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前演《紅牡丹》姜黎黎兩次歷險 片中插曲比電影還火

1980年,由長影廠攝製的反映舊社會雜技藝人傳奇故事的影片《紅牡丹》登上銀幕,立即贏得觀眾喜愛。影片由導演薛彥東、張圓聯合執導,片中那首插曲《牡丹之歌》,隨後紅遍全國城鄉,成為久唱不衰的經典。

而長影青年演員姜黎黎,也因為主演《紅牡丹》,而成為紅極一時的明星。

四十年前演《紅牡丹》姜黎黎兩次歷險 片中插曲比電影還火

影片編劇閻豐樂,就是河北雜技之鄉吳橋人,對家鄉的風土人情和許多雜技藝人的悲歡故事悉熟在心。他畢業於山東醫學院,卻在1958年棄醫從文,創作了中篇小說《畢業之後》,被評為建國十週年優秀小說。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閻豐樂進入創作高峰期,接連發表了電影文學劇本《紅牡丹》、《鎖龍湖》、《春歸紅樓》,均由長春電影製片廠攝製發行。特別是《紅牡丹》一片,不但紅遍中國,還走紅國際影壇,在英、美、法、朝鮮等30多個國家先後上映。

《紅牡丹》這部電影設計的劇情還真挺複雜:

動盪不安的亂世,精明伶俐的皇甫義不安於貧苦困厄。年輕時撇下妻子和幼女投身戲班賣藝。在江湖混世生涯中,他得到班主賞識。班主臨死,把馬戲班和女兒千里香一併託付於他。

成為班主的皇甫義,早把家中妻女丟在腦後。他的妻子王氏與女兒王蓮在艱辛掙扎中淪為乞丐。王氏病故前,把小王蓮託給好心的老趙頭。小王蓮為了給母親換口棺材,瞞過老趙頭在人市上插標賣自身,被路過的皇甫義看中買下。老趙頭不忍失去孩子,也隨王蓮進戲班當了馬伕。

四十年前演《紅牡丹》姜黎黎兩次歷險 片中插曲比電影還火

10年過去了,王蓮出落成色藝雙全的馬戲紅角,藝名“紅牡丹”。她同夥伴五齡童、九月菊等一起用賣藝血汗,填充皇甫義的錢囊。

皇甫義為了賺大錢,又將馬戲班帶到香港,一頭拜在財閥張德仁門下。馬戲班在香港演出引起轟動,也引起了進步人士關注,他們建議演員為抗戰義演募捐。

此時,財閥張德仁看上了紅牡丹,紅牡丹執意不從。皇甫義則以同意義演為條件,逼紅牡丹赴張德仁的舞宴。紅牡丹忍無可忍,將獸性發作的張德仁痛打一頓脫身。張德仁在一次演出中打死九月菊,紅牡丹氣憤已極,縱馬踏翻了張德仁的看臺,混亂中五齡童為紅牡丹擋槍而死。

最後,馬戲班在進步人士的幫助下返回內地。人財兩空的皇甫義,竟然想出霸佔紅牡丹為妾的毒計。紅牡丹在老趙頭幫助下馳馬奔逃,皇甫義從她失落的銀簪上得知,他企圖強娶為妾的,竟是自己親生女兒···

得以主演《紅牡丹》,對於姜黎黎竟是一個意外收穫。

當時25歲的她還是長影廠的一名普通演員。1979年,她拍完電影《神聖的使命》回到長影廠,恰巧在大門口遇到了《紅牡丹》的導演之一張圓。

四十年前演《紅牡丹》姜黎黎兩次歷險 片中插曲比電影還火

張圓導演曾是六十年代的著名影星,她待人親切隨和。一見面,張圓就關心地問姜黎黎,“你拍完了,現在沒事兒了?”

