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年陝北農民起義十大家,當時闖王李自成還排不上號呢

明朝天啟末年(公元1627年)以後,陝北遍及農民義軍烈火。至崇禎三年(公年1630年),著名的起義隊伍先後有十家。

1.渭北澄城縣王二、鄭彥起義

揭開陝北農民起義浪潮序幕的是渭北王二、鄭彥在澄城怒殺知縣的造反活動。天啟末年,陝西數年持續乾旱,赤地千里,到處發生人食人的慘劇。渭北澄城“土瘠賦重”,本應免徵賑濟,以為養民。但是,官府迫於拯救政權危機,正賦之外增加“遼餉”,並加大上繳皇王宗室祿餉米糧,貪官汙吏也搭車苛取。農家田戶有逃跑能力的草屋一空,無力逃亡的被官府暴力相逼。

天啟七年(公元1627年)二月二十五日,澄城知縣張鬥耀為了多搜刮糧食,在公堂上拷打瀕死饑民,激起眾怒。走投無路的貧苦農民競相傳告,聚集前往縣衙吶喊聲援,張鬥耀見危逃回私宅。怒不可遏的農夫鄭彥不由自主地高喊“我敢殺張知縣”①,追上張鬥耀亂刀砍死。逼上梁山的王二、鄭彥與廣大飢夫餓民無路可退,只得拿起刀槍棍棒,結隊造反,打富劫豪,流轉活動在黃龍山以及西部子午嶺山區的宜君、中部等地,並於次年攻克宜君縣城。崇禎二年(公元1629年)三月,王二、鄭彥與明軍在商洛戰鬥中失敗被俘,遭兵備道劉應遇殺害。

2.府谷縣王嘉胤起義

王嘉胤,今府谷縣黃甫鄉小寬坪村人,曾為明軍守邊士兵,後逃回家鄉。

崇禎元年(公元1628年)十一月,鄉民無糧可食,王嘉胤聯絡同鄉吳廷貴、楊六等,在清水率百餘饑民擁進地主財東家院開倉放糧,樹起了起義大旗。當晚,王嘉胤派數人進入清水堡,打著火把在街道上來回奔跑吶喊,官軍以為大軍來臨,不敢走出軍營。義軍隨即進入清水堡,殺駐堡官軍。天明,義軍聚眾數百,當日又攻克黃甫堡,開倉賑濟。窮人拍手稱快,奔走相告。

入冬,黃河封凍。王嘉胤率義軍踏冰進入山西河曲,攻打縣城,縣令張天德拼死抵抗。義軍初臨戰陣,雜亂無章,傷亡百餘人,吳廷貴犧牲。義軍轉戰數日後返回黃甫,進行整編。

二年(公元1629年)初,王嘉胤率部南下攻打吳堡城未破。三月,義軍再進擊延安、慶陽,王二在商洛遭殺。五月,義軍攻克宜川城,進入黃龍山區和白水王二部屬會合,隊伍達到五千餘眾。同時,安塞、綏德西川、清澗、延川等義軍前來會合,一時隊伍興盛,活動在洛川、中部、宜君、金鎖關、耀縣、陽平關等十餘州縣,烽火燃遍秦、晉、甘、寧等地區。王嘉胤率部進入黃龍山谷,在苜蓿溝紮寨駐守。

三年(公元1630年)正月,王嘉胤指揮義軍北上。王自用、王子順、苗美合兵攻擊延安、綏德,又南下圍韓城芝川;十一月又攻薛峰和韓城縣,轉戰四十餘日,形成進軍關中之勢。同年二月,義軍老回回、橫天王、八金剛、王子順、苗美、上天猴等部渡黃河成功,佔領黃河東西兩岸,往來於晉陝之間,攻克吳堡川口虎頭寨(今名紅寨子)。王嘉胤在神木縣東渡黃河,兵分兩部,一部東進趙城、洪洞、汾陽、霍縣等地,一部西攻石樓、永和、吉縣、隰縣等。四月進攻保德州時,知州王國珪早有準備,高城固壘,未能攻克,王嘉胤夫人被俘入獄。六月,王嘉胤率部回師府谷,佔領黃甫、清水二營,攻陷府谷縣城和神木縣城,八月攻克孤山堡。

