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鲤女孩”信小呆也会焦虑?深度剖析消费心理陷阱“棘轮效应”

还记得那个羡煞众人的“锦鲤女孩”信小呆吗?

从三百多万候选人中脱颖而出,得到了至今看来都叫人眼红的一长串福利清单,包括但不限于:美国/加拿大/日韩/非洲等地往返机票;华为、苹果、三星新款手机;全球各地的吃喝玩乐免单优惠等等。

信小呆很快便激动的宣布:已经辞职(原是国企IT工程师),打算全球旅行去。

“锦鲤女孩”信小呆也会焦虑?深度剖析消费心理陷阱“棘轮效应”

然而一年后,现实远没有想象中美好,玩了一圈回来的信小呆,因旅行中的自费项目而刷爆了信用卡;因行程安排太满而健康亮起了红灯,多次入院;脱离正常轨道的精神压力让她感到无比焦虑。

就像很多中了彩票的人,巨额奖赏挥霍殆尽后,日子往往过的比之前更糟。

湖南25岁的小伙陈某,买彩票中了1000万,一夜暴富。随后他买房买车花去几百万,做生意赔了300万,跟妻子离婚花了100万,被人带上赌桌一场几十万。仅四年的奢侈挥霍,他就败光全部家产。当他又一次走进彩票店想碰运气,等待他的是一副冰冷的手铐,因恶意透支信用卡,他被拘留了,此时他口袋只剩下了80。

幸运怎会变成了负担?恐怕连他们自己也是始料未及。然而这些事离我们并不遥远:当代年轻人,纵使没有中大奖的运气,有时也错把透支来的钱当成了自己的“幸运”,结果往往滚雪球般苦不堪言。

“锦鲤女孩”信小呆也会焦虑?深度剖析消费心理陷阱“棘轮效应”

人民银行去年八月发布了一份《2019年第二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的报告。其中有项数据触目惊心:

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总额达到了838.84亿元。而8年前的这项数据是76.86亿元,8年间翻了十倍。

无力偿还信用卡的人中,年轻人占绝大多数,90后负债平均已达月收入的18.5倍,别说存钱了,大部分年轻人是债台高筑,经济状况陷入了死循环。

这一切的根源,无非是我们对物质的欲望走的太快,而挣钱的速度太慢,远远追赶不上。转头求助于方便的信贷,“提前消费”让我们欲罢不能,沉醉于一片虚假繁荣中。

“我也想回头节俭的过日子呀,可是好像大脑不听使唤...”

没错,这里面其实有一个心理陷阱,它叫做“棘轮效应”。

“棘轮效应”这个听起来有点让人心中发毛的词,究竟是什么意思?刺激它产生的因素又有哪些?我们如何能通过三个具体的办法来“对付”它?文中将一一进行解析。

“锦鲤女孩”信小呆也会焦虑?深度剖析消费心理陷阱“棘轮效应”

一、可怕的“棘轮效应”及其背后的“刺激源”

“棘轮”是什么?其实就相当于我们生活中看到过的齿轮。

齿轮和齿轮之间,往往是紧密咬合在一起,朝着一个固定的方向运转,以此带动整个机器,齿轮最特别之处是:它们的运动方向无法随意改变和逆转,否则便乱了套。

因此,社会心理学家和经济学家们就用"棘轮效应”来描述一系列的,像棘轮一样不可逆的,并且具有惯性的心理活动过程。它现在更多的用在解释人们的消费习惯上。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杜森贝里教授最早提出了这个理论, 他认为:

人的消费习惯一旦形,就具有不可逆性,尤其是短期内。增加消费容易,减少消费难。消费水平很高的人,即使实际收入降低了,他们多半也不会马上降低消费。“指标”一旦上去,就很难再降下,如同“棘轮”一般,只能前进,不能后退。


“锦鲤女孩”信小呆也会焦虑?深度剖析消费心理陷阱“棘轮效应”

  • 月薪2W的你,背着新款包包,用着新款手机,固定周末下午茶,每年海外度假,当工资骤减到5K,通常有一长段时间,你是否透支也要尽力维持这份消费?
  • 你谈过一个富有的男友,坐惯了宝马,收惯了名牌礼物,选择下一任男友的时候,是否会尤为看重他的经济实力,不想承受太大的心理落差?

得到过,再失去,往往可能比从未得到,更让人难受。

我们的生活处处被“棘轮效应”围绕着,它可以被理解,却不能去放任。因为人一旦迷失在了消费陷阱里,就很容易一步步被贪欲吞噬,从而给自己和家人,带来极其恶劣的影响。

“锦鲤女孩”信小呆也会焦虑?深度剖析消费心理陷阱“棘轮效应”

对付“棘轮效应”,首先得搞清楚它背后的两个“刺激源”:

① 连续不断的消费刺激

从前,双十一只是个可怜的光棍节,而现在,何止双十一,连同双十二,三八节,圣诞节,情人节,七夕节,国庆节等等,恨不得植树节都被包装成“购物节”,大家全年不歇的买买买,商家才满意。

往往时间还没到,各种铺天盖地的广告、预售、特惠、限量就开始疯狂洗脑,一连串的感官和心理刺激下,别说是年轻人,很多中老年人都很难克制住消费的冲动,往往买回一堆并不实用的东西。