姜黎黎忙說“沒事兒了。”

張圓聽了笑著說“那太好了!”。

原來,此時《紅牡丹》劇組正在尋找一個既年輕漂亮又符合“紅牡丹”氣質的女演員。可是劇組找了半年也一直沒找到理想人選。

這次遇到到姜黎黎,張圓覺得她很合適來演“紅牡丹”,

問完,張圓就拉著姜黎黎往他們劇組的一個會議室走。

到了那兒,姜黎黎才知道張圓老師他們正在籌拍《紅牡丹》,而片中女主角還沒定下人選。

張圓導演介紹姜黎黎見過該劇的幾位主創,大家就說,那就先試一下鏡頭,表演一段紅牡丹小時候跪在佛像前,祈禱要找到自己的親爹,要學武功報仇雪恨的一場戲。

當時也沒有道具,就琢磨那一句臺詞怎麼說。姜黎黎馬上進入角色,一下子跪在地上,熱淚盈眶,臺詞脫口而出···。

站在一旁的張圓喊了聲停!並說,好了,可以了。

大家也都點頭認可,定下來就由她飾演“紅牡丹”。

姜黎黎去試穿角色服裝時,服裝師特感慨地對她說:你真是太幸運了,這套服裝目前已試過快一百人了,現在終於定下來,我也輕鬆了···。

這時姜黎黎才知道,自己與張圓導演的不意邂逅,改變了許多競爭者的命運,心裡還有些內疚,畢竟一些人因為她的出現而失去了一次機遇。

作為演員,姜黎黎突然得到這麼重要的角色,自然很激動,又覺得很幸運。

可是光有高興還是不夠的,機會只給有準備的人。

影片《紅牡丹》,對這個女主角的要求特別高,不僅要長得漂亮,還要會一些刀馬“真功夫”。

片中的藝人紅牡丹,是一個身著披風,手執長鞭,騎著駿馬,潑辣而剛強的江湖俠女。這對看起來柔柔弱弱的姜黎黎是一個不小的考驗。

而張圓導演決定讓姜黎黎飾演紅牡丹一角,也讓幾位主創有點擔心。他們認為,姜黎黎看上去太文弱,讓她飾演一個江湖烈女能行嗎?

姜黎黎也在暗自打退堂鼓:自己沒有武術專長,能不能演得了紅牡丹心裡真沒底。

張圓導演則堅定鼓勵她必須堅持;她的戀人加同事汪寶生也看過劇本,給她加油說,黎黎,雖然你外表看起來很柔弱,但你是一個外柔內剛的人,相信你能演好紅牡丹!

影片《紅牡丹》的實景,分別在濟南和雜技之鄉吳橋以及杭州、上海、廣東汕頭老城區等地拍攝,吳橋也由此被稱為電影《紅牡丹》的故鄉。

拍攝《紅牡丹》之前,姜黎黎膽子很小,據說見了小蟲子都害怕,更不用說騎馬了。

但是,片中的角色是精通馬術的雜技演員,還要求必須會騎沒有鞍子的馬。

拍攝之前,姜黎黎被派到長春某部隊軍馬場學騎馬。開始時,由一名戰士牽著韁繩慢慢地走,她坐在馬背上心裡還很緊張。

習練幾天,當她想到不學會騎馬就不能完成拍攝任務時,便毅然讓小戰士鬆開牽著的韁繩,由自己駕馭,她抓緊韁繩,用兩腿輕輕一夾馬肚,讓馬開始小跑,接著又用力一夾馬肚,讓馬奔跑起來。

四十年前演《紅牡丹》姜黎黎兩次歷險 片中插曲比電影還火

連續練習騎術,姜黎黎練得兩腿都磨成青紫色,但終於掌握了騎馬的本領。

接下來,姜黎黎又赴德州雜技團體驗生活。那段時間,她和雜技團的演員同吃同住。雜技團是一個流動的團體,他們都是自己用帆布搭棚子住,走到哪兒就搭到哪兒。

姜黎黎和他們一塊平整場地,釘樁子,搭棚子,然後與女演員擠住一個地鋪棚子裡。白天和他們一起去演出,一塊排練,學到了很多在別處學不到的東西。這對於她塑造紅牡丹這個角色,起到了很大幫助作用。

