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明六出祁山,姜維九伐中原,勞民傷財死傷無數,二人應該算是蜀漢罪人還是功臣?

一路走過千山萬水


三國時期,正是我國由貴族政治向士族政治演變的歷史時期,孔明和姜維都是絕頂聰明的人,他們和他們的智囊團做出的決策,一定是當時對蜀漢集團最有利的決策,或者更精準的說,是對蜀漢集團裡的荊州集團最有利的決策。


蜀漢的構成

蜀漢是三國裡成分最複雜的,大體可以分成三個部分,跟隨劉備入川的荊州集團,跟隨劉焉(劉璋的父親)入川的東州集團,以及益州本地的士族集團。他們在蜀國的地位和優先級,也是這麼排的,所以,益州本地士族集團是相當不服氣的。東州集團雖然也是外來戶,但在益州已經經營多年,有一定得根基,優先級最高的荊州集團,反倒在益州資歷最淺。由此來看,蜀漢集團是外來軍事集團控制當地,是一個軍政府,維持社會穩定依賴於自身的軍事能力。

後劉備時代蜀國面臨的問題

劉備舉傾國之力發動夷陵之戰,結果大敗於東吳,損失四萬生力軍,令蜀國元氣大傷。劉備死前安排身後事,把後主劉禪託孤給諸葛亮和李嚴,諸葛亮是荊州集團的二號人物,劉備死後順理成章成為一號,李嚴則是東州集團的領袖,從劉備的安排來看,荊州集團由於軍力嚴重受損,已經不再能夠對其他勢力形成絕對壓制,他不得不向同是外來戶的東州集團妥協,與東州集團合夥壓制益州本地的士族集團。

魏國的情形

漢獻帝劉協自被立為皇帝以來,就一直是個傀儡,東漢朝廷早已名存實亡,曹丕稱帝,是與士族集團妥協的結果,九品中正制替代察舉制,讓更多有才能的人得到施展的機會,比如寒門學子鄧艾,放牛娃出身,能成為三國後期魏國名將,得益於這個制度的推出,但寒門學子想要出人頭地,還必須得依賴士族集團,這讓士族集團在制度層面佔盡了紅利,他們把持著社會階層流通的通道。這項制度改革激發了魏國的社會活力,也使勝利的天平逐漸的向魏國傾斜。

北伐的必要性

魏國改革成功,使它得到快速發展,這項對士族集團極為有利的改革,益州本地的士族集團不可能不知道,他們會躍躍欲試,蠢蠢欲動,甚至有可能向魏國投誠,裡應外合,把外來軍事集團趕出益州。面對這樣的情形,荊州集團和東州集團就不得不重視起來,他們作為先後到來的外來軍事集團,不可能跟隨魏國做同樣的改革,這樣就等同於把自己的命運交給了益州本地的士族集團,他們只能不斷的北伐,轉移內部矛盾。這點諸葛亮和李嚴是很有默契的,所以,兩大託孤大臣,諸葛亮負責北伐,李嚴負責督運糧草。

綜上所述,諸葛亮和姜維北伐,都是為了轉移國內矛盾,說不上是功臣還是罪人,是現實需要他們這麼做。歡迎有不同見解的朋友留言評論~


鄭多維


首先樓主提出的問題,本身就是矛盾的,從提出的問題,也可以看出樓主缺乏歷史知識,首先,諸葛亮沒有六出祁山,這是三國演義的說法,歷史上諸葛亮只有兩次祁山。

諸葛亮一生共有五次北伐,一次防衛戰,共計六次北伐,於起說六出祁山還不如說六次北伐更為恰當。後面樓主說的,諸葛亮、姜維北伐勞民傷財,窮兵黷武,死傷無數,按照樓主說的,諸葛亮和姜維已經是罪人了,何必在討論功臣的問題。但是從這個問題,也可以看得出樓主沒有讀過史書,同時也沒有看過蜀國在諸葛亮北伐的狀態,因為後面說的是不符合歷史。

