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十二時辰》裡的長安城有眾多坊,請問唐朝的長安相當於我國現在的哪座城市的規模?

娛評樂影


一般說長安108坊加東西兩市,當然這個不完全準確,長安坊數一直在108上下浮動。再說說規模,長安城曾經一度人口達到100多萬人,佔地面積一度達到84平方公里,比同時期的拜占庭帝國都城君士坦丁堡大7倍,比巴格達城大6.2倍,不只是當時世界第一大城市,甚至在後世也是數一數二的大城市,即使是明清時期的北京城,也只有當時長安城的0.7倍大。絕對的世界第一國際都市。

當然和現代的城市相比差距還是非常明顯的,北京城市面積1400+平方公里,長安城的面積大約和現在的拉薩,駐馬店,周口等城市的市區面積相當,這是從面積來看,從人口來看,就是和酒泉,中衛,錫林郭勒盟等人口較少城市差不多,畢竟人口基數和人口密度都不在一個量級上,這是古代和現代很大的差距。



收音機裡聽啞劇


類比現代城市的規模之前,先了解一下,長安城有多大?

上圖為《長安十二時辰》的長安城平面圖。

唐長安城基本就是隋朝大興城(唐朝統治者有種坐收“漁翁之利”的好時機)。

唐朝建立以後在隋朝大興城的基礎上進行的改建和擴建,而大興城則是宇文愷設計的。宇文愷這人,如果放在現代,那就是天才城市規劃師。

長安城在北周、東晉八王之亂、五胡亂華、南北朝時期之後,城區內早已破敗不堪。城內供水排水嚴重不暢,造成惡臭滿城,別說在此繁華享樂,就連生活都很困難。

自己家惡臭不斷,你是皇帝你能忍嗎?

當然不能!隋文帝也是這麼想的。

開皇二年(582年),隋文帝楊堅以長安城“凋殘日久”,在城東南龍首山創建了一座新的都城,名叫大興城。

而設計者便是宇文愷,先造大興宮城,後造皇城,並挖渠改善用水問題,此時的長安面積約84平方公里。

《隋書·高祖紀》:川原秀麗,卉物滋阜,卜食相土,宜建都邑。

此後,朝代更替,唐朝在隋朝大興城的基礎上修繕,縱橫交錯的25條大街將全城分為 東、西兩市,一共108個坊裡(有爭議),按照不同身份,劃分為甸、候、綏、要、荒五種社會階層的住所。

《長安十二時辰》裡,葛老所居住的地方是長安的地下城。

唐長安城由外郭城、宮城、皇城3部分構成,總面積87.27平方公里。外郭城平面長方形,東西長9721米,南北寬8651.7米,周長36.7公里。

此時的長安日常活躍人口185萬,流動人口51萬。雖然人口不多,但各色人種各國人口均有,各種信仰交織其中,這也不難怪史學家們推測楊貴妃是混血兒了。

依照人口來類比現代城市無疑是不可行的,按照當時的文化中心和國際中心的地位,唐朝的長安類似如今中國的上海。食物種類繁多,文明開放程度高,的確是穿越的最佳之地之一。


三觀粉碎機


盛唐時期的長安城,面積達到87平方公里,人口100萬,是當時世界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與同時期的拜占庭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相比大了七倍,比巴格達城大了六倍多,比古羅馬城大了四倍,當之無愧的世界第一都城,此後世界上沒有超過長安城面積的都城。(唐長安模擬圖)

唐朝時期的長安城有多少裡坊?

根據考古挖掘復原,唐長安城包含宮城、皇城和外郭,裡坊全部集中在外郭城。長安外郭城面積74.6平方公里,是一個長方形的結構,被南北十一條大街和東西十四條大街劃分為網格狀對稱城市佈局,分割出來的一個個區域及其建築群被稱作“裡坊”。最寬的是南北向的朱雀大街,寬150米左右,對稱分佈各五條街道,這10條街道大都60米左右的跨度,有二條最窄的街道25-35米。(朱雀大街是長安城的中軸線)

長安城的“裡坊”有時會發生變動,因此後世有108、109、110坊之說。隋朝建設大興城,建成後的佈局是東西各55坊加一市,但建設中有一坊未建立,這就導致街(朱雀大街)西55坊加西市,街東54坊加東市,形成109坊加東西兩市的格局;唐高宗時期,經過兩次整改,形成東西各55坊加東西市的對稱格局,形成110坊2市;唐玄宗時期,修建興慶宮,佔據了街東的一個裡坊,因此又形成109坊2市的格局。此後長安裡坊沒有太大的變化。

唐朝長安相當於現在那座城市的規模?

唐朝長安的規模我認為有三個可以參照對比的數據,第一是長安城87平方公里的城區面積;第二是100萬左右的人口數量;第三是世界第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要同時滿足這三個條件的中國城市還沒有,只能單項進行對比。

一、城區面積同等規模相等的城市

唐長安城面積87平方公里左右,現在與之相若的城市城區面積有幾個候選城市。這是2017年城市城區建成面積排名表的部分,方便作為參照對比,如下圖:(部分圖)

和唐朝長安城面積相近城市面積的有三個:遼寧葫蘆島市87.3平方公里、湖北荊州市86.17平方公里、遼寧錦州市88.3平方公里。最最接近唐朝長安城面積的是遼寧葫蘆島市,但市區常住人口達不到。

二、人口數量同等規模的城市

目前中國人口數據年年更新,突破百萬人口的城市不斷增加,截止2016年年底中國超過100萬人口的城市有88個。如下圖:(部分圖表)

根據統計最接近100萬人口的城市是河北張家口市,有100.1萬人,其次是山東泰安市100.99萬人。張家口城區面積99平方公里,超過了長安城,泰安城區面積則有154多平方公里

三、世界第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對等城市

目前中國沒有達到世界第一的城市!


穿越再現彼岸


沒法相當。

古代首都對於朝廷的地位,是現在所有城市都無法達到的。因為古代封建王朝和現在咱們國家的制度完全不一樣,所以現在的城市和古代城市不太好直接比較。

當然,非要比一比的話,咱們也可以試試。我們從人口和物質規模方面比較一下。

先說人口方面。

唐朝在玄宗開元到天寶年間,安史之亂之前最為鼎盛,當時的長安城真的是世界上最繁華的所在。關於唐朝的影視劇都再現了長安城的繁華盛世。

在古代城市都實行宵禁制度,夜晚禁止隨意上街。在唐朝只有長安在某些特定節日可以讓市民通宵玩樂,《長安十二時辰》就反映了這種華麗街景。

那是唐朝的盛世,當時人口總量據說在5000-6000萬之間,也有其它說法比如著名歷史學家葛劍雄就認為有8000萬。

長安的人口,歷來都說超過了100萬,有的說接近200萬,但是具體數字也搞不清楚。

咱們暫且按照唐朝總人口5000萬算,長安城人口100萬來算的話,首都長安佔全國人口規模是2%。

現在咱們中國人口是13-14億左右,2%的話就是2600-2800萬。目前中國第一大城市上海,作為直轄市的常住人口是2400萬左右。看起來還有點接近。

不過唐朝長安城的人口僅僅指的是城區人口。而上海市的人口卻不僅僅只是中心城區哦。

古代城市嘛,都是有城牆的。現在西安城牆依然保留,不過這已經不是唐朝的長安城了,而是明清的長安城。當然都差不多。

長安城區都是在這些城牆裡面。

也就是說古代長安人口就是城牆裡面的城市,人口就高達100萬,佔全國人口總數的2%。而北京、上海的人口不僅是中心城區,還有郊區。如果只算中心城區的話,北京、上海的人口總數都不到1000萬,不到全國人口的1%。

所以按照這個規模來算,現在所有城市都達不到長安曾經的水平。

但是按照建成區面積來算人口的話,又是另一回事。

長安城的面積大概是100平方公里,也就是長寬各10公里左右。在這片區域內集中了超過100萬人口。

古代長安城有100多個坊。大家可以把坊理解成現在的一個大型小區。

每個坊都有圍牆,設有坊門,對外相對獨立。這方面大家可以去讀讀森林鹿寫的一本科普類書籍《唐朝穿越指南》,裡面對長安的坊做了很詳細的解讀。

在這片100平方公里左右的區域居住了100多萬人口。

咱們看現在的上海。內環區域差不多也是100平方公里左右。在上海的內環線裡面,主要是浦西的黃浦區、徐彙區、靜安區、長寧區、虹口區等幾個區,以及浦東的陸家嘴、張江等區域。

上海的內環線區域以內居住人口大概是300-400萬人口,比起長安城的規模可是大多了。畢竟現在大都市都是高樓大廈,不像以前都是平房,人口密度不一樣。

因此按照建成區面積來算人口,上海的內環以內,北京的三環以內人口都是大大超出了長安城。但是古代城市和現在城市是兩種不同的模式,並沒有完全可比性。


另外還要說說古代京城周圍的駐軍。這也是古代封建王朝人口的重要組成部分。

皇帝陛下需要軍隊保衛,所以古代京城往往集中了全國軍隊的精華。根據史料記載,長安城內專門保護皇帝的禁軍就有數萬人。

《長安十二時辰》裡面出現了眾多的軍隊,比如姚汝能和崔器說你想從旅賁軍升到右驍衛,無論是旅賁軍,還是右驍衛,以及龍衛軍,這些都是長安城中保護皇帝以及各大貴族的軍隊。

這還是長安城內的駐軍。

城外還有很多駐軍,按規定,城外的駐軍沒有命令不允許進入長安城內,以防犯上作亂。這些軍隊的總數大概在15-20萬以上。佔整個長安人口的10%以上。

現在咱們國家使用城市,包括首都北京,都沒有這麼多的駐軍規模。

算起來,全世界駐軍規模達到這個程度的,只有韓國首都漢城(首爾)和朝鮮首都平壤。因為漢城離38線的距離實在是太近了,所以需要保持非常龐大的軍隊規模。不然萬一發生戰爭,這首都肯定守不住。

除了軍隊,咱們還要看外來人口組成。

唐朝的長安是一個真正的國際化大都市,除了咱們漢人,還有包括崑崙奴在內的黑人,以及西域各國的胡人,那真的是各種人口、種族混居。

看過《長安十二時辰》的觀眾,想必對地下城的黑社會老大葛老印象很深刻。他就是一個黑人。

當時的長安有很多這樣的黑人崑崙奴,在歷史上都有記載。

當然黑人的數量不多,長安最多的外國人還是胡人。就是來自西域的客商。以及西域各種小國被其它國家滅了,就都來到長安居住。

當時的長安,根據統計,100多萬居民製造,至少也有3-5萬各種外國人。比例非常高。

如今的中國,沒有任何一個城市外國人的比例有這麼高。論及國際化程度,上海北京都達不到長安曾經的規模。

當今世界也只有紐約、倫敦的外國人比例有這麼高。

說完人口規模,再看經濟規模。這個現在中國所有的城市都無法和長安相提並論。

咱們看《長安十二時辰》里長安城的樣子。繁華無比。

然而長安的繁華是建立在全國供養基礎之上。

根據相關歷史記載,全國每年生產的各種物資財富,都要大量運到京城。

其中南方主要稻米有一半左右要運往長安。

最近央視播出的紀錄片《稻米之路》就講述了南方稻米北上的故事。古代稻米的運送主要是靠水路。所以從隋朝開始就修建了京杭大運河,就是為了把南方的稻米通過運河運到洛陽和北京。

唐朝的京城是長安,洛陽是作為第二首都,在武則天當政時期,洛陽被定為首都,武則天也長期居住在洛陽。

南方的稻米就通過大運河運到洛陽。後來唐玄宗還都長安,稻米要再通過水路運到長安。

宋朝定都開封,也是有大運河連接。

明清都定都北京,大運河就修道了北京。

總而言之,大運河是古代封建王朝的生命線。南方的稻米,以及其它所有物資(包括南方的絲綢、茶葉、瓷器等)都是通過大運河運到京城,供首都的皇室、貴族,各級官員,駐守京城的軍隊,和首都的所有居民消費。

大家要知道,古代的京城完全是個消費城市,拿唐朝的長安來說,它的所有消耗都是靠全國來供養。其中最基礎的糧食供養,就基本靠南方的稻米。

總之,古代封建王朝的首都消耗了全國約一小半的物質財富。也可以說古代首都的GDP佔全國的一小半,至少30%以上,是完完全全的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這個規模,現在國內的所有大城市都無法相提並論。

北京上海的GDP僅僅佔全國的5%左右。

倒是國外有幾個城市和長安的規模有點像。一個是日本的東京,一個是英國的倫敦,它們的經濟規模佔全國的比例都可以達到30%以上。

綜上所述,現在國內所有大城市的規模,無論從人口、經濟各方面都沒法和曾經的唐城長安相提並論。那個時候的長安,是一個真正的巨無霸、國際化大都市。如果非要說的話,倫敦、東京在他們國家的地位,大概和曾經的長安有點像。

但是我覺得這是好事。我們不需要一個巨無霸的首都或者大城市,我們需要的是每個大城市的實力都差不多,這樣大家才有更多的選擇。你可以去北京,也可以去上海,或者去深圳、武漢、成都。而不是像英國人或者日本人、韓國人那樣,他們只有一個城市可以選。


梁鵬飛


歡迎打開歷史寶藏。


大唐的長安,可是世界級的大都市。

在世界都城建造史上,長安都是濃墨重彩的一筆。

四四方方,設計有序的街坊。

寬達150餘米的朱雀大街中軸線。

東市和西市兩個規定的貿易場所,也是現在所言“買東西”的來源。

單就長安城的面積來說,也是當時首屈一指的。

面積可達86平方公里,相當於明清北京城的一個半大小。是同列古代四大名城的君士坦丁堡和古代羅馬城的7倍大小。

這個面積相當於現在的哪個城市呢?

上圖的左側是城市的名稱,右側是城市建成區的面積大小。單位是平方公里。

由此可知,古長安城的面積,大概相當於現在的寶雞、安慶、莆田、景德、錦州、荊州、葫蘆島、滁州這些地方的大小。和上圖所示的城市面積都是差不多的。

在我國目前的六七百個城市中,長安的面積,還是能排到150名左右的。

要知道,這可是在一千多年前的大唐首都啊,竟然面積這麼大,真的是很震驚人了。

大唐作為我國傳統時期的一個頂峰,在關中平原創造出這樣一座劃時代的城池,真的是大唐的一個璀璨明珠。


更多歷史類原創內容,歡迎關注@歷史寶藏。

歷史寶藏


在近日,《長安十二時辰》引起很多人的關注,這部劇製作精良,裡面更是投入巨資來還原當初唐朝的生活環境,尤其是諾大的長安城,更是引起人們的重視。唐朝是我國曆史上最為強大的一個朝代,在其巔峰時,成為世界的中心,真正實現了萬國來朝,至今還有很多人懷念曾經的盛唐,那麼作為唐朝的都城,長安城也必然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後來我們在現在西安等地發現大明宮的遺址,這是唐朝的皇宮,它的規模遠遠大於現在的故宮,可見當初的唐朝是有多麼強大。

唐朝的長安城是從隋朝時期開始修建的,當時隋朝統一天下,也選擇長安為自己的都城,在結束南北亂世之後,隋朝的國力也達到巔峰,隋文帝投入眾多的資源來打造長安城,只不過當時它還叫大興城,後來才改名為長安城。

在隋大興城的原址上,唐朝又進一步修建,終於把國都建成了後來的樣子,在這部劇中提到了一個重要的坊市。

這就是長安城裡面一個重要的制度,從地圖來看整個長安城,就好像是一個棋盤,裡面各個坊整齊分佈在不同的位置,長安裡面一共是有108個坊,再加上東西二市,這就構成基本的架構。

這些坊也可以看做是一個小城,每天早上會有坊丁專門來開門,晚上就會進行宵禁,不過晚上關門後,在坊內還是可以自由活動的,因此人們還是可以在坊內繼續享受自己的夜生活,在長安城內,還有很多來自外部各國的人們,他們都仰慕大唐的繁華,來到這裡生活求學。

那麼巔峰時期的長安城,相當於我國現在的哪些城市呢?

首先長安城有著87平方公里,在當時還能容納100多萬的人口,著名的羅馬城要比它小了整整四倍。現在和它面積相當的,就是葫蘆島,荊州以及錦州,最接近長安面積的是葫蘆島。

可問題是,這些城市的市內常駐人口是沒有辦法和長安相比的,現在城市人口方面,最接近的是張家口,這些城市只能是在某個方面非常接近長安,但綜合來看,國內沒有接近長安的城市。

主要是長安在同時代是處在世界第一的位置,它的城市規模以及先進的水平,都是當時第一的位置,世界上沒有城市能夠和它相比,但現在我們國家還沒有一個城市能夠在世界成為第一。

亞洲方面第一的是東京,在世界上,紐約這些大城市都要勝過我國的任何一座城市,尤其是紐約在很早的時候就已經非常發達,我國的發達城市與它們還是有著巨大差距,城市的發展還是與國家的實力有著很大的關係,中國這些年一直是在追趕這些發達國家,這些國家起步早,城市發展就非常好。

而唐朝是當時最為強盛的國家,和現在的美國有些相似,中國現在還沒有辦法達到美國的水平,因此國內也沒有城市能夠和當初的長安相比。

不過唐朝的巔峰期還是有些短,經歷安史之亂後,大唐從此就走向衰亡,之後雖然苟延殘喘了一百多年,可唐朝再也沒有恢復到巔峰的水準,長安城也經歷多次的災難,在唐朝滅亡了之後,長安更是迎來一次大的浩劫。

現在長安城還沉睡在西安下面,那麼長安到底是怎麼被毀掉的呢?為何後來一直沒有辦法恢復到巔峰的水準?

後來出現的長安城,規模也就是當初長安的兩成左右,根本沒有辦法比。長安被毀這件事要怪黃巢,他當初起義成功佔領長安,曾經的黃巢來到過長安去考試,結果他沒有考中,自己心裡也是非常不甘心,等他後來重新回到長安,自己已經成為起義軍的老大,而長安被皇帝放棄,成為一座無主的城市,黃巢心裡非常滿意,於是就想自己來統治這個國家,他想當皇帝,就必須要有人支持他,在長安的這些官員,大部分都投靠他。

可在長安內部的一些高級官員,是沒有選擇和黃巢合作,這就讓黃巢非常憤怒,於是他在長安內部製造了無數起流血事件,殺掉了眾多官員,對唐朝的皇室也展開了屠殺,他手下的軍隊原本就沒有什麼紀律性,一路打過來也把當地禍害個夠嗆,在來到長安之後,他們先是洗劫並摧毀大明宮,之後自己又是在長安大肆燒殺搶掠,黃巢就是用這樣的手段,徹底把長安給毀掉,在他的軍隊撤退之後,長安城已經成為一片廢墟。

城中的人大部分都是被黃巢給殺掉,只有少數人才能倖存,在黃巢作亂之後,唐朝也很快就被滅掉,在那之後,朱溫等人是以洛陽,開封為核心來建都,不再去理會長安。況且在北方,陷入到長期的軍閥混戰中,各路軍閥為了權勢相互廝殺,也沒有一個政權能夠穩定下來去修建長安城,反而長安在戰火中接連遭到摧毀,從此長安徹底消失在歷史中,後來它再也沒有作為都城出現過,重建之後的城市也無法和當初相比。

其實長安城是分為不同時期的,當初劉邦修建長安城,不過也在戰火中被摧毀,後來唐朝修築的長安規模最大,也最為繁華,結果還是毀於戰火。

這些因素都不會導致長安的徹底衰敗,真正導致長安衰敗的,還是政治中心的改變,之前的王朝政治中心都是在西北地區,長安作為都城,有著非常好的外部屏障,也有著廣大的關中平原作為支撐,王朝在這裡定都,對自己的政權是有幫助的。可後來運河的開通,讓洛陽,開封等地崛起,開始取代長安的位置。

漕運的便利讓唐朝以後的這些王朝,大部分的都城都是建在運河周邊,西部地區就漸漸被朝廷遺忘,朱元璋曾經想過要在長安建都,不過他後來也沒有落實這個想法,可以說後來的長安,只能是作為一個西部的大城存在,沒有當初那麼重要的地位,既然已經失去了地位,它也很難再恢復到當時的水準。

不管怎麼說,長安都曾經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到現在我國也沒有一個城市能夠達到它的水平,或許後來我國能夠出現一個接近長安的城市,可那需要有強大的國力支撐著,長安的興起是由於漢唐的強盛,它的衰敗也是由於漢唐的衰敗,兩者存在著緊密的聯繫。


貓眼觀史


“榮耀歷史”用心為你解答歷史


唐朝的長安是 才是盛世長安,擁有長安的唐朝才是我們夢想中的盛唐。

唐長安城是在隋朝大興城的基礎上擴建而來,巔峰時期的長安城面積達87平方公里,人口超百萬,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都市。

這麼說可能沒有太深印象,那麼我們把唐長安城與古代其他城池做個對比:

西漢也是我國曆史上的強盛時期,同樣建都長安,但是兩者地址還存在稍許差異,唐長安城的面積是漢長安城的2.5倍左右;

往前比較也許有社會發展不充分的因素,那麼唐長安城與明清的北京城相比呢?資料顯示唐長安城是明清北京城的1.5倍左右;

僅僅與中國的朝代都城相比也不具有普遍性,那麼與我們熟知的羅馬城相比呢?其實古羅馬城只有唐長安城的1/5!

當然,如果要與現在的城市相比,就不具有可比性了,隨便一個三線城市都超過了這個面積,但是雖然在面積、人口上超過了唐長安城,但是對世界的影響力方面現在的北京、上海也無法比擬。

唐長安城是當時東方世界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世界影響力最大的都市。

政治

歷代帝王追求的萬國來朝的盛況對於長安城的居民來說是司空見慣,漢文化圈內,東到日本列島、南到中南半島、西到西域、中亞、北到朝鮮半島等等,無不臣服於唐王朝,每逢過節或者皇帝的重大節日,諸國均需要遣使拜見。

文化

烈火烹油的盛景少不了文學的點綴,唐詩作為中國古代文化的最高峰,至今都無法企及。李白、杜甫在長安城遊歷半生,留下了無數膾炙人口的佳作。但是長安的文化輸出不僅僅是唐詩,還有唐人的飲食文化、服裝文化等等,都對日本、朝鮮、東南亞等國形成深遠影響,到現在還能看到唐朝的印記。

經濟

唐長安城除了110個裡坊外,還有東市和西市兩大商業中心!

兩大商業中心佔地面積達到0.92平方公里,匯聚著全國以及全球的商人!

東市靠近大明宮,是皇親國戚們經常光顧之地,這些人的消費能力首屈一指,於是東市成了全國奢侈品購物天堂,地位不弱於現在的香港、迪拜。

西市更多是日常生活超市,另外西市靠近絲綢之路的起點開遠門,所以西市也成了國際貿易中心,西域、中亞、歐洲、東洋、南洋的各種稀奇古怪的玩意都能在西市交易,各種服飾的胡人操著並不熟練的漢語大聲吆喝成為一景。


總結來說,盛世長安是中國古代王朝規模最大的城池,也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城池,不過與現在的城市相比還是小巫見大巫了。但是長安對當時世界的影響力是現在的北京、上海無法比擬的,現在我們走在民族偉大復興道路上,我們的目標是再現盛世長安。


榮耀歷史


規模應該相當於現在的北京吧都是帝都。

唐長安城,即隋大興城,是隋唐兩朝的首都、京師,也是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城市和中國古代最大的都城,唐長安城是按照漢民族傳統規劃思想和建築風格建設起來的城市,城市由外郭城、宮城和皇城三部分組成,面積近百平方公里(包括唐代新建大明宮、西內苑、東內苑),是世界古代面積最大的都城。城內百業興旺,最多時人口超過100萬,顯示出古代漢族民居建築規劃設計的高超水平。唐朝末年遷都洛陽後這裡被後梁太祖朱溫下令拆毀,其遺址位於今陝西省西安市的城區、東郊、南郊(大部分)和西郊(小部分)等大片地帶。1996年,隋大興唐長安城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金主亮貞元元年(1153),由上都遷燕京,北京始成為國都。但那時是宋、金、夏三國鼎立,宋都臨安,北京不是唯一的國都。

自此上溯至燕立國,戰亂頻繁。七國對峙,各有國都。秦滅六國,始有統一的京都。自秦以後,分合無常。多則一二百年,少則一二十年,又出現政治大動亂局面:由合而分,群雄割據,軍閥混戰,各國對峙,又各有國都。分久必合,新出場的英雄好漢,打天下,統一江山,又從他們集團的利害考慮,往往另建新都,所以都城的變遷很頻繁。元以後約七百多年,北京長時間成為京都,但也出現南京和北京的易位。

這是中國國都變遷史的特點,要研究北京建都史,一定要結合這一特點,進行考察。

綜上所述我覺得,古代的長安應該相當於我國現在的北京。








飛鷹的世界


按照當時的影響力,我覺得中國現在沒有哪個城市與當時當朝相媲美。

大唐長安城,當時有一百萬人口,可以算是世界級的大都市,東方一顆璀璨的明星。絲綢之路的起點,對世界的影響之大,不是現在哪個城市能比的!


萬物之本乃是道


唐長安城規模

長安城方圓達84平方公里,規模宏偉,形制規整,北貫渭水,西繞灃河,東臨灞河、滻河,南望終南山。它沿襲了北魏洛陽城、北齊鄴都南城的形制,三層城郭內外有別,城中功能區分嚴密。

長安龍首原為最高點,從軍事安全、風水角度出發,他選擇龍首原設置宮城。其南為皇城,為官署、社稷所在。再南為外郭城,市裡雜居。

唐長安城

宮城主體為太極宮,內有太極殿、兩儀殿、甘露殿等宮殿,是皇帝辦理朝政、起居的所在。太極宮西為掖庭宮,是宮女休息的場所。太極宮東為東宮,供太子起居。

唐太宗時又在太極宮東面加修大明宮,內有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延英殿與麟德殿等宮殿,成為唐高宗以後辦理朝政、休息的場所,稱東內。

太極宮就稱西內了。宮城北邊有禁苑,跨渭水兩岸,廣種林木,遍佈亭臺樓閣。宮城南邊隔橫街就是皇城了,是中央百官的衙署。

長安城生活風貌

皇城之南是外郭城,又稱羅城,官員私宅、寺院、作坊、市場、民宅星羅棋佈,南北十一條街,東西十四條街,總共有一百〇一坊,由於外郭城的東南隅劃入曲江池,實際上只有一百零九坊。坊牆牆基寬三米,每坊開四門。

坊裡規劃有十字街、曲巷、府第等。長安城全城有中軸線,以宮城南門承天門、皇城南門朱雀門、外郭城南門明德門為中軸線,全城左右對稱佈局。

朱雀門到明德門的大道最寬,稱天街,街以東為成年縣,以西為長安縣,東、西市分立兩皇城之南,再南均是裡坊民宅,以近宮城、皇城的裡坊最為繁華,也是達官貴人們追逐的地段。

唐長安城採用“仿市制”結構

長安城上百萬人口,飲水、給排水、物資運輸是個大問題,隋唐兩代開鑿了四條水渠,引水入長安。永安渠:從城南交水引入西市,北入禁苑,注入渭水。

清明渠;從永安渠之東引泬水入興慶宮,北入皇城,注入太極宮的水池;另一支入大明宮龍首池,從西苑注入渭水。漕渠:從城西分橘水自金光門入城,注入西市。這四條渠水解決了大問題。

自唐高祖建都長安以來,人口逐年增多,皇親國戚、官員、軍民都要消費大量糧食,由於周圍關中一帶地域有限,物產不足。

每年要通過漕渠從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調運糧食。唐初每年入關的糧食約二十萬石,到了唐中期這個數字就突破四百萬石了,可見城市人口的增長幅度。

絲綢之路起點長安這麼多人口,除了大部分是漢族以外,還有不少周圍內附的少數民族人口、遠域的外來人口。唐初滅突厥,收降人口百萬,遷入長安!

唐長安的規模是 相當大的。面積幾乎等於今天北京的三環。長安城四周每面各開三門。其中南面正門明德門為外郭城中規模最大的城門。下開五門道。門內為朱雀大街,寬相當於今天北京長安街寬度。朱雀街為南北走向,南北長約九千米。盡頭為長安皇城南門,朱雀門。長安城內坊間林立。坊相當於一個獨立的社區。坊有夯土牆圍起。牆約高在三到五米之間,各坊情況不同。坊內有居民住所,或寺院,官府機構,其他生活設施等。長安城內有南北向,東西向的大街數十條,可以說是城市的交通主幹道。長安有西市,東市。西市較東市更加繁華。因為西市周邊多為居民區,並且靠近長安西大門,開遠門。許多西域客商經常由此門入長安。所以這一帶胡人較多,從李白著名的詩句“笑入胡姬酒肆中”可見一斑。東市附近由於多是達官顯貴居所,且靠近興慶宮,所以普通百姓出入不便。長安有三大內,即太極宮,大明宮,興慶宮。太極宮是隋所建,唐代沿用。大明宮在唐高宗開始,取代了太極宮的地位。大明宮正南門為丹鳳門,為現今考古發掘發現的規模最大的城門。丹鳳門下開五門道,每門道寬約十米,門上有巨大的樓閣。丹鳳門南面為丹鳳門大街,寬約140米,南北長三千餘米。丹鳳門內為含元殿廣場,廣場南北六百米,東西八百米。由此可見長安之規模。長安不僅是當時中國。也是東亞地區的文化中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