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透明喚醒公益意識,馬雲不僅要做公益,而是要重新“定義公益”

2月28日,馬雲公益基金會三屆二次理事會全程視頻在馬雲公益基金會官方賬號公開發布。在最新公開的馬雲公益基金會理事會視頻上可以看到,馬雲給馬雲公益基金會的員工定下新的KPI,“未來幾年我們希望,在公益人才的培養上,打造中國公益的黃埔軍校。我們不僅要自己做好,跟要為公益界提供這樣的人才,我覺得這是馬雲公益基金會的一個使命和擔當。”


以透明喚醒公益意識,馬雲不僅要做公益,而是要重新“定義公益”


據此前媒體報道,馬雲公益基金會從去年的理事會起,就打開了理事會大門,邀請外界旁聽。而今年則更進一步,不僅繼續邀請外界旁聽,而且把理事會視頻向社會公開,也就是說,在引入專家監督基礎上,進一步引入公眾監督,以此做到公益基金會運作的“全透明”。這種“全透明”的做法,不僅對馬雲公益基金會的穩健發展十分重要,而且也為我國公益機構的透明、開放做出示範,透明的公益機構運作,會喚醒、吸引更多人投身公益。

近年來,隨著慈善、公益組織的興起,我國社會對慈善、公益機構的透明度與團隊的專業能力極為關注。而客觀而言,有的慈善、公益機構,在這兩方面都做得並不好。在透明度方面,有的慈善、公益機構的帳本並不清晰,在專業能力方面,相當數量的慈善、公益機構並沒有建立高素質的專業運營團隊,募款能力與“用錢辦事”的能力均不足。這兩方面的問題,直接影響捐款人的積極性,也影響公益機構的形象和公益貢獻。


以透明喚醒公益意識,馬雲不僅要做公益,而是要重新“定義公益”

拿筆者比較熟悉的高校校友基金會來說。不少高校的校友基金會就存在這兩方面問題。在向“富豪”校友發起募款時,比較積極,而在獲得捐贈款之後,卻不及時向捐贈人彙報捐款使用情況,甚至變更捐款用途也不告知捐款人。與此同時,基金會的工作人員,也對自己的工作缺乏歸屬感和自豪感,原因是,由於基金會的“公益屬性”,就有人片面認為在基金會工作的人員,應該有“公益情懷”,看淡薪酬待遇,於是基金會很難形成對優秀人才的吸引力,人才流失情況很嚴重。道理很簡單,做公益事業,並不是要求公益機構的運營團隊,也“一味奉獻”。要提高公益機構的工作效率,就必須提高團隊人員的職業化、專業化程度。

統計顯示,2018年,我國高校的捐贈收入總量不足100億元,而美國社會各界向高等教育的捐贈達到467億美金,約合人民幣3000多億(其中約26%來自校友捐贈),哈佛大學一校的籌款就達14億美金。也就是說,我國所有高校的總捐贈收入,還不如一所哈佛大學。要提高我國高校的捐贈收入,就必須提高捐贈經費使用的透明度以及基金會運作的專業性。據筆者瞭解,新建的西湖大學實行基金會辦學模式,由西湖大學基金會舉辦,這一模式能否成功,與基金會的運作能力,其中包括籌款能力密切相關。


以透明喚醒公益意識,馬雲不僅要做公益,而是要重新“定義公益”


馬雲在2014年創立馬雲公益基金會,這一公益基金會雖然僅成立五年多時間,但已經收穫了顯著成果。馬雲鄉村教育計劃直接資助了500位鄉村教師、60位鄉村校長、200位鄉村師範生。而從馬雲基金會理事會視頻透出的信息看,馬雲基金會的目標不只是做了多少公益項目,還有一個重要目標,是把馬雲基金會做成“公益模板”。從我國公益機構的現實看,如果這一目標能實現,將提高我國公益機構的專業化水平,推動社會治理改革。

而要打造為“公益模板”,就需要直面公益機構的問題,率先做出探索與突破。很顯然,馬雲已經做好了準備,不僅要做公益,而且要“定義公益”,他認為,“很多基金會有個大的問題,他們拿別人的錢但是基金會工作人員的工資偏低,他們覺得反正是公益。其實,別人的錢才要花的更加小心,我們應該讓工作人員更加專業,把錢交給他我們是放心的。而專業人是需要專業投入的。真正的公益,一要結果導向,二要效率導向,三要資源整合能力提升。”

這是發展公益基金會所需要的問題意識和科學定位。推進社會的發展進步,需要更多的社會公益機構參與,而公益機構的透明、高效,會促進公益機構和社會公眾之間形成良性互動,由此形成“新公益”局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