因為《紅牡丹》反映民間藝人的傳奇經歷,很受歡迎。影片上映後,有的觀眾就為了看紅牡丹飛身跳上五齡童馬上那一幕戲,為了多聽幾遍片中插曲《牡丹之歌》,不惜一遍遍買票去電影院反覆觀看。

事實上,姜黎黎正是通過自己刻苦努力,完美地詮釋了這個江湖女俠。片中幾場驚險鏡頭,都是她自己苦練後實拍的。

為了儘快學會騎沒有鞍子的馬,拍戲期間,姜黎黎經常在早晨把馬牽到杭州西湖邊的柳浪聞鶯景區,在那兒練跳馬。

當時那裡有一堵殘牆,教練讓她把馬拴到殘牆旁的一棵樹上,然後爬到殘牆上再翻身跳到馬背上。第一次練習,嚇得她心跳不止,大氣都不敢出。但姜黎黎很勇敢,她鼓起勇氣,第一次跳就穩穩落在了馬背上。有了第一次,就有第二次、第三次。經過反覆練習,她終於達到了非常嫻熟的程度,並且還能站在馬背上俯身接花。

四十年前演《紅牡丹》姜黎黎兩次歷險 片中插曲比電影還火

在表演騎馬戲的拍攝中,姜黎黎真的經歷了驚險的考驗。

拍紅牡丹躲避壞人糾纏那場戲時,要求她從高高的窗臺上一躍跳下,去救五齡童,非常驚險。

實拍時,當姜黎黎從高處一躍而下,坐在馬上的五齡童恰好把肩膀斜了過來,姜黎黎的下巴一下子磕在了他的肩膀上,身子也馬上就歪倒了下去。

幸好她很快用腳鉤住了馬背。這時候,馬開始飛跑起來。姜黎黎頭朝下,整個人被馬拖著向前衝。攝製組的人個個都嚇得驚呼起來。

當時,姜黎黎也不知道哪來的力量,死死用手拽住扮演五齡童演員郭碧川的衣服,並向上使勁兒,重新回到了馬背上。

等到馬停下來,姜黎黎已經滿嘴是血,現場的人都驚出一身冷汗。為了不耽誤進度,姜黎黎擦了擦嘴上的血跡,跟導演說:沒事,沒事。

導演見此,就命令接著拍。有了第一次的經驗,第二次拍攝很順利完成了。導演最後選用的鏡頭也是她第二次拍攝的。導演認為,紅牡丹是一個雜技演員,所以應該是很完美地完成了這個跳馬動作。但姜黎黎覺得,第一次拍攝時出現的失誤,更符合當時紅牡丹的緊張情緒。

另一次拍攝險情,發生在實拍紅牡丹馬踏財閥張德仁的一幕戲。這個鏡頭是劇組在上海搭的一個大型馬戲棚裡拍的。

按照劇本要求,紅牡丹首先騎馬繞場三圈之後,突然策馬跨過圍欄,馬踏張德仁。

這個系列動作,姜黎黎已經練了多遍,自己很有信心。

但實拍時還是出了意料之外的險情。當時,棚內的燈光一下子全部打亮,樂隊奏樂,請來的觀眾歡呼聲響起。姜黎黎坐下的馬一下子受到驚嚇,馱著她飛奔逃向馬戲棚的大門,並用頭掀開簾子往出衝。

這一切都在瞬間發生。幸虧姜黎黎迅速趴下身子,緊緊抱住馬脖子,否則她會被門上的鐵絲勒住頭部,後果不堪設想。

馬一直在飛奔,衝出馬戲棚後,又改變方向跑向飼養馬棚。

整個過程中,不管馬怎麼樣狂奔,姜黎黎都緊緊抱著馬脖子不鬆手。直到快跑到馬棚的時候,馬才慢下來。姜黎黎趁機跳下馬背,驚魂未定地坐到了地上大口喘氣。

她回過頭,看到有十幾個人從攝影棚裡飛奔而來。製片主任嚇得直問:好恐怖,有沒有傷到?有沒有傷到?姜黎黎定了定神說:沒事。

四十年前演《紅牡丹》姜黎黎兩次歷險 片中插曲比電影還火

製片主任忙說:沒事就好,趕快跟我回攝影棚去見見觀眾,大家都惦記著呢!

