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中醫館的思考


一、背景

1.武漢新冠病毒使8萬多人確感染,至今死了3000多人。至使武漢封城,中國經濟停擺,損失1萬億以上。

在信息高度發達的今天,為什麼出現這樣的災難?

這樣的災難再也不應該發生了。

應該為做點什麼!?

我們能力有限,不可能做很大的事。至少為保一方平做點什麼。

1.2 為重振中醫做點事。中華民族5000多年來發生了300多次瘟疫,中國人口卻增長了數十

。當為百姓就醫治病保駕護航的沒有一個西醫,全部中醫。今天醫學比古代的赤腳醫生時代發達得,新冠病毒瘟疫竟然流行這麼廣,造成這麼大的損失,真是解。

原因之一,最有療效中醫沒有參與早期的預防診治,失去了阻斷瘟疫的最佳時期。

近百年來,中醫的重整體、重治、重節,輕微、輕數學描述、輕儀器顯示的古老"模糊”文化,與一切憑數椐說話的現代“數據”文化對比,顯得很不直觀"很不"科學“。致使講"科學"現代老百姓動搖了對中醫的信任,從而導致了中醫的邊緣化,失去了早期參與診治新冠病毒的機會。

重振中醫,就是重振中國。為重振中華醫藥文化做點事,是醫館籌備多年的心願。

3 、一大幫老年朋友患各種疾病,生活質量日漸下。向筆者求救,竟無言以對,無能為力。真是羞愧!

開中醫館,請懸壺濟世之人坐堂,不說一定救人救己,至少可做到有問有答,指明養生就醫之道。

4 藉此可結識有同樣志的朋友,組成善良快樂團隊。

5 可與正在籌備的“神農稻米文化館"及“五常大米專賣店”高度互補吻合(在側門門面),還可增設"青石泉茶館”項目。三個項目完

可資源共享,互為依託,互相帶動。

6 辦醫館是長線投資。雖投資回收期長,但市場需求穩定,風險小。經營得法收益有保證。

2 現有的有利條件

“天時,地利,人和"三個條件,現在已基本具備。

2.1 天時

新冠病毒疫情產生了利於辦醫館的大氣候。

1促使國家對中醫藥的高度重視。許多民間方驗方由此浮出水面,有了用武之地,受到了官民廣泛的關注。

2)促使全民族對健康的高度重視。為醫館的發展提供了從未有過廣的市場需求。

3)促使資金技術人才往中醫藥行業流動。中醫館會雨後春筍般湧現。

2.2 地利

有特適合開中醫館的場所。

1在繁華的城市中心(左右隔壁及馬路對門是5個居民小區的出口)有180㎡門面,880㎡房屋,並巳完成了基本裝修。

2有28+6+200=234個車位,3)還有株洲市中城區唯一的天泉水,池塘,花園構成的特別優雅的小環境。

2.3 人和

1有政府政策支持中醫藥的發展,

2)有醫生藥師願加盟(至少要3名有

照的老中醫示範坐堂,要3~5名年輕中醫和1名西醫日常坐堂)