明總督楊鶴、巡撫洪承疇、總兵杜文煥圍攻義軍,並進剿府谷城。王嘉胤夜襲明軍營寨,引起洪、杜兩部黑夜混戰。后王嘉胤兵弱,接受招撫,部屬黃虎、小紅狼、一丈青等受撫領到了“免死牌”,並被委以延綏職官。陝北各處受撫義軍為數不少,一般兵士返回鄉里,將士思想波動。九月,陝西巡按御史李應期預謀設宴,在綏德州城殺害王子順等受撫頭領。年底,久戰無功的主剿官杜文煥為了假冒報功,在延川指揮軍士殺害無辜百姓199人。面對官府殘殺受撫義軍的殘暴行徑,廣大貧苦農民又一次舉起造反的大旗。

同年七月,王嘉胤聯合蒙古族民萬餘騎,佔據府谷城,重舉造反大旗,至靖邊寨與明軍大戰。八月,佔據府谷大小寬坪、張山口、劉家塢,建立4寨駐守,部屬齊三防守皇甫川。明總兵杜文煥率軍圍剿皇甫川,王嘉胤從府谷城突圍,殺明將遊擊李顯忠,又東渡黃河入晉。山西總兵王國樑出動西洋大炮,轟擊義軍渡河船隻。義軍入水遊至對岸,與官軍肉搏。河曲鄉民王可貴引眾從城內殺出,打開城門,義軍佔領河曲城。陝北高迎祥、張獻忠、王自用來河曲會合,共推王嘉胤為王。王嘉胤以河曲為根據地,沿兩岸開創新區,並在河曲建立義軍指揮中心,自號“橫天一字王”,並封王自用為左丞相兼軍師。明洪承疇、杜文煥又引兵進攻孤山堡,部將李僉被殺。在此期間,延安義軍王子順、張述聖、姬三兒等首領於綏德西川兵敗被服。苗美等率眾八百餘從綏德轉移至清澗,再至延川的賀家灣;苗美叔父苗登霧、苗登雲佔據安定堡城。杜文煥緊追不捨,後苗登雲、苗登霧投降明官府。明都司王仲寧率軍在延川等地鎮壓義軍,苗美部下叛變,殺害苗美,獻首級於官兵。義軍將領飛山虎、大紅狼遭官兵殺害。王嘉胤聞訊,火速馳援,攻克延安、慶陽地區多處堡寨,殺傷大量明軍,延安義軍又迅速掀起反明熱潮。

四年(公元1631)正月十六日,王嘉胤率義軍與明軍戰於神木菜園溝,明軍潰敗。崇禎帝急召山西按察使杜喬和陝西參政劉嘉遇進京,於文華殿聽王嘉胤義軍事。又下詔:“命御史吳甡赴陝西賑饑放糧。”此時起義烈火沖天,鎮壓和招撫已無法挽回敗局。山西聞喜、稷山有王嘉胤義軍20萬。王嘉胤在神木戰敗官軍後,復佔山西河曲城。四月,明廷放糧賑饑不濟後,又命延綏副總兵曹文詔率裨將曹變蛟、艾萬年、袁廓守等2萬官軍開赴河曲鎮壓起義軍。王嘉胤身邊兵力不足,與明軍血戰近兩月,寡不敵眾,於四月十八日被迫退出河曲。王嘉胤指揮義軍且戰且退,在山西陽城、沁水一帶與當地義軍會合。王嘉胤與主力會師後,重振軍威,恢復了戰鬥力,開闢新戰場,赫赫有名的官軍名將尤世威和兒子尤人龍也吃了敗仗。明軍一籌莫展之際,曹文詔發現部下有一名叫張立位的士兵,是王嘉胤從府谷縣堯峁村新娶夫人張氏的親弟弟,便生毒計。曹派人找張談話,用提升軍官加俸祿等手段,收買為奸細,隨即以假降之計打入義軍,伺機行刺。張立位打入義軍後,用甜言蜜語和親戚關係迷惑了王嘉胤,很快受到重用,竟當了帳前指揮。此後,張立位又按照曹文詔的密示,引誘王嘉胤部將王國忠叛變為奸。

四年(公元1631年)六月二十一日,曹文詔率軍圍王嘉胤部。當晚,官兵舉火為號,張、王二人突然將王嘉胤殺死在陽城南山營地,王夫人張氏當即上吊自殺。官軍發起攻擊,義軍猝不及防,損失慘重,右丞相白玉柱投降。

