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燒燒的英都豆花


【作者:榕光】為錄製英都版《成都》,昨日在英都洪氏家廟(即俗稱“五世祠”)的門口,偶然聽到“豆花!燒豆花!”的叫賣聲,於是,有了我和賣豆花的小販的一番對話。這一幕,被同事用手機拍下了照片。欣喜之餘,我把它發在朋友圈裡,沒想到引來一片點贊。很顯然,英都豆花,勾起了多少人兒時的記憶!

啊!燒燒的英都豆花

英都人稱之為“豆花”的,就是豆腐花。其實這是一道風靡神州大地的著名傳統小吃,並非英都獨創。製作方法是把經過充分浸泡的黃豆磨成漿,濾去豆渣,然後放鍋裡煮沸,盛在容器裡,用鹽滷水或化開的石膏粉衝入稍稍攪勻調好。之後,就凝固成又白又嫩的豆腐花了。食用時加入白糖為佐料。在北方,也有用醬油或花椒粉等鹽味作佐料的。豆腐花不但美味可口,而且營養豐富,據介紹,人體對其吸收率達到90%以上。因此,一直受到人們的喜愛。

英都人把豆腐花稱之為豆花。解放初期,製作豆花一直是洞後埔自然村(今屬良山村)的傳統手藝。是一種有節令性的特色小吃。初夏開始登場,盛夏最為熱銷,秋令之後吃的人較少,也就收場了。

據田野調查,洞後埔在初解放時有三、四戶人家從事這一手藝,其中有一戶還把生意做到南安縣城溪美鎮的鎮區,相當有名氣。英都豆花的特點是白、嫩、熱氣騰騰。白是賣相好,嫩是口感好,溫度高熱氣騰騰則讓你在盛夏酷暑中品嚐熱飲的特別感受。洞後埔人的豆花製作手藝,是代代傳承的。

豆花好吃不好吃全在於點滷的工夫,抓準時候,適時點滷,才能使做出來的豆花柔軟滑嫩,這在製作階段是個細心活,技術含量高,做得好不好全憑經驗,口傳身授。

豆花的成品是盛在一個特製的陶缸裡,陶缸外面套以稻草和棉布,放在合適的竹籃裡,以便於挑出去販賣。這賣豆花的生意可是個粗力氣活。一副賣豆花擔子,一頭是盛滿豆花的大陶缸,另一頭是竹籃上放個木製的大盤子,上面擺滿十來副瓷碗、湯匙,白糖罐,還有一小桶水(洗碗用),抹布等等。一副豆花擔少說也有八、九十斤重,還要頂著烈日沿街串巷叫賣,非得個精壯的勞動力挑不起!年輕時最常看到的洞後埔賣豆花的名叫洪來成,一米七幾的個頭,經常只穿一條背心,頭戴竹笠,腳穿草鞋,肩上搭著一條擦汗的毛巾,他就是這樣長年累月挑著沉重的擔子滿身大汗把人間美食送到我們面前。記得他曾經告訴我,從每天清晨四點多鐘起床磨豆漿,直到把豆花賣完,也差不多下午四點了,一天12小時勞累。原來,在我們品嚐美味的後面竟有如此沉重的體力消耗和艱辛。說實在,我每次見到他都心存敬佩,幾十年了至今還記憶猶新。

時過境遷,從1980年代以後,英都興起水暖器材製造和銷售產業,改革開放的經濟大潮嚴重衝擊了傳統的農業經濟,大部分人務工經商,英都豆花慢慢淡出了人們的視線,溪美鎮也看不到洞後埔人制作、銷售的傳統英都豆花了!

啊!燒燒的英都豆花

昨天在英都五世祠門口偶遇的豆花賣者,不是洞後埔人。他是英東村的衝嶽自然村人。衝嶽是個大村落,在傳統的農耕時代裡,除了種地,還有一項祖傳的手藝:做豆乾。豆乾也是英都的傳統副食品,英都豆乾具有介於豆腐和豆乾之間的硬軟適中的特色,也是南安西部的一項特色豆製品。這位賣豆花者祖傳好幾代人做豆乾,現在做起豆花並非轉行。

與以前賣豆花不同的是,以前是用肩挑叫賣,現在則是改為騎三輪自行車了。這得益於近年來的鄉村路的水泥硬化,平坦的路面可以保證凝固的豆花不因抖動而“破花”,破了就不好吃。還有,現在不用碗做盛器了,改用塑料食用杯,基本上不用洗碗了!

我們聊起了收入問題。他說,現在是淡季,一天製作一盂,四斤大豆,每碗豆花賣2元,一盂買完了扣除成本、大約可掙到60元左右(含工錢)。我說,你應該一碗賣3元。他無奈的說“這個價在英都賣不出去”。我瞭解到,全英都現在也就僅此一家了。

據說,現在南安市區夜宵市場有賣豆花的,是個小攤位,每碗還賣5元以上呢!

感慨之餘,浮想聯翩:面對新的形勢,英都豆花可不能落後於時代,你應該生存下去的,因為很多人的記憶裡有你:

豆花!燒豆花!燒燒的豆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