3有會醫藥管理的人才願負責日常管理,

4)有成熟的商業管理模式(《商務計劃書》待完,待補充"成功案例"),

5有商界朋友願投資。

6)房有16年前註冊的“鐵成康養”醫藥商標,開連鎖店之前願免費使用(也可低價入股

7)房東作為發起人之一,雖不願擔任實職,也不願當大股東,願給予特別的支持。前期房租願比已出租價(見合同

優惠20%,且用品牌房租收入的一部分(約10萬元)用於開業發放防疫用,在為領藥的顧客預防疾病的同時,做好“鐵成康養”品牌宣傳工作,迅速建立基本顧客群

8)租房可靈活考慮。如前期籌資困難或節約運行成本,可先用三號樓一二層501.9㎡,待發展成熟後再徵用臨街門面180㎡。

3 醫生技術水平和藥材質量是病友上門關鍵

1)請名老中醫坐堂。

2)用現代和傳統結合的辦法培訓年輕醫生。

3)廣泛徵集挖掘民間已經多年驗證有效無

的偏方驗方,經合法的醫生推廣。

5)遠程線上與現線下診斷相結合。

6)引進品牌或自創品牌(引進如南京"中醫”品牌,或自創如“鐵成康養”品牌

7)全部採用正規渠道的高質量藥(安徽亳州,江西樟樹,河北安國,河南禹州。此外還有湖南邵陽,福建永春等

8)可自藥材基地,種植加工難以採購的品種或關鍵品種,避免外購藥材質量風險。在保證藥材質量的同時,降低藥材成本。

4 營銷和管理模式是擴大病友數的關鍵

1)免費發放抗中藥劑,迅速建立顧客群、知名度和美譽度。

2)重點抓自辦的多種網絡銷售方式,如快手,抖音,朋友圈等。

3)與專業的網絡銷售公司合作。

4)添置一定的醫療器械設備(如脈搏顯示儀,與心電圖結合使用),樹立中醫科學化的形象。

5)進一步改善醫館環境。

5 充資金是堅持下去的關鍵

1)留足2~3年的基本費用,保證最不利情況下也有工資,房租物業水電費的開銷。

2)提

作好向銀行(低息貼息貸款的信譽準備(如品牌評抵押等)。

6 市場規模佔有率

必須按市場價值規律辦事

在商品經濟社會中,無論多麼高尚的目的,多良好的願望,如果不按市場運行價值規律辦事,全部是不可持續的。

價值規律,辦企業三要素,市場需求及容納量,贏利模式,目標利益驅動論,鏈條理論,水桶原理,網絡節點論,安全閥溢流等。

6

.1 市場需求及容量

1)新辦的醫館第一作為廬山路社區醫館,服務區面積15平方公里,服務人口9.5萬人。

2第二年及以可幅射到天元區45平方公里,服務人口27.6~32.8萬人(人平GDP10萬元,人平可支配收入為4.9萬元。株洲市城區面積138平方公里,城區人口160萬人。同將社區升級旗艦店,成為連鎖店的樣板店。

3)在天元這45平方公里範圍內,至少有3家國營醫院和20家民營醫院醫館。

4

我們必須有特色特效,才能保持長久的競爭力,才能在市場中佔有一席之地。特效只能是某項或某幾項專科。特色是在特效基礎上,在經營,服務,環境榮或宣傳上有特別措施。

6.2 經營內容及收入來源

1 診斷收入。50元/人,日掛號10~100人,收入500~5000元/天。第一年診治2000~10000人,第一收入10~50萬元,第二年20~50萬元,第三年30~50萬元。

2藥品收入。15元/付,10付/1療程,150元/人。1.5萬元/天。年收入,第一年60~200萬元,第二年120~300萬元,第三年300~500萬元。

3 茶品等收入。香包,茗茶等。15元/人,150~1500元/天。3~30萬元/年

4 其它收入。疑難雜症,床位費,外協返點等。

5 融資收入。利息,溢等。重點是上市後溢價,可達4~10倍。

7 利益分配是調動積極性的關鍵

7.1 按為顧客創造的醫價值分配營業利潤

1) 醫生得大頭(約50%)

2) 經營者得中頭(約25%)

3 股東得小頭(約20%)

4)員工嘗甜頭(約5%

7.2 按創造的融資價值分配融資收益

1

股東得大頭(約80%)

2) 經營者得中頭(約10%)

3) 醫生得小頭(約7%)

4)員工嘗甜頭(約3%)