入晉義軍時有三十六營,號稱20萬兵力。三十六營首領有王自用(號紫金梁,綏德人),張獻忠(號八大王,定邊人),張一川(號掃地王),邢家米(號邢紅狼),李老柴(號黑煞神,洛川人),羅汝才(號曹操,宜川人),郭應聘(號亂世王),李自成(號闖將,米脂人),劉國能(號闖塌天),周清(號滿天星,清澗人),馬守應(號老回回,綏德人),李晉王(不詳),黨家(不詳),破甲錐(不詳),八金剛(不詳),張應金(號混天王,延川人),拓養坤(號蠍子塊,清澗人),高迎祥(號闖王,安塞人),趙勝(號點燈子,清澗人),張存孟(號不沾泥,綏德人),張文耀(號張妙手),白九兒(不詳),一陣風(諢號),七郎(諢號),大天王(諢號),九條龍(諢號),四天王(諢號),劉九思(號上天猴),丫頭子(諢號),齊天王(諢號),映山紅(諢號),催山虎(諢號),沖天柱(諢號),油裡滑(諢號),賀一龍(號格暸雁、革裡眼)。王嘉胤死後,大家公推王自用為盟主,組織、指揮、協調義軍的活動,轉戰在山西和陝西地區。同期,留在陝西的農民軍郝臨奄、劉汝金(號可天飛)和獨行虎(綽號)等,率部在定邊縣南白馬崾嶮的鐵角城山區耕牧、練兵;而一丈青、獨頭星等率領義軍活動在洛川、宜川、中部三縣廣大地區。

3.安塞高迎祥起義

高迎祥,又名如嶽,今安塞縣王家灣鄉高家川村(有說譚家營鄉龍山村)人,世代務農。崇禎元年(公元1628年)十一月,高迎祥與弟高迎恩等人揭竿而起,打開地主糧倉,救濟饑民,數日隊伍擴大至五萬餘。高迎祥率部活動在延安、慶陽地區,後至黃龍山區與王嘉胤部會合二

三年(公元1630年)十一月,高迎祥隨王嘉胤、王自用部會合東渡入晉。四年(公元1631年)六月王嘉胤遇難後,陝晉各路義軍結成36營,高迎祥為領袖之一,推稱闖王。是時,李自成及侄李過、張獻忠等部亦東渡入晉。義軍眾20萬,分道四擊,相繼攻克了寧鄉、石樓、稷山、聞喜、河澗諸州縣。

五年(公元1632年),王自用統領高迎祥、馬光玉、張獻忠、李自成合攻蒲州、大寧、陽城。八月,攻克大寧、隰州、澤州、壽陽,全晉震動明廷乃罷巡撫宋統殷,以許鼎臣督賀人龍、左良玉軍8000人進駐平陽;宣大同總督張宗衡督張應昌、頗希牧、艾萬年兵7000人堵汾州,妄圖一舉剿滅義軍。義軍入磨盤山,三路禦敵。高迎祥棄澤州、壽陽,率部南逾太行,攻濟源、清化、修武,圍懷慶,潛入西山,直搗順德、真定,進逼京畿,京內大譁。後受盧象升阻擋回師屯兵太行二

六年(公元1633年)春義軍失利,王自用捐軀二六月,高迎祥奇兵出太行,沿摩天嶺西下抵武安,擊潰明總兵左良玉軍,乘勝襲取懷慶、彰德二府,連攻衛輝。七月與張獻忠等部合兵河北,八月戰明將湯九州部於河南的牛尾、柳泉、猛虎村。十一月,高迎祥計賄監軍太監楊進朝,在黃河封凍之際,以假降手段從毛家寨飛渡入豫,破澠池、伊陽、盧氏三縣;又借道盧氏山,走內鄉,經棗陽、當陽進入湖廣,破夔州、攻廣元、逼四川。

七年(公元1634年),明廷擢陳奇瑜為兵部侍郎,總督山陝、河南、湖廣、四川諸路軍馬,與鄖陽巡撫盧象升水陸並進,四面包圍夾擊義軍。義軍四出河南、淅川、商雒等處。高迎祥、李自成入陝,誤入興安(今安康)車廂峽。時逢大雨兩月,馬乏倒斃,弓矢皆脫。高迎祥納部將顧君恩計,以假降驕敵,遂率部度棧,突圍入關中。明廷正準備彈冠相慶,驚聞義軍突圍,群臣交章彈劾,陳奇瑜削籍戍邊,洪承疇代之。高迎祥、李自成乘洪承疇處置西寧兵變無暇東顧,率部入鞏昌、平涼、臨洮、鳳翔諸府數十州縣,擊敗賀人龍、張天禮軍,殺固原道陸夢龍,圍隴州四十餘日。待洪承疇捲土東進,高迎祥、李自成已入終南山。後東出,破東州、靈寶、汜水、滎陽,聞左良玉軍將至,移師梅山、溱水間,分兵拔下蔡,燒汝寧。

