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众银行的机构对账平台何必强贴“区块链”标签

近几年,区块链凭借其独有的信任传递机制,逐渐成为金融科技领域的热门技术。为“增加”金融科技含量,互联网金融创业人员、传统金融机构、新兴互联网银行均在各种业务中,未仔细分析区块链的优势与不足,强行“上链”,比如微众银行的“机构对账平台”,但区块链不是万能的。

2016年8月,微众银行联合另外一家民营银行上海华瑞银行,基于BCOS早期版本推出了微粒贷机构间对账平台。随后,洛阳银行、长沙银行也相继接入机构间对账平台。根据2019年11月15日,微众银行金融科技首席研究员李斌在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主办的第12期产业前沿(深圳)圆桌论坛上的演讲,机构间对账平台,在生产环境中运行的交易记录笔数已超过7000万笔,并保持零故障运行。

此外,微众银行的高层、中层等人员,多次在公开场所将机构对账平台作为区块链应用的典型案例加以营销、推广,也是其ABCDE(A:AI,人工智能;B:Block Chain,区块链;C:Cloud Computing,云计算;D:Big Data,大数据;E:Enabler,赋能者)金融科技创新战略的核心一环。

但是,机构对账平台是真实的区块链应用么?是真正的区块链应用典型案例,还是“强贴”区块链的标签?!

机构对账平台场景

微粒贷是微众银行面向微信用户和手机QQ用户推出的首款互联网小额信贷产品,为超过千万的用户提供便捷、高效的贷款服务。微粒贷与其他银行存在较为普遍的同业合作,在该合作模式下,合作银行之间的资金清算显得极为重要。

金融业务合作不同于一般合作,需要频繁地进行数据交换及对账等繁杂工作,因此“对账”是金融机构之间最普遍的需求之一,对账目的时效性和准确度要求尤为苛刻。

传统的对账方式是“批量文件对账”:即机构之间会约定好某一个时间点对前一个交易日的所有数据进行汇总,按照约定格式输出成文件,并以某一种技术手段交付给其他机构进行对账。

传统的“批量文件对账方案”如下图所示:

微众银行的机构对账平台何必强贴“区块链”标签

图 1 批量文件对账方案

根据微众银行提供的“白皮书”介绍,在这种“批量文件对账”方式下,存在着一些痛点:(1) 合作行无法实时了解到引发账户变动的贷款借还交易明细信息。(2) 合作行无法及时了解到账务是否不平。(3)合作行需要自己开发对账系统。(4)缺乏统一全面的信息视图。

为解决这些问题,微众银行推出了“区块链对账方案”。根据微众银行提供的“白皮书”介绍的情况:微众银行利用区块链技术将交易信息旁路上链,解决微粒贷业务系统与合作行的对账问题,降低了合作行的人力根本和时间成本,提升了对账的时效性与准确度。

“区块链对账方案”的设计原则为:(1)不影响现有业务,通过旁路上链的方式,将业务数据脱敏后发送到区块链上。(2)开发一个web系统,方便合作行查询区块链上的对账结果。(3)业务数据传输、存储均采用加密方式,确保数据安全性。

微众银行的机构对账平台何必强贴“区块链”标签

图 2 区块链对账方案

微众银行认为,基于区块链技术实现的微粒贷机构间对账平台具有以下优势:

(1)使用简单:通过内网访问web系统,输入管理员账号密码即可登录。

(2)数据实时触达:实时监测当日账户余额、当日放款总金额、当日还款总金额、当日其它划入款项总金额、当日其它划出款项总金额和当日流水数据。

(3)数据安全性高:数据的通信和存储都经过加密处理。

(4)数据可用性高:区块链节点之间相互同步数据,提升数据的可用性。

(5)合作行可控性强:合作行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节点数为1到多个,节点可以选择部署在合作行内或公有云上,不同合作行之间的数据是物理隔离,保护隐私。

微众银行的机构对账平台何必强贴“区块链”标签

区块链:防篡改、去中心的信任机制

“区块链机构对账方案”的实质

机构间对账的实质是:一是,约定对账的时间段。公募基金代销的时间段为T-1日15:00至T日15:00这一时间段;支付计算的时间段为T日0点至T日24点。一些特殊的对账,会增加一些对账的时间段,但思路没有改变。二是,约定对账的时间点之后(例如公募基金代销,工作日15:00之后),约定一个时间点,双方交换这个时间段的操作、交易数据,尤其是资金交易数据。三是,机构各自将收到对方的记录数据与自身记录的数据进行比对。若一致,则对账成功;若存在不一致,按照双方约定的对账机制,进行调整。

根据以上微众银行提供的区块链对账方案,我们了解到,所谓的区块链方案,只不过是在将传统的对账流程做了简单的变化,实质思路是:

