掃塵節:“不論大小人家,俱灑門前閭,去塵穢,淨庭戶。”

閩南辭灶“送神早,接神晚”習俗知多少

小年、祭灶、送神

這是一場生活與人情的儀式

人們在這日回顧這一年來的德行與過錯

清掃一年來的喪氣黴氣

好吃好喝供奉“一家之主”

這種儀式感也透露著繞有意思的人情趣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