而之后,“吃土”的日子还没过多久,又是一波新的刺激开始了。层出不穷的消费刺激手段,无疑是造成“棘轮效应”的幕后大推手。

“锦鲤女孩”信小呆也会焦虑?深度剖析消费心理陷阱“棘轮效应”

② 各种借贷平台门槛的降低,办理的便捷

互联网和大数据的发展,让各种借贷平台可以迅速查看用户资料,申请借贷往往一分钟之内就可以审核完成,钱立马到账。

各种五花八门的借贷渠道遍地开花,从合法的到非法的,从学生到上班族,都有对应的借贷方式,门槛的不断降低,手续的不断简化,让借贷消费成为了一件越来越容易的事。很多年轻人利用几个借贷平台相互周转,往往是拆了东墙补西墙。

而这些方便的借贷平台,无疑是推动“棘轮效应”的“得力工具”。

“锦鲤女孩”信小呆也会焦虑?深度剖析消费心理陷阱“棘轮效应”

在这些陷阱刺激之下,工具的辅助之下,“棘轮效应”才越发的嚣张起来,而我们生为成年人,怎可轻易被它打倒?下面提供了三个具体的应对方法,或许能让我们更理性的对付它:

二、避免让自己陷入“棘轮效应”,我们该怎么做?

“棘轮效应”出于人的本性,人生而有欲,一旦有了欲望就会千方百计地寻求满足,我们无法禁止欲望,但面对过度的贪欲,那些超前消费的冲动,其实也有方法可以加以控制。

① 认真整理消费记录,越详细具体越好

现在有很多功能强大,操作便捷的记账APP,我们可以选择一个下载到手机里,或者哪怕找个小本子手记也无妨,但原则是:消费必须要有记录,记录必须尽量详细。

只有当你把自己的每一笔消费,都明明白白地写下来,你在每个月底,或每个时间段,回头去查看整体情况的时候,才会意识到:

“原来最近我是吃饭这一块花太多钱了,我需要控制一下”;

“上个季度我买衣服怎么花了这么多,这一季必须少买点”。

如果你的财务状况根本是一团糊涂账,自己都梳理得不够清楚,不知道哪一块让你入不敷出,又如何能更好的控制自己的消费节奏呢?

做好消费记录,清晰了解自己的消费情况,是建立良好消费习惯,抵抗“棘轮效应”的是第一步。

“锦鲤女孩”信小呆也会焦虑?深度剖析消费心理陷阱“棘轮效应”

② 合理控制自己的欲望,有计划性的消费

电影《超体》的开头,塞缪尔教授说过一句话:“比起存在,人类更关心拥有。”

而当今社会,何止是“拥有”,人们恨不得“全都有”。

有欲望不可怕,可怕的是盲目跟风和情绪化消费。当你看着那些让人异常心动的广告,看到别人买了什么新产品,你更要认真地思考一下,自己当前的需求是什么,是跟风,是炫耀,还是真的需要?

著名的“二八定律”,也可以应用在生活中,我们在80%的时间里,只会用到自己20%的物品,生活中有很多长期闲置的东西,除了占地方,真的没有太大用处。

想拥有的东西总是很多,真正需要的东西很少,有一个可行的方法是:消费前我们可以给自己设置1-3天的“冷静期”,如果过了冷静期,你依然觉得这件东西非买不可,再去购买。

真正的精致并非要花很多钱,而是在人生必需品上做投资,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自己创造最温暖舒适的生活。适当控制欲望,而非成为欲望的傀儡。

“锦鲤女孩”信小呆也会焦虑?深度剖析消费心理陷阱“棘轮效应”

③ 如果不能降低消费质量,可以适当降低消费频次

最近有两个词非常的火热,一个是消费升级,一个就是消费降级。

在追求生活品质的道路上,一旦发现收入减少了,如果不能在短时间直接消费降级,那么降低消费频次也是消费降级的一个方式。

拿手机来举例,我们常常发现身边有人用惯了苹果手机,就不能再退回去买小米手机来用了,他们往往宁愿暂时等待,过两年再买一个新的苹果手机。

应用到其他的消费计划中也是可行的,如果经济能力不允许,我们可以从每年一次的海岛旅游降频率为每两年一次;可以把每个季度购买一个大牌包包的计划,降低频率为每年购买一个。

这样既不需要一下子砍掉自己的所有消费欲望,也不需要退而求其次消费一堆平价却自己并不喜欢的产品。给心理一个缓释期,经过一段时间,我们就能慢慢摆脱“棘轮效应”带来的负面影响。

“锦鲤女孩”信小呆也会焦虑?深度剖析消费心理陷阱“棘轮效应”

写在最后

我们今天深度剖析了“棘轮效应”的概念,它对消费习惯的影响,刺激它产生的因素,以及应对的办法。

其实,“棘轮效应”几乎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因为认识了它,我们更要时刻提醒自己,培养理性的消费观,不要中了它的心理圈套。

人生真正的意义在于寻常的烟火生活里,而不是虚无缥缈的物质追求,敢于控制自己的欲望,理智拒绝盲目跟风,自控且清醒的人,才能称得上真正的人生赢家。

他们的内心自在而安宁,他们都牢牢握紧了自己人生的方向盘。

“锦鲤女孩”信小呆也会焦虑?深度剖析消费心理陷阱“棘轮效应”

我是心理咨询师艾瑞儿,专注情感心理解惑、热点见闻解析,关注我,陪你一起认识自己,看懂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