先說勞民傷財,戰爭多多少少都會有點勞民傷財,這個就需要看你是理解的,如果收穫大於損失這談不上勞民傷財了。窮兵黷武,是指頻繁發動毫無意義的戰爭,在戰爭中造成了將士百姓傷亡慘重。但是反觀諸葛亮,在諸葛亮北伐過程中,以史料記載,諸葛亮北伐期間,民不怨、兵不厭,諸葛亮死後蜀國百姓紛紛要求為諸葛亮建廟宇,劉禪因為不符合君臣禮記拒絕,但是各地百姓私自在路邊建廟祭奠諸葛亮,劉禪無奈建武侯祠。如果說諸葛亮勞命傷財、窮兵黷武,那麼諸葛亮死後,百姓應該高興才對,將士也應該高興才對,為何更加愛戴諸葛亮呢?連被諸葛亮罷官的李嚴,在聽說諸葛亮去世的消息,自己再也等不到諸葛亮重新重用自己,不久抑鬱死了。連跟隨諸葛亮出生入死的士兵也曾說過:跟在諸葛武侯身邊時,沒覺得武侯有多偉大,但是諸葛武侯去世後,才發現至今無人能與其相比。

一個人能流芳萬世,都是偉人,留下廟宇為後人祭奠的人物,更是偉大,如果諸葛亮真如樓主所說那樣,那麼中國有上百所武侯祠為世人祭奠,香火旺盛,這就不符合常理了,一個不得百姓愛戴的人物,百姓是不會去祭奠的。


汐水柔情


如果從國力的角度分析,蜀漢早晚會被曹魏吞併,因為蜀漢只有一個益州,用諸葛亮的話來說就是,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而且當時曹魏掌控的北方地區,人口比蜀漢和孫吳的總和還多,其能創造的經濟價值遠多於南方的兩個偽朝,所以不管是諸葛亮還是姜維都選擇了主動出擊以及東聯孫吳這這兩套戰略。

這兩套戰略有兩點好處:

第一,拉長了戰場寬度。這樣只要蜀漢、孫吳之間配合得當,完全可以讓曹魏陷入被動,顧此失彼。

第二,以攻代守。諸葛亮和姜維都是明白人,即便是蜀漢固守四川天險,也未必能夠獨善其身。如果蜀漢不主動出擊,那麼會被曹魏的時間點會大大提前;如果蜀漢主動出擊,則可以通過戰爭消耗曹魏的實力,延緩蜀漢的滅亡;一旦掌握戰爭的主動權,蜀漢完全可以取得關中地區,利用關中的人口和資源壓縮曹魏的戰爭空間,達到興復漢室的目的。

只不過,第一點很容易做到,第二點不僅僅是很難能做到,而是根本做不到。第二點能否成功不僅在於蜀漢能不能打,而是在於孫吳配合的怎麼樣,能否讓曹魏顧此失彼陷入被動。

答案是不可能的,孫吳也有自己的小算盤。孫吳來自於北方,而官僚集團主要是江東人,也就是南方人,江東人要的是割據自立,而不是什麼興復漢室,所以孫吳也必須要對江東人妥協換取他們的支持。再說,如果讓蜀漢興復漢室,那麼下一步就是磨刀霍霍向孫吳了。

所以,縱使諸葛亮、姜維是天才,他們也無法扭轉這一局面,因為戰爭打的就是國力,蜀漢最終也被曹魏滅亡。

正如杜甫哀嘆的那樣: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全文完


北洋海軍炮手


三國與後來的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最混亂和黑暗的時代,從漢靈桓二帝的物必自腐,而後蟲生,造成董卓進京禍國殃民,接著發生了群雄爭霸與三國紛爭,有些勢力者都在顯示存在感,都想煊耀一番,亂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反認他鄉做故鄉,匆匆上臺、忙忙滾蛋。不只勞民傷財還戰亂頻繁,造成的惡劣影響也很深遠,及至司馬篡魏,搶了曹家的天下以後,他們自己家族內部又掀起兄弟爭權的八王之亂,互相殘殺,互相傷害,為了爭權奪利,形成了都想‘’起而代之、捨我其誰‘’的亂源,所謂的仁義道德成為誤國清談,等到後來終於爆發了各民族之間的殘暴爭端,大動干戈逐鹿中原,形成五胡亂華,百姓罹難,中原淪陷。

