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微信同學群裡,同學們越來越不愛說話?是世故嗎?

GuoHuaiJie


微信同學群,這也是屬於新型社交圈了。想想之前的另一種社交圈—QQ同學群,現在不也是一樣,都漸漸轉移到微信上來了。這是一種趨勢,說白了就是隨大流。而QQ同學群基本上也沒有多少人在裡面說話了,是受到了微信的火爆才漸漸被冷落和忽視。[泣不成聲]

微信同學群中聊天的越來越少,我分析著有三方面原因吧。[笑]

1.被現有的工作、學習、生活狀態糾纏不清,無暇顧及同學群裡的信息,頂多的時候也是看看其中的消息,但是不會發表言論。[笑]

2.隨著時間的推移,跟同學群裡的同學們都聯繫的少了。因為不知道同學們的近況如何,也不清楚每一位同學的發展狀況,其實說白了,就是自從跟同學們分開以後,可能相互之間有聯繫的也就那麼幾個人,不知道如何在大群裡說話,相反可能因為會有小群,有聯繫的就在小群裡聯繫了,不至於再王大群裡說話。而且,可能會感覺在群裡如果說是一件小事兒就興師動眾的發表言論了,其實是有些打擾到同學的正常生活了的。[笑]

3.畢竟不是上學的時候了,所以,同學之間的交流明顯減少也是情有可原。喜歡說話,性格外向的還是會說話,不好意思在群裡開口說話的,也會繼續保持沉默,或者是默默的表示著:我就看看,不說話,但是,我還是其中一員,就夠了。[吃瓜群眾]

希望我的回答能解釋一下您當前的疑慮。

也許並不是因為世故,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小天地了,所以這是每個人都享有的正常生活。不非得在群裡說出來讓大家都知道,因為有些東西,不能拿出來公之於眾的。[握手][握手][握手]



君子—厚德


不是世故了,而是話題太少了。我有三個同學群,小學,高中,大學。由於初中總分班,感情過淡,就沒有同學群。小學同學,都是鄰居,按居住局域劃的學區,所以都比較熟,聚會的次數也比較多,回顧往事,興趣盎然,彼此的父母兄弟姐妹們都認識,真的是重溫童年的舊夢,很開心的。但也就僅限於此了,現在層次差別太大了,學歷上,小學畢業,初中畢業大學畢業,碩士,博士,一應俱全。地域上,哪裡都有,工作崗位五花八門,不一一細說了,所以真的話題越來越少 說話的人越來越少,聚會也很少了。高中同學象徵性聚會幾次,比如畢業10年30年班級聚全年聚,小型的外地同學回來聚一聚,基本也沒有了,但群裡還能聊幾句,比小學同學群興旺。最熱鬧的是大學同學群,基本上不消停的,雖然分散在祖國的四面八方,但是話題不斷,聚會不斷,甚至相約一起養老,有幾個吧海景房都買在了一起。真能感受到濃濃的同學情。所以以我的經歷說同學群聊天越來越少,不是世故,是共同的話題太少了。


鼕鼕39533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我是生活領域創作者,願意和你分享我的個人經歷。

微信同學群,收錄的是青春年少時的同窗,他們擁有著和朋友玩伴全然不同的身份,於人生中屬於特別的存在!!!

高中群已經加了兩年了,兩年中不記得有在群中聊天的經歷,幾乎微信未響起過,偶爾發的都是一些鏈接,也沒有人回應,不過我要感謝發鏈接的同學們,能偶爾提醒我還有一個高中同學群,看起來有些無奈,但真的如此。

高中3年的同學群,由於文科班,全班65個同學,只有8個男生,那個時候就已經要好的同學結伴而行,加之學習重要,人際圈沒有那麼加深鞏固,畢業後孤身來到陌生城市,所有同學未再見過面,也沒有同學聚會的邀約,群中沒人說話也正常。

初中同學群,雖然只做了兩年的同窗,但是同學之間都是說過話,做過遊戲,一起嬉鬧過的,而且擁有比較有儀式感的記憶光碟,那時班主任特意找人拍攝,幫我們刻印的,我有時還會拿出來看看,即便現在光碟已不再是流行趨勢,但它承載的記憶是無可代替的,同學們逢年過節都會在群中發發祝福,有些同學都是私加的好友,現在還在朋友圈點贊,偶爾聊一聊生活日常,還是比較親切的。

所以我認為同學群不說話,不是世故,而是同學們可能已經變成了故事。

像我的這兩個同學群,有感情基礎的會聊一聊,但頻率也是少的,有些時候是真的不知該說些什麼,不瞭解同學所處的環境,沒有話題,各自過各自的生活,會對突如其來的問候感到受寵若驚。

也許僅僅只是因為彼此不再熟悉,分開多年後,青春已不復存在,只能相忘於天涯!!!