一是,保留原批量对账文件对账的流程。新方案中,仍然保留了原有的批量对账文件交换,以及根据这个批量文件,实现对账、调账的过程。而新方案实际的对账过程,仍然是这个环节,也就是实质没有变化。

二是,增加了一个“旁路上链”的新功能。将所有的交易记录,实时地增加一个记录模块,并对这些记录,向机构客户提供查询功能,可以查询到交易流水、操作流水以及账户操作流水。类似于新的查询模块,也就是与区块链无光。

微众银行的机构对账平台何必强贴“区块链”标签

机构对账,机构间合作的基础功能

区块链的主要特征

区块链(Block Chain)利用块链式结构实现分布式数据存储,实现点对点网络记账与链接,采用去中心化的共识算法生成和更新数据,并借助密码学加密算法及时间戳等保证数据和权属安全,并通过可编程的智能合约,实现自动化的协同,是一种新型的IT应用模式。区块链的主要特征为:一是,通过人人参与、冗余的数据存储,使得账本数据不可篡改和全流程留痕,实现业务数据可信。二是,通过主体对等、集体维护、明确规则的共识机制和智能合约,实现去中心化的业务自治。

区块链不适合微粒贷模式下的机构对账

首先,机构间交易基本是双方的,本身就是人人参与、人人记账。因为机构之间的交易,本身就是有限的两方或三方,难以通过多方参与、自治的方式,增加决策的可信度。也就是说,机构对账情境下,必须根据事先的规则,而不是通过“共识”达成的决策规则。本身就不是群体,当然不需要群体的决策机制。

其次,若采用多方分布式记账增加了信息冗余以及完全不必要的信息泄露。机构之间的交易本身就是点对点的,也没有大规模的“点对点”网络。若强行“上链”,将记账信息在全网“广播”,将带来完全没有必要的信息冗余以及完全没有必要的信息泄露。

总之,区块链的去信任中介的匿名性、平等主体参与的共识机制、分布式记账的不可篡改及可追溯,以及去中心化的体系,并不会优化现有的机构对账平台,反而会引起信息冗余、隐私泄露、反洗钱等额外的问题,因此,区块链并不适合机构对账平台。

但是,微众银行的机构对账平台,除了强贴区块链标签那部分不可取之外,仍然有些可取之处,用于优化机构对账:目前机构间对账,仅仅约定有限的几个对账区段。例如公募基金代销,仅约定15:00之后对账,将对账工作都集中在这个时间段,可以让后台人员集中处理,增加效率,但同时也给后续对账带来一定的压力。可以将双方对账及交互分成更多“区间段”,甚至可以设置成每分钟为一个区间段,实时对账,避免收盘后集中处理。此外,分成更多的区间段,可以让客户24小时,无缝交易,而不用在收盘后无法交易,或者收盘后某个时间段无法交易。现在客户都是在线、碎片化的时间,随时、随地交易,已经成为客户的刚性诉求。最后,实现24小时交易后,可以带来一些新的业务模式,例如收盘后资金增值,夜间跨境自动投资等。

适合区块链应用的金融场景

区块链凭借其独有不可篡改特性以及信任传递机制,在多方交易的场景、以及涉及多方传递的场景,均会有大量的金融应用场景,这里以供应链金融、资产管理为例,简单说明区块链的应用思路:

微众银行的机构对账平台何必强贴“区块链”标签

供应链金融,区块链的应用场景

一是,供应链金融。供应链金融是以供应链的协作关系,减少金融的风险。而这个协作关系涉及到供应商的上下游、核心企业的上下游、经销商的上下游,以及配套的仓储、物流运输、第三方监控公司,工商、税务、高速公路收费,以及定位技术厂商、车辆租赁公司等配套机构。在这个体系中,相关方众多,相关方资质千差万别,需要整合的信息各种各样,需要传递的链条越长越有利于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因此,供应链金融将有区块链的巨大应用机会。

二是,资产管理领域。在资产管理领域,委托人、托管人、管理人、投资顾问、FOF/MOM母基金管理人、子基金管理人等相关方众多,债券、非标准化债权、股票等资产类型众多,量化对冲、主动投资管理、买入持有等管理策略众多,债权人、融资人、担保人、第三方中介机构等服务机构众多,而这些众多类型中,资质千差万别,诉求多种多样,关注点各有不同,如何应用区块链,传递各自的关注点、诉求,实现各自的风险控制要求等,将会是巨大的机会。

微众银行的机构对账平台何必强贴“区块链”标签

资产管理,区块链的第二场景

区块链虽好,但不是万能的,应用之际,得了解区块链的特征,千万不可强贴区块链的标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