至於諸葛亮六出祈山,姜維九伐中原,是蜀漢的功臣還是罪人,我也不好評論,正如三國演義開篇有詞為證: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諸葛亮本身就是個悲劇人物,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舌戰群儒他曾說道:君子之儒,忠君愛國,守正惡邪,務使澤及當時,名留後世。諸葛亮擇主而事,結果蜀漢二世而亡,有心扶漢室,無力可迴天,歷史的悲劇總是沉甸甸的,值得人們去思考,去探究,去覺悟真理、去汲取教訓。我還是認為個人利益要與人民利益相結合才對,才是人生理想的境界與信念,國家因為有你而富強,社會因為有你而進步,人民因為有你而幸福,才是民吾同胞、物吾與也的王道治天下,才是人生的豁達與大度,否則只是時無英雄,徒使豎子成名的情況。


德厚致遠


諸葛亮,字孔明,祖上山東諸城葛氏,為了區別於別的葛姓,總是自報諸城葛家時間長了,成為諸葛之姓。

跑題了!言歸正傳,我是姜公子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諸葛亮六出祁山,姜維九伐中原!先說孔明先生的伐魏功過,其實從兩個方面來看,第一蜀國從先主劉備因關羽張飛之死,傾舉國之力攻吳大敗而歸,託孤於白帝城開始,已經走了下坡路了,精銳消失殆盡。諸葛先生縱使有通天之能也是迴天無力了,所以只能

頻頻出兵以攻為守,保蜀國一方平安!

第二諸葛不善提拔蜀中才俊,用的大部分是荊州舊部,從這點來看不信任的因素也制約了蜀國的發展,他能容忍百姓的愚昧卻容不下官員的才華,這也是老百姓都愛戴他的原因,而官員卻不能盡展才能治理國家。憑一己之力想對抗龐大的魏國,卻是勞民傷財的舉動,雖暫時保蜀國平安卻沒有任何辦法來國富民強。

至於姜維字伯約九伐中原也可以說只是繼承了諸葛丞相的遺志罷了,乏善可陳,也真的不必說了,雖然我也姓姜!



公子小白911


就這個問題不能用簡單的“功”與“罪”來評論。

在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勢下,魏蜀吳不論哪國都有想完成統一大業的志向,就蜀漢當然也不能例外,孔明、姜維都是奔著完成統一的大政方針在努力,這不僅是劉備遺願,也是在有生之年想完成的庶願。雖然勞民傷財,但卻不偏安、苟安。

至於說勞民傷財,如果能拿下中原,要知道中原可是富庶之地,也就解決了,資源、人口、人才匱乏的問題,如果能拿下中原,對完成統一的基礎就更近了一步,於國於民都是有利的。

在當時的局勢下,民可以選擇由任何政權統治,只要生活安寧就可以。但國不可以,國必須是統一的國,只有統一了才會結束頻繁的戰爭,百姓才會有真正安居。所以說“孔明”、“姜維”的北伐也不能說是不對。

從古代到古代,因戰爭而使得朝代更替,成王敗寇,何為功?何為罪?真不好評論!

如果說因發動戰爭死人就是罪,歷史上發動戰爭的人多了,有軍閥戰爭,有農民起義,能說他們是罪人還是功臣。

對於蜀漢的統一大業方針,孔明、姜維應該是有功無罪的,雖然是功敗垂成!


夏有涼風61


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中原,雖沒取得成功,但諸葛亮很理性,每次北伐都事先做好周密部署,進退有序,把損失降到最低。以劣勢的兵力把強大的曹魏打得沒了脾氣,只能被動防守,使蜀漢國民揚眉吐氣。蜀民也以大漢為正朔,對北伐中原還於舊都理解支持,直至姜維九伐中原蜀民都未反抗過。諸葛亮上知天文,下曉地理,五行八卦,奇門遁甲,諸子百家,三教九流無所不精。有積極向上的治國理念,把蜀漢治理得勃勃生機,一生清正廉明,為國躹躬盡瘁死而後已,深受百姓愛戴,是蜀漢最大功臣,也是歷史功臣。1795年來深受世人推崇,他權頃天下,公正賢明,是後世執政者的榜樣,智慧古今第一,不驕不狂,一篇出師表盡訴衷腸,矢志不移,百世流芳。姜維是諸葛亮依缽傳人,文韜武略,忠心為國。繼承武侯遺志,繼續北伐中原。但他原是魏國降將,在蜀漢沒有基礎,在朝廷與士族階層受到許多掣肘,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指揮能力,北伐進攻大打折扣。直到劉禪投降後還想復興蜀漢,以身報國,姜維也是蜀漢功臣,勞苦功高,公體為國。


劉坤忠120



125878215蜂獾


諸葛亮六次北伐,姜維九次北伐,他們都是忠於漢朝的英雄,曹魏政權篡奪東漢王朝的天下,諸葛亮姜維為了恢復漢朝討伐篡漢的曹魏奸臣,帶領蜀漢軍隊北伐中原是完全具有正義性的戰爭,也取得了很多戰役的勝利,給曹魏政權沉重的打擊。

諸葛亮姜維的北伐之所以沒有最終成功,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一是因為對手比較強大狡猾,諸葛亮遇到了老奸巨猾的曹魏權臣司馬懿,雖然諸葛亮佔據優勢,卻無法徹底消滅穩打穩紮的司馬懿。姜維也遇到了實力相當的鄧艾等曹魏名將,互有勝敗,但同樣無法吃掉對手。

二是蜀漢皇帝劉禪與大太監黃皓等昏君奸臣當道,多次給諸葛亮姜維的北伐拖後腿。諸葛亮姜維對蜀漢政權忠心耿耿,他們不可能像曹操那樣挾天子以令諸侯,因此明知道劉禪這扶不起的阿斗是一個昏庸無能的皇帝,卻只能受他的牽制,姜維最終不得不放棄北伐事業避禍,最終導致蜀漢政權的滅亡。

至於說勞民傷財,死傷人命,歷史上哪次戰爭能不勞民傷財死傷人命,諸葛亮姜維北伐沒有像贏政項羽劉秀曹操蒙元滿清等那樣濫殺無辜,已經是難能可貴的愛惜人民的大英雄。


厚德載物49847


諸葛亮北伐中原,前兩次沒什麼阻力,劉禪也很支持他,兵將效力,百姓反對的聲音不多。後面兩次北伐,就不同了,李嚴反對,劉禪也勸諸葛亮在成都好好享福,何必飢餐露宿自找苦吃?但諸葛亮北伐心志堅定,自負其才(司馬懿評語),還是堅持出兵北伐。

劉備建國號為何叫“漢”?就是以漢朝正統自居,他的政權是“漢朝的延續”。既然自認是“漢朝正統”,那麼掃平魏國吳國是理所當然!北伐中原也是劉備和諸葛亮制定的國策。

一,五次北伐,得不償失,國家更弱

但戰爭必須有戰果,有戰功才能服人。諸葛亮五次北伐中原,並無戰功,而損兵折將、耗費錢糧無數!蜀道崎嶇,山路難行,後勤運輸必定徵用數萬民工,耽誤農時,糧食減產,家中青壯都去當兵,老百姓肯定有很大意見!

