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傑明·巴頓奇事》魔幻現實背後,是孤獨逆生長遇到的愛與陪伴

馬克·吐溫說“如果我們能夠出生的時候80歲,逐漸接近18歲,人生一定很美好。

這個假設聽起來著實有些詭異,也很難想象這樣的一生是否真的美好。

電影就像一部造夢的機器,你的所有想象在這裡幾乎都可以找到答案。

早在2008年,導演大衛·芬奇就用電影的方式展現了一個這種逆生長的故事。

這部電影就是《返老還童》,也叫《本傑明·巴頓奇事》。布拉德·皮特飾演的男主本傑明·巴頓以老人的形象降生,每一天都比前一天要年輕一點,直到變成嬰兒,走向死亡。

《本傑明·巴頓奇事》魔幻現實背後,是孤獨逆生長遇到的愛與陪伴

《本傑明·巴頓奇事》

這部影片豆瓣評分8.9分,曾經在第81屆奧斯卡金像獎上獲得最佳視覺效果、最佳藝術指導、最佳化妝3項大獎,以及另外的10項提名

影片用166分鐘的時長概括了本傑明逆生長的一生,這個故事關乎親情,關乎愛情,更離不開對生命與時間的思考。

01

所謂親情,是血緣更是陪伴

本傑明以一副小老頭的模樣降生,天生帶有近乎失明的白內障和嚴重的關節炎,就像80多歲行將就木的老人。


《本傑明·巴頓奇事》魔幻現實背後,是孤獨逆生長遇到的愛與陪伴

剛出生的本傑明·巴頓


他的母親因為分娩撒手人寰, 而他的父親——巴頓先生,前腳答應妻子定會呵護兒子周全,後腳看到老人模樣的嬰兒時,所有的承諾都敗給了恐懼,他把本傑明放在養老院門口一走了之。

在養老院工作的女護工奎尼發現了這個棄嬰,看到他奇怪的樣貌,奎尼說“肯定沒人願意收留他”,然後她將這個嬰兒抱回了自己房間,並給他取名叫本傑明。

奎尼認為這個孩子跟別的孩子一樣都是生命的奇蹟,只可惜不是大家期待的那種奇蹟罷了。這個尋常女子頂住一切壓力,將與常人不同的本傑明撫養長大,極盡呵護。

生父與養母的對比在這一段是有些諷刺的,本傑明與巴頓先生之間存在的關係是血緣,與奎尼之間的關係才是親情。

因為親情從來都不需要憑藉血緣來維繫,需要的是愛和陪伴。


《本傑明·巴頓奇事》魔幻現實背後,是孤獨逆生長遇到的愛與陪伴

枝裕和導演的電影《小偷家族》劇照


一說到這個話題就會想起枝裕和導演的電影《小偷家族》,家族裡的6個人沒有一點血緣關係,他們都是被自己原生家庭所排擠的邊緣人,聚在一起卻投入也獲得了比原生家庭更加濃厚的愛。

《小偷家族》裡有一句臺詞說“生了孩子就有資格做母親了嗎?”

顯然不是,生了孩子之後,不過是他們的社會身份變成了“父親”、“母親”,但是要想真正意義上成為被孩子認可的父母,只管生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是否有愛有陪伴。

被親生父親拋棄之後,多虧了這個善良的養母奎尼,本傑明沒有因為自己的不同而被孤立,被遺忘,這份沒有血緣關係的母愛最先點亮了他的人生。

《本傑明·巴頓奇事》魔幻現實背後,是孤獨逆生長遇到的愛與陪伴

善良的養母奎尼


影片中對於“母親”的角色有著近乎神聖的定位。

但是,奎尼的偉大不僅體現在她這份善良上,更重要的是她的教育方式,作為一個母親她懂得放手

本傑明在養老院長到17歲,然後他決定跟著漁船去四處闖蕩,與我們周圍父母不同的是,奎尼沒有一點阻攔他的意思,擁抱過後目送他離開去過自己想過的生活。

多年之後,本傑明再回到養老院,奎尼給了他一個大大的擁抱,說“你就像重生了一樣”,“這幾年,你一定經歷了苦頭,也嚐到了甜頭吧,好想聽你講講。”

養育一個孩子就是這樣,你沒辦法護他周全一輩子,倒不如放他出去經歷些苦頭,再嚐到些甜頭。

我們經常見到身邊一些控制慾很強的父母,恨不得替自己的孩子規劃一輩子的道路,生怕他們會走哪怕一丁點的彎路。嘴上說著“我都是為你好啊”,其實是給這份愛捆綁了太多的控制,這樣的愛,倒不如說是傷害。


02

最憂傷的愛情:過了對的時間,我們漸行漸遠


親情並不是這部影片的重點,影片中最濃墨重彩的部分,是本傑明與黛西的愛情。

6歲的黛西到養老院看望外婆時,第一次與12歲的本傑明相見。回憶起他們的初見,本傑明說“我永遠忘不了她那雙藍眼睛”。


《本傑明·巴頓奇事》魔幻現實背後,是孤獨逆生長遇到的愛與陪伴


最初的相見,明明都是少年,但她如花一樣綻放,而他卻是步履蹣跚的老人模樣。

之後他們還有過數次重逢,但都因不恰當的時間彼此錯過。

印象最深刻的是那天晚上,在屋頂,黛西在本傑明面前,穿著紅裙在月光下赤腳起舞。一支舞后,她向本傑明表達愛意。

這時的黛西是二十幾歲小有成就的芭蕾舞者,而本傑明是五六十歲漂泊在外的海員,他只能忍痛拒絕這份愛意。


《本傑明·巴頓奇事》魔幻現實背後,是孤獨逆生長遇到的愛與陪伴

黛西赤腳起舞


張愛玲說“於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想要遇見的人,於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野裡,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那也沒有別的話可說,唯有輕輕的問一句‘噢,你也在這裡嗎?’”。

