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說|秦朔:再致上海——一座城市的全球領導力猜想


大家說|秦朔:再致上海——一座城市的全球領導力猜想


2017年12月我寫過《致上海——你將淪為環杭州城市,還是勇當眾城之神》,引起了一些關注和爭鳴。

當時我寫道,“對我而言,如果愛上海,一定不是愛她物質化的面貌,而是愛她的精神、文化和態度”,“我希望上海以更大的胸懷和氣魄,在方方面面對標全球和中國的最佳標杆和案例,努力向著‘21世紀全球最佳大都市’的方向進發”。

今年是我在上海生活的第20個年頭。大學4年,工作16年,這裡已是我居住最久的地方。在這個時間刻度上,忽然很想寫點什麼,對自己是一種紀念,對這座城市是一種感念。

過去兩年多時間,上海舉辦了兩次“進博會”,科創板開板,自貿區臨港新片區設立,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升級為國家戰略。今年對上海更有重要意義,今年是浦東開發開放30週年,也是上海基本建成國際金融、貿易、航運中心之年。

當中國堅持經濟全球化,對全球增長的引擎作用越來越顯著,上海,正從中國的經濟中心向著國際經濟的中心邁進。這是自然演進,也是主動擔當。

上海,要進一步成為“世界的上海”。

與此同時,當中國更加依靠內需,追求高質量發展和治理的現代化,無論是打造科創中心,還是提升“像繡花一樣精細”的城市管理水平,以及在上海大都市圈和長三角一體化中推動公共服務的普惠便利,上海都必須具有更加濃郁和自覺的中國意識,把自身發展和周邊乃至整個中國統籌起來考慮。上海,要進一步成為“中國的上海”。

沿著上述邏輯可以寫很多文章,但此刻觸發我下筆的動力,並不是這些宏大敘事,而是在新冠病毒感染疫情這段特殊日子裡,我所感受到的,上海的“精神、文化和態度”。


大家說|秦朔:再致上海——一座城市的全球領導力猜想

在全國很多地方,談到上海人特別是上海的公務員,人們都會說,素質比較高,講話有水平,內容很正確,滴水不漏。言外之意,缺那麼一點性格。

這一次,因為上海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張文宏的出現,一種更本真、更少修飾的上海性格突然出現了,並在全國吸粉無數。

大家說|秦朔:再致上海——一座城市的全球領導力猜想

“一線崗位全部換上黨員,沒有討價還價”,“最有效的藥是病人的免疫力,我們做的事,是幫病人熬過去”,“你在家不是在隔離,你是在戰鬥,當你覺得很悶,病毒也被你悶死了”,“上海的防控體系很好,屬於少林派,非常乾淨有力,社區防護強大無比”,“上海的發熱門診是110家,北京是76家,新加坡是800家!你說人家是佛系,你搞笑呢,看上去佛系,人家是武當派”……

張文宏通曉中西,科研臨床相結合,專業水平一流。而他說的話,客觀獨立,樸素耿直,幽默風趣,不雲山霧繞,不照本宣科,不條條框框,已經有點“隨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了。他讓我們看到了上海性格的多元化的一面。

而上海像張文宏這樣的“專業化網紅”不是少數,甚至可以說,只要站出來就是一道風景。

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主任醫師謝斌是另一種風格,通俗易懂,但多了幾分人文情懷——“控制靈魂對自由的渴望,切不可輸在麻痺大意”,“請大家再摒一摒,再忍一忍,病毒消散之際,騎馬踏花,看盡山河之絢爛,所有美好不急於一時”,“用知識武裝自己,好過消毒水”,“與其整天焦慮,不如讓身體先忙起來”,“不論是居家辦公還是到公司辦公,都可以化個妝”……

專業是一種力量,專業主義是一種底蘊和素養。成千上萬各行各業的專業主義者聚集在上海,用專業說話,憑本事吃飯,在風平浪靜時不顯山不露水,一旦這座城市遭遇危急和困難,他們就會出現,用知識和正直領航。在上海,潛伏著多少“中國機長”和“蜘蛛俠”式的魅力人物!


大家說|秦朔:再致上海——一座城市的全球領導力猜想


武漢是抗疫第一線,上海共派出89家醫院的1636名醫護人員,分9批次馳援,進駐武漢17家醫院的28個區,包括3個ICU病區、16個重症病區、3個普通病區、6個方艙醫院。他們代表上海,做好了挑重擔的準備,也打了太多可歌可泣的硬仗。但是,當您穿過殘酷的戰況,還可以看到另一種格調。

魏禮群是華山醫院麻醉科的一名90後醫師,他在搶救一名危重患者時,救了一個半小時沒能救回來,出了病房忍不住失聲痛哭。他後來在日記中寫道:“這裡並沒有從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他們不可能拯救一切,但他們做到了不顧一切。

張繼明是華山醫院感染科副主任,他2月4日到武漢,每天十幾個小時連軸轉。2月26日這天上午,他安排好手頭工作,借用方艙醫院的一間簡易辦公室,用雲端在線方式向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16級臨床八年制專業本科生講了一堂“傳染病學”課程。課程是早已錄好的,在線是互動答疑。他說:“我們都是從學生過來的,盡力為學生答疑解惑是老師的責任。上課無小事,上醫的學生都很優秀,我不能虧欠他們啊。在武漢前線抗疫不是放鬆教學的理由。”

治病救人,但並未忘記教書育人。

劉凱是中山醫院的醫生,27歲,在武大人民醫院東院支援。3月5日下午4點多,他護送病人去做CT檢查隨訪,路上看到陽光很好,就停下來,讓住院近一個月的87歲的重症患者欣賞日落。老人說,夕陽蠻好。

大家說|秦朔:再致上海——一座城市的全球領導力猜想

李發紅是華山醫院感染科的醫生,她多才多藝,把美國女歌手克里斯丁(暱稱:叮叮)的《一百萬個可能》改編成《唯一的可能》,醫護人員們一起拍成MV,獻給前線的戰士。歌詞說,“在那瞬間,只有唯一的可能,堅持到底,為最後勝利……待雀鳥歡鳴,櫻花盛開,你平安歸來”。她還把編好的MV發給了叮叮和她的助理,叮叮正忙於博士論文的定稿,但接受了邀請,在美國錄了一段視頻,祝福中國抗疫一線的醫務人員。

壓力讓每個人感到沉重。但我從這些活生生的上海形象中,還看到了一種專業的鎮定,心態的平衡,就像陽光和音樂,能幫助我們稀釋苦難。那是暖的力量,是基於專業素養的定力,給更多人緩壓,而不是不可承受之重。

這座城市有一種特別的調調,在日復一日的日子裡,她不願意太簡單,太素顏,而希望在出門前化一點妝容,有一點調劑,有一點正式感,有一點美。


大家說|秦朔:再致上海——一座城市的全球領導力猜想


作為中國人口最多、對外流動性超強的樞紐城市,上海本身的防控壓力也很大。國外專家曾預測,上海是除湖北外最危險的國內城市之一。

在派出很多醫療精英挺進前方後,上海的一些醫院向70歲以下的已退休主任級醫生打招呼,做好準備,應援本地。

但上海經受住了考驗。截至3月8日上午,上海累計確診342例,累計治癒313例,正在治療26例,死亡3例。

《財新》的報道指出,上海較早即以“極可能人傳人”為前提做出研判,佈局了高標準防疫措施,在市屬各級醫院展開相關的研究、學習、培訓。

1月3日,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簡稱“公衛中心”)張永振團隊拿到一份武漢市疾控中心寄來的不明原因發熱患者標本,40多個小時就得出病毒基因序列全長,經分析發現該病毒與SARS冠狀病毒同源性高達89.11%。

1月5日,公衛中心立即向上海市衛健委和國家衛健委等主管部門報告。1月上旬,上海各家醫院開始廣泛培訓醫生,以防有相關患者來到上海而不會處置,當時設定的一個前提就是“人傳人”。

1月15日,上海市同仁醫院接診首例武漢抵滬的新冠病人,當天就被隔離。公衛中心收治第一名新冠肺炎患者後就進入了全面應急狀態,運轉負壓病房。

張文宏說,上海阻止了新冠疫情本來可能出現的指數增長,“這是在政府多項措施及民眾高度自覺下實現的”。

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副院長吳凡說,上海在第一階段的防控成效得益於交通檢疫、重點地區抵滬人員隔離觀察管理、對患者的及時識別診治(“一人一案”),以及對其密切接觸者的流行病學調查等各個環節銜接順利,且高質量完成。