八年(公元1635年)一月,偵聞洪承疇與朱大典併力入豫進剿,高迎祥遂召集各路義軍,十三家72營首領會聚滎陽,共商應敵之策。十三家首領有老回回(馬守應,綏德人),曹操(羅汝才,宜川人),革裡眼(賀一龍),左金王(賀錦),亂世王(郭應聘),射塌天(李萬慶),橫天王(張應金,延川人),混十萬(馬進忠,延安人),過天星(張天琳,清澗人),九條龍(不詳),順天王(不詳),闖將(李自成,米脂人),八大王(張獻忠,定邊人)。會上經過激烈的爭論,一致同意採納李自成“一夫猶奮,況10萬眾乎!官兵無能為也,宜分兵定所向,利鈍聽之天”的建議,分路四出攻敵。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東進,破霍丘、攻壽州,入潁州殺知州尹夢龍、州判趙士寬、尚書張鶴鳴。乘勝輕取鳳陽,焚皇陵,殺留守朱相國,指揮袁瑞徵、呂承蔭,知府顏容暄,推官萬文英等,盡放囚犯百餘人。崇禎聞報,幾欲驚死,素服避殿,哭告祖廟,市斬鳳陽巡撫楊一鵬。四月,高迎祥、李自成西趨歸德,會合曹操、過天星等部義軍復入陝西。五月,高迎祥與各路義軍會師陝西,合兵20萬直逼西安,連營50裡,烽火照西京。洪承疇、曹文詔死守西安府城。高迎祥移兵西攻平涼,設伏寧州湫頭鎮,誘殺明將艾萬年、曹文詔。七月,復向西安挺進未果,西走武功。8月,破隴州、扶風、岐山等縣。九月,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合兵,與洪承疇大戰關中。十月,義軍戰明軍不利,張獻忠等部出潼關,分十三營東進。高迎祥、李自成大戰渭南、臨潼,東逾華陰南原絕嶺,出朱陽關。十一月,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會師河南閔鄉,合攻左良玉軍,進取陝州,直逼洛陽。攻佔光州、霍丘後,向江北挺進。

九年(公元1636年)一月,高迎祥、李自成攻廬州,取含山、和州,殺知州黎宏業、御史馬如蛟等;繼圍滁州,與盧象升、祖寬、羅岱、楊世恩等部激戰朱龍橋。高迎祥等北攻壽州不克,西入歸德。二月,攻密縣、破登州,擊殺明將湯九州,進軍鄧州、鄖陽。三月,高迎祥與李自成分兵,由鄖襄入興安、漢中與張獻忠會師。五月,高迎祥復入湖廣。

同年七月,高迎祥出南山,揮師直驅西安,軍至周至黑水峪,遭陝西巡撫孫傳庭伏擊被俘,押至北京,不屈就義。

4.延川王自用起義

王自用,綏德州人(別號王和尚、紫金梁),崇禎元年(公元1628年)十一月與張應金(延川人,號混天王)在延川起義,連續攻克延川、清澗、米脂等城寨。

二年(公元1629年)春,明總兵杜文煥至清澗進剿王自用、張應金義軍。義軍向西轉戰至甘肅東部,攻克平涼,後與王子順聯合圍攻韓城。年秋返回北部,張應金、苗美等活動在清澗、米脂等地。

三年(公元1630年)三月,明軍調集大量軍隊圍剿義軍,王自用率部轉戰至山西,與王子順時分時合,攻州佔縣,殺富濟貧。夏季,與王嘉胤聯合,為義軍中重要首領。十一月,王嘉胤在山西河曲稱王,封王自用為左丞相兼軍師。

四年(公元1631年)王嘉胤犧牲後,轉戰山西的各路義軍共推王自用為盟主。各路軍共36營寨,有將領二百多員,士兵二十餘萬。七月,王自用指揮義軍連克長子、沁水、竇莊、澤州(今陽城)。竇莊是沁東軍事要衝,錦衣衛都督張道俊、戶部主事張道澤故里。鄉民訓練有素,武器裝備精良,張母霍氏領民守寨。義軍奮勇攻殺,破寨殺張母霍氏。九月初又南下攻克河南濟源和溫縣,月底回陝攻克中部縣城。年底,義軍又入山西,攻克山西西部的分寧、石樓、稷山、聞喜、河津等地,佔領了晉南大片土地。

五年(公元1632年)七月,王自用部張應金在延川永寧關(今延水關)駐守,明將李卑(榆林衛人)和參將馬科率官軍剿殺義軍620餘人,張應金率部突圍。九月,王自用、張獻忠義軍二十餘萬遍及武安、陟縣、輝縣等地。二十四日進佔武修縣城,殺知縣劉鳳翔、縣尉周玖傳、典史於宋彬等,開倉釋獄,焚燬文卷檔案。未久,又圍攻懷慶,殺參將黃士英。十一月,36營義軍兵分四路攻交城、霍州,佔領壽陽,攻克遼州(今左權縣),明朝在山西的統治勢力基本摧垮。

明廷極為震驚,一方面調集軍隊合圍,另一方面策劃計謀,分化瓦解義軍內部力量。王自用部屬韓廷憲叛變,謀殺未逞,但造成義軍分裂為七大部分。

六年(公元1633年)正月,義軍分三路進入河南,越太行逼近京畿南部,佔領沙河、邯鄲、順德等地,有進軍京師之勢。崇禎帝極為恐慌,忙調左良玉來剿。義軍嚴陣以待,全力拼殺,殲敵七千餘,左良玉大敗。明廷又遠調四川總兵鄧玘,另以石柱土司馬鳳儀為副總兵,率兵前來增援。五月,義軍在磁州腹背受敵,退回武安老營。鄧玘、馬鳳儀率軍尾追而來,把義軍重重包圍在武安南部25公里地的尖山。王自用、馬守應、高迎祥、張獻忠、李自成等各路奮力衝殺,斬殺馬鳳儀,奪路突圍。王自用左衝右殺,銳不可當。鄧玘兵突放暗箭,王自用咽喉、手臂等處連中五箭,仍奮力拼殺。但眾寡懸殊,義軍漸不能支,遂轉入武安和林縣的深山裡。五月中旬,王自用因傷勢過重而亡。王自用犧牲後,義軍公推高迎祥為盟主,其部2萬軍士歸李自成。

5.綏德西川張存孟起義

張存孟,號不沾泥,崇禎元年(公元1628年)在綏德西川(今大理河川)率領饑民起義。三年(公元1630年),西川“窯寨絕險,六十有四”,所有地勢險要的寨堡都被農民義軍佔領。盡是義兵,幾近無民,男女老少都加入造反隊伍的行列。

四年(公元1631年)二月,張存孟率部與王嘉胤部活躍在延安以南的洛川、中部等地。四月進攻米脂,原王子順部李自成、侄兒李過前來加入張存孟部,任隊長。張存孟部連擊葭州不利,退回大理川。明官府王承恩、侯拱極、張應昌率軍追剿至大理川,屯駐雙湖峪。張存孟被逼率部逃至關山嶺,明都司馬科繼續追剿。張存孟殺部將雙翅虎,偽縛王自用受撫於官府。李自成藏匿於山間深溝,得以倖免。張存孟餘部歸李自成,自立一軍,東渡黃河入山西絳州,加入高迎祥部。

四年(公元1631年)十一月,張存孟重新舉起造反大旗,率部攻克安定堡,駐屯月餘明總兵王承恩追剿,張存孟轉戰綏德。明總兵曹文詔同遊擊左光先、崔宗允、李國奇等5路軍,在綏德懷寧川、黑水峪、封家溝等地圍剿,直至祁家高梁。義軍首領張一川(號掃地王)兵敗遭殺。

五年(公元1632年)三月,張存孟戰敗被俘,在綏德遭殺害。餘部繼續活動在西川等地,被王承恩圍剿,首領喬六(吳堡人)投降於明軍。

6.宜川王子順起義

王子順,清澗人,又名王子爵(號王左掛、左掛子),崇禎元年(公元1628年)十一月夥同苗美(號橫天王)、飛山虎、大紅狼等聚眾四千餘,在宜川龍耳嘴起義,轉戰在延安及渭北一帶。

二年(1629年)一月,李自成起事,加入王子順部。時王子順義軍分八隊,隊長分別為錢眼兒(諢號,姓名無考),點燈子(趙勝),李晉王,蠍子塊(拓養坤),老張飛(無考),亂世王(郭應聘),夜不收(無考),闖將(李自成)。四月,明廷洪承疇率軍在雲陽(今淳化)圍王子順等,王子順突圍東走黃龍山區神道嶺