這段話就像是給本傑明和黛西量身定製一樣,不能早一步,也不能晚一步,只有在時間的中點,他們才有著相似的年紀和與之匹配的外貌,這時本傑明49歲,黛西43歲,他們充滿激情,愛得熱烈。

在這段最合適的時間,他們買下公寓,結為夫妻,他們駕駛帆船漂到各地,騎著摩托四處旅行,他們不買傢俱直接在床墊上睡覺,在客廳裡野餐,不按約定俗成的規則生活,只在乎是否過得開心是否盡興。


《本傑明·巴頓奇事》魔幻現實背後,是孤獨逆生長遇到的愛與陪伴


過了這段對的時間,本傑明與黛西就像兩列相向而行的火車,漸行漸遠。

幾十年後,黛西老到住進養老院,本傑明已經是嬰兒模樣,黛西把他抱在懷裡說“他看著我,我知道他認出我來了”。

葉芝《當你老了》這首詩中寫道“多少人愛過你曇花一現的身影,愛過你的美貌,以虛偽或真情,惟獨一人曾愛你那朝聖者的心, 愛你哀慼的臉上歲月的留痕。”

本傑明的外貌讓很多人離他而去,但是黛西從沒有因此而與他疏離,都說感情是兩個人的事不必在意別人的看法,但是真正能做到這一點的沒有多少人。

現實中因為外貌,因為金錢,亦或是因為別人口中的“不合適”而中斷的感情比比皆是,兜兜轉轉之後,還能遵從內心與相愛的人廝守,本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從這個角度來看,黛西也是偉大的。


《本傑明·巴頓奇事》魔幻現實背後,是孤獨逆生長遇到的愛與陪伴

本傑明與黛西最後的相守


03

生離死別從不是詛咒


本傑明在養老院長大,這裡最接近人生的終點,但卻是本傑明人生的起點

。在這裡他看慣了死亡,稱之為“熟悉的常客”。

在養老院裡,每一個老人的離去似乎都沒能給周圍人的生活激起多少漣漪,無非是一個椅子空了,一個房間換了人,一首音樂不再響起。因為司空見慣,而缺少了對死亡該有的思考與悲傷。

在中國,談論“死亡”經常被認為是一種忌諱,尤其不允許跟長輩說起這個話題,因為大家都認為不吉利。

但是在《返老還童》這部影片中,本傑明幾乎是向死而生的,從小他就以為自己和養老院裡的人一樣,是遲暮的老人,等待著臨近的死亡。


《本傑明·巴頓奇事》魔幻現實背後,是孤獨逆生長遇到的愛與陪伴


直到一位戴著鑽戒的老太太出現,本傑明有了真正意義上的朋友,他向老太太講起自己不會變老,反而越來越年輕的時候,這個老太太才告訴了他死亡對生命的寓意:“那真是不幸,你必須看著自己愛的人一個一個離你而去。我們命中註定失去所愛之人,否則你怎麼知道,她們對你是多麼的重要。

不久之後的秋天,這位老太太的死亡,讓本傑明第一次體會到失去一個在意的人是什麼感覺。

我們與所愛之人最後的結局不是生離,也是死別,命中註定會相遇也會失去。

所以啊,死亡並不是對生命的詛咒,一個人的離去似乎更像是他在生命最後進行的一次主權宣誓“看吧,現在知道我對你有多重要了吧!”

既是眾人都不能避免的結局,那不如在短暫的時間裡盡力珍惜,努力爭取,待到最後自然地放手而去。

就像電影裡的臺詞“不順心的時候,你可以像瘋狗一樣發狂,可以破口大罵,詛咒命運,但到頭來,還是得放手。”


《本傑明·巴頓奇事》魔幻現實背後,是孤獨逆生長遇到的愛與陪伴


這段話在影片中出現過兩次,第一次是帶本傑明出海的船長臨死前說的,這位船長因為理想與自己的父親抗爭了一輩子。第二次是在巴頓先生臨死前,本傑明轉述給他的。

“到頭來,還是得放手”,面對死亡的時候,我想這兩位兒子應該都與自己的父親和解了吧

影片最後閃過一組人物片段,搭配著獨白,這一段實在是神來之筆,既說每個人生來不同,又在說每個人註定孤獨,更是說各種各樣的人生最後都是殊途同歸的死亡,但是不管擁有怎樣的人生,他們都好好地走了下去。


《本傑明·巴頓奇事》魔幻現實背後,是孤獨逆生長遇到的愛與陪伴


最後,我想用本傑明寫給女兒的話作為結束。

“我希望你能活出最精彩的自己,我希望你能見識到令你驚奇的事物,我希望你能遇見一些想法不同的人,我希望你為自己的人生感到驕傲。如果你發現自己還沒有做到,那我希望你有勇氣從頭再來。”

不管是正向的人生,還是影片中逆向的生長,在時間的曠野裡,人這一生幾十年實在是不夠長,這短暫的一生裡,願你有愛有陪伴,願你不懼怕孤單,願你能夠盡其歡


在人生這片江湖裡,義士相助是你的運氣,爾虞我詐你也不能躲避,願牧新的文字能帶給你一絲溫暖,願你能從中學得一點傍身技能。

關注@牧新,你並不孤單。


分享到:


相關文章: