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發的朋友圈,只是孤獨的炫耀


我們在網上常聽人議論東西方文化差異,可什麼才是東西方文化差異,具體表現又是什麼呢?是像好萊塢電影裡所說的那樣西方更崇尚自由,更崇尚個人英雄主義,而東方則相對壓抑人對自由的追求,更崇尚集體主義嗎?


我覺得不是,我們拍的《戰狼》系列,那也是孤膽英雄,好萊塢拍的《復聯4》鋼鐵俠打響指,那也是集體主義的犧牲奉獻精神——所以,其實在很多文化、道德、價值觀層面,東西方都是一致的。


所謂差異,是在一些細節裡。


而導演王子逸,無疑就找到了一個細節,這就是——當你的親人罹患重病的時候,你,會不會告訴她?


你發的朋友圈,只是孤獨的炫耀


對於美國人來說,人是有知情權的,所以必須將真實的病情透露給病人。但是對中國人來說,絕大多數時候都會選擇瞞著。就好像南哥有一個弟弟,在飯店打工的時候,因為觸電離開了。他是我奶奶最疼的孫子之一,想著奶奶年紀大了,時日無多,於是我們全家人都瞞著奶奶,說弟弟去俄羅斯打工了……就這樣瞞了一年又一年。


有時候,奶奶也會念叨,說弟弟一定是沒了,你們都瞞著我。因為過年總不回家,也不打電話。是的,奶奶雖然年紀大了,開始糊塗,可畢竟不傻。但讓她猜測,也總比告訴她的打擊要小,何況還能給她留個念想。就這樣,直到奶奶去世,也沒人告訴她弟弟去世的事兒。


我們這些所有的兒孫們,都堅持一件事:別告訴她!


你發的朋友圈,只是孤獨的炫耀


而在王子逸的這部電影《別告訴她》裡的“奶奶”,也一樣被家人瞞著。她其實得了肺癌,而且還是晚期,醫生說也就三個月的命了,於是天南海北的,日本美國的侄男弟女不遠萬里趕回東北長春,算是齊聚一堂為她送別。


這其中,在美國長大,受牛排和黃油麵包薰陶的孫女“比莉”(奧卡菲娜飾演)就很不理解為什麼要隱瞞奶奶,家人又怕她說漏嘴,於是不讓她回家。


但是對奶奶的思念,比莉還是孤身回了長春,耳濡目染中,慢慢明白了為什麼大家會選擇瞞著奶奶。


因為中國人覺得,人的精神和身體是同等重要的,身體雖然垮了,但只要精神依舊積極向上,過的開開心心就好,而知道了自己的病情,人是會內心崩潰的,精神頹廢了,生活質量自然降低了,關鍵很可能加速死亡。


你發的朋友圈,只是孤獨的炫耀


到了電影的結尾,王子逸更是把真實情況放出來“現身說法”,她自己的奶奶因為被隱瞞病情,原本只有三個月的命竟然堅持了六年!六年啊,這不是醫學的奇蹟,只能說這就是中國人講究的:精神的力量戰勝了肉體的病痛。這就是中美文化,乃至東西文化在細節上的差異。


其實,講述東西方文化差異的電影,最好的依舊是《刮痧》,把離婚官司和文化衝突擰在一起:孩子,父親和夾在中間的梁家輝……到底是治病手法還是家庭暴力?兩國文化的差異與法律的針鋒相對。還有兩輩父親為孩子的犧牲,感人至深。在這部電影裡,也有致敬《刮痧》的畫面,那就是比莉去“拔火罐”!


你發的朋友圈,只是孤獨的炫耀


而《別告訴她》更側重的是一個東、西方人在情感導向上的差異,而不完全是文化。這就好像電影《中國合夥人》裡,佟大為講同樣一篇報道,《china daily》寫的我們能看明白,可《華爾街日報》寫的我們就完全看不懂,這其中就是思維邏輯在作祟,chinadaily雖然是英文報紙,但思維方式是中國式的,而華爾街日報,才是正宗的美國思維。


你發的朋友圈,只是孤獨的炫耀


不過,如果《別告訴她》只停留在這個層面,那它也就不會成為金球獎獲獎電影了。這部電影更深刻的內涵,其實是在講中國社會的鉅變與中國人親情紐帶關係的斷裂。


就好像在前幾天微博有個話題,說為什麼年味越來越淡了。我看了裡面很多說法,就沒有一個說到點子上的!


年味、年味,首先要明白什麼是“年味”!我們不妨想想,以前過年咱們是咋過的?那肯定是歡天喜地,閤家歡聚,親戚鄰里,熱鬧非凡。所以“年味”其實是建立在親情社會關係上的——也就是說,那時候,我們中國是一個“熟人社會”


你發的朋友圈,只是孤獨的炫耀


每一個城市,都是一個超大的四合院,一磚頭扔下去砸著10個人,可能有九個都是親戚,甭管是八竿子打得著還是打不著的。而我們每天見的也絕大多數都是“熟人”,一早起來,打招呼不斷,一句“吃了嗎”聽著就心裡暖。


可現如今,你還聽得到嗎?


現在的中國,早就變成了一個美國乃至西方式的“生人社會”,單拿北京來說,2200萬人的城市,800萬常住人口,也就是說,其中有近1500萬都是外地人,他們和800萬土著,完全不認識。


人們之間的關係是建立在工作基礎上的,要麼你是我同事,要麼你是我甲方,要麼你是我的供應商,否則,我不可能認識你。


這樣的社交基礎,也直接導致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極度脆弱,我換個公司,和前同事的關係可能也就斷了。偌大的城市,其實都是陌生人,一個陌生人在一起狂歡的城市,還哪有什麼年味啊?


你發的朋友圈,只是孤獨的炫耀


這就好像電影裡的一家人,其實電影裡的奶奶,就是一家人的親情紐帶。只要她在,她就是全家的主心骨,這一家人的關係就不至於斷裂。但如果她不在了呢?


就好像在我奶奶去世以後,我就再也沒有過年回我們那個遙遠的小山村了……


而電影裡的這家人,長子在日本,兒子娶了日本老婆,次子在美國,女兒連自己賺生活費都困難,小女在長春,成了唯一能照顧老人作奉獻的那一個。一旦奶奶不在了,這原本“相親相愛”的一家人,就註定天各一方,甚至今生可能再也沒有機緣相見了!


你發的朋友圈,只是孤獨的炫耀


這不是南哥聳人聽聞,你不妨想想,別說身處中日美三國,就是你在北京,想約個朋友吃飯,有多難?


經常就是我們在微信上留言說“有機會一起吃個飯”,然後就再也沒有然後了——我們可以在朋友圈留言點贊,但可能在微信裡沉默不言,歸根究底,就在於我們現在處在一個“生人社會”,大家看似很熟,其實都是陌生人!


我們每個人看似都在熱鬧的溝通,其實發的那些朋友圈,不過只是孤獨的炫耀……


你發的朋友圈,只是孤獨的炫耀


在電影裡,給了很多建築物冰冷的遠景和特寫——這其實是在告訴我們,如今包裹我們的不再是親情紐帶,而是鋼筋水泥,我們在乎的也不是親情相聚,而是房子票子。


人與人之間的隔膜,就像是那些高樓林立,孤獨而又難以撼動。


電影裡的一段餐桌對話,就把這種親情的疏離,人心的勢利,表現得特別提氣……誰能想到,最最看穿中國人本質的,看穿中國飛速發展背後真相的,竟然是一位美國導演,這恐怕才是最可悲的一件事吧!


你發的朋友圈,只是孤獨的炫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