三年(公元1630年)一月,王子順率部攻打宜川城不克,隨攻韓城。明軍失利,洪承疇率兵馳援。時苗登雲、苗登霧起義於安定,王子順又轉戰至清澗、綏德西一帶。明總兵杜文煥、延安知府張輦、都司艾穆等追剿。王子順、張述聖、姬三兒等二百餘人被迫降於官府,並駐綏德。部眾苗美堅持鬥爭,率兵轉戰在延川賀家灣。官兵圍剿,苗美被叛將李攀龍(清澗人,庠生)殺害。李自成部投奔了張存孟。

三年(公元1630年)八月,義軍白汝學部4000人攻綏德,王子順準備內應,舉兵再起。不幸消息敗露,與大紅狼、飛山虎、苗登雲、苗登霧等98名首領被陝西巡按李應期和巡撫洪承疇誘殺。

7.清澗趙勝起義

趙勝,又名趙四兒,清澗人。幼年家境貧寒,白天種田,夜晚在村東石油寺借光秉燭苦讀,故號“點燈子”。時訛傳趙勝酷似黃巢,點燈孤寺,著作兵書,有謀反之嫌,官府即將拘捕。趙勝害怕誣陷入獄,於崇禎元年(公元1628年)在花巖寺(今解家溝鎮)聚眾起事。趙勝部義軍“旋撫旋叛”,時眾時寡,少則5000~6000人,多則萬眾;或向東進入山西,或向西返回陝西,活動在黃河兩岸之間。二年(公元1629年)會合王子順部,擔任二隊隊長。

三年(公元1630年),趙勝率部與洛川李老柴部轉戰於延安以南地區。五月,與劉九思(上天猴)合軍攻克金鎖關城,斬殺都司王廉。

四年(公元1631年)三月,趙勝同整齊王(張胖子)、張存孟餘部控制宜川、洛川、宜君和中部等地。五月以萬餘眾進攻韓城、郃陽和靈州(今寧夏靈武),同明將張全昌激戰3日,傷亡三百多。繼而轉移至鄜州,會合其他義軍攻伐鄜州城,被明軍追殺六百餘名,於桑落鎮被洪承疇、曹文詔擒獲投降。不久走至宜川、雒州,舉旗再起。六月,王嘉胤犧牲,趙勝與拓養坤、劉九思、一陣風等在王自用部下為三十六營首領之一。七月,趙勝在山西,與追剿至山西的明洪承疇、艾萬年軍多次激戰。趙勝和李自成等率部連破隰州、蒲縣,會集於沁水。後寡不敵眾,退至石樓。綏德知州周士奇、守備孫守法伏兵河西,以叛將賀思賢為嚮導,渡河夾攻。九月十八日夜,趙勝於山西石樓縣康家山突遭襲擊。趙勝赤身提刀,倉促應戰,被賀思賢殺害。

8.洛川李老柴起義

崇禎二年(公元1629年)三月,洛川籍民李老柴(別名黑煞神)夥同諢號五虎、一座城等起義,不久便與黃龍山王嘉胤、王自用、張天琳、拓養坤眾部數萬人活動在黃龍山等渭北地帶。四年(公元1631年)五月二十九日,李老柴、李自成率萬餘人自慶陽合水縣和延安兩路進軍中部縣,在城內田近奄的內應下,攻破縣城。明延綏副總兵曹文詔和張福臻圍追義軍,李老柴等轉戰至延安北。十一月.李老柴、一座城至安定,八十餘人乘夜從城南高山上攻擊安定城,官府二百餘守軍逃遁。次日義軍進城,屯住十二日。明榆林官兵到來,義軍當即撤離,北上攻克葭州城,不久在明兵備道郭景嵩率軍圍剿中戰死。

9.靖邊寧塞堡神一元、神一魁起義

神一元、神一魁兄弟,明末靖邊寧塞堡(今吳起縣長城鄉黃澗村)人,初服兵役,為延綏衛指揮使神英的僕人。

崇禎三年(公元1630年)十二月,神一元、神一魁、高應登率三千邊兵起事,攻克寧塞堡,殺寧塞堡參將陳三槐,並連陷新安邊堡。再攻定邊營未下,隨即聯合河套蒙古族千餘騎進攻靖邊堡(今靖邊新城堡)3日。鎮靖參將常懷德赴援,義軍趁夜登上城牆與明軍激戰,並縱火焚燒北門,明軍用水滅火。因守堡兵力太強,攻城未下,義軍撤至柳樹澗堡,攻佔堡城。