疫情還未解除,防控還在路上,上海還在嚴防死守,特別是對於空港。從3月6日起,上海16個區駐點人員進駐兩大機場,24小時不間斷值守。機場設立專門的人員集散點,對於原計劃搭乘公共交通、需要居家隔離健康觀察的入境人員,一律由各區安排專車、專人集中接送,嚴格落實14天的隔離。

對於行之有效的防控經驗,上海並沒有高調宣傳,而是一直強調,切不可掉以輕心。這背後所遵循的,還是科學與規律。

大家說|秦朔:再致上海——一座城市的全球領導力猜想


大家說|秦朔:再致上海——一座城市的全球領導力猜想

我家住浦東花木,所在小區有300多戶居民,居委會預約發放口罩,一開始是讓大家到藥店領取,後來改為由居委會派人送到每戶人家的郵箱,以減少居民外出和接觸。從這個小小細節可以看出,基層社區不是簡單地領任務、派任務,而是把事情儘可能做細,做到位。這也是專業主義的精神。

在家裡悶久了,我會走到三八河邊散心,或者開車到江邊,停在一個地方,到江邊步道上走走。三八河邊不知何時新修了一條柏油路,代替了原來的土路,原來氾濫的蘆葦清走了,綠植青青,生機盎然。江邊的步道有好幾個層次,散步的、跑步的、騎車的各行其道,中間還穿插著親子園、花園、假山,等等。如果不是在家禁足,我是很少到這些地方的。作為一個上海市民,突然感到,在不知不覺中,身邊的基礎環境正越變越好。從2015年到2019年,上海的PM2.5年均濃度從53微克/立方米降到35微克/立方米,2019年有309天環境空氣質量指數達到優良。

我很觸動的還有一點,就是無論河邊還是江邊,如此空曠的地方,見到的人們幾乎全都嚴嚴實實戴著口罩,自己不想戴都不好意思。

外地人常常說上海人“最服從管理”,服從是一個方面,對自己負責,不給彼此添麻煩,可能是更深層的原因。

上週微信公眾號“上海圈子”有一篇刷屏的文章《今天的上海讓人熱血沸騰》,說的是上海八家大商場共同參與“無人值守愛心站”的活動,在商場裡設置專門的位置,為外賣小哥和保安、保潔等免費提供“愛心餐食”,如咖啡、飲料、方便麵、漢堡包、盒飯、點心、糖果,此外還有美妝產品、鞋服、消毒液、鮮花等等。這些東西都是商場、寫字樓裡的商家、白領、包括外國友人捐獻的。在文章的留言部分,我看到了這樣的一些回應:

“感謝這些熱心的組織者讓上海變得更加溫暖,是否可以在這些小車上放一些乾淨、無破損的二手物品。一手的貨品主要靠組織愛心商戶參與,而二手物品,我們廣大上海市民都能參與進來。”

“上海,骨子裡透著善良的上海。”

“今天在太古匯看到愛心車了,看到快遞小哥拿起喜茶把蓋子扔掉插著吸管直接喝,有點心酸,這一定是他第一次喝……”

“我們小區也發起類似的活動,大家捐款給疫情期間堅守崗位的保潔、保安,給快遞小哥買吃的,傳遞愛心!”

現代化國際化的時尚魔都,是上海的一面。而這些場景和回應,也是同樣無比真實的上海。我對後者更為看重,因為我們身邊那些最普通也最常見的服務人員,在這裡得到了應有的尊重。沒有他們,也不會有城市的太平。

從17年前抗擊SARS到今天抗擊新冠疫情,人口高密度的上海總是被視為病毒肆虐的“假想敵”。但上海始終讓人放心。我想,從治理角度看,上海大概已經形成了一種“三高效應”,即高效率的政府和高素質的社會,共創高質量的治理。上海有著堅強和深厚的社會資本,幫助這座城市在危機面前,緊張而不慌亂,通過恰當的方式把巨大的壓力一層層分解、化解。而貫穿於“三高”之間的,還是專業主義的能力和品格。

在過去很長時間,上海人都被視為“自我感覺良好”的象徵。其實今天上海人的含義已經非常遼闊,以至很多有上海戶籍的人也不知道誰才是“正宗上海人”。或者說,上海的“正宗”恰恰就是多元混合的不正宗。誰要說自己是正宗,反而會背離“海納百川”的上海精神。但是,從對這座城市的向心力、自豪感來說,上海意識的確又是存在的。

“愛城主義”(civicism),這是一種自自然然的融入,熱愛與責任。上海尊重人民,敬畏人民,人民熱愛上海,相信上海。

大家說|秦朔:再致上海——一座城市的全球領導力猜想


大家說|秦朔:再致上海——一座城市的全球領導力猜想


美國景順集團(Invesco Ltd.)是一家世界領先的投資管理公司,1935年成立,全球管理的資產規模為1.2萬億美元。2月25日,景順全資下屬公司——景順瑞和(上海)股權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在上海虹口區註冊成立。

我和景順瑞和的董事公衍濤做了電話交流。他說,景順2015年、2016年就想到上海做GFLP(外商投資股權投資企業),但當時上海對景順投資非自營性的商業綜合體、物流園區等有限制,只能投資建總部,所以景順去了深圳註冊,這幾年已在國內投資了40億元的城市更新項目。

“最近我們明顯感到上海的開放在加快。上海地方金融監管局和我們有很多溝通,效率非常高,非常務實,允許在一定的投資額度內(如兩億美元),不再對一個個具體項目進行審查。金融局還主動和外管局、落地區工商局、律師事務所等相關機構協調,幫我們落地。疫情期間,他們通過電子郵件、電話會議、微信等和我們溝通,所有資料申報都在網上完成。我們有三個董事,兩個在香港,我在上海,香港的資料要郵過去再寄回來,一回來就報到虹口區,虹口區工商局的幾位同志從家裡趕到局裡辦理。第二天執照就出來了。”

我問公衍濤如何評價上海和深圳的投資環境,他說都很好,請客送禮吃飯那是從來都不用的,都是電話、微信聯繫,頂多是見面溝通一下。上海的特點是門檻比較高,重視聲譽、合規,但符合門檻後就很寬鬆,不再一事一議,從這點看上海的效率更高。

在疫情這段日子裡,管理資產規模1.9萬億美元的美國紐約梅隆(BNY Mellon),有200多年曆史的英國施羅德(Schroder),全球最大的人力資源管理諮詢和金融諮詢機構美國美世投資(Mercer),歐洲著名的獨立私人合夥制投資機構英國柏基投資(Baillie Gifford),紛紛落戶上海。

這是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一個側面,也是上海不斷改善營商環境的一個側面。以外資資產管理試點為例,上海的制度創新包括:拓寬試點企業範圍;支持試點企業擴大投資領域;支持一個主體開展多項業務(不用再開展一項業務註冊一個主體);從原來的定期分批評議,簡化為申請人通過網上提交申報材料,“即申報、即受理、即評議”,等等。

像景順瑞和這樣的案例,在我看來,與其說是上海在搶抓復工復產、引進投資的機遇(金融局領導大年初二就上班了),不如說,這是上海自2017年底以來,對標世界銀行的營商環境標準,通過持續改革,從1.0版到2.0版再到3.0版步步升級,在整個經濟環境的軟實力上實現了躍升的結果。

上海不可能靠優惠政策比拼,不可能靠低要素成本競爭,只有靠優化營商環境。

大家說|秦朔:再致上海——一座城市的全球領導力猜想


大家說|秦朔:再致上海——一座城市的全球領導力猜想

2017年12月,上海優化營商環境改革1.0版出臺,提出了56項改革措施;

2019年2月,營商環境改革2.0版在春節後首個工作日出臺,提出了88項改革舉措和建議。在2019年10月23日世界銀行發佈的《2020年營商環境報告》中,中國總體排名比上年上升15位,名列第31位。中國的代表是上海(權重為55%)和北京(權重為45%)。上海在開辦企業、獲得電力、施工許可、跨境貿易、登記財產等以地方事權為主的評價指標中,辦事環節平均壓縮了30.5%,辦事時間平均壓縮了52.8%;

2020年2月19日,營商環境改革3.0版方案出臺,從全面打響“一網通辦”政務服務品牌、打造更具國際競爭力的營商環境、加強保護和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的制度供給三大方面,提出了32項改革任務。這些任務,基本上都有數字細節的要求。

全面推進開辦企業“一表申請、一窗發放”,開辦企業實現2個環節2至3天完成;