8 資金來源,用,回收及經營決

8.1 資金來

1)採用現代模式,第一眾籌資金400萬元以上。

2)發起股東約為10個以,應籌集總投資的60%,計240萬元。

3)眾籌股東不超過160個。每個股東應投資1萬元以上,應籌集160萬元以上。

4)限制大股東股份(不超過20%%)。

5)鼓勵參與的醫生投資。其技術分紅佔很大比重。但技術分紅必須配套相應的投資。(見醫生技術入股分和配套資金入股分紅的細節

6)第一期運營成功(含開1家連鎖店成功)後,進行第二期融資1000萬元以上(主要用於擴連鎖店和市場開發)。

8.2 資金的用途及投資回收期

1)開辦費用,含辦手續費2萬元,臨街門面及三號樓基本裝修費44萬元,傢俱費等10萬元,設備費10萬元,籌備期人員工資辦公費(巳計入運營費

,房租物業水電費(巳計入運營費)商標購買費(先支付5萬元以便發放防疫藥),前期廣告費等(10萬元。不超過100萬元。

2)運營費。前2年的人員工資勞保(5人100萬元),房租物業水電費(120~130萬元)及押金(12萬元),後廣告費(20萬元等。不超過260萬元。

這是假設2年沒有任何收入時的基本開

3)不可預費。約40萬元。

8.3 收入利潤及投資回收

預計3年醫及其它項目收入800萬元,利潤為120萬元,第4年收入達1000萬元以上,利潤達300萬元以上(見收益表)。

投資回收期為4~5年。

8.4 經營權和所有權分離

即所有人只能通過董事會或股東大會投決定大的經營決,嚴禁個人干涉日常經營亊務(包括關鍵員工的聘用)。

9 正規的財務核算

1)財務報表按稅務局工商局的規定做。

2)財務報表用微信定期

公開。

3)所有費用均按股東會批准的預算執行。

10 房屋租賃裝修及房東的支持

1)房租按市場價優惠20%。

門面1.8萬元/月,三號樓一層2萬元/月,層1萬元/月,合計4.8萬元/月。優惠至4萬元/月。

也可暫時不用臨門面(但可在臨街門面掛,只用現三號樓一層2萬元/月,層1萬元/月,合計3萬元/月。優惠至2.4萬元/月。

2)房屋裝修費按實際開支再打折計

入成本。臨門面(180㎡)及三號樓(501.9㎡裝修實際花費了170萬元。打折後共收44萬元(門面收20萬元,後棟一~樓收24萬元。四樓會議室只按收費,樓暫不租。

3)房東是發起人之一,願品牌房租收入的一部分(約10萬元),用於發放防疫藥品,鎖顧客,做好"鐵成康養“品牌廣告。

4 商標低價作價10萬元付現5萬元用於廣告,其餘待開連鎖店前再付

入股,或免費使用至開連鎖店之前。

11 風險規避和分攤

天時、地利、人和三要素中,醫館的風險主要來源"人和”。

11.1 “人和”風險來自於管理模式(含贏利模式,分配模式和融資模式,開辦證、醫保卡、聘請醫生員工等等法律手續,及管理者、醫生和員工的關切度素質,

1)管理團隊的關切度、信心承擔風險能力,提出的管理模式和融資模式的執行,對醫生和員工的挑選管理能力,是避免風險的最關鍵的因素。

2) 融資模式決定初次顧客的數量。

3) 管理模式決定員工態度,進決定顧客與醫生醫館的和諧相處的程度。

4) 醫生技術水平和敬業程度決定回頭顧客數量。

人事風險主要是由管理者的操作不當造成的(天時意外情況除),而最終經濟風險又是由投資者承擔。

這是個矛盾。

11.2 避免風險的辦法

管理者本身也是投資者,才能“風險共擔,利潤共享",才能從制度上避免人風險。

11.2.1 管理者有與所承擔風險相應的權力。

1有權挑選誰來當註冊醫生和執行醫生。

2有權決定經營模式,制訂經營管理制度。

3)有享有按制度規定的勞動報酬和利潤分

11.2.2 管理者受如下約束

1)必須投入與所得及權力相對應的現金(或需要的實物)投資(佔股15%以上,即投入現金60萬元以上

2公司制度的約束。

3董事會的約來。

11.2.3 分紅順

1)營利潤分配順

先醫生,再投資者,再管理者。經濟風險,投資者承擔。

2融資利潤分配順序

同時分配。經濟風險,投資者承擔。

11.2.4 一定要辦理好股份制協議,醫館營業執照,執業醫師執業藥師資格證及服務合同、醫保卡、聘員工勞動合同等等的法律手續,避免法律糾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