諸葛亮為統一中原,從228年春至234年冬先後兵出漢中,對曹魏發動五次戰爭。

史料記載五次北伐情形(摘要):

(1)建興六年(228年)春,諸葛亮第一次北伐,諸葛亮設疑兵於斜谷,自己率大軍攻祁山。張郃大破馬謖於街亭,諸葛亮返回漢中。

(2)建興六年(228年)年冬,諸葛亮第二次北伐。出散關,包圍陳倉,攻打二十多天,蜀軍糧盡退軍。

(3)建興七年(229年),諸葛亮第三次北伐,諸葛亮派遣陳式攻佔武都、陰平。魏將郭淮帶兵援救,諸葛亮親自率軍至建威,郭淮撤退,蜀漢成功得到二郡。

(4)建興九年(231年),諸葛亮第四次北伐,蜀軍包圍祁山,司馬懿和張郃帶兵援救。李嚴運糧不繼,蜀軍糧盡退軍。張郃追擊蜀軍至木門,被蜀軍射殺。

(5)建興十二年(234年),諸葛亮第五次北伐,出武功五丈原。與司馬懿僵持達百餘日。秋,諸葛亮病死。

五次北伐,一次大敗,三次無功,只有第三次佔得兩郡。總體來說,得不償失,毫無價值。在6年中,發動五次戰爭,平均一年一次,蜀國弱小,資源有限,錢糧不多,這麼打法,蜀國無法支撐,魏國也被拖累夠嗆!

二,諸葛亮適合做宰相、行政、司法,用兵打仗非其所長

看看歷史對諸葛亮的評價

賈詡評論:諸葛亮善治國。(做宰相合格)

劉曄評論:諸葛亮明於治而為相。

楊洪:西土鹹服諸葛亮能盡時人之器用也。

張裔評論:公賞不遺遠,罰不阿近,爵不可以無功取,刑不可以貴勢免,此賢愚之所以僉忘其身者也。(賞罰分明,治國安民是合格)

司馬懿評論:①真乃天下奇才也!”“亮慮多決少。②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雖提卒十萬,已墮吾畫中,破之必矣。

(在司馬懿眼中,諸葛亮不是稱職的統帥,多謀少決斷,志向大而不懂得見機行事,好用兵卻無確實可行的戰略方針)

張悌評論:諸葛、司馬二相,遭值際會,託身明主,或收功於蜀漢,或冊名於伊、洛。丕、備既沒,後嗣繼統,各受保阿之任,輔翼幼主,不負然諾之誠,亦一國之宗臣,霸王之賢佐也。

陳壽《三國志》評論: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遊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 之內,鹹畏 而愛之,刑政雖峻 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 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諸葛亮做丞相治國安民、執法嚴明是很不錯的。但連年用兵打仗,並無戰功,這是因為打仗要隨機應變,要有奇謀,但這是諸葛亮的短項,他擅長的不是用兵打仗)

三,姜維窮兵黷武,國內反戰情緒高漲

一個國家,已經驗證過的治國路線是錯誤的,就應該調整改良。但劉禪沒有,諸葛亮指定蔣琬做宰相,他也是好戰分子。他見諸葛亮出漢中,後勤供應困難,於是準備造戰船,從水路進攻魏國上庸等地。但很多大臣認為水路進攻,易進難退,萬一失利,要退回來就麻煩了。所以劉禪為了慎重,否決了蔣琬水路攻打上庸的做法。沒多久,蔣琬病死。

等到費禕做宰相,他就反對姜維北伐,處處限制姜維調兵。

姜維北伐,所謂九伐中原,其實是小規模邊境戰爭,但蜀國弱小,經不起戰爭,所以不僅百姓反戰,怨聲載道,朝中大臣和高級將領也反對姜維出兵打仗。

蜀漢景耀五年(262年)秋,姜維率軍出狄道北伐曹魏。老將廖化說:“用兵如果不收斂,必將自食惡果‘,說的就是伯約(姜維字)啊。智謀並未超過敵人,力量比敵人要弱,但用兵卻沒有滿足,這樣的話怎麼能夠生存下去呢?《詩經》說‘我生得不早不晚,偏偏趕上這個時候’,講的就是現在的事。”