針對1萬平方米以下的社會投資產業類項目,實施線上線下“一站式中心”改革,涵蓋工程規劃、施工許可、監督檢查、竣工驗收、不動產登記、供排水接入等全過程事項,實現5個環節24天完成全過程審批服務;

全面優化電力公司內部流程,壓縮低壓項目辦電時間,做到2個環節10天完成;

實施獲得用氣“310”服務,依託“一網通辦”平臺,進一步減少用戶提交材料及辦事環節,“最多3個環節、1件材料、0跑腿”,等等。

對標世界最高標準,“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沒有完成時、只有進行時”,正是這兩年多來在營商環境方面的死磕,讓上海在中國城市的激烈競賽中交出了出色的答卷。上海靠的是更低的交易成本,更高的效率,以及對於企業家精神的更充分認可與發揚。

我不想重複上海經濟提質增效的諸多數據,讓我感到欣喜的是這樣的案例——

通過貿易便利化的試點,對鮮奶進口“快檢快放+外檢內放”,新西蘭自有牧場的鮮奶直達中國消費者餐桌,從以前的8天縮短為3天;

為了應對特斯拉一期工廠的複雜施工和動態調整,上海採取了“容缺後補”的方法,即在重要的主體材料完整的情況下,允許一部分非主要材料後期補上。通過“容缺”,特斯拉工廠得以邊施工、邊審批,工程進度沒有一天落下。

一家科技公司在寶山註冊,高管中的5名董事及1名監事大部分為日籍,不在中國境內,無法在提出設立申請時提供身份證原件。寶山的市場監管局採用微信視頻與拍照相結合的方式予以變通審核。網上預審、現場收件、現場審批,40分鐘將營業執照製作完畢,下午4點前送到科技公司,一天也不耽誤。

一位投資人要辦理股權轉讓變更,在申請材料提交審核通過後,收到“辦件已出證,待領取”的短信。他家住浦東,上班途經徐彙區行政服務中心,上午7時03分,在24小時自助服務大廳的自助證照櫃刷了一下身份證,僅用30秒便領取到了新的企業營業執照。徐彙區的24小時政務服務模式,打破了時間束縛,讓辦事人想什麼時候辦就什麼時候辦。

我的欣喜在於,在效率驅動、創新驅動、服務驅動方面,上海在發力。這種精益化、內涵提升的努力,使上海商業運行的底層代碼得到了優化和簡明化,從而讓整個經濟和社會受益。這代表了未來的方向。

“一網通辦”大大提升了上海服務的效率。但上海的領導並不滿足,他們說,要優化再造部門內部和跨部門、跨層級、跨區域的業務流程、辦事流程,逐步使企業、市民到政府辦事

“像網購一樣方便”。的確,跟網購比,服務效率提升的潛力還很大。

我所看到的上海變化,讓我意識到:

我生活在一座奉行專業主義的城市,一座有很高治理水平的城市,一座令人安心的城市,一座有紀律、也有愛和溫度的城市。上海的高大上,不僅有天時地利的政策和資本助力,更有內生性的原因,那就是通過在社會資本、制度環境、居民素質等方面的日積月累,實現了城市和人民之間,基於信任的良性互動。這才是這座城市最可寶貴的資本。

我們今天生活於此的上海,是在全球化時代和中國復興背景下,一個新的城市文明的樣本。我們正在共同參與一座具有世界意義的城市的塑造。在中西薈萃、博採眾長的文明交匯點上,上海向著太平洋東岸的綜合性世界城市的邁進,不是可能性的問題,是時間的問題。上海只爭朝夕!

仁者愛人,城市愛民,人民也會從內心裡,把自己的命運和城市的命運緊緊連接在一起。

這篇文章的題目是《再致上海:一座城市的全球領導力猜想》。我並沒有給出全球領導力的定義,也沒有具體展望未來上海的地位,只是從社會資本和制度優化的角度,記下這段日子的一些感受和思考。而我最想和所有上海的朋友們分享的是:

如果我們要創造具有全球領導力的城市——這也是時代賦予我們這座城市的使命與責任——我們就要努力成為最好的城市公民,用專業的態度做好本分的事情,發揮創造力,釋放“助人才能助己”的同理心,讓城市成為我們每個人的命運共同體。

未來上海的任何猜想,都取決於我們每個人今天的努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