四年(公元1631年)一月,在王嘉胤部攻克山西河曲的同時,神一元在西路攻克保安縣,部將李九相斬殺縣吏胡國定。接著進軍隴東,攻克合水,圍慶陽城。三月,延綏副總兵張應昌率大軍圍剿。十九日,神一元、高應登在激戰中陣亡。神一魁率部突圍,西走寧夏,明總兵杜文煥與賀虎臣合兵追剿。神一魁部萬餘人進軍慶陽,殺明軍五百餘名,勢力大增,又攻克合水縣。明遊擊伍維藩剿戰,義軍傷亡五百餘。陝西總督楊鶴招撫,四月神一魁於寧州(今甘肅寧縣)降於官軍。楊鶴羅織神一魁“十大罪狀”,又予以“赦免”,任職守備。同時,密授部屬賀人龍設宴誘騙,殺神一魁的部屬,以及另一支義軍首領茹成名和部眾共計320人。

同年六月,義軍首領張孟金等從鄜州進軍靖邊城,與明軍張應昌交戰於真水川,義軍敗。九月,神一魁再舉義旗,佔據寧塞城,趕走守將吳弘器、範禮二人,明張應昌前往圍剿。九月部將黃友才殺害神一魁。

崇禎五年(公元1632年),神一魁餘部紅軍友、李都司、杜三、楊老柴、郝臨庵、劉六(劉道江)、劉汝金(號可天飛)等轉戰在子午嶺山區至鐵角城(今定邊白馬崾嶮鄉鐵角城村),後轉移至甘肅平涼,計劃從鳳翔走漢中。明洪承疇、曹文詔合力圍剿於西壕,紅軍友、李都司兵敗被殺。

10.定邊柳樹澗堡張獻忠起義與大西政權

張獻忠,萬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九月十八日出生於柳樹澗堡劉渠村(今定邊學莊鄉高廟灣村劉渠莊賊溝灣)軍戶家庭。張父為手工業者,經營小買賣,家境略好。張獻忠幼年讀書,粗通文學,自稱“斯文一氣,學而未成”。青年時在官衙做捕快,當邊兵。因犯軍紀,將要處死,被陳洪範救免,杖責囚禁,出獄後窮無所歸。

崇禎三年(公元1630年),陝北各路義軍蜂起,張獻忠在米脂入夥。因“臨戰輒先登,於是眾服其勇”①,與羅汝才等佔據吳家山、黨家坪、薛家崖等米脂18寨,率一千九百餘眾,諢號黃虎,獨成一隊,自稱西營八大王。四年(公元1631年)受官府招撫,五年又復起造反,轉戰山西,為王嘉胤屬下三十六營十八首領之一。六年(公元1633年)隨王嘉胤、高迎祥轉戰晉豫陝等地。七年(公元1634年)與李自成合兵轉戰四川,連取巴州、通江等縣,然後回師陝西。

崇禎八年(公元1635年)正月“滎陽大會”後,張獻忠隨高迎祥離開河南,向東南進發。一月十五日攻佔了明王朝的中都鳳陽(今安徽鳳陽),織繡旗幟,自稱古元真龍皇帝。因與高迎祥的部將李自成不合,張獻忠率部南下廬州(今安徽合肥)。九年(公元1636年)正月,高迎祥率軍東進,與張獻忠聯合圍攻滁州(今安徽滁縣),為明將盧象升、祖寬所敗。十月,張獻忠聯合老回回、羅汝才等部大舉東進,兵鋒直指南京。次年四月,大敗明軍於太湖附近的豐家店,斬明將四十餘名,殲敵六千餘眾。時兵部尚書、內閣大學士楊嗣昌策劃了“四正六隅十面張網”的圍剿戰略,令熊文燦專攻張獻忠。不久,張獻忠在掛車河為明軍所敗,被迫退駐湖北鄖襄山區。十一年(公元1638年)春形勢更趨惡化,李自成在川北梓潼中伏大敗,與張獻忠長期聯合行動的劉國能投降明軍。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張獻忠“假借招安名色”偽降熊文燦,駐守谷城,積蓄力量,等待時機。張獻忠偽降後,表面上“跪拜有禮節”,實際上卻“驕不奉法”,“不放兵、不應調,不入見制府”。