原來,當姜黎黎被驚馬馱著飛奔著奪門而出時,觀眾都驚住了,以為演員肯定出事了。當姜黎黎跑回馬戲棚,撩開門簾出現時,全場的觀眾一起起立,掌聲嘩地響了起來。

姜黎黎這時眼角溼潤了。

有這麼多觀眾的關愛鼓勵,姜黎黎的心裡熱呼呼的。既然有驚無險,戲還得接著拍。因為劇組一次組織那麼多配合演出的觀眾很不容易。

馬還是原來那匹馬,經過一番安撫之後,姜黎黎重新騎了上去,繞著場地慢慢地跑,讓它熟悉環境。幾次演練之後,馬似乎安定了下來。於是實拍重新開始。

可一旦真正實拍,這匹馬忽然又驚慌起來,快跑到門口的時候,它還想跑出去,被姜黎黎用力勒了回來。哪知,這馬一下子又衝向樂池方向,整個身子直立起來,雙腳搭在樂池地板上,把樂師們也嚇得不輕。經過三番五次的折騰之後,終於拍完了這組鏡頭。

歷經的艱險和灑下的汗水終於沒白費。影片《紅牡丹》征服了觀眾,姜黎黎一舉走紅銀幕。

1984年,她還與姜昆、盧靜、黃阿原、陳思思等人一起主持了中央電視臺春節晚會,她的恬靜文雅,樂觀開朗的主持形象,贏得觀眾好評。

1985年,幸運之神再次光顧姜黎黎。為了給自己充電,她不惜放棄如日中天的演藝事業,走進了北京電影學院,終於圓了大學夢。

四十年前演《紅牡丹》姜黎黎兩次歷險 片中插曲比電影還火

姜黎黎祖籍遼寧瀋陽,父母是哈爾濱鐵路局職工,她1954年12月出生於哈爾濱鐵路醫院。

少年時代,姜黎黎就熱愛歌舞藝術,中學畢業時考上了省裡一所衛校,畢業後被分配到瀋陽市和平醫院當護士。在醫院期間,她仍堅持參加單位的文藝演出,為活躍文化生活付出了不少辛勞,也贏得了大家的尊敬。

1975年長春電影製片廠面向社會招聘演員,單位領導得知她的志向,很快給她開了介紹信,鼓勵她去報考。

姜黎黎以優越的自身條件和才藝,順利地通過考試,邁進了長春電影製片廠大門。

姜黎黎到長影廠後遇到的第一個知心就是汪寶生。一個多月後,電影《雁明湖畔》建組,兩人都進了組,悄悄成了戀人。當時汪寶生18歲,姜黎黎21歲。

當時長影劇團有規定,不允許學員和劇團前輩談戀愛,雖然當時姜黎黎小有名聲,但汪寶生卻是她的單位前輩。兩人的戀愛受到劇團領導反對和批評,可她們堅信自已的愛情,忠貞不渝。因此姜黎黎被停演一年,汪寶生自願承擔責任,主動下放到農村接受“教育”鍛鍊。

1980年,姜黎黎因成功主演電影《紅牡丹》走紅,成了萬眾矚目的明星,每天都能收到十多封求愛信。榮譽和熱捧中,她並沒有飄飄然,心裡只有跟她經歷了風雨磨礪的汪寶生,最終兩個有情人幸福地走到了一起。

四十年前演《紅牡丹》姜黎黎兩次歷險 片中插曲比電影還火

(姜黎黎一家早年合影)