青青草原上的放牛妹


我個人的情況是,可能是因為常年沒有見面了,基本最少也10年了,每個人變化都很大,我大概瞭解了下,基本都是在老家孩子一兩個的,主要還是沒什麼共同話題了吧,實在不知道該說啥的,很多同學還是原本的樣子,沒有變化的,讓我覺得很親切同時又感覺很疏遠,他們還是張嘴就是鍋碗灶臺,點不新鮮的髒話(口頭禪)或許是我自己的原因,但我實在找不到一點點共同話題


用戶4703460304


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生活擔子的加重,勢必是做出一些取捨。

以我為例,以前單身的時候,一人吃飽全家不餓,家裡人也都不要我照顧,自己想旅遊就去旅遊,想用多長的時間跑步就用多長的時間,不想吃飯了,就不吃,想睡懶覺就睡個昏天黑地。

但是結婚後呢,可以問一下自己身邊已經結婚的朋友,這些幸福的日子都離我們遠去,每天需要努力工作,用盡心力去建造自己的小家庭。

在家庭和工作上面的精力已經弄的大家筋疲力盡了,還哪有功夫去閒聊。

而且同學群裡的人太多,估計發個廣告還可以[捂臉]真正關係好的,都是私聊或者約著吃飯了,對於熟悉的陌生人也就只能存住以前美好的記憶,有緣再見的時候伸出手,兄弟好久不見[祈禱]



在下原小白


無需懷疑,就是世故了。

張作霖說過,江湖就是人情世故。

做學生時,除了學習和戀愛的煩惱,還能有什麼煩惱?衣食住行別人都給你解決了,完全沒什麼壓力。踏入社會以後,與校園生活相比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結婚了成家了生子了,所有的壓力撲面而來。

成年人的生活,每個人都心知肚明。如果是高中同學,加了微信群,沒啥聊的,非常正常。高中畢業讀大學了,和這幫同學幾乎是此生都不會有機會在見面,感情逐漸梳理,越來越遠,直到彼此隱沒於茫茫人海。

如果是大學同學,加了微信群不聊天,更正常了。

大學畢業後,不出三兩年,隨著你所從事的工作與行業的不同,社會階層慢慢拉開距離。你們也從無話不談漸漸貌合神離,對彼此逐漸陌生,直到沒有話題。

即使有話題,又聊什麼呢?如果這幫同學裡有當了老闆的,一天到晚都是公司的事情,忙的要死,哪有人會蛋疼得在微信群裡打牙祭?如果那樣,那真是腦殘了。以他的身份,以他的工作性質,如果沒有業務來往,完全打從心底裡厭惡這種群散群聚式的聊天,全部都是無效溝通。

如果做了工薪階層,就更沒啥談的了。原本中國人就是好面兒,如果沒混出個什麼名堂,在群裡只能裝聾作啞。因為實在沒什麼可說的。因為你發言,也不會有人理會你。如果你混得很好,那就不一樣了,勢利眼的人就會和你套近乎,以期日後能用到這個關係。

但話說回來,混得好的,不就是上面說的第一種人群麼?別人已經混得很好了,要麼做老闆,要麼做高管,憑心而論,對方才沒有時間在這裡與爾等聒噪,因為純屬浪費時間。換句話說,社會就是個現實的社會,人是現實的人,不聊也罷,何必浪費光陰。


再見五丁目


為什麼微信同學群裡,同學們越來越不愛說話?是世故嗎?