崇禎十二年(公元1639年),河南、江北旱蝗,饑民遍地。張獻忠在谷城重舉義旗,“殺知縣、劫軍縱囚、毀其城”,與羅汝才等部聯合,七月末在房縣羅猴山大敗明軍左良玉、羅岱等部,殺敵萬餘人。明廷震驚,處死熊文燦,又派督師楊嗣昌出京,調集各路明軍,專剿張獻忠。楊嗣昌到達襄陽後,制定了一個從四面八方包剿農民軍的“圓盤大計”。崇禎十三年(公元1640年)二月,張獻忠在太平縣(今四川萬源)的瑪瑙山區為其所敗,損失慘重,僅率千餘騎北走岔溪、千江河等地。四月,率軍突破明將左良玉的防線,再度入川,與羅汝才合於巫山。楊嗣昌尾隨追擊,張獻忠以流動戰術縱橫馳騁,長驅五六千里,沿途焚驛舍,殺守卒,隔斷四川與湖廣(今湖南、湖北兩省)明軍的聯絡。抵當陽(今湖北當陽縣)時,聞知楊嗣昌大營所在地襄陽城防空虛,即遣軍一部阻截尾追明軍。張獻忠親率兩千精騎,一晝夜急行軍150公里,於二月初四抵襄陽境。隨即派二十餘騎喬裝明軍,持繳獲楊嗣昌的軍符、令箭入城。當晚,城中內應縱火,張獻忠率軍攻城,裡應外合,於次日凌晨攻佔襄陽,殺襄王朱翊銘,繳獲大量軍資、器械、餉銀,楊嗣昌聞變自殺。攻克襄陽後,張獻忠率軍進入河、南。羅汝才與張獻忠意見分歧,依附李自成。張獻忠實力削弱,結果在信陽為左良玉所敗。張獻忠身負箭傷,率殘部投靠李自成。因與李自成舊隙未釋,李不願接納,幸得羅汝才撥兵馬資助,才得逃脫東進,後與一斗谷、瓦罅子、“革左五營”等部聯合。崇禎十五年(公元1642年),張獻忠進入湖廣,佔領重鎮武昌,稱大西王,處死楚王朱華奎。設立六部尚書、五軍都督等官員。七月,因受明將左良玉逼迫,率軍南下。崇禎十六年(公元1643年)冬,張獻忠率部向四川移動。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正月到達萬縣,六月攻佔了重慶,八月奪取成都,然後派兵四面出擊,控制了全川。

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十一月,張獻忠在成都正式稱帝,國號大西,紀元大順,並完成一系列建國事項。一是設立政府機構,委任職官。朝廷設丞相,汪兆齡為左丞相,嚴錫命(四川綿州人)為右丞相。設立六部,胡默為吏部尚書,王國麟為戶部尚書,吳繼善為禮部尚書,龔完敬為兵部尚書,李時美為刑部尚書,王應龍(延安人)為工部尚書。二是開科取士。三是確定軍士建制,編正規軍48營,以孫可望為監軍節制文武平東將軍,劉文秀為掛先鋒印撫南將軍,李定國(綏德人)為安西將軍,艾能奇(米脂人)為定北將軍。建置有御營提督、提督皇城都指揮、水軍提督、大將,其中大將統轄鎮兵或分巡各州縣。各州縣還建制地方武裝裡兵,按戶口三丁抽一,國軍出征,裡兵守城。

清順治三年(公元1646年),清肅王豪格率吳三桂等部全力南入四川,大西軍北上抗清,駐紮西充、鹽亭一帶。清王朝多次派人向張獻忠勸降,張獻忠毅然選擇聯合南明、一致抗清的道路,並囑咐義子孫可望:“我死,爾急歸明,毋為不義。”十一月,大西守護川北門戶朝天關將領劉進忠叛變降清。清軍入川,連破數城,進抵西允鳳凰山下。十一月二十七日,劉進忠引領清軍偷襲張獻忠老營。張獻忠未著盔甲,陣前察看軍情,突遭清軍騎兵襲擊,中箭犧牲,時年41歲。

張獻忠犧牲後,大西軍在李定國的領導下,與南明永曆王朝聯合,轉戰於湘、滇、黔一帶,堅持抗清鬥爭16年之久。

陝北農民起義大潮中,還有許多小股義軍,有的投奔於十支起義大軍,有的被明軍剿殺或招撫解散。

崇禎四年(公元1631年)十一月,安塞譚家營人譚雄率領饑民起義,攻克安塞縣城,駐守月餘,被明總兵王承恩剿殺五百餘。譚雄被招撫投降,後被設計殺害。

同年十二月,葭州民任可學、申在庭、馬丙貴等在南部荷葉坪村起義,被榆林兵備參議樊一衡打敗,追至關溝殺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