在影片《紅牡丹》之後,姜黎黎又在影片《赤橙黃綠青藍紫》中出色地扮演女司機葉芳,獲得第六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女配角獎。此後,陸續在影視劇《街上流行紅裙子》《女歌星的故事》《挺立潮頭》《女人無悔》《臥虎藏龍》《還珠格格3》中飾演角色。2013年,已經年過半百的姜黎黎又參與了電視連續劇《新京華煙雲》的演出。

姜黎黎的丈夫汪寶生,在長影曾參演過《豔陽天》,《車輪滾滾》,《長空雛鷹》,《自豪吧,母親》等影片,後來出國從事文化傳播產業。

在影片中還有一個重要的人物,也是對於“紅牡丹”很重要的人生夥伴——五齡童。

他的扮演者名叫郭碧川,這部戲也是郭碧川主演的第一部電影。

當時,這個角色本來不是決定由他飾演。是郭碧川自己找到了導演毛遂自薦,表示要試一試五齡童的角色。郭碧川十五歲參軍,憑藉演藝方面的才能進入了省軍區文藝宣傳隊,然後成長為長影廠的演員。

郭碧川已經讀過了劇本,知道五齡童這個人物要會武功,他就當場表演了一段騰躍翻身的動作,導演覺得還真不錯,於是就選中了他。

郭碧川也不負眾望,出色地完成了劇中五齡童的角色塑造,成了紅牡丹的絕佳綠葉。

後來,觀眾很少在熒幕上再看見到他,因為他早已從幕前轉到了幕後的藝術創作中。如今,郭碧川早已年過花甲。

片中俠肝義膽的老趙頭,由曾在影片《上甘嶺》中飾演張連長、在《閃閃的紅星》中飾演宋大爹的的著名演員高保成飾演。

一部《紅牡丹》,不僅捧紅了青年演員姜黎黎,也捧紅了當時是森警部隊業餘歌手的蔣大為。蔣大為因為演唱了《牡丹之歌》,一夜成名,後來被選調進中央民族歌舞團,成為專業歌唱演員。

這首《牡丹之歌》由喬羽作詞,呂遠、唐訶作曲。 1980年影片《紅牡丹》開拍不久,導演就找到作家喬羽,請他創作影片主題歌的歌詞。喬羽按照劇情要求,一個晚上就寫出了歌詞。作曲家唐訶和呂遠為了使這首插曲更貼近電影的主角,多次去觀看馬戲團的演出,瞭解民間藝人的各種生活細節。歌曲四易其稿才確定下來。

四十年前演《紅牡丹》姜黎黎兩次歷險 片中插曲比電影還火

1975年,蔣大為從長春來到了北京,尋找發展機會。有著優美嗓音的他,很快就在京城演唱界有了一定名氣。三年後的一個冬天,呂遠、唐訶邀請蔣大為擔任影片《甜蜜的事業》主題曲的演唱。

但在這一年年底,東方歌舞團準備到東南亞演出,團長王昆將蔣大為借去助演,而一去便是三個月。等到蔣大為回來時,《甜蜜的事業》已經快要上映,沒能趕上主題曲的錄製,導演組只好換了別人演唱。

作曲家呂遠因為沒能與蔣大為合作而倍感遺憾,所以決定將下一部電影《紅牡丹》的主題曲交給蔣大為演唱。

令所有創作者都十分意外的是,這首《牡丹之歌》竟然比電影還要“紅火”。

在電影錄製完畢後,長春廣播電臺率先播放了《牡丹之歌》,並迅速風靡全國。其後《牡丹之歌》的唱片第一期發行量就突破了50萬張,這在當時是個不可想象的記錄。

多年後,回憶起影片《紅牡丹》和它的插曲,蔣大為坦然說,這首《牡丹之歌》對他的人生、他的事業來說,都是一個關鍵的轉折點。

衷心感謝各位朋友閱覽《掌心春秋》,如果您喜歡,可點擊欄目右上角的提示“訂閱”或“關注”。我們共同賞析歷史趣聞,回憶歷史往事…(聲明:文中配圖均源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