廖化說得很準,同年十月,姜維在侯和被鄧艾擊敗,退軍駐紮於沓中。

廖化是蜀漢後期的右車騎將軍,授予節符,兼領幷州刺史,封中鄉侯。官位與張翼相等,而在鎮軍大將軍宗預之上。當時的人說道:“前有王平、句扶,後有廖化、張翼。”

廖化久經戰陣,他知道姜維北伐無成,“智謀未能超過敵人,而力量比敵人弱小,這樣怎能生存下去”?他反對出兵。

延熙十八年(255年)春,衛將軍姜維在朝堂上提議再一次出兵伐魏,張翼反對出兵,認為國家弱小百姓疲憊,不應該濫用武力,只能自守,發展生產,使國庫有餘糧,百姓能安居樂業。但姜維好戰,不聽從張翼的意見。

四,姜維對鄧艾,打仗多失敗

同年夏天,姜維率領張翼等人出兵伐魏,並晉升張翼為鎮南大將軍。(張翼是反戰派,但也被迫隨軍出征,很無奈)

八月二日,漢軍進至隴西郡狄道縣,大敗魏國雍州刺史王經的軍隊,王經退回狄道城,魏軍死在洮水的士兵上萬人。姜維想要趁勝進軍,張翼勸諫道:“可以停止了,不應該繼續進軍,進軍的話可能會毀掉這份大功,就像為蛇畫足一樣。”

姜維大怒,不聽勸諫,剛愎自用,將王經包圍在狄道城內,魏國邊關將領陳泰和鄧艾前來救援。

兩個姜維都打不過一個鄧艾!三國後期第一名將就是鄧艾,是他把蜀國滅了!有鄧艾在,魏國邊防穩如泰山!姜維佔不到便宜,被迫撤兵。

自從張翼在朝堂之上公開頂撞姜維出兵之後,姜維內心就與張翼不和。張翼也是勉強張翼跟隨出征伐魏。

費禕死後,諸葛瞻總領朝政,做宰相。他也是反戰派。但姜維好戰,喜歡窮兵黷武,不事生產,不體恤百姓疾苦,他擁兵自重,說出兵就出兵,諸葛瞻阻攔不住。

所以後來鄧艾行險偷襲江油關,諸葛瞻奉命統兵攔截鄧艾,兩軍會戰於綿竹,諸葛瞻父子戰死。諸葛瞻壯烈前曾說:“內不能抑制黃皓弄權,外不能抑制姜維用兵,國家要亡了,還有何面目回去成都呢!”

姜維好戰而無功,使弱小的蜀國更加積貧積弱,等到司馬昭派兩路大軍伐蜀,蜀國就完蛋了。

搞到蜀國亡國,姜維要負一半責任。是功臣或罪人,歷史早有公論。

大城公

在報刊發表文章原用筆名:東山尹,莊滿,鳴白,營種。

1996~2005年在全國暢銷雜誌包括

廣東省《共鳴》《家庭》《深圳青年》《佛山文藝》《江門文藝》《惠州文學》《同舟共進》《炎黃春秋》《家家樂》《金橋》

河北省《文史精華》

河南省《名人傳記》《人生與伴侶》《時代青年》

湖北省《幸福》《治安縱橫》《知音》《警笛》《今古傳奇》

湖南省《康樂園》

廣西《西江月》《靈水》

海南省《青年時代》

四川省《龍門陣》《分憂》《成都商報》

雲南省《女性大世界》

陝西省《家庭之友》

內蒙古《這一代》

上海《青年一代》《文匯報》

安徽省《戀愛婚姻家庭》

北京《婚姻家庭》

吉林省《演講與口才》《做人與處世》

黑龍江省《家庭生活指南》,等等雜誌報紙發表各類文章160多篇;

創作

123萬字長篇歷史武俠小說《誰主天下》

60萬字長篇歷史武俠小說《還我河山》

39萬字名人傳記《北洋軍閥列傳》

武俠小說在《江門文藝》連載;

撰寫《科學發展觀》理論文章17篇;

創作歷史題材電視連續劇本一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