大家建同學群的初衷,就是為了方便聯繫。

不過,說實話,有聯繫的一直都有聯繫,不常聯繫的,才需要到同學群裡聯繫。

最近幾年,同學聚會挺熱絡的。小學同學聚會、初中的聚會、高中同學聚會、中專的、大專的、大學的,各種各樣的同學聚會。

同窗幾載,各奔東西。

待回過頭來,才發現每天忙忙碌碌,也沒有什麼豐碩的成果。

若同學中有熱心腸的,組織組織聚會,同學們一般都會去參加。

一來看看那些曾經稚嫩的臉龐變成什麼樣了,二來也想通過大家的記憶尋找尋找自己年少時的模樣。

有人說,同學聚會,無非就是有人想顯擺自己混得有多好,還有人想看看同學中有沒有什麼資源可以共享。

其實,同學聚會有目的人還是比較少的,大多數人都是衝著同學情誼去的。

畢竟,年少時的情誼是最純潔去,沒有任何雜質。

剛開始聚會之後,大家都有新鮮感。誰誰變得最厲害了,誰誰基本還是老樣子。

同學群裡的話題自然很多,說話的人也多。

但隨著那些回味慢慢變得熟悉了,便不再有人去常常回味無窮了。

眼前的生活,過得好的不必多說,過得不好的又不好意思說。

慢慢就不怎麼聊天了。

基本都是這個過程。

但如果再聚會或者是誰家有什麼事情需要幫忙,同學群裡還是方便通知。

誰有那麼多的心思去經營同學群呢?各人有各人的生活方式,熱心的同學,也會有掃興的時候。

說不定哪一份熱心就會被別人質疑:“他什麼意思?他為什麼要那樣?”

快樂是大家的,何必要一個人去維護?

至於說世故,到也未必都是這樣。

所謂的世故一般是指為人圓滑,甚至有點趨炎附勢,嫌貧愛富的感覺。

同學群裡,這樣的人有,但大多數人會有一顆平常心。你富裕是你的,我貧窮也沒有影響到你。

在同學群裡大家都是平等的。不存在誰去巴結討好誰。

不過,大千世界,什麼樣的人都有吧。


胡楊胡木


為什麼微信同學群裡,同學們越來越不愛說話?是世故嗎?

個人認為並不是世故。

1.大家的圈子不一樣了,沒有共同的話題。

畢業以後,大家都各奔東西,有的找到了好的工作發展的很好,有的當了老闆,有的打工,有的岀國深造。大家都從事著不同的行業,就沒有了共同話題。

2.感情好的大多私聊為主

上學的時候就有同學之間感情比較好,這樣的同學都加了私聊,有事沒事都可以隨時聯繫。

3.現在的生活節奏太快

工作一天下來都非常累了,大家都想躺下來刷刷視頻,看看電視,休息一下,沒精力去聊天。

4.大家都結婚生子

畢業後很多人都有了自己的小家,家裡有太多的繁雜瑣事要去處理,有小孩子的,要輔導孩子作業等,沒時間去閒聊。

以上就是我的觀點,希望能幫到你。


仙仙閣


別說是微信同學群裡了,就連家人群,大家都越來越不愛說話了。我想主要的原因有幾個,大家是同學,能聊的也就是上學期間在大家記憶裡的那些學校生活的點點滴滴,但是畢竟共度的時光只有那麼幾年,在平時交流的過程當中,該說的也說完了。而現在大家都有不同的生活圈子和工作場合,可以交集的點可能並不多,沒事的時候誰還陪你來回憶往昔,生活壓力大,各自需要照顧的工作,生活,家人和離開學校後所交的朋友那一點點剩餘的時間連靜下心來休息都不夠,就沒有多餘的精力在同學群裡刷存在感了,就算有幾個比較談得來,一直相處的好的同學,人家也沒必要在群裡去說,都私信聊了,大家同學一場經過多少年的職場浸淫可能相互之間的差距也比較大,當初看不上眼的沒有存在感的同學可能現在是混的最好的那一個,而當時在學校裡叱吒風雲,一呼百應的學生領袖,現在只是一個默默無聞的不起眼的小角色。在同學群裡聊得太多,就怕相互瞭解情況的同學揭底,成為眾矢之的,引火燒身,混得好的怕你有求於他,混得不好的,又怕你暗地取笑,還不如安安靜靜的觀望為好。所以過去了的舊事就不要再提了,都各自安好,過好自己的生活,就把愉快的往昔留在記憶裡,還能平添一絲快樂!



生如夏花般如此絢爛


因為說的都是老一套,聽起來不一樣,實際都是心有千千結。心結打不開。關鍵是社會導致大家都是如此,人離不開社會,道理就在那裡擺著,但都是理論,說的都是人能覺知的表面現象。都懂,而人不能感知的世界,沒人去思考了。況且,那些冠冕堂皇的一面之詞,拿來律己,害了自己,拿去律人,害了他人。滿嘴仁義道德滿肚子男盜女娼。誰不懂?只說好的,就會導致人個人之間互相不信任,鄙視,都說對方太假,負能量,都在搞我是人非,都是人,心裡明白,嘴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